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興成長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01、這篇文章送給我的一個朋友
當一個小Baby降生後,父母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家庭教養。父母採用什麼樣的教養風格,將會培育出什麼樣的孩子。
加州大學黛安娜 鮑姆林德教授曾對來自95個家庭的103名學齡兒童經過長達10年的研究結果發現,孩子的發展質量會受到父母教養風格的影響。
黛安娜 鮑姆林德對父母教養行為裡,提出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叫作「要求」,第二個維度叫作「反應性」。「要求」是指父母要給孩子設立適當的標準;「反應性」是指父母對孩子接受和愛的程度,以及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否敏感。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是否能夠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和愛孩子。根據這兩個維度,鮑姆林德教授把所有父母的教養方式分為四類:專制型、溺愛型、忽視型、權威型。
02、在父母這4種教養風格中,也許只用一種方式是我們願意看到的。下面做一個簡單分析
1)專制型父母:按照剛才提到的維度劃分,這類型的父母屬於「高要求和低反應」的父母。簡單來說就是對孩子「標準高、要求高,」強調對孩子的控制和絕對服從。父母會為孩子制定一系列的行為準則,如果孩子違反,便會受到父母嚴厲的懲罰。
比如:孩子們經常會違反規定,要求再多看一會動畫片。專制型父母可能會立刻關掉電視,告訴孩子:咱們說好只看1個小時,現在時間到了。當孩子和父母糾纏時,可能會迎來父母的一頓「教育。」
這類型的父母會認為孩子服從命令是應該的,並不會去考慮孩子背後的需求是什麼。也許孩子的心理要求是,在看10分鐘,就會得到滿足。這方面,父母可以儘量去滿足孩子。這就像我們成年人看電視劇,不喜歡看到精彩的部分時插播廣告一樣。
心理學家發現:長期專制型父母養育的孩子會充滿怨氣、孤僻和多疑。
2)溺愛型父母:這種類型的父母恰巧和專制型正好相反。屬於「低要求、高反應」。他們很少對孩子提要求,經常會認為孩子還小,要由著他來。這些父母相對比較溫和、不專制,甚至對孩子會有一些放縱。
比如: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吃飯時,一會把碗摔了,一會又爬到桌子上玩。爸爸媽媽不會制止,爺爺奶奶經常追在孩子屁股後面餵飯。當孩子出現不好的或是很嚴重的行為時,媽媽可能只會溫柔地說一句:「寶貝,不可以這樣做。」
其實媽媽這樣教育孩子,你會發現:這些話說給孩子後不會起到一點作用。孩子依然會「我行我素」地做著自己的事。
而且,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孩子,是最不成熟的。孩子的自控力和探索能力也是最差的。當孩子稍微遇到一些挫折便無法承受,更不會體諒父母的不容易。
3)忽視型父母:這種類型的教育方式最不可取。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對孩子放任自流,持完全冷漠的態度。既然父母能做到對孩子忽視,也就說明他並不愛孩子,或者完全沒有愛的能力。
我認為這樣的父母先需要擺正自己的育兒理念,再去學習如何去教養孩子。
4)權威型父母:這種類型的父母屬於「高要求、高反應」型。他們會對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也會對孩子的行為做適當的限制。簡單說,這種類型的教育方式既嚴格又寬鬆,最有利於孩子成長。
比如:當你和孩子一起回家時,孩子在途中撿到一塊小石頭。專制型的父母可能會說:把手頭扔了,髒死了。
溺愛型父母可能會完全不限制孩子,讓孩子隨便玩吧。
忽視型父母不在乎孩子撿了什麼。
權威型父母可能會對孩子說:「這個石頭太髒了,回到家時要記得洗手,而且你只能放在院子裡玩。」這種做法既尊重了孩子的需求,又明確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03、雖然鮑姆林德提出「權威型父母」的概念受到各國教育界、心理學的認可。但我們參照這種模型,並不意味著可以教育出理性型的孩子。
有一點我們需要思考,這套理論是站在北美主流的兒童發展角度創立的,是否會適合我們中國環境下成長的孩子。
並且有很多心理學家指出,父母的教育風格與孩子的自信和獨立有一些關係,並沒有因果關係。孩子的成長還受很多社會因素以及孩子自身天性的影響。其中,文化因素也不可忽視。
就像電影《摔跤吧,爸爸》,這部印度電影在中國大獲成功。我們認為這個爸爸用心良苦,是個好爸爸。但它在北美市場票房慘澹。西方人認為這樣的父母過於嚴厲和殘酷。
所以,我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權威型父母」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
04、寫在最後
無論如何,黛安娜 鮑姆林德對父母教養風格的研究,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優秀的父母會在孩子自主性和對他們的紀律控制之間尋求一種平衡。
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願意和誰交朋友等方面給予他最大的自由;在健康和安全、道德品質方面給予孩子更多的限制和要求。
當父母遇到孩子的問題時,學會分析和溝通。
這樣,在運用「權威型」教育模式下,做到精益求精,就可以成為一名精益的父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