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家長來講,如何將孩子培養得更為優秀是他們一生的課題。但也有很多家長發現,用心教養孩子卻毫無效果,就算自己苦口婆心認真勸導孩子,卻還是沒有起到預想的效果。
鄰居家文文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或許是因為老來得子,文文媽媽對於孩子的教育可謂是非常上心。誇張到孩子每做一個選擇,文文媽都要在旁邊給予指導。
按理說,耗費了這麼多的精力,文文應當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才是,但最後我們卻發現孩子的自理能力凸顯出明顯的弱勢,人際交往方面也是多有不足。
對此,我也是非常的無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在養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以自我的價值判斷為前提,固執地認為用自己習得的經驗去幫助孩子,能夠讓孩子朝著更加理想的方向發展。但我們也不可忽略的一點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孩子的感受是最為重要的。若是父母忽視孩子的感受,一味地去&34;孩子做事,是比較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的。
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孩子有好的感受,就會有好的行為。基於關注孩子感受這一前提,著名心理學家陳禹安在自己的著作《親子滋養》一書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親子關係—滋養型親子關係。他認為滋養型親子關係的構建更有利於維持局面的穩定與和諧,同時也能夠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發生矛盾的概率。而這也就要求廣大父母要朝著滋養型這個方向慢慢靠攏。
那麼怎樣的父母才算是滋養型父母呢?滋養型父母可以被分化成以下這五大角色。而只有協同作用,構建滋養型教育理念,才能破局你的教育難題。
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要給孩子傳達的一個訊息就是在父母面前,孩子能夠大膽地去進行嘗試,不用擔心受到指責。
只有這樣,孩子的安全感才能處於一個比較充盈的狀態。但這裡要注意的是,家長要把控好底線,千萬不能讓孩子去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無論年齡大小。而且很少有孩子能夠及時的控制或者調節自己。而在這種時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給孩子一個輕柔的擁抱,無論他的情緒是積極還是負面,父母都應該去接納它。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每一種情緒都是內心的直接表達。積極的情緒能夠讓人感到愉悅,而負面的情緒會讓人感到無比痛苦。
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告訴孩子只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夠將負面情緒這個煩人精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而不是任由負面情緒影響自己原本理性的思維與行為模式。
構建滋養型親子關係並不是說家長就應該無條件地縱容孩子的行為。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依舊需要佔據權威地位。
畢竟孩子的自控能力相對來說比較薄弱,還是需要家長在旁做好大方向把控工作。只不過父母要注意分寸,不能過分地去壓抑孩子的行為,挫傷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其實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引領者,更應該是孩子的好朋友,並且用心陪伴在孩子身邊。用心的陪伴才能夠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對於自己的愛意與關懷。
若是親子之間能以玩伴的方式輕鬆相處,更能夠打開孩子緊閉的心門,讓孩子主動地向父母傾訴自己的心聲。
沒有哪個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一路順遂的,孩子們或多或少都會遇到某些困擾。就比如說與朋友相處過程中爆發的小衝突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孩子去自行解決。只有經過不斷的磨鍊,孩子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大多數情況下,家長確實需要給孩子提出一些客觀的建議,幫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向。但這裡要注意的是,孩子是佔據主導地位的,家長切不可&34;,在無意中剝奪孩子鍛鍊的機會。
1)讓父母變得平和
滋養型親子關係的建立能夠讓雙方達到一個雙贏的局面。既能夠養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也能使父母自身受益匪淺。
滋養型父母重視培養孩子具備樂觀向上的特質。因此也就能夠及時提醒自己,在面對孩子時,態度要儘量平和。情緒的隨意宣洩並不能夠發揮實質性的作用,反而會讓氣氛降至冰點。
2)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幫助
滋養型親子關係的建立還能夠對孩子的未來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若是想要成為滋養型父母就需要做到儘可能給予孩子多番嘗試的自由。而家長的這一舉動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多的探索機會。
著名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曾經以一批遺傳素質一致的老鼠作為研究對象,將它們隨意分成三組。第一組被置於&34;中餵養。第二組被置於光線昏暗的&34;餵養。第三組被置於&34;餵養,光線充足,並且各種玩樂設施一應俱全。
研究結果發現,身處&34;裡的老鼠雖然最淘氣頑皮,但相對優勢卻最明顯。身處&34;的老鼠雖然最老實聽話,但相對優勢卻最為薄弱。由此可見,自由探索行為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說過的一句話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踝上。
從這句話裡,我們也可以明白一個道理:滋養是相互的。在相互的積極影響下,親子雙方都能夠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攜手走向更為光明的未來!
我是@薔薇媽媽,兩個寶貝的媽媽,善於記錄和反思生活中的育兒經歷,分享實用的乾貨助力你科學育兒,另外配圖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繫我刪除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