對抑鬱症孩子家長要做到放手,但決不是放棄

2020-11-06 學點關係

文/流水


「我覺得不是我不放手,是我兒子依然依賴我,但是他怕負責,所以有事就叫我,出事後怨我,讓我背鍋。」


是呀,既倡導家長不能控制孩子,又要求家長放手,這很矛盾。


從用臍帶靠媽媽吃喝,到使用父母這根「拐杖」,再到用健全的身體和人格走向獨立,實現自我。這便是生命發展的歷程。每個人都要走向獨立,都想走向獨立。


抑鬱的孩子,有雙重需求。既想在能力範圍內追求獨立,擺脫父母的掌控;又需要在自己不能承擔的地方,讓父母為自己負責,為自己撐起一片天。


家長會迷惑,不知道該怎麼做,好像怎麼做都是錯的。


首先,要理解孩子在新舊交替之際出現的矛盾和反覆。孩子可能在某方面表現得特別好,如主動要求去爺爺奶奶家吃飯,主動約朋友聚會。與此同時,又不寫作業、無所事事時就躺在床上,還動不動發脾氣。


這種「不一致性」,非常正常,也是令人喜悅的好現象:說明孩子能整合家庭關係、朋友關係,在這方面已經問題不大,但暫時還沒有整合好學習和日程安排。


家長要做的,就是給孩子時間,讓他嘗試、探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時制宜。



  • 01

「我覺得不是我不放手,是我兒子依然依賴我,但是他怕負責,所以有事就叫我,出事後怨我,讓我背鍋。」——誠如這位家長所說,孩子當下就是依賴母親,就是怕負責。孩子當下心力微弱、能量不足、內心不夠強大,他無法獨當一面,他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需要父母做他的拐杖。不然,孩子幼小的心靈在面對困難時,該是多麼恐慌、無助、害怕啊。這麼大的壓力讓孩子獨自承擔,只會讓孩子更加退縮、逃避。何必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


抑鬱是一場內傷,孩子的心理年齡會暫時退化。比如,原來能輕鬆做作業,現在突然連寫作業的壓力也扛不住了。原來經常和同學出去玩,突然變得自我封閉,害怕見到熟人。心理年齡退化,是翅膀受傷的小鳥暫時無力高飛,只能仰望藍天暗自垂淚。心理年齡退化,也是夯實基礎的契機。在翅膀長好後,孩子很快又能展翅翱翔了


在孩子心理退化的階段,我們家長不能再用普通人的標準(如按時完成作業、早睡早起、情緒穩定、和老師同學處好關係)去要求孩子了。孩子也想做到這些,但孩子無能為力。腳受傷了,就沒法跑800米了。即使孩子曾經800米能拿田徑獎牌,那也是過去的事了。


花費龐大精力、心血養大的孩子,就廢了嗎?家長從此就要做好養孩子一輩子的心理準備了嗎?孩子再也起不來了嗎?


家長完全不用擔心。生命自帶彈性如果孩子能好好療傷,必然會再次起飛。如果孩子在修養的過程中沒有好的資源、環境、條件,可能康復的速度比較慢罷了。


就像人腿部骨折了,手術做的好,恢復後會與常人無異。



  • 02

「我覺得不是我不放手,是我兒子依然依賴我,但是他怕負責,所以有事就叫我,出事後怨我,讓我背鍋。」——孩子怕負責,因為孩子此時孱弱的內心,不具備負責的能力。硬頂上去,又是受傷。初生牛犢不怕虎,便無所畏懼。失敗了退回來,有了失敗的陰影,難免自我懷疑,信心不足,甚至懷疑自己的能力。


這個時候,家長幫孩子負責,幫孩子承擔責任,就是對孩子的補位,讓孩子有了安全感。孩子知道,自己放鬆下來,還有父母為自己撐腰呢,孩子就沒有後顧之憂,能放心舔舐傷口,默默修復心靈。爭取早日復學,不辜負爸爸媽媽的期望。


可能有的家長會擔憂,這樣會不會溺愛孩子?會不會把孩子慣壞?會不會讓孩子依賴父母,社會功能退化,永遠背靠父母再也不想獨立了?畢竟,有人遮風擋雨多好啊。


會這樣想的家長,多半是把自己想被遮風擋雨的盼望投射在了孩子身上。

因為自己想退到沒有風雨的地方,便以為孩子也是這樣的心理。


孩子十幾歲,漫長的人生還有很多沒有體驗。好多吃的沒有吃,太多好玩的地方沒有去,想遇到更多更優秀的人,想實現自我價值,想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暫時蝸居在父母身後,確實很舒服。但很快孩子就不會滿足於此,不服學生生涯草草收場,不服自己就這樣過一生。人的欲望沒有止境,人的上進心是得寸進尺。


正如孩子生病了,家長希望身體好就就行了,學習不重要。孩子身體好了,家長又希望孩子上學。孩子復學了,家長又希望成績名列前茅。孩子對自己的要求,也會節節攀升啊。這都無可厚非,規律如此。人類社會正是在這樣的推動下,才不斷前進、永不停息。



  • 03

「我覺得不是我不放手,是我兒子依然依賴我,但是他怕負責,所以有事就叫我,出事後怨我,讓我背鍋。」——出事怨家長,確實是甩鍋。孩子自己背不住這個鍋,便只能把鍋扔給家長,不然還能扔給誰呢?要是家長都不願意幫孩子背鍋,孩子只好被鍋砸暈了。


孩子的心理成長,是不斷向母親投射他不能消化的情緒。向母親甩鍋,正是因為幼小的心靈還扛不起責任、錯誤、挫敗,需要有人分擔。這時候母親的容器功能很重要,母親承受並轉化孩子的情緒,把孩子不能消化的情緒轉化成自己可以容納和消化的,孩子釋放了自己的負荷和心理空間,人格就不會破碎,自我凝聚並逐步成長。


孩子會在這個過程裡慢慢去模仿,去學習母親轉化負面情緒的方式,從而學會容納負面情緒,承受不良情緒的心理空間會逐漸增強,也就是心理變強大了,自然也擁有了抗挫折能力。



作者|流水不腐

hi,我是流水。和很多人一樣,我也有抑鬱的經歷。抑鬱是一場苦難,穿越後會成為一種財富。

目前,經歷了一年半修養,逐步走向療愈。在這裡,分享個人成長和家庭成長的感悟。

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不管你是家長還是孩子,都祝福你走上了自我療愈的終極捷徑:親子關係。這條路,不易,但很值得。願每個折翼的靈魂,都能穩穩降落在親子關係上,觸底反彈。一起把握這來之不易的回爐重造的契機。

最後,碼字不易,你的支持是我前進最大的動力。謝謝你的轉發。

相關焦點

  • "虎媽貓爸"孩子得了抑鬱症 家長預防做到4點
    疑惑:孩子也會得抑鬱症嗎?兒童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期情緒障礙,常以焦慮、煩躁及行為障礙為其主要特徵,對兒童心身健康可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兒童抑鬱症的患病年齡範圍在7~12歲之間,並且發病年齡愈小,女孩多於男孩。兒童抑鬱症如果能夠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預後則較好。細節:關注孩子這些改變情緒上的改變:孩子突然變得情緒低落、沉默少語、有時無故哭泣、易忘事、喜獨處、經常自責,對平常喜歡的活動也不再有興趣。嚴重者可有自傷及自殺衝動。
  • 抑鬱症越來越年輕化?——家長要留意身邊的孩子
    首先,家長要善於觀察孩子。比如孩子之前比較活躍、能說能笑,但是最近忽然不愛說話、悶悶不樂了,這時候孩子可能就遇到問題了。其次,家長可以帶孩子去看心理諮詢方面的專家、老師,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第三,家長要多和孩子進行交流,絕對不能批評孩子,而是應該耐心詢問孩子最近遇到了什麼事、有什麼想法,這種面對面、心談心的交流也很重要。
  • 孩子有抑鬱症,家長如何與孩子交流?家長為什麼要學會順勢而為
    很多家長在面對有心理問題的孩子的時候,往往不知所措。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發現孩子有抑鬱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心理問題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做。我給好多家長講過:家長在面對有心理問題的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學會順勢而為。只有這樣,才能逐漸走進孩子內心世界。
  • 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需要經歷哪些階段?
    寫這篇文章,也是想給家長一個方向,減少焦慮。因為家庭的狀態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孩子診斷了抑鬱症、焦慮症、雙向障礙,或者有其他情況,如網絡成癮,家庭要經歷這四個階段。有些家長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得了抑鬱症,我的孩子原來那麼優秀,學習認真,乖巧聽話,怎麼可能得抑鬱症?!這時候,哪怕醫院出了診斷書,他們也不肯承認,孩子是真的病了,需要看醫生。
  • 孩子的成長,從家長的主動放手開始
    小孩子在最初面對吃飯、穿衣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時,都有自己嘗試的意願,雖然他們剛開始沒辦法做到多麼完美,但是通過這個過程,他們能夠從錯誤中總結經驗、不斷學習,從而發展內在的力量,增強自信心。 相反,如果家長總是給孩子大包大攬,那麼很多事情孩子都只是被動接受,他會覺得這是家長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所以家長要學會「放手」。
  • 放手不撒手,培養孩子責任心,家長真正需要增加的是信任感
    家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放手不等於放手不管很多時候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自覺性,往往會將很多事情的決定權教給孩子,實際上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未必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適當的放手有助於孩子形成更好的自理能力,但是放手不等於放手不管。要分清楚這其中的區別,不然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今後後悔想要管教的時候為時已晚。尤其是對於孩子責任心的培養,放手不是撒手。
  • 白巖松:教育孩子家長要學會放手,捨得讓孩子吃3種苦,利於將來
    白清揚的優秀源於白巖松的教導有方,白巖松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家長教育孩子要學會放手,要捨得讓孩子吃這3種利於孩子成長和發展的苦白巖松:家長要捨得讓孩子吃3種苦,有利於將來的成長和發展1.敢於面對失敗的苦家長們總是想盡辦法讓孩子變得成功,但很少告訴孩子該怎麼接受失敗,吃不了失敗的苦,孩子的承受能力就會很差。
  • 有一種愛叫「放手」,該放手時就放手
    中考和高考,在家長的心裡是決定孩子以後人生道路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有些家長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只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陪在孩子的身邊王先生說,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覺得離學校近一點,有一咱家的溫馨感和歸屬感,孩子無論有什麼事情都可以隨時照料,所以,他放棄自己手頭的生意,一心陪伴著孩子。
  • 謹防兒童抑鬱症!孩子出現這四種情況時,家長們一定要注意了
    是起病於兒童期和青少年期的以情緒低落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精神障礙,他的起病很隱蔽,相比較大人來說,沒有十分明顯的症狀,更不容易被發現,常常被家長忽視,得不到及時的發現與治療,兒童抑鬱症就會在孩子身上逐漸壯大,蠶食著孩子的內心。
  • 家教的最高境界----放手!
    父母為孩子們買書,讓孩子好好讀書,取得理想的學業成績,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好事。但對於形形色色的課程指南、名校名師攻略、滿分作文等等課外讀物,確實讓家長們手足無措、眼花瞭亂!究竟能不能讓廣大家長如願以償呢?教育專家認為:青少年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黃金時期,可塑性強、求知慾旺盛,必須因勢利導,因材施教。
  • 孩子被過度管教的弊端,家長要適當放手
    家長要如何避免過度管教呢?這兩個方面要注意。第一個方面:尊重他們的意願和選擇。情商大師卡耐基曾說:對別人的意見要表示尊重。千萬別說&34;。年幼的孩子也希望能夠得到尊重,按照自己的想法學習和生活。父母的管教無異於將其思想和自由&34;。家長不妨適當放手,給孩子自由選擇的權利。
  • 經常說這4句話的孩子,暗示已經患上抑鬱症,尤其是第一句,家長要重視!
    大家都知道,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但是生活的壓力也是越來越大,很多的人為此都患上了抑鬱症,可是抑鬱症並不是成年人獨有的,往往很多的孩子也會患上抑鬱症,特別是經常說這4句話的孩子,暗示已經患上抑鬱症,尤其是第一句,家長要重視!
  • 幼兒園開學孩子哭聲一片 專家:家長要會放手
    近日,記者到島城部分幼兒園探訪發現,不少孩子入園第一課基本都是以「哇哇大哭」的方式開場,孩子家長也是表現出了種種焦慮。作為孩子及家長,該如何應對「分離焦慮」?對此相關專家表示,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家長要學會放手,平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自理的能力。  幼兒園開學哭聲一片  「我要找媽媽。」「老師給我媽媽打電話吧,讓她來接我。」
  •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應不應該放手?一流的家長都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應不應該放手?一流的家長都這樣做對於孩子的學習,家長應該怎麼做?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聲音,一種是覺得應該多管一管孩子。另外一種聲音,這是認為不應該做管就應該放手。到底哪種做法是更正確的?
  • 青春期,是孩子留給家長的最後機會:這7件事,家長一定要做到
    最後,在九龍重案組的幫助下,奧斯卡終於獲救,但也因此患上了自閉症和抑鬱症。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給孩子選擇、給孩子建議,而不是操控孩子。2. 放手,但不放棄,不放縱分清哪些是孩子可以自己試試的,哪些是底線,不能觸碰的,提前跟孩子講清楚。
  • 溫室裡養不出參天大樹,想讓孩子有出息,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家長的心頭肉、掌中寶,每一位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受到傷害,恨不得能夠永遠保護孩子。但是孩子終究會長大,將來會步入社會,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並且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家長如果一直把孩子當成娃娃看待,讓孩子在「溫室」裡成長,不讓孩子經歷風雨,其實會害了孩子,如果想讓孩子將來能夠有出息,家長要學會適當放手。
  • 孩子患上抑鬱症,作為家長的您,需要經歷這些階段
    孩子得了抑鬱症,家長需要經歷這3個階段?當孩子或者家庭中的成員出現不願意交流,經常性獨處等行為,一定要多留意,關心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抑鬱症患者來說非常輕的精神負擔都會帶來難以忍受的心理壓力。生活中一定要多去陪伴、尊重、關心,讓患者知道生病了不是你的錯,你是無辜的受害者,不管發生什麼都會去陪伴患者,家人的付出是對患者非常好的良藥。
  • 作為父母,該放手時就放手,你真的做到了嗎
    教育孩子,我們作為家長,應當適當放手,這才是真正有利於孩子的教育方法。家長適當放手,孩子才有釋放的空間,才有動手實踐的機會,才有自我認知,實現自我成長的機會。這樣的孩子對家長的依賴程度也會逐漸降低,孩子才能學會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自我成長,獨立自主能力才會加強。
  • 母親帶孩子要學會放手
    孩子一出生就學會了哭,他會用哭聲告訴我們他的需求,比如說餓了他會哭,渴了他哭,拉了會哭,身體不舒服了會哭,他用哭聲提醒我們,當母親的會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可以說無微不至的照著嬰兒,慢慢的孩子學會翻身、爬行、站立、行走、說話,這個時侯孩子就能用簡單的話和我們溝通,當母親的在孩子幼兒期多陪伴、多引導、多示範為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有模仿的對象,你就是孩子的老師。
  • 給孩子最好的愛:放手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學會「狐狸法則」
    那要怎麼杜絕孩子形成這種不好的習慣呢?家長應該要先了解狐狸法則。說到這裡,家長不禁就會疑惑了。那狐狸法則到底是什麼呢,讓我們去看看吧!孩子遲早要融入社會集體中去,一旦孩子發現和別人的差距,別人會的自己不會;別人做的好的自己做不好,就會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心理充滿了難以言訴的失落和焦慮,甚至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