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讀時刻」,是北辰教育為父母推出的一檔「家庭教育」音頻欄目。
欄目專注於剖析孩子成長中的問題,為父母分享實用的教育方法,文章內容由專業播音演員為讀者朗讀。
從2018年上線以來,每周四下午6點,「辰讀時刻」都會準時與父母朋友們見面。
到今天,我們已經整整推送了119期,
原創文章內容超過20萬字,
音頻總時長超過1000分鐘,
全網點擊數超過100萬次。
不知不覺,2020年又走到了年尾。
今天,我們對過去一年的「辰讀時刻」進行盤點,選出最受歡迎的年度10佳文章!
希望能在家庭教育上帶給家長朋友們一點點啟示。
怎麼讓孩子知道「學習是為了自己」?
學習作為人生的頭等大事,「為誰學」實在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生活中,很多孩子認為自己是為了父母而學,缺少主動學習的動力,常常需要父母監督、嚴管。
整個過程中,父母和孩子都非常痛苦。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剖析了讓孩子產生「為父母而學」想法的3個原因,並給出了家長3條建議。
最終目標是幫助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學習是為了自己。
父母會「示弱」,孩子更出色
在親子關係中,很多父母習慣一直扮演權威的角色,認為這樣利於灌輸教育理念。
相反,如果對孩子示弱,則會喪失家長的威信,以後再教育孩子,孩子可能就不聽了。
但其實,示弱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是一個父母適當放手的過程。
父母會示弱,孩子才會更獨立;父母會示弱,孩子才更有責任感;父母會示弱,孩子才會更自信。
可以說,示弱的本質是以柔克剛,這是一種教育的藝術,是立足長遠的培養。
習慣了總是對孩子板著臉的父母,不妨閱讀這篇文章。
孩子「假勤奮」,比真懶惰更可怕!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有的孩子看上去很勤奮,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呢?
這當然不是因為孩子不夠聰明,因為天底下的人大都是智商相近的「普通人」。
如果孩子學習刻苦卻不見成效,很大可能是陷入了「假勤奮」的陷阱!
很多「假勤奮」的孩子並沒有意識到:勤奮最重要的是質量,而不是時間和數量。
更糟糕的是,有的孩子是為了應對父母的焦慮,而故意演出「勤奮」的樣子……
當孩子身上出現「假勤奮」的現象,你是否能察覺到呢?
跟青春期的孩子「較勁」,你就輸了
一說到青春期,許多父母的第一印象就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好管,越管越叛逆!
事實的確如此,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多變和矛盾的。雖然他們在外表上已經是大人的模樣,但是心理上並不成熟。
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很多離家出走、逃學、輕生的孩子,都是發生在這個階段。
所以,跟青春期的孩子較勁,輸贏的代價都很大。
在這期文章中,我們給出了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3個原則。
與青春期孩子的對話,我們父母真的需要點智慧。
一個壞脾氣的父親,足以毀掉三代人
我們國家自古就有「嚴父慈母」這個說法。
因為「慈母」的定位,人們對母親的情緒穩定提出了很高要求。
而「嚴父」由於經常要板著臉教訓孩子,所以我們通常對父親的壞脾氣比較寬容。
但其實,一個好脾氣的父親,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寶藏。
因為一個隨便發脾氣的父親,不僅會導致孩子安全感缺失,更可能會遺傳給孩子,對一家人、乃至幾代人造成惡劣的影響。
不得不說,父親的好脾氣,才是一個家族最貴的傳承。
這樣的父母,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
北京市抽樣調查了3000名中學生的心理狀況,其中「對待父母的態度」一項中:
選擇「喜歡自己的父母」的孩子只有不到5%,而選擇「極度反感或痛恨父母」的孩子卻足有56%!
這組無情的數字,不禁讓我們反思:到底是什麼讓孩子對父母如此反感?
細察之下,問題的根源,還是父母的教養方式踩了紅線。
我們列出了4種情況,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很可能會變得支離破碎。
而這些情況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
仇視父母的孩子,都曾深深地被父母傷害過……
一個聰明的孩子,是怎麼慢慢變笨的?
生活中,很多孩子小時候很聰明,被身邊人誇作「小神童」。可是隨著升入高年級,學習越來越吃力,成績也下降得很快。
一個聰明的孩子,怎麼就變笨了呢?
其實,「傷仲永」的故事早已給出了我們答案: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好的教育環境,那麼就算天資再聰穎,也會慢慢變「笨」。
在這期文章中,我們舉出了4種會讓孩子變「笨」的情況,推薦家長細讀,並在生活中對孩子靈活加以引導。
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父母的教育很到位
曾有人說,培養孩子是這世界上難度最大的養成類遊戲。
為人父母后,我們才切身體會到其中的難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考驗,並且挑戰機會只有一次。
所以,我們在育兒的道路上走得戰戰兢兢,生怕一不小心讓孩子走上了歪路。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的教育成果也是有跡可循的。
文章中列舉了5種表現,如果你家孩子身上擁有這些表現,說明你的教育很到位。
你應該好好地給自己點個讚!
孩子有這3種表現說明被慣壞了,
可惜很多父母還沒察覺
常言道: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愛孩子也要把握分寸,太多的「關愛」反而會害了孩子。
但在生活中,過分嬌慣孩子的家長依然不在少數,他們恨不能把一切最好的都給孩子,不知不覺便把孩子慣壞了。
如果你家孩子身上有這3種表現,表明你可能正在慣壞孩子,一定要及時糾正。
懲罰孩子的4個原則,
讓孩子「長記性」又不傷感情
孩子做錯了事情,該不該用「懲罰」的方式教育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適度的懲罰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如其所說,適度懲罰能讓孩子看清問題,收穫成長。
但不得不承認,當孩子犯錯後,很多家長情緒一上頭,行為就容易背離初衷。
比如把懲罰變成了體罰,最後既無法達到教育目的,又傷害了親子關係。
不為解決問題的懲罰,都是洩憤。
孩子犯了錯,我們可以小懲大誡,但要注意方法和分寸。
在這期文章中,我們為大家列舉了4個「有效懲罰」的原則,相信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華特·王爾林曾說過:管教孩子是一項時間跨度大,設計周密的活動。
沒有人是天生的好父母。自從我們成為了父母,勢必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成為孩子最安全的避風港。
未來一年,「辰讀時刻」欄目還將繼續陪伴大家,讓家庭教育變得更簡單,讓教育孩子變得更輕鬆!
如果你喜歡「辰讀時刻」欄目,把它分享給身邊的家長,就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
願我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攜手為孩子們的成長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