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其實就是尊重自然成長的規律,是孩子心靈成長的一種需求

2020-08-30 山東高速交警青州大隊

孩子的自我教育,是在以他們的本能直覺,找到通往內心世界的道路

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的內心能夠在主動的自由探索的過程中獲得平靜,並從中完成自我教育,獲得自律的需求和力量。

這個自我教育,是孩子在完全不受任何影響的情況下,專心投入到活動的過程中完成的。

當孩子完成的重要活動後,他們的臉上會出現愉悅的表情,整個人看起來非常平靜,眼睛閃閃發光。他們充滿了朝氣和活力,獲得了新的動力。

一旦孩子生活在這種沒有功利壓力的自由環境中,就會顯得特別的快樂和友善。他們的心靈之窗被打開,感覺變得敏銳,生活豐富靈動。

孩子越是專心工作,越能從工作中獲得平靜,也就越能發自內心地遵守紀律。這就是他們自律的形成基礎。

一個能夠自律的孩子,其實是步入了自然心理發展的道路,他們的生命是充滿活力的。

這樣的孩子目標明確,他們通過活動讓內心的疑惑得到解決。這些獲得頓悟的孩子,會表現出對環境的非常配合和耐心。這種配合與耐心,都是自然而然的,並沒有人特意教給他們。

這就是他們最初的自我教育。

如果一個孩子無法自主地進行活動,他們的自由受到限制,精神就會失去平衡。

這樣的孩子,無法專心思考,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很難去自覺服從其他人的指令。試想想,如果孩子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又怎麼能夠主動按照他人的指令來行動呢?

服從,也是一種力量的表現,一種精神上的敏感性,是內在心靈平靜的結果。

孩子的自然活動和心靈自由不受人為的幹擾和制約,得到健全的發展,獲得精神上的平衡,才有能力來約束自己,服從其他人。

孩子的自我教育,其實是以他們的本能直覺,找到了通往內心世界的道路。

自律,在自由中產生,也是自我內心力量強大的表現。

為什麼給孩子自主自由的權利越多,孩子越自律?

如果一個孩子在正常情況下都能為自己做主,滿足自己的內心發展需求,他就不會像那些被限制自由自主的孩子那樣,一旦失去管束,便過度地放縱自己。

那些平時受到嚴格管束和控制的孩子之所以會過度揮霍「自由」,是因為他們的自由探索機會難得(也確實如此)。因此,越是被禁止,他就越嚮往。一旦有了機會,就容易失控。

真正的自我,是在自由中產生,並獲得成長的力量。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自我內心力量包含了&34;和&34;。

自我,不是以自己為中心

許多人會認為,給孩子充分自由,讓孩子活出自我,就是在縱容孩子以自己為中心,讓孩子為所欲為。

他們說:

一個人如果自我太強大了,就變得自私自利,不顧他人感受。這樣的人難免會損人利己,在社會上不受歡迎,也就很難立足了。

其實,他們所指的「自我」,其實更多地指向於一種廣義意義上的本能我,類似於心理學上所謂的「本我」。本我是處於非社會狀態的,自然很容易與外界發生衝突。

心理學上的自我,有著人格層面上的另一種意義:

自我不僅兼顧著自己需求的滿足,同時也遵循著協調自己與周圍環境想適應的原則,在內心與外界和諧的狀態下,幫助自己更好地抵達目標和成就自己。

由此可見,一個人自我的發展與強大,其實就是尊重自然成長規律的結果。

本我、自我和超我

這是弗洛伊德提出來的。這裡簡單表述一下三者的相互關係。

本我,是與生俱來的,代表著人本能的衝動和欲望。本我遵循的最終目的是享樂,它是無意識的、非理性的和非社會化的,就像一個任性的小孩,隨心所欲。

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主要負責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社會化的結果。超我的作用,一是抑制本我的衝動,二是對自我進行監控,三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簡而言之,自我是在超我的監控下,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需求的。

一個人的自我越強大,合理滿足自己內心需求的能力就越強。

而一個人過度壓抑或放縱自己,都是自我力量弱小的體現。

因為他不能很好地處理本我與超我的衝突,前者讓無法合理滿足本我需求,後者過度滿足本我,讓超我的作用無法發揮,也就失去了自律的力量。

也就是說,那些「以自己為中心、為所欲為」的孩子,不是自我強大,而是自我弱小的體現。

強大孩子的自我力量的前提:給孩子充足的愛、自由和安全感。

孩子最初的自我,是在養育者無條件滿足自己的環境中形成的。從最初母親配合嬰兒的節奏滿足他的全能自戀開始,讓孩子擁有自我掌控感,也就獲得了最初的安全感。

如果一個孩子最初的內心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滿足,他們常常被迫忽略自己的感受,去配合母親和周圍環境的需求,他的內在自我就無法很好地形成。

再大一些,孩子有了探索與追求自由的需求與動力。這時,我們要給予孩子在安全原則下的最大探索自由。

我們給予孩子的自由,包括了允許孩子犯錯和失敗、尊重孩子的意願與感受,不壓抑他的內在需求和動力等。

首先,允許孩子犯錯和失敗。

試錯,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最常見,也是最快的方式。每個孩子都是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充分吸收環境的營養,來完成自已的自我塑造的。他們會本能地從錯誤中學習,收穫適合於自己的經驗教訓,這是自然教育的力量,也是孩子自我教育的本能體現。

這也不許做,那也不能做,最終孩子內心因為吸取不到精神營養而枯萎,失去了自我成長的力量。

感受,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基礎。規則,最好建立在感受之上。

李雪講了這樣一個例子:

一個7歲的小女孩,進我的房間不敲門,我有些不滿,於是告訴她:「進門之前先敲門是基本的禮貌,我說請進,你再進來。」她好像聽懂了,但下次還是不敲門,我又講了一遍,照舊,最後只好直接跟她說:「你這樣突然闖進來,我不高興!」小女孩恍然大悟,以後每次都很開心地敲門。

前面她講的是冷冰冰的規則,與女孩的感受是割裂的。當她講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後,女孩很自然地維護了她的感受,輕鬆自在地遵守規則。

因此,當我們與孩子互動時,一定要用心與情感來溝通,而不是只看對錯,更不是冷冰冰的要求、命令和講道理。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沒有時間,所以對任何事都講求效率,管教孩子也只有簡單粗暴的規則與命令,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這會讓孩子的本能與成長需求受到否定和壓抑,他們的自我也會因此遭受打擊,漸漸失去了力量。

孩子的最大優勢就是感受,他們更在乎的是態度而不是道理。

他們的感受能力是天然的,在成長中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感受,他們就能學會如何在互動中尊重他人的感受,形成讓彼此都舒服的界限。就像那個女孩一樣。

這其實也是他們內心自我力量的一種體現。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記錄生活2020.10.14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這個孩子今天很棒,坐位體前屈今天二次挑戰成功了,成績優秀。說實話看到老師發的挑戰成功照片,我的心情比孫同學還激動,也能感覺到老師心情也很激動。沒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其他那些都是零。今天下午有幸聽了一個講座,可以說改變了我的認知,遇事別再糾結。別老用孩子的短板去和自己較真,反而忽略了孩子的優點。
  • 教會孩子自律,讓自律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生活其實不難,難在改變;夢想其實不遠,難在堅持!成人如此,更何況還處於成長發育中,自制力更待加強的孩子呢!人的本性難移,要做自己心的主人,只能靠自律。自律的前提是自覺。自律就是自覺去做能實現自己目標的,符合客觀規律的事情。所以自律的前提是自覺。而自我意識的覺醒必然來自心靈最深處的渴望。而這個渴望,每個人只要回到自己的內心,都可以找到。
  • 教育:撥動孩子心靈成長的弦
    一個懵懂的兒童長成一個充滿智慧、勇敢、擔當、堅強、仁愛的成年人,經歷了身體和心智的並不漫長的成長過程,但卻是一個奇妙的成長過程。通常情況,這個過程是有著規律可循的,不管是身體的、智力的,還是情感的、心靈的都有其一定的規律性,是按照既有的順序,按部就班的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成長的。
  • 我用蒙臺梭利的「觀察和尊重」,收穫了孩子的「自然成長」
    ——瑪利亞·蒙臺梭利孩子出生後,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幫助孩子身心自由發展,讓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下成長。在三年多的育兒時光裡,我用蒙臺梭利的「觀察和尊重」,收穫了孩子的「自然成長」。瑪麗亞·蒙臺梭利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與傳統的填鴨式教育不同,蒙臺梭利是一種將兒童置於教學中心的教育模式,以最尊重兒童的方式全面培養兒童的個性發展 。在蒙臺梭利的眼中,教育孩子,並不只是撫育他成長,而是要在他個人探索發展的路上陪伴著他。
  • 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
    (張素營)【心靈點滴共同成長】教育隨生命開始。在我們察覺個性已建立之前,後來的教誨已很難將它移動及改變。(曹豔娟)【心靈點滴,共同成長】、父母要準備一個記事本,記錄和孩子在一起發生的事情,或者發現的問題產生的困惑。經常記錄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反省自己的過程。(馬會潔)【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結合童話寓意,引導孩子去思考探索,比單純說理要深刻。
  • 看這些孩子的成長你就知道尊重,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每個成人都希望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納,孩子也是一樣。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尊重他的自然成長規律,自然的情感表達,讓孩子按照他自然的成長軌跡去發展,才是為人父母真正要做到的事情。為了孩子的長成,專門錄製了單曲《感知成長的神奇》MV。作為智慧辣媽的典型代表,孫儷在MV中展現了一位懂得尊重、理解寶寶成長的媽媽,進入寶寶的世界,一起感知成長的神奇經歷。
  • 尊重孩子成長規律:小時候是個孩子,長大了是個心智成熟的人
    日月星辰參商輪轉,四時有序,大自然都是有規律的,人的成長也是有規律的,一個孩子在小時候要做的就是天真的成長,要頑皮淘氣,要認認真真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和這個社會進行碰撞。絕對不是塑造成一個「小大人」,讓孩子沿著父母親設定好的成長路線安安分分的成長。那就成了機器人,就不是我們的孩子啦。
  • 與其揠苗助長,不如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此外,她還輾轉多地進行演講,聚光燈下,舉手投足間顯示出了不同於這個年齡段孩子的老成。近日,16歲女孩岑某諾因其種種超乎常人的能力在網絡上引發網友熱議。中國的父母多有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總是千方百計地創造條件,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什麼是心靈成長劇,心靈成長劇介紹
    心靈劇主要用於青少年兒童心理的成長與完善,同時也適合於成人。二、心靈成長劇的理論基礎:學習過程可以簡單的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行為反應的模式;一種是通過觀察示範者的行為而習得的,即間接經驗的學習。
  • 創新課|超學科的主題探究,尊重成長需求
    而在大理貓貓果兒教育社區,超學科的「綜合課」是孩子們最主要的課程,從探究主題的選擇到成果呈現,老師們完全尊重孩子們的興趣和需求。如何通過主題探究給孩子創造自由快樂的學習環境?本期創新課帶你走進貓貓果兒的綜合課堂。說說理念課程只是在校教育的眾多維度中的一員。常規、環境創設、身教等等都構成了教育的一部分。課程和其他維度一起都為服務學生的成長需求為目的。
  • 讓孩子自然成長
    每次去幼兒園接孩子,許老師總是笑眯眯地豎起大拇指,說:「朱朱表現很好呀,蒙氏數學學得很棒!」所以,這次幼兒園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家長們互相交流、分享育兒經驗,許老師就說要不你來分享一下朱朱學習蒙氏數學的一些經驗吧!其實,對於蒙氏教學方法,我是不太懂的。
  • 對成長規律的總結
    人們的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無意識,一種是有意識,無意識來源於習慣性的有意識,或基因內儲存的前人的有意識人類日常行為也分為八個階段:思想體系、立志、感受記錄環境、行動、行為影響、環境反饋、記憶錄入、循環。值得一提的還是思想體系,建議各位時刻保持正能量,建立自己獨立和完善的思想體系,以尋求更好的發展。
  • 最殘忍的教育,就是不懂成長規律的肆意妄為
    很多育兒問題,其實都符合一定的成長規律,都是有某種規律可循,當你了解這種規律或因果關係後,解決問題的辦法將變成尊重寶寶成長的天性。在這期間內,對某一種知識或技巧有著非常感覺。敏感期的出現使孩子對環境中的某個層面有強烈的興趣,幾乎掩蓋了其它層面,並且在這期間的孩子會出現大量的、有意識性的活動。在敏感期內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發展!敏感期很短暫,並且在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對一種特定的知識或技能感興趣,然後經過這個時期就會消失,不會再出現在同一個時期對相同的興趣點有同樣強烈的興趣感。
  • 從《這個殺手不太冷》看孩子的心靈成長,成長的本質是經歷和關懷
    當每個孩子呱呱墜地的時候,就意味著他的人生已經開始成長,他的身心在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慢慢成長。而一個孩子是否能夠成長為有作為有能力的人,這就需要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以及成長,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適當的教育以及關懷,讓孩子能夠在生活中經歷一些事情,讓孩子對於生活有新的看法,正確的態度。因為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希望能夠在上面描繪怎麼樣的風採,就得看父母怎麼去描繪。
  • 心靈成長,心智成熟一一《少有人走的路》
    勇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才能使心靈變得健康。而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   自律就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決人生痛苦。要做到自律就不得不提到推遲滿足感。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和痛苦的次序。
  • 【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
    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後代,完成自我延續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趙慧)【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良好的習慣是孩子所儲存的資本,會不斷增值,而人的一生就在享受著它的利息。(晁嶽孔)【心靈點滴 共同成長】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經營好自己的人生。(杜錚錚)【心靈點滴,共同成長】. 有效的學習是邊緣學習,無效的學習是焦點學習。
  • 尊重兒童心智成長的規律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早在1943年的論文《人類激勵理論》就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該理論問世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今在人力資源行業
  • 孩子六年級,整天不寫作業還撒謊,油鹽不進: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現在的孩子比較難帶,有位朋友就提到「孩子六年級,整天不寫作業撒謊,油鹽不進」這個問題,我想結合自身帶孩子的經歷,來交流一下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在這個時期教育的好壞,直接關係和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成長問題。難帶、逆反是最大的特徵,就比如問題中所顯示的「撒謊,油鹽不進」,作為父母親,還是要全面了解孩子,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
  • 孩子六年級,整天不寫作業還撒謊,油鹽不進: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現在的孩子比較難帶,有位朋友就提到「孩子六年級,整天不寫作業撒謊,油鹽不進」這個問題,我想結合自身帶孩子的經歷,來交流一下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就是最好的教育。小學高段孩子的教育很關鍵,此時孩子們正處於由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關鍵時期,處於心靈敏感期、心理成熟期、身體發育期。孩子在這個時期教育的好壞,直接關係和影響到孩子以後的成長問題。
  • 從孩子成長中去發現教育的規律,否則總有一個過不去的坎
    孩子從小心性中就蘊藏著善性和惡性。那麼,父母的教育自然是引導孩子向善!西方哲學家柏拉圖也曾說過:「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那麼轉向哪?往哪轉?是引導孩子轉向分數、轉向才能、轉向才幹、轉向本事?都不是。教育就是解放心靈,引導孩子轉向善良、仁愛、智慧。這是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本有的潛能,需要我們去開發、深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