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從學做更好的父母開始

2021-02-20 鄧木輝語文視界

在過去的2020年,「雞娃」「內卷」是引發許多父母有所共鳴的熱詞。在這種教育焦慮的驅使下,密集型的養育、教育方式,讓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疲憊不堪。

來到2021年,如何逃離焦慮,重新回歸教育的常識和本質,是父母們需要進一步冷靜思考的問題。

新的一年,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

這篇文章從家長的自我學習、家校配合等六個方面談起,希望能給各位父母提供良好的參照。

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離不開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沒有家長的支持,也難以成功,因此說學校和家庭是一對不可分離的教育者。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老師同樣也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老師和家長是同一出發點上的隊友,每句話、一顆心都是為了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學業有成。

父母的養育滋養了孩子的心靈,老師的教育發展了孩子的學識,有著共同的責任與使命:讓孩子成才。家長和老師這對隊友,需要信任與配合,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肩並肩,一起走。

老師通常是站在中立和客觀的角度在看待學生,而家長偶爾會帶有親情的因素。當家長對老師產生不信任,也會導致孩子不信任老師,即使才能再出眾的老師對孩子的教育也是無效的,這無疑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傷害。

如果教育是一棵大樹,父母的愛和教育就是根基,而學校和老師的教育就是枝幹,雙方配合才能開出賞心悅目的花朵。

信任老師應該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家長和老師一條心,這是我們教育好孩子的基礎。希望所有家長都能明白,家長和老師配合得越好,孩子的教育就越成功。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

每一個錯誤都可以成為生命的轉折點。世事無常,我們無法替孩子安排完美的人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懂得從自己的錯誤中找到出口,開創新局面,而不是畏懼哭泣。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對待孩子犯錯的錯誤方式,那將是生命中隱伏的悲傷。如果孩子犯錯後,得不到包容與接納,只有批評與指責,他們在未來更難以坦誠地面對自己的過錯,更傾向於隱瞞過錯。這會讓孩子一直處在恐慌中,逐漸變得膽怯而自卑,戰戰兢兢,看父母臉色行事。

同樣,當孩子犯錯時,家長過度的嬌慣、放縱更是會害了孩子。不要以年齡、偶然等藉口幫孩子逃避錯誤,孩子除了需要正確引導,也需要在錯誤中成長。縱容孩子的小錯,日積月累,慢慢就會凝積成明天的大錯,甚至也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

掙扎坐起的嬰兒,蹣跚學步的孩童,都是在不斷犯錯、經歷過無數次失敗後,才最終學會了奔跑,這是孩子人生中必經的歷程。

學習的主體雖是孩子,但是家長卻是孩子學習路上最好的幫手。

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的陪伴尤為重要,在這個時期,請家長千萬不要再說「沒時間,要工作」,再忙也請抽出一點時間來,關心一下孩子的學習進度。

面對他們的壓力,陪他聊聊天,談談心,幫助孩子放鬆一下緊繃的神經。面對他們的拖延,家長更要及時鞭策他,適當地催促一下,讓他有點緊迫感。

家長的有效陪伴,就是對孩子學習最大的支持。家長也不能只享受孩子優秀的果實,卻不給予付出,這種付出不僅僅指的是家長為孩子創造的良好環境,為孩子進行的學業投資,更多的是指家長在孩子成長中的陪伴和鼓勵。

同樣,一次考試分數的高低是偶然的。孩子取得高分,高興慶祝時,家長也要避免孩子沾沾自喜,在孩子偶然失利時,陪他接受成績,一起查缺補漏,此時的教訓、怒火都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讓你和孩子變得越來越遠。

家長是孩子永遠的避風港,不要讓考試成績成為親子關係的試金石,只需要一點鼓勵、一點耐心,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近了,溝通也會變得更加順暢。

孩子成長過程中,對自我的認知絕大多數來自最親密的人,尤其是家長的評價。家庭教育更重要的是對話、理解,利用家長「權威」對孩子進行指揮,只會讓孩子逐漸遠離你。

當父母和孩子在某件事上發生爭執時,父母總是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甚至會用威脅的手段來強迫孩子改變主意。

「我這都是為你好」「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聽我的錯不了」「我生了你,你就得聽我的」……這些看似很有道理但又不太講理的說辭是最令孩子反感的。

父母應該徹底拋棄高高在上、板起面孔說教的父母架子,變居高臨下為與孩子平等相處,這樣,孩子才能變得願意向父母吐露心聲,從和父母「對著幹」變為愉快合作。

孩子第一要務是學習,在學習中尋找到自己理想,用知識鋪墊自己去往未來的路。但有些比分數更重要的,家長們不要忘記。

第一,身心健康,處在青春期,特別是到了高中以後的孩子是非常情緒化的,負面情緒也非常多。家長要及時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積極朝著好的方向進行引導。同時也要記得鼓勵孩子參加運動,散步、打球、舞蹈... ...都能讓孩子紓解壓力的同時,還能擁有良好的身體素質。

第二,正直勤勉,孩子可以成績低,但絕對不能做一個撒謊、作惡的人,成績不能代表一切,而優秀的品行才是讓孩子受益終生的。不思進取,將會永遠原地踏步,井底之蛙註定無法理解鴻鵠之志,培養孩子做一個勤勞的人,讓每一步走得踏實,走得有意義。

第三,獨立的能力,獨立,才是孩子一生最強大的軟實力。孩子不應該是躲在溫室裡的花朵,他們應該像野外的植物一樣,去經歷與病蟲、風雨的殊死搏鬥。只有經歷過嚴寒酷暑的考驗,才能長成參天的大樹。只有父母放手,孩子才會長出獨立的翅膀,漫步雲端。

可愛的家庭,並不是聚集了一群完美的人,而好的父母,也是有缺點的人。

孩子身上展現出的舒展個性、積極態度,就可以證明不完美,一點都沒耽誤成為好父母。請你相信自己的獨特之處自有它的價值,你散發出來能量讓家裡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不要試圖成為一個完美的父母,你應該給孩子塑造的榜樣是:面對人生中的不完美的那種優雅從容坦蕩的風範。

我們追尋的不應該是完美,而應該是完美的愛!也許你想做完美父母的初衷是為了愛孩子,然而實際上追求完美卻是「無條件的愛」的敵人,會讓你與愛漸行漸遠。

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斷成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也是家長學習做父母的過程,不要責怪自己,對於孩子而言,你就是最棒的父母。

來 源|中小學校長教師之家

轉 自|教師博覽

相關焦點

  • 關於家庭教育我們要了解的事,優秀的家庭教育須由父母來開始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關於家庭教育,我們要了解的事,優秀的家庭教育必須有父母來開始。 其實在中國家庭教育很多父母雖然十分用心的教育孩子,但是卻沒有教育好孩子。從近年來漸漸出現的家庭教育中的問題,可以發現,家庭教育中的問題不僅僅存在孩子自身,更多的是存在於父母身上,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根本沒有辦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致家長:2021年,從學做更好的父母開始
    來到2021年,如何逃離焦慮,重新回歸教育的常識和本質,是父母們需要進一步冷靜思考的問題。新的一年,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離不開學校教育,但學校教育沒有家長的支持,也難以成功,因此說學校和家庭是一對不可分離的教育者。
  • 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教育,父母如何更好陪伴孩子?
    在正在召開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全國婦聯提交了關於將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教育支持服務納入政府公共服務的提案。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意識到3歲以下嬰幼兒早期啟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很多家庭獲得的早期育兒指導是零散的、不系統的,甚至是不科學的。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
    @aaa 「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不放棄自己的成長,與孩子同行同學共同成長。父母理解孩子的天真爛漫,孩子理解父母的酸甜苦辣。父母努力工作積極進取,孩子努力學習積極向上。」
  • 家庭教育要先從父母的自我教育開始,家長試試這樣做
    也是因為這樣的想法,所以父母會把孩子當成一種工具,他們想替孩子做所有的決定,這些決定並不是孩子的心所想,而是父母希望孩子變成怎樣的在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絕對不能夠抱有這樣功利性的目的,覺得自己把孩子生出來了就可以對孩子指手畫腳可以讓他們做任何的事情,可以替他們的人生就決定這樣的想法,這樣的作為我們會讓孩子逃離父母,越走越遠。
  •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最好的自己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即由家庭裡的長者對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和影響。你見過的好的家庭教育是怎樣的呢?小時候敏感靦腆,媽媽帶我去廣場並示範如何跟陌生媽媽主動打招呼;小時候不愛運動,不愛閱讀,媽媽帶我逛遍了全市的書店,帶我到遊泳池邊玩水;現在的我朋友很多,獎學金拿到手軟,日常五公裡的晨跑,媽媽帶我看世界,給予了我最好的教育投資,這關係到一個人的競爭力和素養,更關係到未來能夠更好的生活。
  • 家庭教育的關鍵是把父母培訓成明白人
    身為父母,你給孩子帶來的到底是溫柔的雨露,還是刺骨的寒風?該怎樣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和陪伴?2019年,本刊將在每一期的「教育會客廳」邀請一位教育大咖來做客,告訴我們該如何做更好的父母,養出更健康的孩子。採訪對象:趙忠心,家庭教育理論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原副會長,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評委,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著名學者,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重視家庭教育?人生的根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家庭教育?引用大學者胡適曾經說的一句話:「一個人小的時候,最是要緊,將來成就大聖大賢大英豪大豪傑,或者是成就一個大奸大盜小竊偷兒,都在這家庭教育四個字上分別出來」。什麼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家中長輩對年輕一代或者家庭成員進行教育,而且這種教育是在有目的、有意識的前提下進行的。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真正欠缺的是什麼呢?
  • 雷洛育兒研習社帶父母深層認識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可以根據孩子的發展特點,更好地針對孩子的智商(IQ)、情商(EQ)、逆商(AQ)進行個性化的教育,有針對性地篩選各種信息來培養孩子的智力和情感。所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關注點也影響著孩子的成長方向,如父母都非常關注的孩子的學習成績、身體健康、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品德修養、心理健康、綜合素質、興趣特長、興趣愛好等。
  • 雷洛育兒研習社帶父母深層認識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具有終身性質,從孩子出生到進入社會直到成家立業,絕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家庭中成長的。父母對孩子生活的影響非常的重要,孩子的思維習慣、行為模式、待人接物很多都是從父母的身上學習的。直到孩子成家或工作後也會用在家裡學到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來對待自己的家庭、工作、愛人、同事。
  • 逸馨書院 · 智慧父母家庭教育講座微課堂開講了!
    讓我們一起跟隨黃崢、張興武老師走進家庭教育微課堂,做優秀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家庭教育專家講師介紹中國教育行業十大最具口碑家庭教育首席講師資深因材施教分析指導師資深家庭教育指導師2000年開始從事教育事業,一直致力於先進的教育理念推廣,聽眾超過15萬人2002年開始致力於中國因材施教教育工程的推廣
  • 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新時代的家庭教育怎麼做?
    我覺得,《父母必讀》確實是一個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陣地,發揮著一種前沿引領,協調組織,推進家庭教育建設的重要作用,非常值得尊敬。02—分享:今天,我們怎樣做父母?新時代父母什麼樣?學習型父母是新時代父母的典型特徵我做兒童教育40多年,專注做家庭教育是從1994年擔任《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主編開始的。
  • 反思家庭教育,從尊重孩子開始
    因為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大了,甚至在某些方面超過了父母,由是對父母的話漸漸有了自己明晰的判斷。如果他覺得父母說的話不正確,那為什麼還要聽呢?就是「正確的廢話」也是吸引不了孩子的。所以,做父母的,反思家庭教育,首先要從尊重孩子開始;或者說,尊重了孩子,才會促動自己反思家庭教育。特別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把他當成家庭中一個平等的成員來相待。
  • 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年輕的父母該怎樣做?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自身有著什麼樣的價值觀念,什麼樣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一些細小的生活習慣,都會在孩子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記,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影響最深入、最全面的,並不是一些空洞的說教,而是父母以身作則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如果希望孩子成為道德高尚的人,父母首先就應該努力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父母需做一條
    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孩子多多少少會受家庭教育的影響,父母為人處世,處理家庭裡各類關係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行為。
  • 2020「辰讀時刻」年度10大熱文:分享家庭教育心得,一起做更好的父母
    「辰讀時刻」,是北辰教育為父母推出的一檔「家庭教育」音頻欄目。 欄目專注於剖析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為父母分享實用的教育方法,文章內容由專業播音演員為讀者朗讀。
  • 家庭教育|5~8歲育兒避坑指南,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
    懷孕到寶寶出生,需要280天;嬰兒到咿呀學語、蹣跚學步,需要1年左右。寶寶一天天長大,進入幼兒園,要3年,進入小學,要7年……有人說,當父母是終身焦慮的職業。小到給孩子選什麼奶粉、尿不溼,大到孩子上什麼幼兒園,小學,性格如何培養等等。養育孩子的過程,難免會遇到大大小小多不勝數的問題。
  • 黃迺毓分享在臺灣做家庭教育的實務經驗
    活動邀請到了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及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做主題為「在臺灣做家庭教育的實務經驗」分享。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及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做主題分享我今天要分享在臺灣做家庭教育的實務經驗。我們的實務經驗是,先建立了一些家庭教育的理念。
  • 正確的家庭教育:父母怎樣的情緒,孩子才會有更好的人生
    為人父母,情緒穩定而樂觀,才能有一個健康的家庭,才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身為父母,如何有一個穩定的情緒呢?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一隻可愛的企鵝孩子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 「做智慧父母,育優秀孩子」家庭教育公益講座走進寧鄉寧鄉衛生系統
    2020年12月9日,寧鄉市人民醫院、寧鄉市南雅醫院、寧鄉市家庭教育協會聯合舉辦「做智慧父母,育優秀孩子」家庭教育公益講座活動。 本次活動由寧鄉市人民醫院、寧鄉市南雅醫院主辦,寧鄉市家庭教育協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