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愛你的孩子,就要學會放手

2020-08-28 聞是教育

「我總是有這個感覺,孩子投胎到你家裡來了,這是你的榮幸,但是他不屬於你,他是一個獨立的生命。」

——周國平



老話說:「天地寬大,父母恩大」。每一對父母都在孩子身上傾注了太多的愛,不計較十月懷胎的漫長和艱辛,不埋怨起早貪黑養家的奔波和勞碌,只心甘情願的把一顆心放在孩子身上,毫無保留的付出。誰都不會懷疑,父母的愛是偉大的,孩子傾其一生可能也無法償還。


孩子要不忘父母的恩情,父母卻不應該用這份恩情來裹挾孩子的成長和選擇。中國的父母普遍操心很多,總想著我能安排好,孩子聽我的準沒錯。然而很多父母不明白的是,你雖然生下了你的孩子,並不代表所有的事情都由你替他決定,他應該有自己的選擇,過自己的人生。你是時候放手了!


你創造了他 他卻不屬於你



孩子藉由母親的肚子來到這個世界,當他們呱呱墜地時,不能言語,不能行走,只能啼哭,那時候,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你給他吃的他全部接受,給他穿的他也都能將就,那時的他習慣在媽媽的懷裡和爸爸的肩上打量周圍,認識世界,你給他什麼他才能看到什麼。


可是這只是暫時的,當他抓周時選擇了一個你不喜歡的物品的時候,當他牙牙學語喊著要別人抱的時候,當他搖搖晃晃跑到別人懷裡的時候,你就知道了,這個孩子其實並不屬於你,也不會按照你想要的去生活,他終將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而父母所能做的,不過是成全。


你覺得最好的 在孩子看來卻未必



「父母之命不可違」的古訓雖然在逐漸被現代社會所拋棄,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的父母在孩子心中依然象徵著權威,他們有時甚至會強勢的為孩子做出選擇。


高考填志願時,孩子想選中文類,結果因為爸爸一句學經濟類才好就業,孩子掙扎之後也只能無奈的去研究自己完全不敢興趣金融、市場、貿易。


好不容易在煎熬中混到了大學畢業,以為終於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跟著同學一起到自己喜歡的城市打拼,媽媽卻說,「沒事瞎折騰什麼,還是回來好,我讓你舅給安排個穩定點的工作。」


家長作為過來人,在關鍵時刻為孩子提出建議當然沒錯,但是不能依仗著一句「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就不顧孩子的意願自己拿了主意。孩子可能出於孝順,不忍讓父母傷心,也可能出於畏懼,不敢忤逆父母心願,但總難免會給自己留下遺憾。


孩子長大的過程 就是父母放手的過程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過這樣一個願望:希望我家的小寶貝永遠不要長大。孩子不要長大就可以一直陪在父母身邊,做父母的貼心小棉襖,想想就覺得開心。但也只是想想,孩子終會長大,他需要長大去面臨他的人生,也渴望長大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孩子長大的過程就是父母放手的過程,當他蹣跚學步時,無論多麼害怕他會摔跤,你只有放手他才能學會走路;上幼兒園時,無論你多麼擔心離了你他會哭泣,你只有放手他才能進入校園學習;女兒出嫁時,無論你多麼畏懼別了家她會委屈,你只有放手她才能擁抱新生活的甜蜜。


這個放手不是從此撒手不管,只是暫時的離開,孩子只有摔跤後才能學會怎麼爬起來,在離開裡的這段時間裡,他才能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然後在你最需要的時刻,以最幸福的姿態奔入你的懷裡。


愛他 讓他成為他



父母對孩子總是有著太多的不放心,恨不得孩子的一切都能攤在自己眼前,沒有秘密。所以有些父母喜歡偷看孩子的日記本,想要從中發現一些苗頭,掌握孩子生活中任何的風吹草動,也有些習慣不敲門就進入孩子的房間,想看看孩子有沒有在裡面「做壞事」。


小的時候父母這樣做孩子尚且不能夠忍受,要不時與父母爭吵要求尊重隱私,成年後如果父母還有天天查崗、事事把關哪有子女能受得了。


真正愛孩子,就給他一定的空間和自由,讓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哪怕在你的視線之外他犯了錯誤,跌了跟頭又有什麼關係,有誰的成長是一帆風順的呢?


有人說:「青年要看遠,中年要看透,老年要看淡」,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一樣的,別把孩子看的太緊了,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所有物,他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擁有獨立的靈魂,他不屬於你,不屬於任何一個人,除了他自己。

相關焦點

  • 深愛孩子,請先學會放手
    文/月簾電視劇《小別離》熱播的時候,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西爾維婭·克萊爾說過的這句話曾一度引爆話題: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 愛孩子就要學會「放手」,父母運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性
    ,或許當你放開手後,他們所做的最終結果會讓你大吃一驚。父母運用「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獨立性1.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要明白孩子在什麼年紀就要做什麼樣的事情,比如孩子一歲左右就要走路,兩歲左右就有開始收玩具的習慣,等等。
  • 真正理智的愛孩子,學會放手,共同成長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既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剝離,而後者意味著子女的獨立。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曾經說過:「世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可見,真正理智地愛孩子,父母就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得到鍛鍊,並逐步獨立起來。
  • 做不了愛人,就要學會放手
    但如果那個人終究不是你的良人,就要學會放手。愛到盡頭,覆水難收。愛到極致,唯有放手,才是救贖。悲歡離合,人間常態。沒有人能陪你一輩子,你也陪不了任何人一輩子。渴望的一輩子,就像是傳說中的伊甸園,永遠都只在傳說中,到不了那個人地方。此生,做不了愛人,那就放手吧。有人說,如果做不了愛人,那就做朋友,做知己。
  • 真正的母愛: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適時放手
    我非常贊同那位老爺爺說的觀點,上學就十分鐘的路程,早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了。 北大才女趙婕說:「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給孩子無私的愛,更要學會放手。適時放手,得體退出,愛得高明,有節制,這才是真愛。
  • 過度保護孩子危害極大:爸爸媽媽,該放手時就要放手
    我們這一代大多是在放養的環境中長大的,所以在我們自己有了孩子之後, 24小時全部的精力都在孩子身上,走路怕磕到、喝水爬牆黨、和小朋友玩耍都怕自己的孩子被欺負。無時無刻不在給孩子充當一個保護傘的角色,但是溫室裡的孩子真的好嗎?過度保護孩子危害你都了解嗎?
  • 如果真的愛孩子,那請放手吧
    孩子都十六歲了,不是一兩歲的小寶寶啦!家長該醒醒啦!是時候讓她學會獨自、自理啦!不趕緊學會長大的話,以後很難在社會中立足的。不聽我的就揍你,哼,李玫瑾老師曾經說過:「孩子12歲以後,家長就要學會放手,要適當的慢慢減少對他的幹預,要以大人的方式對待他,而不是像有些家長把孩子床鋪好,把衣服給洗好疊好等等事情都給孩子做好了」我個人比較贊同李玫瑾老師的觀點,孩子長大了就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讓孩子學會獨立,而不是像有的家長一樣,事無巨細的把孩子的飲食起居中的任何事都包攬在身,把孩子當成小公主、小皇帝似的伺候著,那就是剝奪了孩子成長和鍛鍊的機會,對孩子以後沒有任何好處哦!
  • 給孩子最好的愛:放手讓孩子獨立,家長要學會「狐狸法則」
    人類和動物一樣,都希望孩子能幸福成長,但動物媽媽們知道,這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誰都不可能一直陪著誰一生,如果不能及早讓孩子學會獨立,總是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生活上的依靠。那麼的,當孩子沒有父母的依靠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他將無所適從。所以父母們,愛孩子就要讓孩子獨立!
  •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學會放手
    海藍博士說過:「做一個為孩子遮風擋雨的父母很容易,但做一個心上插把刀看著孩子受苦的父母非常不容易。」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把愛藏起來,很多時候都是默默旁觀,而不是大包大攬。 你可以做孩子的眼睛,但有些路只能他自己走。
  • 愛她,就讓她學會更多的生活技能,學會放手
    今天同事來我家吃飯,我算得上比較愛下廚的那種吧,孩子煮飯,幫我做些準備工作,做菜期間同事陪孩子在客廳玩,雖然我同事是第一次來我們家,但孩子性格開朗,再加上這個假期太長,孩子沒有經常和朋友們玩,阿姨來家裡願意陪她畫畫她肯定是喜歡得不得了,
  • 父母學會放手,是最大的智慧,也是最深沉的愛
    大人們一直驚奇到:「你會做飯?」外甥女笑笑說:「會做一些簡單的。"視頻裡她在掃地,收拾屋子。大人們都說,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在外地,也過得不錯,學會了很多的東西。其實外甥女上班也有幾年了,只是在本地,家裡一切都是父母在打理,她每天只要準時上下班,其他的什麼也不用管,她不會做飯,不會做家務。十指不沾陽春水,有是還和父母吵吵嘴。
  • 父母學會放手,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馬克思說: 「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我國教育家陳鶴琴曾說:「教育有一個原則:孩子進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進一步,大人退一步,孩子就長大了,這就叫成長,這就叫教育。」兩者在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獨立做事。
  • 學會給孩子放手的愛,不要養成籠子裡的鳥
    註:文章系本人原創,圖片來源網絡我一直有個觀點:孩子並不是我們養在籠子裡的觀賞鳥。曾聽過一個男孩的傾訴:「媽媽小學文化,我是大學生,她讓我都聽她的,連我交女朋友都管。」我已經成年了,經過認真考慮後認為對的事她也從不認可,不斷拿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教訓我,還挖苦、諷刺我,問我『你就不就範?』」很明顯,他的母親的掌控欲過強了。我們說,長輩是一本書,裡面藏著供我們進步的階梯。但這是指生活經驗——顧名思義,就是生活方面的經驗。
  • 父母學會對孩子適當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愛!
    第三天,孩子一個人去上學,要求七點二十分到校,她怕自己走迷路會遲到,早上五點就起床並拒絕媽媽送她到地鐵,自己一個人走了,6點50分給媽媽發了個簡訊:「我到了」。看,孩子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也能順利完成自己個人獨立的行走。主要是做父母的要捨得放手,孩子其實沒你想像中的那麼不經事。你的不放心不放手,孩子就得不到鍛鍊。其實,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是家長自己對孩子的依戀情結太重。
  • 伊能靜:得體的退出才是給孩子最大的愛,學會放手是父母的必修課
    「我這樣做都是為了你好」「正是因為我這麼愛你,……」操控型父母這麼做其實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我這麼做是因為我太害怕失去你,所以,我寧可讓你生活在痛苦中。所以,在孩子有能力過好自己的生活時,所有父母都應該停止對他們的控制。只有放手讓孩子去獨自去嘗試去歷練,才是對他最好的愛。伊能靜在一檔節目中說起兒子過生日的事,讓她意識到自己該放手了。她說兒子小的時候生日都是和爸爸媽媽一起過,可是最近這兩年他有一點需要和朋友過了,因為大了嘛。
  • 父母學會「放手」,與孩子共同成長,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父母們默認內向孩子「不會說話」觀念是錯誤的,其實不論外向或是內向的孩子,學會與人溝通的技能,是孩子成長路上最重要事情。2、 賣貨小能手·明峰「叔叔,要買瓶水嗎?」略微有些害羞的明峰輕聲對身邊走過的叔叔說。
  • 朱雨辰媽媽式家長,打著愛的旗號傷害孩子,愛娃先學會放手
    ,就是讓他們感覺不到煩惱,不用為生活瑣碎事情去煩心,但是這種愛太過於沉重,讓人喘不過氣來把自己強加得好壓到孩子身上,如果孩子辜負自己的期望,自己就會認為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孩子還是不聽自己的。家長就是用這種愧疚感牽制了孩子蠢蠢欲動的心,讓孩子乖乖聽自己的話。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想要的是在愛的包圍一下,自己有一個空間能夠讓自己發揮。
  •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是越愛越捨得放手,讓孩子獨立成長
    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過度的愛就變成了嬌慣,而嬌慣孩子危害很大。同事松梅屬於比較嬌慣孩子的媽媽。她除了關心孩子的吃飯、穿衣和睡覺之外,就連很多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小事也為孩子包辦做了。孩子有亂扔東西的壞習慣,他的房間經常亂得一團糟,而且年滿5歲還不會自己繫鞋帶,每次出門都需要松梅系好。同事提醒她說孩子快上小學了,應該早睡早起養成規律的作息,否則上學會不適應,但松梅不以為然。
  • 放手,讓孩子學會自主
    這些故事作者各異,有父母、有孩子,還有事件經歷者;視角有別,或談習慣培養,或談行為養成,或談民主家風。我們相信,這些情感真實、感受真切的小故事,其散發出的育人魅力,定會讓你有所思、有所得。剛上一年級時,黃千瑀做家庭作業常有馬虎、拖拉現象,還經常丟三落四,忘帶物品。父母很著急,於是替她檢查作業和物品。一段時間後,父母發現,家人的插手反倒讓孩子有了依賴心理。
  • 陪孩子走過3~6歲(正面管教9)--養育孩子,就是要學會放手
    這篇文章跟大家聊聊:如何更好地養育孩子,學會放手,才能讓他們生活得更快樂、更幸福。你不必再緊隨其後地追問孩子,你要不要喝水?你想不想上廁所?你有沒有穿好外套?......你會發現,當孩子到了3-6歲這個年齡,當你把他暫時留給別人照看時,你大可放心地走開。可以說,在孩子生命中的第二個三年,曾經那個動不動就要擁入父母懷抱和關愛的小人兒,儼然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