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波原創
2020年5月1日星期五 22:00-23:08
最近接的熱線中,親子衝突佔了相當大的比例。
有些是孩子打來的,最小的只有11歲。因為和父母的衝突,甚至有了離家出走和跳樓輕生的想法。有這樣想法的,不止一個。有些還是高風險,真的很讓人揪心。
有些是父母打來的,看到孩子不好好學習,說輕不聽,說重不理,父母非常焦慮。有的初三高三的孩子,因為升學的壓力和親子溝通不良,變得異常焦躁,把自己關在屋裡,封閉自己,學校複課,孩子卻產生了學校恐懼,害怕去上學,父母想盡辦法,卻無法幫到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痛苦,父母的無力感,都讓人心疼甚至心痛。
事情本可以不發展到這一步。
為人父母,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家有「神獸」的你,有沒有遇到上面的這些苦惱,被在家上網課的孩子折磨得束手無策,六神無主?
你與孩子,有沒有相看兩生厭,好像前世有冤,後世有仇?
如果是,你可能需要意識到,你和孩子的關係也許出現了問題,你的教育與溝通方式,需要做一些調整和改變了。
做智慧父母,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助力。
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也沒有孩子不愛自己的父母。
但糾纏的愛,自以為是的愛,過於控制的愛,有的時候反而會讓被愛的人不舒服,甚至感到窒息。
於是,愛我的人傷我最深。在一些為人子女者的心裡,感受到的不是愛和尊重,而是被愛捆綁,被愛所傷,而是「父母皆禍害」,終其一生,生活在無法與父母講和的痛苦中。
愛的有無,取決於接受者,而不是施愛者。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調整和改變,父母滯後於而不是超前於孩子的成長,孩子到了青春期,很容易變得非常叛逆,像變了一個人。
父母的愚愛,不僅不能為孩子的成長助力,反而成為孩子成長的阻力。
與孩子一起成長,尊重孩子,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避免過多地說教和嘮叨,過多地幹涉孩子,先把你和孩子的關係經營好,你對孩子的教育才可能有效。你對孩子的陪伴和引領,才真正能夠為孩子賦能。
這幾年,正面管教的理念非常盛行,很多父母也在不斷學習和成長,改變批評、抱怨和指責為主的溝通方式,抓大放小,更能夠去發現孩子的優點和優勢,多鼓勵孩子,一般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有更高的自我認同、自信和自我效能感,遇到困難也更能夠去面對而不是逃避。
如果你為人父母,請先理解你的孩子,看到並尊重孩子的想法、感受、夢想和他們對未來期待。無論在你看來孩子的想法有多不成熟,也不要進行評判和否定。而是帶著好奇,去傾聽孩子,肯定孩子,適當地引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我激勵。
無論成人還是孩子,都渴望被肯定,被認同,被看到,被尊重。
青少年的自我認同,需要父母更多的肯定。從某種角度上說,你有多認可你的孩子,他就有可能多認同自己。你有多否定你的孩子,他就可能對自己有多自我否定。
而太多的自我否定、自我不滿、自我攻擊、自我挫敗,往往容易形成悲觀式思維和歸因方式,陷入惡性循環。親子不良互動的惡性循環,孩子自我否定的惡性循環,恰恰是滋生抑鬱和焦慮等各種心理問題的溫床。
如果你真的很愛你的孩子,請多發現他的優點,多培養他的優勢吧。比如孩子的愛心,善良,勇敢,堅毅,寬容,同理心,親社會性,自我激勵和自律能力。通過你的言傳身教,把你們的優良家風傳給孩子,比如勤奮,能吃苦,不斷拼搏。這些都會成為你孩子一生的精神財富。
如果你真的很愛你的孩子,請多給他一些肯定和鼓勵吧,你發自內心對孩子的喜愛、欣賞、肯定和鼓勵,像溫暖的陽光,像肥沃的土壤,像源源不斷的水源,會不斷滋養你的孩子,讓他從小苗長成參天大樹。
愛,更要會愛。做智慧父母,培養健康快樂的孩子。這是你能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我是心理諮詢師鄧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感受。
@頭條心理
@北京幸福公益基金會
暢談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