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的父母都特別焦慮。焦慮孩子不吃飯餓肚子,焦慮孩子穿少了著涼,焦慮孩子的學習,正所謂「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還有不少父母常常處在這樣的焦慮中:「我要是教育不好我的孩子怎麼辦?」「我可不能耽誤了我的孩子,一定要讓他/她接受最好的教育!」於是小小年紀就各種早教班,背誦古詩詞。朋友聚會父母經常就是拿孩子「開刀」,「寶貝,給大家背一首詩吧。」孩子正在玩得高興呢,明顯的不願意,可是又不敢違背父母的旨意,那就背吧,突然背到一半卡住了,這孩子焦急得直哭,還翻地,拳打腳踢。從這個畫面裡,我看到的不是孩子享受背詩的過程,而是一個特別焦慮的孩子,怕背不出來被嘲笑。
我是一個全職媽媽,曾經也因為沒人幫忙帶孩子以及產後激素的影響等原因特別焦慮。那段時間我的寶寶也是經常哭鬧,後來我想他大概是感受到我的焦慮了。等孩子再大一些的時候我會因為他不願意吃飯擔心餓著,學走路時又擔心他摔跤,我變成了一個特別焦慮的媽媽,我寶寶也因此動不動就發脾氣,遇事也容易著急。或許有人會說,那是因為還在學習語言的階段,還不太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所以著急了。其實不然,有一段時間我積極地努力看育兒書籍,在碰到孩子有問題的時候,我提醒自己要淡定,不著急,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他真的可以感受到我的平和的心態,他自己也慢慢地變得不著急了,也更加地好溝通了。
焦慮型父母總會不自覺關注孩子的不足,或者即使孩子表現很不錯,也總能找出存在問題認為孩子做得還不夠好。其結果往往是,高焦慮的父母導致了高焦慮的孩子,從而導致了不自信的孩子。要想讓孩子自信,父母要先調整好心態,科學引導,尤其避免打擊孩子自信的一些錯誤做法。
焦慮性格的父母,一旦孩子的表現不如預期時,很容易動怒甚至打罵,讓孩子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折感、缺乏自信心甚至是畏縮;而過分保護孩子安全,則易導致孩子的過分依賴、能力低落。
父母親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學習對象,身為父母如果沒有了解自己的個性,就很難避免一些問題的出現。父母愛焦慮,孩子就容易不自信,所以,父母不妨檢視一下自己情緒發展,避免影響孩子的學習及身心發展狀況。
一、高焦慮的父母往往會導致焦慮不自信的孩子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在於,父母與孩子缺少有質量親子溝通和互動。在培養孩子自信的過程中,一些父母往往過分關注孩子的成績或技藝,而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想要孩子不焦慮,首先父母就要做到心態平和,凡事不要去對比。孩子的成長有其內在的規律,不要「拔苗助長」。
二、培養孩子的自信,需要父母的指導、鼓勵和認可
平時假期選擇參加一些培訓班並沒有問題,問題是有些家長往往過分在乎「結果」不是過程,常把孩子的表現當成自己的「成績單」。即便孩子表現不錯,父母還是會很焦慮,總覺得孩子做得還不夠好。其結果往往是,高焦慮的父母導致了高焦慮的孩子,從而導致了不自信的孩子。所以,要想讓孩子自信,父母要先有好心態,別操之過急。
三、以下行為容易造成孩子的不自信
1、寄予孩子過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為了不使自己失望,只能給孩子不斷地施壓。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會迎合家長、迎合老師甚至迎合社會評價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這樣的優秀,往往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需求。同時,在高強度的壓力之下成長的孩子,往往心裡都會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
2、代替孩子做選擇:父母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3、總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這是所有父母的通病。當你把「比較」的枷鎖套給孩子,孩子就永遠無法幸福。往往你的孩子還會痛恨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4、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負疚,這個時候最需要來自父母愛的陪伴、協助和支持,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責罰孩子,只會讓你的孩子對父母感到失望,對這個社會感到失望,繼而痛恨父母及這個社會。
5、數落孩子的不是:父母最樂意數落孩子、教導孩子!教導是每個父母都尤其熱衷的一件事情,有人從教導中感受到自己的威嚴,有人從中體會徵服的快感。數落孩子的不是,不是讓孩子失去自信就是讓孩子喪失自尊。
6、不相信孩子: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當孩子對媽媽說:沒事,我一個人在家寫作業,你去忙吧!媽媽一關上門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電腦呢!這樣的反應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歡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毀滅了孩子的自尊。
父母是將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他們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父母只有給孩子留出充裕的個人空間,孩子才會發展出完整的獨立人格試著把一顆焦慮的心輕輕地放下,去體會那種只用眼光欣賞,不去動手改造,只提供鼓勵和支持,不強加壓迫和重負的父母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