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孩子3個誤區,你中了嗎?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才能滋養他們

2020-08-25 唯媽養娃

提起楊絳,大多數人都知道她是著名文學家,曾被錢鍾書盛讚:「最才的女,最賢的妻。」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愛書成痴、走上翻譯之路,其實是拜她父親所賜。

楊絳父親楊蔭杭教育孩子時,從不施加任何學業上的壓力。當時已經讀高中的楊絳,還不會辨別平仄聲,於是他安慰楊絳:「不要緊,到時候自然會懂。」後來,楊絳果然四聲都能分辨了。

楊絳對什麼書感興趣,父親就把什麼書放在她的書桌上,就算長期不讀,父親也不會責備她,只是會把書拿走以示懲戒。

大學選文理科時,楊絳迷茫該選文還是理,父親對她說:「沒什麼該不該,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

雖然我們的孩子將來未必能成為楊絳,但楊絳父親這種對孩子的尊重還是很值得學習的。

其實現在很多父母缺的恰恰就是這一點:不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發展特點,只顧一味拔苗助長。

胎兒在肚子裡還未成型,就急著胎教。

孩子一出生,就籌劃著選幼兒園佔坑。

孩子剛學會走路,各種早教啟蒙就已安排妥當。

很多成年人總說,現代孩子物質條件好,很享福。但享受富裕生活的孩子們,同時也在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而壓力的一大半都是父母給的,因為生怕孩子落後在起跑線,所以就拼命督促孩子往前追趕。

可是,我們只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卻不曾停下腳步,問問孩子飛得累不累。

正如美國作家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裡所說:「比起關心孩子是否真的感到快樂,很多家長更為在意孩子是否能表現出色,或是比同齡人優秀。」

身為兩個孩子媽媽的麗莎·舒格曼在10幾年的教師生涯中,發現很多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從而變得焦慮,忍不住安排孩子生活,督促孩子拼命爭輸贏。為了提醒廣大家長跳出培養「完美孩子」的教養誤區,她撰寫了《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

麗莎 • 舒格曼,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作者,GATEHOUSE的長期專欄作家、幽默作家,以及LITTLETHINGS.COM、BEINGAMOM.LIFE的定期撰稿人。

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麗莎·舒格曼給家長展示了5-8歲孩子的18個教養誤區,並詳細分析支招,讓父母們跳出養育完美孩子的教養陷阱,真正擺脫育兒焦慮。

下面我會分享感悟最深的三個教養誤區,並和大家探討恰當的教養方法。

三個教養誤區

1、孩子離了父母不行

很多父母不願對孩子放手,究其根本原因是他們覺得「孩子離了父母沒辦法生存」。

但實際上,正是父母的不放手才導致了孩子自理能力差,無法生存。如果在孩子該獨立的年紀,父母學會放手,給孩子提供更多學會獨立思考和行動的機會,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越發獨立自信。

沒有孩子生來就可以獨立,孩子的獨立能力正是父母不斷放手、不斷教育的結果。

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羽翼,去獨立過外面的風雨,所以父母不要一廂情願認為「孩子離了父母就不行」。

2、孩子一旦落後就趕不上

「你家孩子一歲就會走路了?怎麼我家孩子都一歲了,還要扶著走。」

「你家孩子兩歲就戒了尿不溼?怎麼我家孩子三歲了還非要穿著尿不溼。」

「你家孩子4歲就學會了100以內的加減法?我家孩子4歲還只會數數呢。」

作為父母,我們總無法抑制愛比較的衝動,總有意無意拿別人家孩子作為自家孩子發展的衡量標準。

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奏,而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比如會100以內加減法的孩子,可能畫畫不好,而畫畫好的孩子,可能邏輯思維能力差。

沒有一個孩子是全才全能的,我們為人父母需要認識到,孩子只要遵循自己的發展節奏即可,無須與他人比較。

而且正如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說的:「兒童的能力特點不同,發展節奏不同、發展的關鍵時期也不同。」

所以就算孩子暫時落後,就如學走路,有的孩子可能10個月就學會走路,但有的孩子需要1歲多才能學會走路,但只要孩子身體沒毛病,終究會學會走路,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孩子一時落後,並不代表孩子會永遠落後。父母一定要正確認識到這一點,要知道 :種子沒發芽,可能是季節未到。

3、科技毀掉下一代

經常碰到有父母問:「手機輻射這麼大,又傷害眼睛,能不能禁止孩子玩?」

但請各位父母想想:我們的孩子作為數字時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公民,從出生開始他們就生活在各種電子產品裡,你要想讓孩子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除非你和孩子周圍的人都不接觸電子產品,但這顯然不可能。

所以關於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這一問題,父母不要總想禁止,該想的是如何利用家長權威,限制孩子使用手機,正確利用手機。

就像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說的:「家長的職責是劃定界限,要讓孩子清楚科技產品的適用範圍及其正確用途。」

了解了教育誤區後,我們再來談談相應的對策:

跳出培養「完美孩子」的誤區,擺脫育兒焦慮

1、父母要放手,不要放縱

我們常說父母要學會放手,但放手並不意味著放縱。

放縱是對孩子不管不顧,隨意他們發展,但為人父母都知道,雖然我們要順其自然養育孩子,但順其自然的前提是父母有原則的引導。

就像你可以允許孩子騎自行車,但不能直接給他個自行車「學去吧」,你肯定要陪著他練習一段時間,直到他能熟練掌握。

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放手的程度要和孩子的年齡成正比,當孩子幼年時期,父母需要放手的是讓他們自主穿衣吃飯,隨著年齡慢慢增長,再慢慢對其他事情放手。

父母對孩子放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正是在父母的不斷放手中,才學會了獨立思考與行動。

正如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說的:「對父母來說,與保護孩子同等重要的使命,是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好讓他們離開我們的羽翼庇護之後也能夠平安健康地長大。」

2、放下焦慮,學會靜待花開

很多父母之所以對孩子教育焦慮,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孩子成長規律、發展特點,而且對孩子教育缺乏宏觀把握和掌控。

就像很多父母提起報網課,不管孩子發展水平就是一味囤課,最後錢花了,孩子課也沒上好。

我家孩子三歲後,我也曾有這麼一段焦慮,看到什麼網課,都想給孩子報,也不管孩子興趣,更不了解網課設置,就是一味囤課。結果就是錢花出去了,孩子什麼也沒學到。

後來我開始學著放下焦慮,了解相關網課課程設置以及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後,才慢慢不再攀比。

為人父母雖然不需要考試,但我們一定要像準備考試一樣,讓自己學習育兒知識,這樣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才不會一味焦慮。

而且現實告訴我們,99%的孩子都會變成一個平凡人,但有多少父母,寧願活在1%的幻想裡,也不願接受孩子的平凡。

所以父母除了要放下焦慮,也要放下對孩子的高期待,學著接受孩子的平凡。

3、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機,不如教孩子正確利用手機

總有父母問:「我家孩子痴迷手機,怎麼辦?」問這話的父母大概忘了手機是他買的,網費是他花錢充的。

所以關於電子產品,父母一味禁止孩子玩,不如教他們正確利用,畢竟孩子只要利用得當,電子產品也會幫助學習。

而且父母也要認識到:每個孩子都不同,由於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而每個家庭應對措施也應該有所不同。

別人家孩子可能自制力強,不用父母強制管教,就能自覺利用電子產品。但換做自家孩子,可能需要父母制定電子產品使用規則,並嚴格監督,才能走正確利用。

所以別盲目模仿,父母要主動探索,並與孩子共同商量制定電子產品使用規則。

最重要的是電子產品使用規則制定後,父母要堅持如一監督孩子嚴格執行,這樣孩子才能學會自控,學會正確利用電子產品。

面對孩子,教育永遠不會有「萬靈藥」,這也是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所堅持的理念。

因而教養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急不躁,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能滋養孩子。

相關焦點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這次,她將目光聚焦在5~8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身上,總結出這個年齡段孩子父母常見的18個教養誤區,並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給出教養建議和解決方法。其實,一開始翻看這本書的目錄,想讀的欲望並不強烈,直到看到作者的這句告誡:教養之道並非坦蕩大道,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將孩子們的童年還給他們。
  • 做不焦慮的父母,先了解5—8歲常見育兒誤區,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復學上班後我們實行6天制,工作十分緊張忙碌,隨著小學、幼兒園也陸續復學,我們這些媽媽教師又面臨接送自家孩子上下學、輔導作業、提高成績等問題,周圍開始充斥著焦躁的氣氛。面對著個頭一天天竄高的兩個孩子,我也倍感壓力,尤其在當前充滿變數的大環境下,真不知道怎樣教育,才能讓他們有一個明朗的未來。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給焦慮家長的行動指南
    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下文簡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一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焦慮的父母在美國也很普遍,「虎媽」、「鷹爸」無處不在。同時,她也是十幾年小學教師和兩個孩子母親。在書中,作者以十幾年從事兒童教育的實踐經驗,結合一個個案例,總結出針對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旨在幫助家長們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直面父母的焦慮,從而改善親子關係,陪伴和幫助孩子成長。
  • 做不焦慮的父母,沒有完美的家庭教育,只有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後稱《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正好在這個階段給了我很多心理緩衝。在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裡,麗莎 • 舒格曼總結出針對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旨在幫助家長們真正地遠離育兒煩惱、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雖然這本書是主要針對5-8歲孩子家長寫的家庭教育指導書,然而對於現在孩子已經讀初中的我而言,仍然具有極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 孩子有教養才會受歡迎,這些關於教養的誤區,很多家長都中過招
    然而,很多家庭在孩子的教養問題上卻存在著很多誤區,比如以下幾個:誤區一:有教養會壓抑孩子性格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矛盾,既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教養,又在內心深處覺得這樣可能不符合當今社會的複雜環境,還有可能會讓孩子的性格變得壓抑甚至吃虧。
  • 作為家長的你,會愛孩子嗎?
    教育孩子這個事兒是一步步來的,沒有一蹴而就的。當然,包括我自己在內,每個女人在成為母親之後,大都是處於焦慮中:孩子怎樣才能高高興興地去幼兒園?上學了成績不好咋辦?跟小朋友打架了怎麼辦?被同學欺負怎麼辦?……一下子被這麼多的「怎麼辦」所包圍,連普京總統都會煩愁的。現在好了,有了麗莎·舒格曼的這本《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可以輕鬆上陣了。
  • 陪孩子寫作業感覺心累?育兒路上的誤區,你踩了多少個
    大抵是因為我們都希望「培養完美孩子」,對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一個個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為人中龍鳳;同時我們也想做「完美家長」,並且這一誤區中不可自拔。前幾天,收到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書中提到的18個育兒誤區,都是我們曾經或即將要經歷的,深有感觸。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母愛
    在教育孩子方面更是小心翼翼,用力過猛孩子經受不住,放任鬆懈孩子又可能成長走偏。這讓很多媽媽頭疼不以,所以,作為一個母親,一份恰到好處的愛,不僅能讓你輕鬆自在,更能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好了,反正已經灑在地上了,在我們收拾乾淨之前,你想玩一會兒嗎?我想,玩牛奶說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他真的就玩起了牛奶。幾分鐘過後,他的母親說:"牛奶是你灑在地上的,也應該由你來收拾乾淨。現在,我這兒有海綿、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麼?"他選擇了海綿。然後一起將地上收拾得乾乾淨淨。這個經歷給了他非常深刻的記憶。
  • 打破育兒認知誤區,給孩子不焦慮的愛
    最近這段時間,我開始惡補育兒知識,看了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從我們平時的育兒誤區出發,告訴我們該如何打破育兒誤區,做一個不焦慮的父母,給孩子正確的愛。這本書從18個問題出發,講了18種育兒過程中會出現的誤區,作者用一個個案例,重現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有邊界的自由,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
    【前言】我們都說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在修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性格、心態,多少次被孩子氣崩,多少次攥起的拳頭又默默地放下來,默念一百句:親生的,親生的……孩子上學了,家長會上老師的委婉批評,鮮紅的寫著「鄙視」二字的試卷,也在暗自提示父母們:你家孩子是個笨蛋,滿分100分的試卷竟能考50分,正好是一半,他們班上最高分是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學會放手,學會愛
    一本育兒書,也許你從書中發現不一樣的經典案例,成為你教育孩子的參考指南。她用二十多年來的時間觀察「未能如願」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並以十幾年小學老師和兩個孩子母親的身份一直提醒家長們:生活永遠是不斷變化的,請放下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將孩子們的童年還給他們。
  • 怎樣才能養出優秀的孩子?四種極錯誤教養方式,你中槍了嗎?
    過分的教養方式,我總結了有四種,兩種我們的傳統教養模式,兩種外來的西方教育方式。我們分別來說一下。第一種:打罵教育。所謂棍棒之下出孝子,在這種傳統思想的洗腦下,一些所謂虎媽狼爸們對孩子實行殘酷的地獄式教養方式,在他們的教育之下孩子不能出一點錯,但凡有一點不合適就非打即罵。
  • 用心教養孩子卻毫無效果?構建滋養型教育理念,破局你的教育難題
    對於很多家長來講,如何將孩子培養得更為優秀是他們一生的課題。但也有很多家長發現,用心教養孩子卻毫無效果,就算自己苦口婆心認真勸導孩子,卻還是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鄰居家文文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或許是因為老來得子,文文媽媽對於孩子的教育可謂是非常上心。誇張到孩子每做一個選擇,文文媽都要在旁邊給予指導。
  • 孩子飲食中的3個誤區!你中招了嗎?
    有沒有家長和我一樣,總擔心孩子成長中營養失衡,於是不知不覺陷入了很多的誤區!身邊有不少家長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因為比較著急而出現不同的誤區,也有很多不科學的做法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情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
  • 你之所以焦慮,是不懂親子教育裡,什麼是恰到好處的愛
    如何破解這樣的怪圈:孩子擁有美好的童年,父母不焦慮?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做不焦慮的父母》中分享了自由成長。讓孩子自由成長,父母學會恰當的放手。麗莎·舒格曼研究兒童心理二十多年,從事兒童教育工作十餘年,總結出針對5~8歲孩子學習、交往、自我成長等18個教養誤區。希望幫助家長們真正地遠離育兒煩惱、改善親子關係,以平和的心態幫助、陪伴孩子成長,同時實現自我成長。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春天的梨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桂花;冬天的梅花。一年四季,花香不斷。
  • 不要用自己的理念教育孩子,教養無效,從構建滋養型教育理念開始
    對孩子的養育我們稱之為教養,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他們的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們總認為子不教父之過,然而現在卻出現了一種新的說法,認為教養無效。我們在生活中往往會想把孩子教育成怎樣的人,總是找很多教育方式想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儘管自己聽了很多教育專家的課,用了很多方式,結果卻收效甚微。我們常常說子不教,父之過。
  • 你知道孩子的教養方式有哪三種嗎?《愛,金錢和孩子》
    你記不記得我們小時候,像我或者比我更早一點,我的叔叔他們這一輩,父母對於教育這件事是沒有那麼關注的。就是大家的方式,能上小學就上,上到一半上不下去了,回家幹活就行了。一共大概有三種最主要的教養方式:第一種教養方式叫作專斷型。什麼叫專斷型呢?就是父母有時候會對孩子進行體罰,父母會有特別多的限制和規矩。你就回憶一下,八十年代以前,大量的家庭的教育可能就是這樣。就是大聲地呵斥,管著他、盯著他這種方法。現在我相信還有很多家裡邊是專斷型的教育方式。這種方式之下,孩子沒有什麼發言權,父母跟孩子之間,也沒有過多的交流。
  • 孩子沉迷玩手機不上學是廢了嗎?美國著名作家幫你分析教育誤區
    孩子說,他之所以想玩手機,就是感覺只有在玩手機的時候,他才能稍微逃脫父親帶來的壓抑。於是我跟孩子約定,我可以說服你父親允許你每天玩一到兩小時手機,但是你要去上學。孩子同意了。很多家長的思路都是,孩子表現不好就是孩子不努力,孩子讀不好書就是孩子笨。其實家長心裡也很苦,也有很多委屈。他們之所以會歸因於孩子,無非是感覺自己含辛茹苦,為孩子提供一切資源,結果卻是如此不堪。他們的期待是不合理的,教育理念也有很多誤區。
  • 愛哭愛鬧的孩子是性格乖張嗎?讀懂情緒教養,才能掌控性格風車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許多孩子之所以被戲稱為「小祖宗」,不僅是因為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更是因為他們打不得、罵不得,受了一丁點委屈就可以在家鬧得昏天黑地。稍有育兒經驗的家長們就能看出,這樣的孩子就是缺乏情緒管理能力的典型。而這種情緒管理的能力與家長們帶給孩子的「情緒教養」密不可分。
  • 教養的迷思——父母真的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嗎?
    小裴自問:難道不是這樣的嗎?父母的教養,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難道不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嗎?事實上,小裴掉進了一個思維誤區之中:家長對孩子的教養的方式,並不是決定孩子人格發展最重要的因素。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教養思維」,這個思維模型的核心價值,並非強調教養的重要性,而是要讓你換一個角度來看教養這件事,向你解釋出一個鮮為人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