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就是一場修行

2020-09-24 迅圖

《三十而已》裡面,有一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

顧佳為了讓兒子上一所好的幼兒園,給頂樓的王太太做蛋糕、修望遠鏡,甚至創造給她提鞋的機會......

閨蜜鍾曉芹看到後替她委屈,她卻淡淡地說:「沒什麼的,這是我當媽的修行。」

這句話,我想可以引起很多母親的共鳴。

有了孩子之後,我媽跟我說,你以後就會如同端著油行走。

什麼叫端著油行走呢,就是每一步你都得小心翼翼,稍一不穩,那油就會潑出來。

我覺得這個比喻太形象了,自從當媽以後,哪個女人不是縛手縛腳,如履薄冰?深怕踏錯一步,傷到了那個小冤家。

自從有了小茗之後,我感覺自己就徹底懂得操心了。

懷在肚子裡,就開始想,這孩子會不會健康,有沒有什麼身體缺陷?

一兩歲的時候,怕他說話遲、走路晚,擔心他發育遲緩;

兩三歲了,開始操心找好一點的幼兒園,害怕幼兒園報不上名;

上了幼兒園,怕他吃不好睡不好,怕他著涼生病,怕他不懂得與小朋友相處;

好不容易上了個比較好的小學,以為終於可以放心了吧,誰知道噩夢才剛剛開始,輔導作業到心臟病發。

我覺得我一定是上輩子欠了他什麼......

有人統計過,和教育話題關係最緊密的一個詞,是焦慮

醫療、住房、單身、A股......這些焦慮加起來,統統趕不上教育焦慮。

前些天六神磊磊寫了一篇文章,《我北京的哥們兒,擔心一歲的女兒考不上211》,而他這個哥們兒,供職於北京十分重要的部門。

對於這種國民級的焦慮現狀,很多人抨擊現有的教育制度,但再多的怨氣,身處其中時,還是得按照這個套路來,買學區房、上補習班,一樣不能少。

前兩天深夜,一位朋友給我留言:

我太理解她了,因為這種焦慮我一點都不陌生。

每當小茗單元測試很差、或老師說他最近表現不好時,我都會如臨大敵,焦慮得晚上睡不著覺,檢討自己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要不要調整教育方法。

但事後再看,其實都是小事,小孩子的表現就是螺旋式的,有時候你看著停步不前,但長遠來看,還是在緩慢上升的。

等他上了一個臺階,你會發現自己當時的情緒,簡直就像個三歲的娃娃,不禁覺得好笑。

所以我總結,對大部分家長來說,教育中的焦慮,十有八九都是多餘的,或者說是無用的,沒有什麼必要。

前些天,在連嶽的文章中看到一句話:焦慮,往往是因為不知道規律。你知道懷胎需要十個月,時間不到,你就不會焦慮孩子還沒出生。

深以為然。

在教育問題上,我覺得我的焦慮,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急功近利,可能很多家長也都如此。

恨不得像吃飯一樣,前一分鐘吃進去,後一分鐘就能有飽腹感。

這完全沒有遵守教育的規律。

明白了這個道理之後,這學期我的心態好了很多。

小茗同學是個慢熱的孩子,這我其實早就知道,那我就只能慢慢教。

他記生字慢,我就每天早上給他報聽寫,直到會寫為止;

他背書慢,我就每天督促他讀半個小時,直到會背為止;

他上課愛動愛說話,我就每次送進學校之前交待他要遵守紀律;

他彈不到的曲子,我就一遍遍給他放老師的視頻,讓他反覆練習;

他下棋太慢,我就在旁邊不停提醒他,下慢一點,多一點思考;

考試做不到的題目,我耐心地幫他抄在糾錯本上,讓他重做,直到搞懂為止......

自己也投入到他的學習中去之後,我發現,我以前所謂的對他用心,不過是給他規劃好學習計劃,然後就撒手不管了,根本沒有和他站在一起。其實也是一種偷懶的做法。

和他一起學習的好處就是,我不再覺得學習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哪怕是小學生的學習,也有很多知識要掌握,這對大人來說或許還容易,但對小孩子來說,真的挺有難度。

這樣當他遇到問題時,我不再指責他沒好好學,而是會一起想辦法,看看怎麼才能學好。

然後,這學期,我就真的沒那麼焦慮了。

很多人在孩子有問題需要解決的時候,總是會很煩躁,覺得麻煩,但其實想想,等到孩子大了,不需要你幫他的時候,每次打電話都是「我很好」的時候,家長會有很多失落吧。

前兩天看到知名作家長風大野的文章,在孩子上了大學後,他說:

若能選擇,寧願時光永遠定格在中學六年。

孩子讀中學那會兒,是我家最熱鬧、最紅火、最團結、最催人奮發、最精神抖擻和容光煥發的時候。

一家人緊密團結在以高考為核心的應試教育周圍。

整個家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塊使,真的很像是在打一場戰爭,而且是打一場必勝的戰爭。

焦躁是有的,陰霾是有的。但多數時候,我們的心情是陽光的、是豪邁的、是激越的、是充滿夢幻的。

自孩子讀大學後,我們連聊天,都驟減到無。

我們一下子蒼老了,一下子進入相對無言的老年生活。

這時回頭再去打量那段時光,又怎麼不讓人留戀呢?

想想,還真是這樣。

人活著的意義在什麼呢,我覺得很大一部分在於被需要。

作為父母,很多時候不是孩子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他們。

我們需要他們需要我們,我們需要被需要。

早在月初,有個朋友問我,你後悔生孩子嗎?

我說如果重新選擇,我可能不會要孩子,但生了,我就從來沒後悔過。

所以現在,我慢慢不怎麼為小茗焦慮了,遇到麻煩就解決麻煩,遇到問題就處理問題,所謂兵來將擋,這個過程,不再煎熬,而是當作享受。

教育孩子長大的過程,是一種修行,成就他們,也是成全我們自己。

相關焦點

  • 父母與孩子修行一場,再不做就晚了!
    有的父母如上面所示…中國作家魯迅曾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昧蠻做,便大礙於發達。父母之愛子,表現於不同的方式。而這個方式對不對呢?到底對孩子好不好呢?作為父母有沒有常常反思?相信每一對父母對孩子都有著無限的愛和期待,如何把這份愛延續以便更好的去培養孩子呢?筆者認為只有常常靜下來思考教育過程中的錯誤,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才能在這場修行中取得好成績。前蘇聯教學家馬卡連柯說過:兒童乃是生命之花。但要使花成為好花,只有及時地用剪刀剪去那些枯枝。
  • 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需要用充滿智慧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 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又需要及時放手,給孩子更廣闊的天空。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01孩子年幼時父母是充滿智慧的榜樣 很多人都說,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家長畫上什麼,孩子就什麼樣。 深以為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孩子眼裡充滿智慧的榜樣。
  • 教育就是一場修行
    為什麼說教育是一場修行? 教育的根本,在於為人父母的自省,家庭教育是傳播科學文明的田園,而父母又是文明田園中辛勤的園丁。父母是樹根,孩子是開在我們枝上的花朵。我們最大的成功,就是這棵大樹根深樹壯,枝繁葉茂,讓自己成為孩子內心的陽光。指引著他們,以德為船,以才為帆,乘風破浪,抵達我們沒有去過的遠方。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業,孩子教育的成功,是父母事業上最大的成功! 家庭教育就是無痕的教育!父親決定孩子的人生格局,母親決定孩子的人性溫度,家庭決定孩子的思想品格。
  • 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培養孩子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孩子進步,父母也會進步,也會經歷著一次次的蛻變。孩子好習慣的培養,同時也是在修煉父母平和的情緒。教育的終點要落在孩子身上,然而起點卻要從父母這裡開始。沒有哪一個人生來就會做父母,每個人都要不斷去學習。
  • 《論語》: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孩子眼裡充滿智慧的榜樣。而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北大才女趙婕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我欽佩一種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 別焦慮~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在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是孩子眼裡充滿智慧的榜樣。而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劉詩雯小時候最常見的場景,就是母親站在球檯前揮汗如雨的模樣。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但那些瑣碎到拼都拼不起來的日子,但凡經歷過,誰又能完全置身事外,做一個乾乾脆脆的「理性人」。    那天,帶孩子去上課外班。剛出門,孩子發現他的好朋友就在樓下,非常想一起玩,而不是去上什麼培訓班。這時候該怎麼處理,是批評一頓,不管三七二十一,拽了就走?還是擺事實講道理,在孩子萬分不舍的眼神中做一個看起來既溫和又講原則的家長?而這個「看起來」的尺度又如何把握?
  • 養育孩子其實是一場父母的修行
    其實——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 學習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成長 我們在看書學習育兒理念和方法的過程中,往往會像電影回放一樣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成長經歷,從而逐漸明白自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樣子——很少有人是在沒有心理傷害的環境中長大的。
  • 養孩子,就是一場修行
    也終於明白人們口中所說的你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這個中意思。但自此,我踏入了人生的新階段,餘生將產生很多與女兒共有的回憶與經歷。初為人母,即使做好了一定心理建設,卻逃脫不過一個狼狽的開始。平常打死都不能不衝涼,兩天洗頭髮一次,生孩子的時候創造3天沒洗澡,10天沒洗頭的邋遢紀錄。
  • 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是一場修行
    >都說成為父母是一場修行,它讓我們在為人父母的路上不斷修正自己,為子女負責任。而原諒父母,亦是一場修行,它能讓我們學會撫平心靈的創傷,接受不完美的父母,有勇氣與自信面對未來的一切。01一直以來,我都非常希望能有個和睦完整的家庭,母親溫柔平和,父親睿智慈祥,一家人在一起相親相愛,風雨同舟。但是,很遺憾,這只能是個美好的夢想。
  • 感悟‖孩子,做家務本就是一場修行
    每當孩子抱怨做家務時,常有人這麼解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我不喜歡講什麼大道理,而且在「掃一屋」和「掃天下」之間好像沒有什麼必然的邏輯聯繫。但是我仍想對孩子說,做家務本就是一場修行。我曾經也是一個極厭惡做家務的人。
  • 人生就是一場美好的旅程,也是一場坎坷的修行
    人生就是一場美好的旅程,也是一場坎坷的修行。這是很好的一句話,也說得很貼切。人生既是旅程,也是修行。沿途同樣是風景,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都是同樣在經歷,去修行那個更出色的自己。人生就是一場美好的旅程,也是一場坎坷的修行,想要旅程還是修行,那就主觀選擇在於自己,只有自己保持內心和行為上獨立,這樣才能更好地撐起一片天。人只有把自己打造的文檔起來,才能經歷住生活的風吹雨打。
  •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這樣抱寶寶有科學依據
    做父母是一場修行,對於新手爸爸媽媽來說,孩子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擔心自己養不養的好他,不知道怎樣抱他等等。其實不要慌,小編告訴你怎麼進行寶寶的日常護理。自從有了小寶寶,全家人都喜歡抱著娃和娃互動,基本就是挨個兒輪流抱,這樣做正確嗎?抱娃並不是越久越好。抱多了,對媽媽和寶寶來說都會有一些潛在的問題。比如,寶寶可能過度依賴被抱著的感覺,等三個月之後,讓寶寶獨立睡覺就會難上加難,媽媽也會因半夜哄寶寶睡覺哄到「懷疑人生」。
  • 父母最好的修行,就是學會放手
    有很多網友都讚揚父親,但是評論的第一條就點明這樣做的隱患「這不是愛,這是害」父親的愛毋庸置疑,但是這樣的保護是過度的。01過度保護,大有弊端在一檔育兒綜藝節目裡,明星媽媽馬舒雅對2歲的孩子極致保護,讓孩子和家人都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
  • 教育是一場修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
    我才不怕他呢,他就是嚇唬我,從來沒打我。……其實孩子心如明鏡,她的媽媽確實很嚴厲。侄女還說到,她上一年級的時候,媽媽已經把二年級的數學都教了。那我問:你上課在幹嘛呢?我上課在發呆!先活好自己,教育是一場修行!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日精進第445天)
  • 做媽媽也是一場修行
    媽媽的好情緒才是孩子安全感來源媽媽穩定的情緒也是最重要的修行啊!曾經有一首小詩《挑媽媽》爆紅網絡,你問我出生前在做什麼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看見你了覺得你特別好想做你的孩子又覺得自己可能沒那個運氣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我已經在你肚子裡每個孩子曾經都是是天使,他們曾趴在雲朵上,認認真真地挑選媽媽。
  • 孩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看完視頻後,我的心情許久才得以平復,並不斷地反問自己,如果換成是自己的女兒,自己會願意讓她做這種看似極其危險的挑戰嗎?看著自己孩子一次次失敗,並承受著失敗帶一次次的巨大痛苦,自己能像視頻中父親那樣,依然只是淡定在一旁,不斷給予女兒鼓勵與支持嗎?通過這個視頻,我不斷去反思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方式。
  • 王陽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離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變得毫無意義。11歲的王陽明在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 終於挨到了做檢查,我緊張地問大夫有沒有問題,差點哭出來,小傢伙兒看我眼淚快掉出來了,直說:「媽媽,別哭……」結果我被大夫狠批了一頓:「不懂可以上網查啊,自己瞎緊張,孩子也慢慢大了,他會被你嚇著的……」 還好,只是虛驚一場,還好還好!
  • 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
    這種神仙組合講句心裡話,別說遠在異國他鄉,就是在我家門口碰見這樣的人我都得繞著走,年滿十八歲的成年男女作起父母來可以說是空前絕後,觀眾都想進去給他們倆耳刮子!咱們都說父母子女一場,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與其說是父母陪伴我們成長,不如說是我們多陪陪他們,前幾天看到張嘉譯演的《少年派》中有一個場面突然對我觸動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