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一直想知道,最好的育兒方式是什麼?其實,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家庭環境,有不一樣的管教方式,沒有什麼最好的教育。如果說,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秀,那麼,家長需要學會適度的放手,讓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長,在沒有拘束的環境下健康發展。
最近在社交媒體看到一則熱點事件,一位7歲的男孩自己在客廳玩遊戲,卻頤指氣使的讓自己的爺爺端水喝,完全不顧老人的感受和情緒,當爺爺把水端到孩子面前時,小男孩喝了一口,覺得燙嘴,隨即把碗摔在地上,而且還大哭大鬧的抱怨。
這樣的視頻在網絡上引起了很多網友的共鳴,不少網友表示:「現在的孩子,真的是太難伺候了,小小年紀便不會尊重老人,總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也有網友認為:「孩子或許是被父母慣壞了。」
果不其然,視頻中的家長說出了事情的緣由:原來孩子一直是家裡的「掌上明珠」,不論是父母,還是爺爺奶奶總是給到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感受到特別多的關注,甚至直接幹預到孩子的生活。
比如:孩子一直由家長進行餵飯,7歲的孩子還沒有學會用餐具,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一家人整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圍繞著孩子進行;當孩子想要某個玩具或者零食的時候,家長總是毫不猶豫的滿足孩子的條件。
這樣的教育方式,就會讓孩子逐漸陷入到「溺愛」的陷阱中,最終孩子變得叛逆和無理取鬧,很排斥家長和家庭環境;而孩子總有一天要獨自面對生活和社會,但是當他們發現自己一無是處時,心理會遭到極大的重創。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要學會適度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家長可以這樣做。
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家長學會放手,首先是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幹涉孩子的自由,也不要代替孩子做決定,鼓勵並引導孩子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的生活,以及學會獨立自主。
比如:孩子的臥室很邋遢,家長不需要替他們收拾,而是要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收拾和整理,學會物品的擺放和處理,保持乾淨整潔的環境,這樣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才能逐漸獨立和完善。
2. 給孩子留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如果家長過度幹涉孩子的自由,就會讓孩子產生不自覺的依賴性,他們沒有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完全按照家長意願和想法來進行生活,所以才會逐漸成為長不大的「孩子」。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他們能夠主動和外界進行交流,感知身邊的變化和周圍的事物,這個時候他們的潛意識和思維,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通過後期的學校教育,從而加強樹立孩子的自身修養,變得獨立自主。
3. 關愛孩子,而不是「溺愛」
家長要學會關愛孩子,當孩子出現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及時給到孩子幫助和關心,並做好積極正面的反饋和引導;而「溺愛」孩子,會讓孩子感到迷失,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更多關於早教和育兒相關的知識,大家可以關注紐哈頓國際早教,我們會及時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留言區評論互動,轉發關注,點讚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