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裡面,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
顧佳為了讓兒子上一所好的幼兒園,給頂樓的王太太做蛋糕、修望遠鏡,甚至創造給她提鞋的機會......
閨蜜鍾曉芹看到後替她委屈,她卻淡淡地說:「沒什麼的,這是我當媽的修行。」
這句話,我想可以引起很多母親的共鳴。
有了孩子之後,我媽跟我說,你以後就會如同端著油行走。
什麼叫端著油行走呢,就是每一步你都得小心翼翼,稍一不穩,那油就會潑出來。
我覺得這個比喻太形象了,自從當媽以後,哪個女人不是縛手縛腳,如履薄冰?深怕踏錯一步,傷到了那個小冤家。
自從有了小茗之後,我感覺自己就徹底懂得操心了。
懷在肚子裡,就開始想,這孩子會不會健康,有沒有什麼身體缺陷?
一兩歲的時候,怕他說話遲、走路晚,擔心他發育遲緩;
兩三歲了,開始操心找好一點的幼兒園,害怕幼兒園報不上名;
上了幼兒園,怕他吃不好睡不好,怕他著涼生病,怕他不懂得與小朋友相處;
好不容易上了個比較好的小學,以為終於可以放心了吧,誰知道噩夢才剛剛開始,輔導作業到心臟病發。
我覺得我一定是上輩子欠了他什麼......
有人統計過,和教育話題關係最緊密的一個詞,是焦慮。
醫療、住房、單身、A股......這些焦慮加起來,統統趕不上教育焦慮。
前些天六神磊磊寫了一篇文章,《我北京的哥們兒,擔心一歲的女兒考不上211》,而他這個哥們兒,供職於北京十分重要的部門。
對於這種國民級的焦慮現狀,很多人抨擊現有的教育制度,但再多的怨氣,身處其中時,還是得按照這個套路來,買學區房、上補習班,一樣不能少。
前兩天深夜,一位朋友給我留言:
我太理解她了,因為這種焦慮我一點都不陌生。
每當小茗單元測試很差、或老師說他最近表現不好時,我都會如臨大敵,焦慮得晚上睡不著覺,檢討自己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要不要調整教育方法。
但事後再看,其實都是小事,小孩子的表現就是螺旋式的,有時候你看著停步不前,但長遠來看,還是在緩慢上升的。
等他上了一個臺階,你會發現自己當時的情緒,簡直就像個三歲的娃娃,不禁覺得好笑。
所以我總結,對大部分家長來說,教育中的焦慮,十有八九都是多餘的,或者說是無用的,沒有什麼必要。
前些天,在連嶽的文章中看到一句話:焦慮,往往是因為不知道規律。你知道懷胎需要十個月,時間不到,你就不會焦慮孩子還沒出生。
深以為然。
在教育問題上,我覺得我的焦慮,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急功近利,可能很多家長也都如此。
恨不得像吃飯一樣,前一分鐘吃進去,後一分鐘就能有飽腹感。
這完全沒有遵守教育的規律。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這學期我的心態好了很多。
小茗同學是個慢熱的孩子,這我其實早就知道,那我就只能慢慢教。
他記生字慢,我就每天早上給他報聽寫,直到會寫為止;
他背書慢,我就每天督促他讀半個小時,直到會背為止;
他上課愛動愛說話,我就每次送進學校之前交待他要遵守紀律;
他彈不到的曲子,我就一遍遍給他放老師的視頻,讓他反覆練習;
他下棋太慢,我就在旁邊不停提醒他,下慢一點,多一點思考;
考試做不到的題目,我耐心地幫他抄在糾錯本上,讓他重做,直到搞懂為止......
自己也投入到他的學習中去之後,我發現,我以前所謂的對他用心,不過是給他規劃好學習計劃,然後就撒手不管了,根本沒有和他站在一起。其實也是一種偷懶的做法。
和他一起學習的好處就是,我不再覺得學習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哪怕是小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多知識要掌握,這對大人來說或許還容易,但對小孩子來說,真的挺有難度。
這樣當他遇到問題時,我不再指責他沒好好學,而是會一起想辦法,看看怎麼才能學好。
然後,這學期,我就真的沒那麼焦慮了。
很多人在孩子有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總是會很煩躁,覺得麻煩,但其實想想,等到孩子大了,不需要你幫他的時候,每次打電話都是「我很好」的時候,家長會有很多失落吧。
前兩天看到知名作家長風大野的文章,在孩子上了大學後,他說:
若能選擇,寧願時光永遠定格在中學六年。
孩子讀中學那會兒,是我家最熱鬧、最紅火、最團結、最催人奮發、最精神抖擻和容光煥發的時候。
一家人緊密團結在以高考為核心的應試教育周圍。
整個家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真的很像是在打一場戰爭,而且是打一場必勝的戰爭。
焦躁是有的,陰霾是有的。但多數時候,我們的心情是陽光的、是豪邁的、是激越的、是充滿夢幻的。
自孩子讀大學後,我們連聊天,都驟減到無。
我們一下子蒼老了,一下子進入相對無言的老年生活。
這時回頭再去打量那段時光,又怎麼不讓人留戀呢?
想想,還真是這樣。
人活著的意義在什麼呢,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在於被需要。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他們。
我們需要他們需要我們,我們需要被需要。
早在月初,有個朋友問我,你後悔生孩子嗎?
我說如果重新選擇,我可能不會要孩子,但生了,我就從來沒後悔過。
所以現在,我慢慢不怎麼為小茗焦慮了,遇到麻煩就解決麻煩,遇到問題就處理問題,所謂兵來將擋,這個過程,不再煎熬,而是當作享受。
教育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種修行,成就他們,也是成全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