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你有沒有這樣的煩惱?

2020-09-04 心理諮詢師鄧波

鄧波原創

2020年5月1日星期五 22:00-23:08



最近接的熱線中,親子衝突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有些是孩子打來的,最小的只有11歲。因為和父母的衝突,甚至有了離家出走和跳樓輕生的想法。有這樣想法的,不止一個。有些還是高風險,真的很讓人揪心。

有些是父母打來的,看到孩子不好好學習,說輕不聽,說重不理,父母非常焦慮。有的初三高三的孩子,因為升學的壓力和親子溝通不良,變得異常焦躁,把自己關在屋裡,封閉自己,學校複課,孩子卻產生了學校恐懼,害怕去上學,父母想盡辦法,卻無法幫到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痛苦,父母的無力感,都讓人心疼甚至心痛。

事情本可以不發展到這一步。



為人父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家有「神獸」的你,有沒有遇到上面的這些苦惱,被在家上網課的孩子折磨得束手無策,六神無主?

你與孩子,有沒有相看兩生厭,好像前世有冤,後世有仇?

如果是,你可能需要意識到,你和孩子的關係也許出現了問題,你的教育與溝通方式,需要做一些調整和改變了。

做智慧父母,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助力。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孩子不愛自己的父母。

但糾纏的愛,自以為是的愛,過於控制的愛,有的時候反而會讓被愛的人不舒服,甚至感到窒息。

於是,愛我的人傷我最深。在一些為人子女者的心裡,感受到的不是愛和尊重,而是被愛捆綁,被愛所傷,而是「父母皆禍害」,終其一生,生活在無法與父母講和的痛苦中。

愛的有無,取決於接受者,而不是施愛者。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調整和改變,父母滯後於而不是超前於孩子的成長,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容易變得非常叛逆,像變了一個人。

父母的愚愛,不僅不能為孩子的成長助力,反而成為孩子成長的阻力。

與孩子一起成長,尊重孩子,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避免過多地說教和嘮叨,過多地幹涉孩子,先把你和孩子的關係經營好,你對孩子的教育才可能有效。你對孩子的陪伴和引領,才真正能夠為孩子賦能。



這幾年,正面管教的理念非常盛行,很多父母也在不斷學習和成長,改變批評、抱怨和指責為主的溝通方式,抓大放小,更能夠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和優勢,多鼓勵孩子,一般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有更高的自我認同、自信和自我效能感,遇到困難也更能夠去面對而不是逃避。

如果你為人父母,請先理解你的孩子,看到並尊重孩子的想法、感受、夢想和他們對未來期待。無論在你看來孩子的想法有多不成熟,也不要進行評判和否定。而是帶著好奇,去傾聽孩子,肯定孩子,適當地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我激勵。

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都渴望被肯定,被認同,被看到,被尊重。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需要父母更多的肯定。從某種角度上說,你有多認可你的孩子,他就有可能多認同自己。你有多否定你的孩子,他就可能對自己有多自我否定。

而太多的自我否定、自我不滿、自我攻擊、自我挫敗,往往容易形成悲觀式思維和歸因方式,陷入惡性循環。親子不良互動的惡性循環,孩子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恰恰是滋生抑鬱和焦慮等各種心理問題的溫床。

如果你真的很愛你的孩子,請多發現他的優點,多培養他的優勢吧。比如孩子的愛心,善良,勇敢,堅毅,寬容,同理心,親社會性,自我激勵和自律能力。通過你的言傳身教,把你們的優良家風傳給孩子,比如勤奮,能吃苦,不斷拼搏。這些都會成為你孩子一生的精神財富。

如果你真的很愛你的孩子,請多給他一些肯定和鼓勵吧,你發自內心對孩子的喜愛、欣賞、肯定和鼓勵,像溫暖的陽光,像肥沃的土壤,像源源不斷的水源,會不斷滋養你的孩子,讓他從小苗長成參天大樹。

愛,更要會愛。做智慧父母,培養健康快樂的孩子。這是你能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我是心理諮詢師鄧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感受。

@頭條心理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

暢談家庭教育#

相關焦點

  • 初為人父母你焦慮了麼?
    相信每個人都能感受到有了寶寶的驚喜和愉快。尤其是見證小生命一天天的長大,臉上每一個表情,肢體的每一個動作,脫口而出的每一個字,都讓初為人父母的我們由衷的高興。給生活平添了很多壓力因為有太多太多的技能要從頭學習就像個學前班的小孩。
  • 為人父母的一生,多多陪伴
    孩子需要父母的時間,也許就那幾年,在她孤弱無依的時候,從出生到最初的十多年。等她上了初中,心智開始快速發展,她所需要世界便更寬廣,而父母也就無法滿足她的視野了,因而父母的失寵是必然的。當她還需要你抱的時候,你要多抱抱她。當她餓了,累了,渴了,困了,傷心難過的時候,你要多抱抱她。當她受委屈了,摔傷了,犯錯了,挨打了,你要抱抱她。教育是重要的,但更多的是陪伴。
  • 為人父母,請這樣告訴孩子。
    在公眾場合都是這樣,可想而知,在家裡是一番什麼樣的場景。家庭教育可見一斑。家庭教育是人接受的最初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家庭教育跟不上,那麼隨後這個孩子接受學校教育都會受到影響。因為它對學校教育具有支持作用。
  • 如果為人父母要打分,你能得幾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做醫生要考醫師證,做司機要考駕駛證,做HR要考人力資源證,做老師要考教師資格證,……但卻沒有一場考試是針對父母的。面對男孩的控訴,父母淚流滿面為自己辯解:「我有什麼錯?我也是這麼被生出來,也是這麼長大的。我這一生都是奴隸,你還敢批評我,你有什麼權利批評我,你有過我這種處境嗎?我經歷的你經歷過嗎?」貧窮、戰亂這些都可以稱作是命運的不公,但這不是「生而不養、養而不教」的藉口。
  • 為人父母在於修行
    當今資訊時代變化莫測,中國式父母的焦慮幾乎席捲百分之八十的家庭,初為人父人母,對於孩子的愛,不敢愛多了,也不能愛少了。我們該如何去愛孩子,用成人自己的方式嘛?在孫瑞雪老師《愛和自由》這本書中,告訴我們:請給予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就是孩子實現自我成長的最好捷徑。
  • 為人父母,談何公平?
    近年來,特別是國家放開二孩政策以來,有一種論調甚囂塵上:做父母的要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否則就是對大孩的不公平,甚至有將小孩的生存價值建立在大孩身上。用苛刻的算計來考慮財產、負擔,乃至得出結論:如果不能保證大孩優渥的生活不受影響,得不到大孩的認同,就不應該生二孩。很多父母深以為然,於是覺得於大孩虧欠甚多,乃至心懷愧疚,說話行事小心翼翼,唯恐傷害到自己的寶貝疙瘩。
  • 為人「父母」是否要經過考試!為人「子女」又是否合格
    圖片均來自網絡為人父母是否需要「考試」 但是,也不是說「老一輩」的沒有好東西,因為這個世界總有一些「道理」,是發展至今仍然適用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像對待「傳統文化」一樣,「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對待老一輩的人來說,或者對待「父母」來說,他們的嘮叨,是一種關心,也是自身威嚴的一種樹立,畢竟小孩大了,不受管了,怕你還不夠成熟,怕你還沒有自己正確的「三觀」,怕你哭了,累了,但是這些又是我們成長路上必須經歷的東西,導致我們覺得這不過是一種廢話。
  • 為人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情緒穩定
    假如為人父母需要通過考試,那麼現實生活中,至少有一半的父母,大概都是不及格的,並且很多父母並不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社會學極其關注原生家庭,認為人在一生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影響都是深遠的——當然,他們可能存在過度解讀的情況,因為當一個人獨立成人以後,對自己就有了調試的能力,所以不能把所有問題都歸結於父母。
  • 教育時評:要把為人父母當成一門大學問來做
    自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的教育指引,就會刻在他們的性格和習慣中,相伴一生。孩子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  近日,全國婦聯、教育部等9部門共同印發了《關於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們要把為人父母當成一門大學問來做。  為人父母,最簡單,也最複雜。
  • 為人父母勞碌命
    雖然考前已經對該校專業認真了解過,知道軟體工程屬於技能型專業,軟體學院目前為高等教育的特區,就業競爭小,更沒有性別歧視,可還是想像四年後是就業還是考研呢?有時甚至會搜索江城的房價,設想女兒將來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哪怕很小,浮躁的時候有個地方讓女兒靜下來,給心一個安放的角落。
  • 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需要用充滿智慧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 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又需要及時放手,給孩子更廣闊的天空。 為人父母,就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可惜的是,王麗鳳並沒有這樣的天資。一番勤學苦練之後,最終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而劉詩雯的出生,帶給了她新的希望。但不一樣的是,她從沒有把自己的夢想壓在孩子身上。 她並沒有給孩子灌輸過「你必須成為桌球運動員」的思想,更沒有逼著孩子練習桌球。 想打桌球,是劉詩雯自己的想法。
  • 拜託你先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再為人父母
    父母失和,母親產後抑鬱,可幼小的孩子何辜。怪只能怪他沒有修得好的父母!如果人真的有輪迴,希望孩子在天上挑父母的時候,可以有一雙慧眼,找一對情緒穩定的父母,再託生為人!父母該接受崗前培訓這樣的悲劇,其實不是第一起了,網上不乏父母因為情緒失控打傷、甚至打死孩子的新聞。在那條媽媽把孩子扔入邕江導致孩子死亡的評論區裡,有人發表評論表示不應該責怪這個媽媽,同情她是因為產後抑鬱,並且得不到來自丈夫的任何心理援助,才做出這樣瘋狂的事情。
  • 為人父母的幾個壞習慣,你中了嗎?
    在一定程度上,父母就是孩子未來的一面鏡子,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很可能就會成長為那樣的人。雖說天底下人無完人,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但一些會影響孩子的壞習慣,希望為人父母的你還是能改則改。一身疲憊的爸爸下班回到家,剛進門就開始玩起了各種網路遊戲,而媽媽也是一有時間就刷起了抖音,刷起了朋友圈,忙著收穫著點讚和評論。然而,父母這樣「與世無爭」的行為固然倍感舒服,但代價卻是讓孩子成了夫妻二人之間最大的尷尬。放不下手機的父母,帶給孩子的,是心理上的傷害。
  • 為人父母我們合格嗎?
    我們聽到太多的網癮少年、問題孩子、暴力孩子,這些名詞背後讓我們想到的是一個不堪的壞孩子,但我們很少看到報導說問題父母、暴力父母、每天沉迷在手機上的父母。為此我特意搜了一下關鍵詞「孩子」,出來的結果多是孩子自律的培養,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然後搜索「父母」,出來的結果是父母恩如海,父母教育孩子,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等。為什麼沒有問題父母,難道為人父母的我們都合格了?
  • 「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真是太可怕了」,你如何看這句話?
    魯迅指出,為人父母者首先應該是一個身體健康和精神人格上沒有較大缺陷的人。因為身體和精神有較大缺陷的人大概率會把不健康、有缺陷的身體和精神人格遺傳給子女的,使其子女從一出生起,就帶著生命的缺陷,這對他們來說太不公平了,太不幸了。魯迅認為凡是不愛惜自己身體,凡是精神人格有較大缺陷的人是沒有為人父母的資格的。
  • 《論語》:為人父母,是一場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聽過這樣一句話: 世界上多數的愛都以相聚為目的,但有一種愛卻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需要用充滿智慧的教育讓孩子健康成長; 當孩子長大後,父母又需要及時放手,給孩子更廣闊的天空。
  • 「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錯!有的父母,不配為人
    孩子本是父母心頭肉。身為父母,忍不得孩子受一丁點委屈,恨不得備加呵護。 但就是有這樣的父母,自己有手有腳,有勞動能力,卻僅僅把孩子當成斂財的工具。 更有甚者,甚至就連一條活路也不願意留給孩子。 為人父母,生而不養,不如鳥獸,更是對孩子的一種謀殺。 禽獸都會好好疼愛自己的孩子。作為人類的我們,難道真連這些禽獸都不如嗎?
  • 家裡再有錢也不請保姆,理由讓人很難過,為人父母最糟糕的事情
    作為孩子本該最親密的父母,孩子卻毫不信任,而阿姨卻成了孩子最信賴的人,這應該是為人父母,最糟糕的事情。 生活中不缺乏這樣的家庭,從寶寶出生開始,就開始請月嫂,把孩子的一切完全託付給專業的月嫂,而產後的媽媽就只負責休息和恢復身材。
  • 為人父母為什麼要學習?
    覺得有道理,就開始學,可到底為什麼學?學什麼?很模糊,今天有一點小體會,分享一下,僅供參考。成為父母,天然的就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去引導教育孩子,這是很正常的。我之前也覺得,我經歷過的一定可以給孩子這些參考。不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讓我有覺知的思考一個問題:我過去的經驗,是否讓我現在過的很好?如果不是,那我為什麼會覺得,我教給孩子的經驗就能幫助他過好未來的生活?
  • 女兒長得過於漂亮並非好事,為人父母的幾種煩惱,沒經歷的不會懂
    有一次在小區裡玩耍,一個小男孩竟然主動去親女兒,甚至在幼兒園,兩個小男孩為了搶著跟女兒坐在一起打架,一系列事情都不免讓雅雅夫婦有些擔憂。女兒長得太漂亮,父母在欣喜之餘更多的是擔心,之前看一個新聞說,伊朗一位爸爸為了保護長相漂亮的女兒,專門辭掉工作,做起孩子的「貼身保鏢」。其實,女兒長得過於好看,對父母來說可能是「幸福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