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覺得不應該讓孩子被補習班淹沒,讓她有個快樂的童年,玩玩泥巴,抓抓魚,但是看到身邊的朋友的孩子都在努力、上各種課外興趣班,學英語、學編程、學樂器,自己就會開始焦慮,我是否太不上心?我是否太放任孩子?我是否是個不稱職的媽媽?
最近因為疫情,孩子待在家裡不能上學,天天不是電視iPad就是玩手機,搞得我整個人焦慮到不行,看著朋友圈裡其他父母不是教畫畫就是讓孩子學英語,回頭看看我家孩子,整個人都不淡定起來了。
在科學育兒的時代,書是看了不少,但是越看越迷茫,不同的專家不同的理論,到底哪種方式才是符合我家孩子的模式,有時候明明覺得只要她健康快樂的長大我就很滿足了,有的時候又在不停的擔心,萬一我現在太放任,本來孩子擁有天份卻被我埋沒怎麼辦?怎樣對待孩子,我都明白,但就是改不了;你說的道理我全懂,但我做不到。
這些焦慮感一步步的積累,讓整個人的狀態都變得不好,同時使身邊的人壓力也變得很大。
1.人如果想戰勝另外一個人,首先要做到了解他,同樣,我們想要戰勝焦慮,首先要了解焦慮,羅洛梅的《焦慮的意義》一書對焦慮有很好的闡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個人焦慮的部分包括內在困惑、疏離、心理混亂,以及價值和行為標準的不確定性。
克爾凱郭爾曾說過:「焦慮是人類在面對他的自由時所呈現的狀態。個人創造力越高,他潛在的焦慮也就越高。」我們要有一個認知,焦慮本身並不是一個不好的東西,反而可以成為動力,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恐懼焦慮,而是如何讓焦慮為我所用。
2.我們要想緩解因為孩子產生的焦慮,作為父母,首先要明白孩子並不是你的所有物,每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
有人說生孩子最大的好處就是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自己的死亡焦慮,因為基因的延續使得我們象徵性的獲得永生。我們往往想要在孩子身上實現我們未成就的事。
就像我在小時候因為家裡窮,看到別的小朋友能夠有新玩具新衣服都非常羨慕,導致現在我也成為了父母,不斷地給孩子購買新玩具來滿足孩童時的我的願望,並不是看到孩子真正的需要,而是曾經的「我」的需要。
我們是否能「看見」,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不要一味的把曾經的自己加載到孩子身上,通過養育孩子,進行一種自我療愈的旅程,通過不斷「看見」,讓自己變得更加坦然,不那麼焦慮。
3. 我們目前很多的不安全感,最早來自於害怕無法獲得父母的愛,而這些不安全刺激,很容易在想像層面轉嫁成自己孩子未來所要面對的恐怖世界,我們要做的,是戰勝你的不安全感。
「如果你不夠優秀,你就無法獲得優越的生活」「如果你現在不努力,你就無法過你想過的人生」,我們必須要堅信,孩子在人格健康的情況下,哪怕沒人管,他們也會自動向著社會期待的方向發展。
一切想要迴避焦慮的嘗試,不僅註定要失敗,而且在逃離焦慮的過程中,個人會喪失讓自我浮現最珍貴的機會,而且也會失去為人的教育。
我們也曾經是孩子,在我們心中,都會不自覺留下在孩童時期的創傷痕跡,我們要直視它剖開它,雖然會很痛,但是疼痛過後,會是療愈過後的坦然。希望大家都能成為自信的父母,快樂健康,人格健全,為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自由舒適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