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2020-09-17 預見花開

本文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網絡


前幾天整理東西,才發現孩子三年前剛滿月做各種篩查時,有「卵圓孔未閉」一項,需要這個月複查,我早就拋諸腦後了。

還好我習慣把這些單據都存下來,有時需要查閱即便找不到我也不擔心,必然是當時沒來得及整理,肯定不會丟。

我半夜醒來,上網查了「卵圓孔未閉」相關資料,不查還好,查了又一知半解,心裡害怕得很,同時有點慶幸自己當時因為關注那個CS出軌而沒上網查,如果當時就查了估計這三年都不好過。

《魯賓遜漂流記》裡,魯濱遜在捉到星期五之後,回想起之前發現的蛛絲馬跡,分析出之前就已經有食人族上過島……魯濱遜感慨,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活在未知的恐懼之中,因為未知,所以內心坦然,如果當時就知道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一定惶惶不可終日了。

那天早上感覺自己都沒有力氣從床上爬起來,一直揪著心,生怕有不好的結果,好不容易挨到了八點,(其實還不到八點),趕緊給婦幼打電話,確認了需要預約才能複查,然後忙活了一個小時才預約好,要隔天下午才能查。

然後我的玻璃心就一直這樣懸著。

我聯想到,小傢伙兒左手掌紋的生命線比較短……我甚至胡思亂想到,等我老了,如果沒有兒子,誰去醫院給需要治療或者做手術的我籤字?甚至在我生命即將完結的時候誰在我床邊給我送終?

……

終於挨到了做檢查,我緊張地問大夫有沒有問題,差點哭出來,小傢伙兒看我眼淚快掉出來了,直說:「媽媽,別哭……」結果我被大夫狠批了一頓:「不懂可以上網查啊,自己瞎緊張,孩子也慢慢大了,他會被你嚇著的……」

還好,只是虛驚一場,還好還好!

有了孩子之後,我發現自己經常這樣玻璃心。

我的小傢伙兒從五個多月發現貧血開始,到現在一直沒有治癒。

本來以為吃了幾個月的鐵劑應該沒事了。(我那個時候被CS害得髕骨骨折,自顧不暇,同時那個CS扔下我們母子兩,又出去浪了,所以孩子複查貧血的事情一直往後拖。)

一歲多的時候,社區醫院體檢驗血,孩子又貧血,我當時已經可以脫拐走路了,我和孩子的姥爺帶著孩子去了兒童醫院血液科。當時有個大夫說,不能排除是地中海貧血,(因為那個CS是南方人),讓我們去血研所看看。然後我們帶著孩子去了血研所,之後又折回兒童醫院,期間做了好多檢查,可還是沒查出具體原因。

我記得我當時拿著孩子的驗血報告,針對各個異常指標一通查,但無奈我非專業人士,好幾個指標疊加,沒查明白。但查到地中海貧血時,我看懂了,這是一種目前無法治癒的溶血性貧血,患了地中海貧血的孩子一般養不大;不過,也有人因為得了地貧從此以後有規律、有節制地飲食、作息,與常人無異……

我有些釋然,最壞的結果也就是地貧了,那我能做的只能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其實,我們每個人,無論疾病健康,都需要用心保養我們的「身體機器」,要用幾十年,不退,換起來也超級有難度。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想通了這些之後,當醫院查出孩子不是缺鐵性貧血,(同時有個副主任也排除了地貧,)但要進一步檢查做骨髓穿刺,我推掉了,我不忍我的小傢伙兒再被抽血了。

後來,有半年多的時間裡,小傢伙兒不再吃鐵劑,我每天換著花樣給小傢伙兒做飯,哄著他多吃點,沒想到,常規體檢顯示,我們的血紅蛋白指標上升了。免去了大人孩子去醫院的痛苦和麻煩,也讓孩子的胃不再受鐵劑的折磨。我那個時候覺得,也許,生活佛系一點也沒什麼不好。

當了媽媽以後,我的生活被孩子滿滿充斥著。當然,因為婚姻的消耗,我沒有資格說,我把時間、精力都給了孩子。但是,經過這幾年,對於婚姻狀態逐漸清醒的認知,加上對孩子的內疚,讓我把心收了回來——我還有更多更重要的事要做,不能再浪費時間跟精力在閒雜人等身上。

我發現,除了沒有準備一個完整溫暖的家,沒能力提供很好的物質生活,我甚至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就讓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受苦,我有些後悔帶他來到這個世界了。

我對生命、對生活是敬畏的,可能敬有餘,而畏不足吧。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遠遠大於對現實殘酷的認知。

生存在這世上,我們需要清醒理智的認知,去理解和包容世事的無常,需要大智慧,去化解世間的悲苦——這是信念,並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起我們的精神世界;身為人母(父),我們更需要大智慧,不僅要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還要幫助孩子在面對生活的種種磨礪建立理智、樂觀、從容的人生態度。

在這一點上,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可能對生命多一些感悟後,我會更理解「天下無不散之宴席」。

打從我把孩子生下來,醫生剪斷臍帶的那一刻開始,他就不再「只屬於我一個人」,並且從此以後,我和他,踏上了一條漸行漸遠的徵途。他會慢慢脫離我的懷抱,一步步走出只有我們母子兩的世界,去見識更廣闊的天地,然後開創屬於自己的未來……

終有一天,我們會分離。他會慢慢長大,成家立業,我遠遠觀望,不去打擾,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我要承受很多次目送他背影離開的落寞;若干年後,他在我床前,送我離開這個世界——原諒我,這次分離的痛苦與失落,選擇留給他。

感悟到這些,我更珍惜與他相處的時日。我要好好愛他,更要努力提升自己。好好愛他是為了保護他、成全他;努力提升自己才能任何時候都不迷失自己,始終有自己的寄託,有朝一日,他不再是我生活的重心時我不至於太難過;同時我能在潛移默化中教會他生活的真諦與生命的意義。

在這一點上,我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因為有愛,我們心甘情願付出,不計回報,只能說: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 END -

相關焦點

  • 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需要用充滿智慧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 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又需要及時放手,給孩子更廣闊的天空。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成長是孩子份內的事,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場終將漸行漸遠的分離。 只有給足孩子安全感,關愛她,支持她、鼓勵她,孩子才有足夠的底氣自由去飛,不畏艱辛。 當孩子需要更廣闊的天空時,父母該做的,是給他們足夠的自由,學會及時得體地退出。
  •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你要給他關愛,給他安全感,又不能讓他過分的依賴、過分的聽話,產生「戀父戀母情結」;你要足夠地尊重他的意見,讓他自由發展,又不知那些「旁枝末節」會不會侵佔「主幹」的「營養」,讓他「發育不良」;你看了那麼多的書,聽了那麼多的道理,不斷在內心的糾結和外界的影響下,修正自己的育兒觀,最終也只能嘆息,不知道身為父母的自己到底是否及格。
  • 《論語》: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成長是孩子份內的事,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場終將漸行漸遠的分離。 只有給足孩子安全感,關愛她,支持她、鼓勵她,孩子才有足夠的底氣自由去飛,不畏艱辛。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北大才女趙婕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 別焦慮~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成長是孩子份內的事,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場終將漸行漸遠的分離。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做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 正念之父卡巴金:為人父母即修行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一篇「正念之父」卡巴金的文章《為人父母即修行》,文章有些長,但字字珠璣,希望能給身為父母的你,或尚未成為父母的你,一些啟發。我將為人父母的工作視同禪修閉關,尊重孩子和家庭如同尊重我的老師,此原則一再顯示了無比的重要和價值。
  • 教育就是一場修行
    為什麼說教育是一場修行? 教育的根本,在於為人父母的自省,家庭教育是傳播科學文明的田園,而父母又是文明田園中辛勤的園丁。父母是樹根,孩子是開在我們枝上的花朵。我們最大的成功,就是這棵大樹根深樹壯,枝繁葉茂,讓自己成為孩子內心的陽光。指引著他們,以德為船,以才為帆,乘風破浪,抵達我們沒有去過的遠方。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業,孩子教育的成功,是父母事業上最大的成功! 家庭教育就是無痕的教育!父親決定孩子的人生格局,母親決定孩子的人性溫度,家庭決定孩子的思想品格。
  •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培養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孩子進步,父母也會進步,也會經歷著一次次的蛻變。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同時也是在修煉父母平和的情緒。教育的終點要落在孩子身上,然而起點卻要從父母這裡開始。沒有哪一個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每個人都要不斷去學習。
  •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一場修行
    >都說成為父母是一場修行,它讓我們在為人父母的路上不斷修正自己,為子女負責任。而原諒父母,亦是一場修行,它能讓我們學會撫平心靈的創傷,接受不完美的父母,有勇氣與自信面對未來的一切。01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希望能有個和睦完整的家庭,母親溫柔平和,父親睿智慈祥,一家人在一起相親相愛,風雨同舟。但是,很遺憾,這只能是個美好的夢想。
  • 父母與孩子修行一場,再不做就晚了!
    看到這樣的新聞,我隱隱感覺到心痛,又不禁不讓人不免深思,我們作為父母該如何教育孩子?這是一個難題,不好解。對於如何教育孩子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父母常常把孩子的每天安排的滿滿當當,甚至周末也不放過;有的父母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有的父母不聞不問,只管吃飽穿暖,順其自然。
  • 為人父母在於修行
    當今資訊時代變化莫測,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幾乎席捲百分之八十的家庭,初為人父人母,對於孩子的愛,不敢愛多了,也不能愛少了。我們該如何去愛孩子,用成人自己的方式嘛?在孫瑞雪老師《愛和自由》這本書中,告訴我們:請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就是孩子實現自我成長的最好捷徑。
  • 養孩子,就是一場修行
    初為人母,即使做好了一定心理建設,卻逃脫不過一個狼狽的開始。平常打死都不能不衝涼,兩天洗頭髮一次,生孩子的時候創造3天沒洗澡,10天沒洗頭的邋遢紀錄。順產側切,以至於頭一周上廁所都不敢用力,生怕一不小心就把傷口弄開。
  • 養育孩子其實是一場父母的修行
    其實——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 學習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成長 我們在看書學習育兒理念和方法的過程中,往往會像電影回放一樣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成長經歷,從而逐漸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樣子——很少有人是在沒有心理傷害的環境中長大的。
  • 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
    這種神仙組合講句心裡話,別說遠在異國他鄉,就是在我家門口碰見這樣的人我都得繞著走,年滿十八歲的成年男女作起父母來可以說是空前絕後,觀眾都想進去給他們倆耳刮子!咱們都說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與其說是父母陪伴我們成長,不如說是我們多陪陪他們,前幾天看到張嘉譯演的《少年派》中有一個場面突然對我觸動很深,
  • 以墨:生命是一場修行
    修行文/以墨生命是一場修行。可在這場修行裡,我看不到結尾,我不知道罪行累累的自己,何時才能功德圓滿,將這副殘軀歸還給土壤,好讓疲憊的靈魂得以片刻的休息。不管是城市的霓虹燈,還是鄉野田間的日頭。都拭不去我額頭的汗水和眼角的淚水。我問自己為什麼每個人都活得那麼累?生而為人,我們爭的是什麼。
  • 父母為了孩子上學有多拼,網友熱議:父母是一場漫長的修行,願我們在...
    虎撲7月18日訊 近日,電視劇《三十而已》一句「這是我當媽的修行」在網上傳播,實在太戳心了。新聞發出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詳細視頻戳我#父母為了孩子上學有多拼# 顧佳@童瑤 為獲得兒子幼兒園入學資格,主動放下身段與自尊,光腳給王太太提鞋!
  • 教育是一場修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先活好自己,教育是一場修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日精進第445天)
  •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一個家庭來說,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當你足夠優秀了,孩子也會優秀的。只有父母不斷學習,才能不斷接近正確的方法。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將遇見不同的自己。選擇不同的路,也註定會有不同的結果。
  • 做媽媽也是一場修行
    這些是我在的寶媽群裡熱議的話題,近期電視劇《三十而已》全網熱播,也讓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如何在媽媽這個頭銜裡修行!三年前未婚未育的我看到這部電視劇,我可能會被劇中追尋夢想在上海奮鬥的王漫妮那股執著勁兒所折服,如今我是三十而立的一名媽媽,我更喜歡劇中成為媽媽的顧佳。當媽媽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需要一生的修行。
  • 做父母,就是一場修行
    閨蜜鍾曉芹看到後替她委屈,她卻淡淡地說:「沒什麼的,這是我當媽的修行。」整個家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真的很像是在打一場戰爭,而且是打一場必勝的戰爭。焦躁是有的,陰霾是有的。但多數時候,我們的心情是陽光的、是豪邁的、是激越的、是充滿夢幻的。自孩子讀大學後,我們連聊天,都驟減到無。我們一下子蒼老了,一下子進入相對無言的老年生活。這時回頭再去打量那段時光,又怎麼不讓人留戀呢?
  • 《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焦慮父母育兒路上的修行指南
    前幾天,一位爸爸在微信群分享了自己陪伴6歲孩子通過5場英語考試——兩場小小託福,一場劍三,一場KET和一場PET的經歷,其中含金量最高的PET考試拿到了B1英語證書,可以對標雅思4.5分。還沒等我從震驚中反應過來,群裡又一位媽媽甩出了孩子申請上海閔行公辦小學所作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