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總認為對於子女,擁有天然的權威。就像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說的那樣:「以為父對於子有絕對的權力和威嚴;若是老子說話,當然無所不可,兒子有話,卻在未說之前早已錯了。」但在網際網路時代,在透過網絡看世界的孩子眼裡,那種傳統的權威性是不堪一擊的,父母說的話不準確為什麼還要聽呢?就是「正確的廢話」也是吸引不了孩子的。
所以,現代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自己的權威,就必須練就真本領。
一、平等對話,尊重孩子言論的權利
記得我家孩子上小學四年級的一個晚上,兒子為了一張課外閱讀調查表花了半個小時還沒完成,我頓時生氣了:「不就是背了些古詩文嗎?還非要一篇一篇地將題目抄寫上去。就要期末考試了,得抓緊時間做作業、複習功課,提高學習成績那才是真本事。三分鐘可以完成的事你卻花了三十分鐘還沒有完成,真笨呀……」
在連珠炮的責問聲裡,兒子就悄無聲息地掉下了眼淚……第二天,我從手機裡發現了一天前的一條短消息:「今天晚上有一張學生課外閱讀成果統計表,需要家長協助填寫,謝謝!」當時我後悔極了,昨天晚上為什麼沒有聽一下兒子的解釋呢?
而真正讓我警醒的是另一件事情:
一次,兒子將一張77分的數學卷攤到我的面前,我如何教育他呢?
首先是嚴肅地提醒兒子:「仔細分析一下,哪兒不懂,哪兒粗心了,再將錯題重做一遍。」
而等孩子訂正完卷子,我又給兒子出了這樣一道題:「一個孩子考試考砸了,如果你是爸爸媽媽,該怎麼辦?」
「打屁股唄!」兒子不假思索地回答。
「這樣的處理方法太簡單了,回答不及格。」我說。
「呵!這麼低——怎麼考的,去,罰做10道題。」兒子又學著我的模樣厲聲說。
聽著孩子的話,心裡一驚,這不就是我們的影子。打屁股、罰做練習題,這些簡單的教育方法,不正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會使用嗎?
其實,對孩子兇,很多時候是推卸教育孩子責任的一種表現,也是無法駕馭局面的一種表現。做家長的,一定要學會傾聽,尊重孩子言論的權利,從孩子的意見甚至是抱怨聲中不斷改進教育方法。在應試教育壓力山大的現實中,溫暖的親子關係會成為應試教育的避風港。而且子女在和父母講道理、辨是非、論對錯中,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的品質,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清晰人生的目標。
所以做父母的,要樹立權威,練就的第一項真本領——具備與子女平等對話的能力。尊重孩子言論的權利,子女說得正確的要採納,不正確的要引導分析錯在哪裡,善於做子女的指導協商者,而不是命令者、協迫者。
二、耐心等待,讓孩子自然健康成長
我們對孩子說得比較多的一個詞是「快」,早晨催著快快起床、快快刷牙、快快吃飯、快快上學,晚上又是快快做作業、快快洗澡、快快睡覺,孩子在催促聲中或是像只陀螺,或是你催你的,我幹我的,無動於衷。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如果你在單位裡,被領導不停地催促,你能心平氣和、靜心思考問題嗎?我想應該是心煩氣燥的。同理,孩子在「快快快」的催促聲裡會陷入被動的生存狀態,自主安排的能力會越來越差。對孩子,我們等待幾秒鐘、幾分鐘,少說一個快,又何妨呢?
其實不停地催促孩子這種現象,究其深層,反映的是我們自己對生存處境、現實生活的焦慮和過度敏感。所以請家長們學會等待,稍稍放下,哪怕是兩三分鐘,用短短的時間讓自己心平氣和下來,理順情緒,這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因為你糾結,孩子們可能更糾結;你的驚疑,會給孩子們造成困擾;你的抱怨,那就是孩子們成長之中的魔咒。
「耐心等待」也要運用到孩子成長的整個過程,特別是家有「大器晚成」類的孩子,真的是急不來的。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馬拉松,只有我們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堅持而有耐心地引導孩子在合適的階段,做合適的事情,相信將來在你面前的是一個越來越優秀的孩子。
做父母的,要樹立權威,練就的第二項真本領——提升情緒管理能力。擁有一顆寧靜的心,除卻虛榮浮躁,成為一個穩穩的掌舵人,是子女心中的定盤針。擁有了這份寧靜、勇氣和智慧,就會決定孩子是否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是否能夠走得遠、飛得高。
三、自我修煉,給孩子好的成長土壤
做父母的,要樹立權威,練就的第三項真本領——要比得過孩子,給孩子一個尊敬自己的理由。也就是要想成為孩子心中的權威,就要努力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做孩子的榜樣。
古稀之年的鐘南山院士受訪時曾說:「在我的生活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的父親鍾世藩。」魅力校園品牌創始人郭海霞老師說:原生家庭對孩子品性有著深遠的影響,樂觀的父母一定會培養出樂觀的孩子,父母的優秀品質會被孩子良好地繼承。孩子們未必會理解很多大道理,但是他們會模仿眼睛所看到的東西。所以,父母的言行,決定了孩子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的榜樣。在品性素養上,父母的現狀決定了孩子的起點,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父母猶如子女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土壤,土壤好了,種子自然會會生根發芽成長。做父母的,只有增大自我的格局,不斷地修煉自我,不斷地豐富完善自己,才能真正培養出比自己優秀的孩子。
為人父母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自我修煉!
家庭教育格言:跟上,跟上,人生的馬拉松賽沒有終點,只要有足夠堅強的意志力,永遠做一名追趕者,就可以趕上甚至超越曾經的領跑者。
《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主編 楊詠梅:
十年的耐心與恆心,使這本書成為中國式家庭教育的一個獨特而典型的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