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愛,更多停留在對孩子的包辦上,那麼就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溺愛。本身孩子對於自我本身就有服務的能力,所以說父母對孩子的關愛要適時的放手,讓孩子懂得如何去抉擇,不去過度保護和溺愛孩子。
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很多家長在孩子很大的時候,父母還選擇放棄自己的工作去陪讀孩子,其實當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需要父母的陪讀,需要父母的照顧,這也無可厚非。但是有的孩子甚至都已經到了上初中的年齡,還有的父母為了照顧孩子,毅然決然的選擇離開自己所在的地方,去孩子學校的附近租房子,陪孩子一起陪讀,做一個陪讀家長,其實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是非常不好的。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表現出自制能力比較差,這樣的孩子父母作為陪讀還有一定的說服力,或者是說為了更好的照顧孩子,害怕孩子有不好的習慣,為了改正孩子的習慣,讓孩子變得獨立起來。但是有的孩子從小表現出自制能力比較強,或者是在生活和學習中就已經有自己的安排,這樣的情況,父母再去陪讀,對孩子來講根本起不到積極的作用,甚至有時候會給孩子增加負面情緒,增加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壓力和負擔。
有很多時候父母已經忘了,其實陪讀的目的是為了不陪讀,但是父母在陪讀的過程中,更多的和在家裡一樣,去包辦孩子的一切,去給孩子洗衣服,甚至有的家長會幫孩子去做作業。這樣的做法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屬於包辦孩子的一切,甚至於說代替孩子去做事情,這樣都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鍛鍊的機會,同時讓孩子失去一種自我成長的培養能力的好機會。
有很多父母在心裡是這樣想的,等孩子長大了就好了,其實事情不是這樣的,等孩子長大之後,當孩子習慣父母對自己的包辦一切,孩子依然會這樣,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去想,什麼事情都不願意做,總喜歡家長衝鋒在前,越俎代庖。這樣對於孩子來說並非是一件好事情,孩子遵規是要回歸社會的,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上,孩子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保護自己,只有孩子從小自己成長起來,在未來的社會中才能避免讓孩子受到更多的傷害,才能讓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長。
在現在的生活中也不難發現有很多人都已經是成年人了,在社會上這種年齡早已是自己照顧自己,或者是已經開始照顧自己的父母,但是相反的是,在這個年紀的成人甚至還會讓父母去照顧自己,在更多的問題上遇到事情還是不會抉擇,不懂得如何去選擇。其實這是很明顯的,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對孩子包辦一切,當孩子長大後不懂得如何選擇,不懂得如何去打理自己的生活。
不要對孩子過度的保護和過度的溺愛,因為過分的關愛只會讓孩子在困難和挫折的面前就會退縮,不能獨立自己解決問題,更多的事情上就不能讓孩子在衡社會上很好的去發展,甚至有的孩子根本不能適應這個社會。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是為了害怕孩子在外面遇到危險或者是意外,更多的是為了保護孩子,或者是說庇佑孩子,有的時候甚至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犧牲到自己的工作,代替孩子去做事情,您能幫孩子做一世嗎?其實未來的生活還是要讓孩子自己去適應的,更多的時候父母代替不了孩子。
因為很多家長對孩子過分的關愛,凡事都對孩子的包辦,讓孩子從小養成了依賴父母的習慣,在生活中,但凡碰到一點小事或者一點小挫折都會接受不了,更多的時候就會顯出自立能力比較差,或者是很多事情都等待父母幫著自己去解決,自己不敢去面對。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為了避免讓自己把關愛變成了溺愛,讓自己對孩子的愛變了質,其實在生活中父母應該這樣做。
1、父母要學會鼓勵孩子自己做事情。
其實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孩子就有為自己自我服務的能力和意識,只是在很多事情上,因為父母覺得孩子小,對孩子包辦了一切,而孩子失去了這個機會,或者是喪失了自己去獨立做事情,獨立動手的一種考驗。
其實對於孩子來講,父母的一個表情就很可能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依賴,這種表情來源於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溺愛的表現。
當孩子在走著走著,突然摔倒的時候,父母主動過去去扶孩子,那麼這時候孩子就會產生一種依賴,當自己再次摔倒的時候,依然不會爬起來,就等著父母去攙扶,因為在孩子的心裡,他養成了一種依賴和習慣。
父母要主動鼓勵孩子自己去做事情,哪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當孩子摔倒了,父母是要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而不是去主動攙扶孩子,因為這樣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很強烈的心理依賴,這種依賴會隨著孩子的年齡增加逐漸的遞增。
其實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孩子就有為自己服務的意識,父母可以讓孩子學著自己管理自己的玩具,自己擺放自己的物品。
當孩子在五歲左右的時候,父母要學會讓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自己學會打掃衛生,自己學會疊床鋪,這樣其實對於孩子來講都是一種鍛鍊。
當孩子在八歲左右的時候,父母要學會讓孩子主動去超市買東西,讓孩子自己上學,放學不去接送孩子,這樣對孩子來講都是一種鍛鍊。當然,如果一開始父母比較擔心,可以稍微緩慢一點放手,在一開始的時候在自己的監督下去放手,不做到『一刀切』。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母更需要父母的鼓勵和指導,但並非是代替孩子做事情,因為代替孩子做事情,會讓孩子長期養成一種心理的依賴。
這種依賴非常的可怕,即使當孩子長大後,這種依賴性只會增加,因為孩子需要的更多,父母需要付出的也會更多。
當然,對於孩子適當的放手,讓孩子獨立做事情,並不代表父母什麼都不管,只是交代一些孩子這個年齡段能做的事情,讓孩子去做,否則如果什麼都不管,或者是交代孩子的事情,不符合孩子這個年齡做的事情,那麼孩子遇到挫折,遇到事情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的無助,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學會放手的同時也要把握好這個度。
2、孩子自己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
其實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並非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更多的時候,父母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是父母根據自己的思想強加給孩子的。
其實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本身也有獨立的意識,在很多時候,孩子也需要在父母面前表現自己。當父母誇讚自己的時候,孩子依然會得到很大的快樂。
父母要學會讓孩子自己做事情,那麼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這樣對於孩子來講也是一種培養,不僅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同時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要越俎代庖,不要當孩子做不了事情,父母馬上幫孩子去做,這樣既鍛鍊不了孩子的獨立性,同時讓孩子增加自己的依賴性。
父母要學會放手,放手的過程中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服務,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修的一門課,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成長意識,這樣對於孩子以後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3、父母可以讓孩子適當的受點挫折,然後鼓勵孩子戰勝挫折。
其實在生活中,父母就是怕孩子受到傷害,受到挫折或都得去保護孩子,其實這樣是非常不對的,甚至有的父母為了孩子的一點兒事情,兩個家長大打出手。這樣就是很典型的對孩子溺愛的一種方式,孩子和玩伴的事情其實要讓孩子自己解決,這樣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洗禮。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讓孩子適當的受一點兒挫折,受一點難處,讓孩子懂得生活並非是一帆風順的,然後再通過自己的努力戰勝挫折的,這種過程也會讓孩子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依然會激勵著孩子。
4、父母要學會徵求孩子的意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其實很期待父母對自己的看重,這個看重也表現在父母對自己的重視,或者在有遇到事情的時候諮詢自己的意見,對於孩子來講,都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和心理的鼓舞。
讓孩子懂得父母對自己的尊重,孩子也會有自我意識的覺醒,對於孩子來講,是成長過程中孩子的一種營養品,激勵著孩子不斷的上進。
【溫暖寄語】:
不去包辦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在生活中懂得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管理自己的生活,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對孩子來講是一個很大的精神財富。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繫刪除。
今日話題:當孩子遇到一點事情的時候,你們會立馬拋下一切去幫助孩子嗎?你們覺得過度包辦孩子的一切對孩子好嗎?歡迎討論。
大家好,我是大眼睛媽咪。
文章是原創文章,歡迎您的分享,喜歡記得點關注哦!願在育兒的路上伴您左右,與您共同見證孩子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