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你嘮叨了嗎?教育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

2020-12-17 寶寶知道

說到嘮叨這個話題,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經歷。有的嘮叨是善意的提醒,會讓我們感恩於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一句叮嚀、一聲問候、一個電話……這種嘮叨是記憶裡抹不去的痕跡。而有的嘮叨像孫悟空頭頂的緊箍咒,欲擺不能:清晨不厭其煩的叫你起床,催促你上學要遲到了,怎麼還沒刷牙洗臉,沒時間吃早餐了;飯桌上拼命給你夾菜:這個吃了維生素好、這個吃了補鈣、那個吃了有助消化……;你還玩,再不好好學習,以後你只能掃大街;天冷了,總是讓你多穿衣服,裹得像個粽子一樣才讓你出門;寫作業時,總是不停的提醒你:這個字寫歪了、那道題思路不對、你怎麼這麼笨啊……

往事不堪回首,造成父母各種嘮叨的原因,究其根源,恐怕只是對孩子的各種不信任,總覺得離開了她的視線與嘮叨,自己孩子就會吃不飽、穿不暖、學不好、出門會被欺負、被人騙……就連離家很近的學校,每天都得緊緊地牽著他的手,把她送進校門才安心,就算如此,還是在心裡想:有沒有跟同學吵架?或者被老師懲罰?體育課有沒有摔跤……而一到放學後,一定能在校門口看到那望眼欲穿的身影……過度的嘮叨與保護,造就了一批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他們缺少處理現實生活中各種來自外界的問題。

對於孩子寫作業拖拉,我跟小女兒經過了漫長的抗爭。小女兒是個慢性子,每天放學總是跟同學在路上慢悠悠地走,聊天、嬉笑、看到野花、野草停下來看看,看看小貓小狗停下來逗逗,而當你氣急敗壞的質問她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還不開始寫作業時,她慢條斯理地放下書包,再坐下來喘口氣,喝點水,找點零食吃……等折騰夠了,她才開始寫作業。於是我帶著急躁的心情,又開始了陪寫作業的過程。「把字寫工整一點、這道題錯了、那個數字寫反了、這個英文字母應該小寫……」每次都是在我們不停的嘮叨爭執裡把作業寫完,可想而知,速度與正確率從來也沒見有什麼成效,有時甚至寫到了晚上十一點半,小女兒的成績也忽上忽下的吊著,沒有驚喜。但也不會太難堪,直到這個暑假又開始了,她給我說:「媽媽,你看你的手機,我去後面房間寫作業了。」當時我正看小說看的起勁,頭也沒抬地說:「嗯,你快寫作業去吧。」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各不相干的模式,然後她花了平時三分之一的時間把當天的作業任務完成了,正確率前所未有的高。我很驚訝,看著她歡快地跑出去玩的身影,我突然覺得以前的陪伴與嘮叨是那麼的多餘。我們應該試著相信孩子,讓她有獨立成長的機會,那麼你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父母的格局》裡,黃靜潔老師提到他的兒子在12歲那年寫的一篇作文《父母總是過度保護孩子》一文中提出了幾個論點:

1、孩子是需要獨立與自由才能成長的。對於青少年或更年幼的孩子,都必須通過親身體驗和自我探索才能學習新的事物,然而仍然有很多家長喜歡把孩子緊緊拉在身邊,很少給予他們自由的空間,不能靠自己去發現,因為可探索的領域都已被父母局限了。但如果我們不能去探索,那父母如何期望我們有最優異的表現呢?

2、過分保護孩子的弊端是會代代相傳的。父母過分保護的另一個後果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或是未知境況時,父母和孩子都容易變得緊張,會害怕嘗試新事物,因此孩子很難有機會學習新知識。長此以往,當孩子有一天自己做了父母后,他們則會承襲上一代教養之道,久而久之這種模式會變成理所當然的家庭「規矩」。

3、獨立是別人教不會的,只有靠自己實踐才能學會。如果總是有人處處為自己築起一道防護線,那麼孩子的阻礙作用可以與電腦遊戲相媲美,過分保護同樣可以讓孩子無法做到自己的最完美,孩子也可能會因此變得中庸,甚至更糟。

這幾個觀點帶給我們的啟迪:在親子溝通和關係上,孩子可能比我們看得更清楚些。其實我們也曾經看得很清楚,只不過因為身份轉換讓我們漸漸看不到、做不到了。我們慢慢把自己從討厭管束的孩子變成了精於管束孩子的嘮叨父母。我們淡忘了生存的本質就是適者生存的過程,如果我們不讓孩子「野」出去,他們是不能很好地「活」下來的。

很喜歡這句話:教育,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愛是一種本能,但高質量的愛,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長。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幸福媽咪成長樹)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 寶寶知道 帳號,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今天,我就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與指導經驗,淺談《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01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練:【那看來是你的情緒與念頭讓自己困在裡面了,你是否可以放下這些,不去管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嗎?】媽媽:【我懂你的意思,我壓根做不到完全放下啊!哪有父母不去為孩子的成長操心的,對孩子不管不問能是個負責任的父母嗎?】教練:【那在你的認知中,母親這個角色的功能又是什麼?
  • 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育兒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正如英國著名教育伯特.斯賓塞所說:「如果父母從來沒有受過養育孩子的教育,但卻大膽地從事教養兒童這個艱巨的任務,就好像一個做生意的人不會算帳,一個沒有學過解剖學的人做外科手術一樣.....」所以,如果我們想在教育孩子上有所作為而不是「聽天由命」的話,就需要對教育孩子有敬畏之心,要去好好學習。育兒是一場修行,養的是孩子,修的卻是父母。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為人父母,就是一場修行,一場修己德行,修己內在,修己觀念的蛻變。育兒的道路上,我們都是新手,誰不是一邊升級,一邊打怪?關鍵是我們在這場永無休止的戰役中,需要不斷成長,給予孩子最適合成長的沃土。
  • 嘮叨的多是「低層次父母」,高層次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每個家長一定都或多或少的嘮叨過孩子。一項針對小、初、高中生的調查結果顯示,「每天都會遭遇家長囉嗦」的學生佔90%以上。那麼,孩子樂於接受家長的囉嗦嗎?教育孩子,比起嘮叨、囉嗦,聰明家長有更好的方式。孩子嫌父母囉嗦怎麼辦?育兒寶典給出四大妙招!妙招一,更換指令。
  • 給父母的禮物:育兒書籍整理,養育孩子從來不是打一頓那麼簡單
    給孩子最牛的起跑線,是父母的高度,足以讓孩子站在肩頭,看到未來。成長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的成長何不是父母的修行,養育一個身體健康、性格健全、有成長型思維、對社會有用的孩子,父母首先得明白,你能給孩子什麼?
  • 談《隱秘的角落》:毀掉孩子的不是夫妻關係,而是父母的修行
    假設朱朝陽的父母沒有離婚,家庭和和美美,那麼朱朝陽應該是個成績優異十足的好學生乖學生,是為父母臉上貼金的那種小孩。又假設朱朝陽的父母的確是離婚了,但是父母即便離婚,也都是時刻關心朱朝陽的身心發展,都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雙方離婚後父親對兒子漠不關心,母親對兒子嚴格控制這種情況,那麼朱朝陽也應該是一個在父母的親浸泡下長大的擁有健康心態的孩子。
  • 只會嘮叨的父母,有多遭孩子煩,別固執了改改吧
    @大學王同學:我媽的嘮叨比原子彈可怕多了,原子彈要人命是一瞬間的,可我嗎的嘮叨好像聽不見的超聲,外人意識不到,只有你要被吵瘋了。我當姑娘的時候最怕我媽嘮叨我,可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把我最討厭的嘮叨大法使用出來,不是我不想改,我甚至厭惡自己教育孩子的做法,但一不小心,就會流露出來,真是那句話,千方百計的努力,結果還是活成了我媽的樣子。
  • 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導,但不喜歡父母的嘮叨!
    其實,這種嘮叨在教育中起不了什麼作用。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導,但不喜歡父母的嘮叨。那麼,指導與嘮叨有什麼不同呢?一、指導是親切的,是言簡意賅的;嘮叨則往往會有責怪、警告的成份。二、指導是一種促進,是引而不發,鼓勵孩子獨立處理問題;而嘮叨常對孩子表現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 家長修行好,孩子教育質量高:育兒不在理論水平,而在人品
    在一次任務:讓孩子將自己貢獻出來-比如讓孩子用自己零花錢給買麵包施捨給乞丐之類。她犯難了。自己孩子並不是樂於分享的人,而且自己近期的教育進修也並未帶來多大幫助,除了自己多了一些理論知識。讓孩子主動拿出錢做善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於是,她放棄了該慕課。
  • 讓孩子最苦惱的,不是學習,不是作業,而是這樣的父母
    最讓孩子苦惱的不是學習,不是作業,不是沒零食,而是父母每天的嘮叨、指責、吼叫甚至謾罵,當然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父母的每一句話從父母的角度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作為父母有沒有考慮到,你說的話,孩子聽懂了嗎?
  • 育兒路上的「坑」你踩過幾個?那些花哨的「育兒經驗」管用嗎?
    把孩子養好是一門學問,所以現在很多家長都會通過看書、看講座來增加自己的育兒知識。育兒這條路上有很多有名的育兒經驗,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虎媽"教育、"鷹爸"教育,但很多家長發現,自己這麼教孩子,效果卻達不到預期。
  • 育兒路上,你是第幾層父母?
    有人說,育兒的過程,也是一條自我修正之路那麼,在這條育兒路上,你是第幾層父母呢?看一看,你是育兒路上的第幾層父母?,他們不再停留在「沒有辦法」或者「管不了」,而是關注孩子的問題症狀及其原因,積極進行幹預和矯正。
  • 爸爸媽媽來陪伴|養育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修行
    無論我們是爸爸,還是媽媽,我們都需要好好地陪伴孩子。因為有爸爸媽媽陪伴長大的孩子,內心更安全,心理素質更強。而我們對孩子的陪伴,對孩子的養育,可以稱得上是父母最重要的修行。這篇文章,既可以看作是我個人的自媒體創作主張,又可以理解為我現階段對育兒的看法總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接著往下看。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家裡的「熊孩子」,即便經過嘮叨和講道理的輪番轟炸,也仿佛在對牛彈琴一樣,人家孩子壓根兒沒聽到一樣,自己該幹啥幹啥,下次也不吸取教訓。面對此情此景,父母們總是無可奈何,甚至產生疑問「我怎麼生出這麼個不聽話的孩子?」「這孩子總和我作對,是我親生的嗎?」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愛嘮叨孩子,「高層次」父母自有招數
    家裡的「熊孩子」,即便經過嘮叨和講道理的輪番轟炸,也仿佛在對牛彈琴一樣,人家孩子壓根兒沒聽到一樣,自己該幹啥幹啥,下次也不吸取教訓。 面對此情此景,父母們總是無可奈何,甚至產生疑問「我怎麼生出這麼個不聽話的孩子?」「這孩子總和我作對,是我親生的嗎?」
  • 超限效應:你越嘮叨,孩子越叛逆,父母要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
    文丨耿倩倩(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對於孩子來說最怕的恐怕就是父母的嘮叨,對於家長來說常掛在嘴邊的也正是那幾句嘮叨。小剛是個初中生,平常小剛媽媽特別喜歡嘮叨。有一次小剛和同學約著去踢球,但是因為天氣太熱,小剛不小心把自己的短袖落在球場了,回家之後,小剛媽媽就開始嘮叨:「衣服都能落在球場,你真行!」
  • 育兒路上,一招助你駕馭「神獸」
    育兒路上,一招助你駕馭「神獸」我們家長們把親子教育當著管理和控制孩子,沒有父母親子關係愛的滋養、生命的連接和孩子在精神上對父母的依戀,孩子根本不信爸爸媽媽的說教是為自己好,我們的孩子還會認為爸媽是討厭自己、嫌棄自己、不關心自己,不尊重自己。當孩子有上述的對親子關係的認識,我們的孩子就會有:跟父母不親、性格孤僻、叛逆、對家人冷漠、情緒不穩定等現象的發生。做父母的對孩子的教育,就變成了空談,討厭的嘮叨,刺耳的噪音。
  • 孩子的教育,就是家長的自我修行
    在一次任務:讓孩子將自己貢獻出來-比如讓孩子用自己零花錢給買麵包施捨給乞丐之類。她犯難了。自己孩子並不是樂於分享的人,而且自己近期的教育進修也並未帶來多大幫助,除了自己多了一些理論知識。讓孩子主動拿出錢做善事,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於是,她放棄了該慕課。
  • 教育路上,每個孩子優秀的背後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一流的父母培養孩子的德行,三流的父母培養孩子的臭德行。從來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熊家長。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從來都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來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刻畫進孩子的血肉裡的。在孩子的教育路上,比起父母的文化水平,對孩子影響更大的是父母對文化的認知,比起父母的職業和地位,孩子更加重視的是你是否是稱職的父母。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從來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
    文/好奇的萌娃控我們經常用學習成績、性格開朗、樂觀積極向上、懂事、孝順這些道德品質來評定一個孩子的好壞,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孩子這些特徵呢?經常聽說遊戲毀了孩子,讓孩子變懶惰、變陰鬱、變得不愛學習,但其實學習從來不是毀掉孩子的第一大「殺手」,跟父母的「語言天賦」比簡直輕如鴻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