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把孩子的事務大包大攬,不讓孩子做一丁點兒自己的事情,美名其曰想讓孩子多點自由的時間。
這一類父母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對孩子的溺愛,如果孩子沒有辦法養成獨立自主的意識形態,對孩子的未來將會帶來不良的影響。
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父母必須要學會放手,堅持「留白教育」,孩子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長。
「誒呀,小寶,你走開去看書,碗留著讓媽媽來洗!」
看到自己的兒子吃完飯準備把空碗拿去廚房洗的時候,眼尖的媽媽一下子叫了出來,讓小寶把碗放下去看書,這種小事讓她來就好了。
孩子的爸爸看見媽媽這幅樣子,批評了她兩句:「孩子洗個碗又不是多大的事兒,你這麼一驚一乍的幹什麼?」
「我的孩子我想怎麼寵就怎麼寵!有你什麼事兒!一回家就知道坐著,也不見你幫幫我!」
戰火巧妙地從孩子身上轉移到了孩子爸爸身上,為了避免「惹火上身」,孩子爸爸閉嘴不說話,任由媽媽去做事了。
總之,在小寶家裡,媽媽絕對不會讓小寶幹一點兒家務活,事事都搶在孩子前頭做好,讓小寶坐享其成。
在媽媽的眼裡,小寶只要做好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就已經足夠了。除了學習以外,小寶媽媽已經滲入到了孩子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就好像武林外傳裡的「無雙」一般,看到有事就大喊一聲「放著我來」!
在媽媽的這種寵愛之下,小寶也心安理得地接受著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導致孩子變成了除了學習以外,其他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不懂的「高分低能兒」。
原來,小寶自從上了初中以後,學校強制要求住校。在學校裡,什麼事情都要小寶自己去完成,但是他卻一點能力都沒有。衣服也不會洗、碗也不會洗,平時在家裡都是媽媽做的事情,現在輪到他自己,卻是一樣也做不成。
最後小寶只好帶夠一周的衣服,等著周末的時候回家讓媽媽幫洗,而吃飯的碗則換成了一次性的塑料碗,用完就扔。
同學在背地裡都叫小寶叫做「小少爺」,吐槽他十指不沾陽春水,這麼大了還是個「媽寶男」。
知道同學給自己起了這個侮辱性的外號,小寶再也受不了了,在一次回家的時候和媽媽吵了起來:「都怪你什麼都不讓我做,現在同學們都嘲笑我,說我什麼都不會,這麼大了還要媽媽照顧!」
聽到了兒子對自己的抱怨,小寶媽媽怎麼也沒想到,自己對孩子深深的愛,居然成了孩子抱怨自己的主要原因。
因為小寶的媽媽在孩子的生活起居上,沒有發揮出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她全面包攬了孩子的一切,只讓孩子把心思花費在學習上。
這就導致小寶雖然成績還算可以,但是其他方面毫無特長,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
而媽媽還認為這種大包大攬的方式是在向孩子輸出自己無私的愛,殊不知這種愛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讓孩子成為了其他孩子眼中的「小少爺」。
①孩子不會做自己做決定
缺乏獨立自主對孩子來說幾乎算是毀滅性的打擊。孩子無法獨立做主,在自己的人生大事上缺乏果斷和決心,不會替自己做決定,一切都是按照別人的意願去行事。
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自己做出決定,他的人生怎麼能稱得上是「自己的人生」呢?說到底是為了別人而活罷了。
②孩子凡事都要依賴他人
缺乏獨立自主的孩子,沒有辦法稱作一個完整的「人」,因為他的人格並不健全。這樣的孩子無論面對什麼事情,都會下意識地去尋找一個看起來可靠的人來依賴。
這樣的孩子,在團隊合作中,是被人厭棄的只會拖後腿,沒有貢獻的人;在感情生活中,是被人嫌棄的麻煩精,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孩子缺乏獨立自主的精神。
③孩子會成為一名「巨嬰」
很多從小缺乏獨立自主的孩子,長大後很大機率會成為一名「巨嬰」,把屬於自己的責任和工作退給他人承擔。
因為在他的意識裡「世界皆我媽」,小的時候只要自己喊餓喊累,溺愛孩子的媽媽就會第一個站出來替孩子分憂解愁,可是等到孩子進入社會以後,還會有人慣著他嗎?
①父母學會放手
想要讓那個孩子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真正去面對屬於自己的那一份生活。
假如小寶當時想要洗碗的時候,媽媽不是讓他「放著我來」,而是鼓勵孩子自覺行動的話,小寶也就不會成為同學眼中的「小少爺」。
②堅持「留白教育」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堅持「留白教育」,給孩子留出一定的成長空間。
這意味著父母在給孩子進行基礎的教育之後,要讓孩子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主生長,自我突破,而不是一切依靠父母。
且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行為,尊重孩子的成果,不能用自己是「父母」的這一層身份給孩子施壓,讓孩子必須聽自己的話才是對的。
父母想要讓孩子養成獨立獨立自主的好習慣,必須拒絕當孩子的「管家婆」,一切尊重孩子的意願,只有放手才能讓孩子學會飛翔。
今日話題:你是溺愛孩子的父母,還是敢於放手的父母呢?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