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楊絳,大多數人都知道她是著名文學家,曾被錢鍾書盛讚:「最才的女,最賢的妻。」但很少有人知道,她愛書成痴、走上翻譯之路,其實是拜她父親所賜。
楊絳父親楊蔭杭教育孩子時,從不施加任何學業上的壓力。當時已經讀高中的楊絳,還不會辨別平仄聲,於是他安慰楊絳:「不要緊,到時候自然會懂。」後來,楊絳果然四聲都能分辨了。
楊絳對什麼書感興趣,父親就把什麼書放在她的書桌上,就算長期不讀,父親也不會責備她,只是會把書拿走以示懲戒。
大學選文理科時,楊絳迷茫該選文還是理,父親對她說:「沒什麼該不該,最喜歡什麼,就學什麼。」
雖然我們的孩子將來未必能成為楊絳,但楊絳父親這種對孩子的尊重還是很值得學習的。
其實現在很多父母缺的恰恰就是這一點:不尊重孩子成長規律、發展特點,只顧一味拔苗助長。
胎兒在肚子裡還未成型,就急著胎教。
孩子一出生,就籌劃著選幼兒園佔坑。
孩子剛學會走路,各種早教啟蒙就已安排妥當。
很多成年人總說,現代孩子物質條件好,很享福。但享受富裕生活的孩子們,同時也在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而壓力的一大半都是父母給的,因為生怕孩子落後在起跑線,所以就拼命督促孩子往前追趕。
可是,我們只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卻不曾停下腳步,問問孩子飛得累不累。
正如美國作家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一書裡所說:「比起關心孩子是否真的感到快樂,很多家長更為在意孩子是否能表現出色,或是比同齡人優秀。」
身為兩個孩子媽媽的麗莎·舒格曼在10幾年的教師生涯中,發現很多家長對孩子期待過高,從而變得焦慮,忍不住安排孩子生活,督促孩子拼命爭輸贏。為了提醒廣大家長跳出培養「完美孩子」的教養誤區,她撰寫了《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
麗莎 • 舒格曼,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作者,GATEHOUSE的長期專欄作家、幽默作家,以及LITTLETHINGS.COM、BEINGAMOM.LIFE的定期撰稿人。
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麗莎·舒格曼給家長展示了5-8歲孩子的18個教養誤區,並詳細分析支招,讓父母們跳出養育完美孩子的教養陷阱,真正擺脫育兒焦慮。
下面我會分享感悟最深的三個教養誤區,並和大家探討恰當的教養方法。
1、孩子離了父母不行
很多父母不願對孩子放手,究其根本原因是他們覺得「孩子離了父母沒辦法生存」。
但實際上,正是父母的不放手才導致了孩子自理能力差,無法生存。如果在孩子該獨立的年紀,父母學會放手,給孩子提供更多學會獨立思考和行動的機會,那麼孩子就會變得越發獨立自信。
沒有孩子生來就可以獨立,孩子的獨立能力正是父母不斷放手、不斷教育的結果。
孩子終究要離開父母羽翼,去獨立過外面的風雨,所以父母不要一廂情願認為「孩子離了父母就不行」。
2、孩子一旦落後就趕不上
「你家孩子一歲就會走路了?怎麼我家孩子都一歲了,還要扶著走。」
「你家孩子兩歲就戒了尿不溼?怎麼我家孩子三歲了還非要穿著尿不溼。」
「你家孩子4歲就學會了100以內的加減法?我家孩子4歲還只會數數呢。」
作為父母,我們總無法抑制愛比較的衝動,總有意無意拿別人家孩子作為自家孩子發展的衡量標準。
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節奏,而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比如會100以內加減法的孩子,可能畫畫不好,而畫畫好的孩子,可能邏輯思維能力差。
沒有一個孩子是全才全能的,我們為人父母需要認識到,孩子只要遵循自己的發展節奏即可,無須與他人比較。
而且正如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說的:「兒童的能力特點不同,發展節奏不同、發展的關鍵時期也不同。」
所以就算孩子暫時落後,就如學走路,有的孩子可能10個月就學會走路,但有的孩子需要1歲多才能學會走路,但只要孩子身體沒毛病,終究會學會走路,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孩子一時落後,並不代表孩子會永遠落後。父母一定要正確認識到這一點,要知道 :種子沒發芽,可能是季節未到。
3、科技毀掉下一代
經常碰到有父母問:「手機輻射這麼大,又傷害眼睛,能不能禁止孩子玩?」
但請各位父母想想:我們的孩子作為數字時代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公民,從出生開始他們就生活在各種電子產品裡,你要想讓孩子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除非你和孩子周圍的人都不接觸電子產品,但這顯然不可能。
所以關於孩子使用電子產品這一問題,父母不要總想禁止,該想的是如何利用家長權威,限制孩子使用手機,正確利用手機。
就像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說的:「家長的職責是劃定界限,要讓孩子清楚科技產品的適用範圍及其正確用途。」
了解了教育誤區後,我們再來談談相應的對策:
1、父母要放手,不要放縱
我們常說父母要學會放手,但放手並不意味著放縱。
放縱是對孩子不管不顧,隨意他們發展,但為人父母都知道,雖然我們要順其自然養育孩子,但順其自然的前提是父母有原則的引導。
就像你可以允許孩子騎自行車,但不能直接給他個自行車「學去吧」,你肯定要陪著他練習一段時間,直到他能熟練掌握。
父母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放手的程度要和孩子的年齡成正比,當孩子幼年時期,父母需要放手的是讓他們自主穿衣吃飯,隨著年齡慢慢增長,再慢慢對其他事情放手。
父母對孩子放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正是在父母的不斷放手中,才學會了獨立思考與行動。
正如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說的:「對父母來說,與保護孩子同等重要的使命,是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好讓他們離開我們的羽翼庇護之後也能夠平安健康地長大。」
2、放下焦慮,學會靜待花開
很多父母之所以對孩子教育焦慮,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孩子成長規律、發展特點,而且對孩子教育缺乏宏觀把握和掌控。
就像很多父母提起報網課,不管孩子發展水平就是一味囤課,最後錢花了,孩子課也沒上好。
我家孩子三歲後,我也曾有這麼一段焦慮,看到什麼網課,都想給孩子報,也不管孩子興趣,更不了解網課設置,就是一味囤課。結果就是錢花出去了,孩子什麼也沒學到。
後來我開始學著放下焦慮,了解相關網課課程設置以及孩子的認知發展規律後,才慢慢不再攀比。
為人父母雖然不需要考試,但我們一定要像準備考試一樣,讓自己學習育兒知識,這樣當孩子出現問題時,才不會一味焦慮。
而且現實告訴我們,99%的孩子都會變成一個平凡人,但有多少父母,寧願活在1%的幻想裡,也不願接受孩子的平凡。
所以父母除了要放下焦慮,也要放下對孩子的高期待,學著接受孩子的平凡。
3、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機,不如教孩子正確利用手機
總有父母問:「我家孩子痴迷手機,怎麼辦?」問這話的父母大概忘了手機是他買的,網費是他花錢充的。
所以關於電子產品,父母一味禁止孩子玩,不如教他們正確利用,畢竟孩子只要利用得當,電子產品也會幫助學習。
而且父母也要認識到:每個孩子都不同,由於孩子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因而每個家庭應對措施也應該有所不同。
別人家孩子可能自制力強,不用父母強制管教,就能自覺利用電子產品。但換做自家孩子,可能需要父母制定電子產品使用規則,並嚴格監督,才能走正確利用。
所以別盲目模仿,父母要主動探索,並與孩子共同商量制定電子產品使用規則。
最重要的是電子產品使用規則制定後,父母要堅持如一監督孩子嚴格執行,這樣孩子才能學會自控,學會正確利用電子產品。
面對孩子,教育永遠不會有「萬靈藥」,這也是麗莎·舒格曼在《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 做不焦慮的父母》裡所堅持的理念。
因而教養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不急不躁,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才能滋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