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心理該從什麼地方消除

2021-01-10 如何獲取幸福

人的攀比心裡要想把他完全徹頭徹尾從根上杜絕?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要他是一個正常人,腦子思想上就會有欲望,人心裡上一但存在了欲望,必然思想上多少都會有點與人攀比的心裡?

是個正常人都會有這種心態,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因為人都是吃五穀雜糧長大的,必然會有七情六慾,又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這能做到沒有欲望心呢?只要大腦思想上或心裡存在欲望,就會有與人攀比的心。

其實人的心裡上有一點點攀比心,也不一定是什麼壞事情?因為有了攀比,大腦思想上或心裡就會受到一些刺激,必然就會產生動力起來,想辦法如何趕上人家,或者超越他。只要自己思想上能好好控制住,不要讓他放大就可以?能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就是最好的。如果思想上控制不住他,那就不是什麼好事情了?

因為人的攀比心一旦控制不住讓他放大了,就會變成妒忌心?人有了妒忌心就會急眼或紅眼,肯定就會沒有心情做正事了,甚至乎嚴重一點的話,會抱怨社會或產生仇恨心出來?意思就是:人的思想會失控,也就是失去理智的意思。所以最好還是能掌控在一定的範圍之內,不要任由他放大變成妒忌心或者抱怨仇恨心…

攀比心是我們人類的正常心理,每個人都有的。人與人之間進行正常的攀比,是有利於進步的。比方說,你努力掙錢,我不能比你差,我也玩命掙錢。兩個人互相攀比怎麼努力、怎么正大光明地掙錢、進步,這種攀比就是有利於大家發展的,是值得提倡的正常攀比。

但是,過度的攀比、病態攀比卻是要不得的。比方說,兩個姑娘攀比,今天你買LV,明天我買GUCCI,兩人比著炫富、比著花錢。甚至,打腫臉充胖子,借錢都要跟人攀比。這種攀比,就是過度的、病態的攀比。這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正常的攀比沒必要消除,我們要消除的是錯誤的、過度的攀比。

有些朋友凡事都喜歡跟別人比較。這些朋友認為只有比別人強,自己才是優秀的。其實,這種觀點不正確。因為,一山還比一山高。沒有人會一直都是第一名。所以,我們要少跟別人比較,要學會多跟自己比較。比方說,拿今天的自己跟昨天的自己比較,拿明天的自己跟今天的自己比較。如果我們今天比昨天強,明天比今天強,那就說明我們正在進步。這樣就增加了我們的自信心,也鼓勵了自己繼續努力進步。自己和自己比較,是更有價值的,也是讓自己能夠更愉快的。

有些人總是自視甚高,覺得自己就是自命不凡,不允許別人比自己好。在這種心態下,跟人進行過度攀比就在所難免了。我們要學會接受現實。要學著接受自己的優點、缺點,學著接受自己是個普通人,不可能事事都強壓別人一頭。我們應該努力上進,但是,凡事還講個量力而行。能做的事情,儘量做好;做不了的事情,就大度一點,想開一點。

相關焦點

  • 克服攀比的心理
    就是因為盲目攀比的心理使這個人沒有看到樹木的真實價值,讓利益嫉妒蒙蔽了自己的眼睛。所以說,一個人要想成就大的事業就要克服盲目攀比的心理,樹立正確健康的心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段「沉香」,但往往不能珍惜它,反而對別人的木炭羨慕不已,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庸人自擾,迷失了尋找快樂的方向。
  • 人,如何克服自己的「攀比心理」?
    感情中,許多人不論在孩提時期,還是長大後,都受盡了「攀比心理」的苦。從前,是父母,老師,現在,變成了自己。但一個人的「攀比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既不能給人帶來實質性的成長,反倒會讓人心態消沉,在與人對比中,徹底失去奮鬥的力量。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下,如何克服自己的「攀比心理」。
  • 孩子攀比心理嚴重?看完《家有兒女》,我學到了家庭教育該這樣做
    之前也有家長在學區寶社群裡邊問到關於選學校的問題,很多家長都擔憂國際私塾裡面會不會搞攀比,私立學校裡面會不會因為周圍孩子的家境好而引發孩子的攀比心理。對於這樣的攀比心理,家長有些許擔心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攀比對於兒童心理是不太健康的。
  • 克服攀比心理,莫讓「家委會」唱走了調 !
    大概原因有三:   其一,沒有想到,他們竟然有著如此強烈的攀比心理,目前社會上居然有著如此濃厚的攀比風氣。仔細想一想,也難怪。如今的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很多人都喜歡攀比。   其三,實現社會公平,消除貧困,彌合貧富差距任重道遠。目前我國進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呈現歷史性的新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心理失衡源於盲目攀比
    在當今商品經濟社會裡,突然發現心理失衡的人越來越多,農村人與城裡人相比心裡不淡定了,藍領與白領相比心理不舒服了,百姓與官員比心裡就彆扭了,窮二代與公平,永遠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什麼時間都不可能絕對公平,關鍵是要調整好自己心態。心態不好,總是與別人比收入、比享受、比待遇,而不比貢獻和付出,越比心理越失衡,越比抱怨越多。心理失衡,大多源於盲目攀比。
  • 兒童攀比心理,爸爸媽媽要學會引導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愛攀比的現象也越發嚴重了,孩子似乎什麼都愛和人比較,小到玩具、服飾,大到家庭居住環境,連家長的職業也成了孩子的攀比內容,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攀比心後要及時了解孩子攀比的起因,謹防攀比心越發嚴重。
  • 當孩子出現攀比心理時,告訴他攀比只會讓他停滯不前
    所謂攀比心理,是刻意將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條件等方面與別人進行比較,並希望超越別人的一種心理狀態。攀比是現在普遍存在於孩子之間的一種現象,比如對物質條件,父母的社會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這種現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
  • 小朋友的攀比心理如何克服
    攀比心理很常見,人皆有之。然而幼兒園裡的小寶寶之間開始「攀比鬥富」的時候,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的正常發育。前些天,班裡的小朋友進行了一場令人深思的對話。對話是我們請參加某一活動的小朋友交50元錢引起的。小朋友甲說:「50元算什麼,100元我也交得起。」小朋友乙說:「200元我也交得起。」
  • 愛攀比的女人心理更自卑
    小楊近來患上了「攀比症」,不論何時何地何事,總喜歡自覺不自覺地同別人攀比一番而一旦別人的某些方面比她更優秀,她心裡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個滋味……心理醫生說,像小楊這樣炫耀、攀比的心情和狀態其實是一種「孔雀心理」,這是現代女性非常普遍的一種心理隱患。待人接物一旦出現「孔雀」心態,就容易陷自己於不停比較爭勝的境地,而且常常是為了強出頭而盲目攀比。就像自大的另一面是自卑,孔雀心態其實源於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
  • 生活中負性攀比心理一定要克服
    攀比心理 原指消費心理的一種。脫離自己實際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消費心理。在正常情況下,消費者滿足自己消費需要的程度,決取於他們的經濟收入水平。但有時由於受一定時期社會消費水平日漸增高、「大款」人物高消費的示範效應及消費者本人「面子消費」心理的影響,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互相激活,導致互相攀比。
  • 智慧家情文化——注重引導與消除,孩子的攀比心理特別重要!
    所以我們說,作為父母,一定要教育好孩子,不要跟同學攀比,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亂花錢,同時,父母還要從自我做起,要注重內心的美,不要太過於講究外表,也不要跟其他人攀比對於孩子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可以為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用自己勞動掙來的錢購買所需的東西有攀比心,不見得就是壞事,但要看孩子跟人家攀比什麼。
  • 別人有什麼,我都想要,這是孩子的攀比心理嗎?
    其實,在涵涵最初看見別人有什麼她也要的時候,我是發過火的。第二點,父母攀比心理的影響。雖然我一直覺著自己是不會拿別人家的孩子跟涵涵來比較的,可有一次我還是翻車了。所以,孩子在「你看人家誰誰誰……」的薰陶下,養成攀比心理是很正常的。
  • 心理解讀:總是習慣嫉妒別人,你該如何克服?4點建議
    我們需要理性且客觀的看待該心理問題,並運用以下方式去克服嫉妒心理,讓自己儘快擺脫嫉妒心。1、正視嫉妒。不要壓抑內心真實情緒,全面了解嫉妒心理,要認清嫉妒的危害;2、避免攀比。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攀比,多去提升自己能力,讓自己足夠地優秀;3、克服自卑。
  • 媽媽如何做,會促使孩子攀比心理變為偷盜行為?
    突然有一天,孩子回家突然找媽媽要高級手辦,還從網上搜索出來,連照片都能顯示出做工非常精緻,媽媽很奇怪,為什麼突然想要這個玩具,孩子告訴媽媽同學就有,他也想要一個,媽媽聽了非常生氣,覺得乖寶開始有攀比心理了,大聲地把孩子訓斥了一通,說了很多氣話。過了幾天,媽媽收拾房間,突然間在乖寶的床墊邊上發現了一個精緻的手辦,再三追問下,才知道孩子偷拿了同學的手辦。
  • 知愈心理:「別人有的,我也要!」孩子愛攀比,都是家長惹的禍?
    知愈心理諮詢專注您的心理健康,為所有的情緒提供一個溫暖安放處,讓您從心遇見自己。現在的孩子攀比心理是越來越重,尤其是在物質條件的攀比,簡直到了讓成年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作為家長,對於自己孩子的這些攀比行為也常常是手足無措的,總想找個明白人幫自己把孩子的攀比心理給糾正過來。要糾正孩子的攀比心理,還是要找對了根源才好。
  • 黃奕拒絕女兒攀比式購物:有了攀比心理,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所謂攀比心理是消費心理的一種,是指脫離自己的實際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畸形消費心理。這種心理,對於正在成長初期的小孩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會讓孩子在吃穿用度方面,處處跟別人比較。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孩子的攀比心理。
  • 黃奕拒絕女兒攀比式購物:有了攀比心理,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所謂攀比心理是消費心理的一種,是指脫離自己的實際收入水平而盲目攀高的畸形消費心理。這種心理,對於正在成長初期的小孩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會讓孩子在吃穿用度方面,處處跟別人比較。長此以往,會讓孩子滋生虛榮心,玩物喪志,養成花錢大手大腳的壞習慣。
  • 孩子愛「攀比」,為什麼不該反對,反而該支持?
    身邊接觸的小朋友越來越多,寶寶看到的東西越多,知道的越多,慢慢的心理也產生了變化。最讓媽媽無可奈何的是寶寶說媽媽為什麼XXX的爸爸那麼有錢,他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為什麼我的爸爸買不起。但是即便是正常現象,我們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吧!如何幫助孩子度過「攀比敏感期」?
  • 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來比去,比出了什麼?攀比心理太可怕!
    然而應試教育讓很多家長強迫孩子「一心只讀聖賢書」什麼事都不讓孩子了解,我們不妨設想,一個連自己家事都不了解,都不關心的孩子,甚至連自己的爸爸媽媽生病了都不會關心問候一聲的孩子能有什麼出路?有些孩子可能會偶爾關心下在身邊的父母,可是在鄉下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呢?試問,在當下,有幾個十幾歲的孩子會主動去探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哪怕是打個電話的問候呢?
  • 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來比去,比出了什麼?攀比心理太可怕
    然而應試教育讓很多家長強迫孩子「一心只讀聖賢書」什麼事都不讓孩子了解,我們不妨設想,一個連自己家事都不了解,都不關心的孩子,甚至連自己的爸爸媽媽生病了都不會關心問候一聲的孩子能有什麼出路?最起碼的人情世故、家庭關係都不會處理,孩子長大了步入社會又該何去何從?可能又有家長朋友會說,沒事,現在的孩子不都這樣嗎。難道當我們這批家長老去,孩子不知道養老送終的時候,也來一句,沒事,現在的父母不都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