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嘮叨這個話題,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經歷。有的嘮叨是善意的提醒,會讓我們感恩於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一句叮嚀、一聲問候、一個電話……這種嘮叨是記憶裡抹不去的痕跡。而有的嘮叨像孫悟空頭頂的緊箍咒,欲擺不能:清晨不厭其煩的叫你起床,催促你上學要遲到了,怎麼還沒刷牙洗臉,沒時間吃早餐了;飯桌上拼命給你夾菜:這個吃了維生素好、這個吃了補鈣、那個吃了有助消化……;你還玩,再不好好學習,以後你只能掃大街;天冷了,總是讓你多穿衣服,裹得像個粽子一樣才讓你出門;寫作業時,總是不停的提醒你:這個字寫歪了、那道題思路不對、你怎麼這麼笨啊……
往事不堪回首,造成父母各種嘮叨的原因,究其根源,恐怕只是對孩子的各種不信任,總覺得離開了她的視線與嘮叨,自己孩子就會吃不飽、穿不暖、學不好、出門會被欺負、被人騙……就連離家很近的學校,每天都得緊緊地牽著他的手,把她送進校門才安心,就算如此,還是在心裡想:有沒有跟同學吵架?或者被老師懲罰?體育課有沒有摔跤……而一到放學後,一定能在校門口看到那望眼欲穿的身影……過度的嘮叨與保護,造就了一批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他們缺少處理現實生活中各種來自外界的問題。
對於孩子寫作業拖拉,我跟小女兒經過了漫長的抗爭。小女兒是個慢性子,每天放學總是跟同學在路上慢悠悠地走,聊天、嬉笑、看到野花、野草停下來看看,看看小貓小狗停下來逗逗,而當你氣急敗壞的質問她為什麼這麼晚才回來,還不開始寫作業時,她慢條斯理地放下書包,再坐下來喘口氣,喝點水,找點零食吃……等折騰夠了,她才開始寫作業。於是我帶著急躁的心情,又開始了陪寫作業的過程。「把字寫工整一點、這道題錯了、那個數字寫反了、這個英文字母應該小寫……」每次都是在我們不停的嘮叨爭執裡把作業寫完,可想而知,速度與正確率從來也沒見有什麼成效,有時甚至寫到了晚上十一點半,小女兒的成績也忽上忽下的吊著,沒有驚喜。但也不會太難堪,直到這個暑假又開始了,她給我說:「媽媽,你看你的手機,我去後面房間寫作業了。」當時我正看小說看的起勁,頭也沒抬地說:「嗯,你快寫作業去吧。」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各不相干的模式,然後她花了平時三分之一的時間把當天的作業任務完成了,正確率前所未有的高。我很驚訝,看著她歡快地跑出去玩的身影,我突然覺得以前的陪伴與嘮叨是那麼的多餘。我們應該試著相信孩子,讓她有獨立成長的機會,那麼你會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父母的格局》裡,黃靜潔老師提到他的兒子在12歲那年寫的一篇作文《父母總是過度保護孩子》一文中提出了幾個論點:
1、孩子是需要獨立與自由才能成長的。對於青少年或更年幼的孩子,都必須通過親身體驗和自我探索才能學習新的事物,然而仍然有很多家長喜歡把孩子緊緊拉在身邊,很少給予他們自由的空間,不能靠自己去發現,因為可探索的領域都已被父母局限了。但如果我們不能去探索,那父母如何期望我們有最優異的表現呢?
2、過分保護孩子的弊端是會代代相傳的。父母過分保護的另一個後果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一旦遇到困難或是未知境況時,父母和孩子都容易變得緊張,會害怕嘗試新事物,因此孩子很難有機會學習新知識。長此以往,當孩子有一天自己做了父母后,他們則會承襲上一代教養之道,久而久之這種模式會變成理所當然的家庭「規矩」。
3、獨立是別人教不會的,只有靠自己實踐才能學會。如果總是有人處處為自己築起一道防護線,那麼孩子的阻礙作用可以與電腦遊戲相媲美,過分保護同樣可以讓孩子無法做到自己的最完美,孩子也可能會因此變得中庸,甚至更糟。
這幾個觀點帶給我們的啟迪:在親子溝通和關係上,孩子可能比我們看得更清楚些。其實我們也曾經看得很清楚,只不過因為身份轉換讓我們漸漸看不到、做不到了。我們慢慢把自己從討厭管束的孩子變成了精於管束孩子的嘮叨父母。我們淡忘了生存的本質就是適者生存的過程,如果我們不讓孩子「野」出去,他們是不能很好地「活」下來的。
很喜歡這句話:教育,從來不是孩子的功課,而是父母的修行,愛是一種本能,但高質量的愛,需要永不停息地自我成長。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幸福媽咪成長樹)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 寶寶知道 帳號,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