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講愛再講理,良好溝通氣氛是讓孩子改正錯誤的先決條件
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面對他們的錯誤很多父母都會拿出家長的威嚴,去教育他們,但其實如果家長能夠把孩子的錯誤看成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就會不懼怕孩子犯錯,甚至會認為這是成長的財富。
不管是對家長還是對孩子,都是一次難得的成長經歷,如果父母能夠和孩子一起面對,不僅能夠收穫更多經驗,而且在戰勝困難的過程中還能與孩子建立更加穩定和諧的親子關係。
孩子犯錯家長可以批評,但更多的是和他們一起面對,引導孩子走出困境,迎接新的成長過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怎麼都好說,但是一遇到自己孩子出了問題,很多家長就不能客觀看待了,孩子一犯錯,家長就覺得未來無望,甚至會覺得自己的教育是失敗的,懊惱,憤怒等等負面情緒襲上心頭。
但其實孩子犯錯並沒有那麼可怕,對於他們來說,犯錯就是嘗試失敗的代名詞,至少說明孩子已經有了突破,只不過沒有找對方法而已。
孩子犯錯是很正常的事,關鍵是家長如何給他們正確的反饋和引導,如果孩子從小都沒怎麼犯錯過,其實說明他們從來都沒有真正地走出過舒適區,可能都沒做過什麼突破性的嘗試。
孩子犯錯之後不願意告訴父母或者隱瞞,才是家長應該引起重視的,這說明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出現了隔閡,當他們覺得自己搞不定的時候,除了自己想辦法之外,第一個想到的求助對象應該是父母。
如果家長總是因為孩子犯錯,而指責和批評,換來的可能就是他們不願與家長交流心事,更不願意出了問題第一個想到家長來幫忙,而是寧願自己去嘗試解決,也不願意求助。
這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是不太好的,因為孩子的心智和生活閱歷還不夠成熟,很多時候想事情的角度不全面,容易越改越錯。
好的做法應該是家長平時和孩子多交流,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急著指責和批評,而是先接納孩子的錯誤,並且想辦法和他一起面對解決,讓孩子在錯誤中吸取教訓爭取下次不犯相同的錯誤。
要讓孩子不畏懼苦難,更不要害怕錯誤,只要不傷害到人身安全,適當地犯錯有助於人生觀的成長,勇敢面對解決問題,就是一種成功。
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可能是犯錯之後帶給孩子的負面情緒,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火上澆油地指責,反而會增加他們的不良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都有不好的影響。
但這並不是說孩子犯了錯家長不能批評教育,而是要找對方法,最好就事論事,不要上升到對孩子自尊的攻擊,在面對孩子問題的時候,家長出手不是為了幫忙解決,而是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製造更多問題。
家長要更多地試圖去理解孩子,而不是忙著指責和批評,放低姿態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學著與他們思考同步,很多問題其實並沒有家長想像的那麼嚴重,甚至可以用更加輕鬆平和的心態去解決問題。
如果家長總是用很激烈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犯錯,孩子同樣也無法聽出在激動情緒中包含的愛與關心,甚至會理解成是一種攻擊,想要試圖反抗。
家長要對孩子多一些信心,信任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即使不能自己解決,也終將會在自己的引導下想明白問題,而不是總是想要試圖用自己的強勢去控制孩子。
尤其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要知道他們對獨立的渴望以及已經有了一些自我思考的能力,如果家長還是把他們的犯錯當成是因為年紀小不懂事而造成的,很容易在批評的時候給孩子一種不信任他們的感覺,導致孩子更加叛逆和做出極端的行為。
如果家長都不相信孩子能越來越好,那麼在這個世界上還能有誰能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往好的方向發展呢?
在面對錯誤的時候,家長要做的首先是包容,然後是引導,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談話,不要直接就給孩子定性或者下結論,評判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只要在基本原則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家長就要多引導少批評。
家長的用心孩子不管到了什麼年紀都是能夠感受到的,不要因為急著說原則反而破壞了與孩子之間和諧的談話氣氛,先構建一個和諧的氣氛,然後再談教育。
情緒在溝通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和孩子都抱著不良的情緒,再怎麼溝通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有效溝通是引導孩子進步的前提,而良好的溝通氣氛則是讓孩子改正錯誤的先決條件,先講愛再講理。如果當孩子犯錯之後,家長能夠先理解他們的情緒,在溝通的時候才能夠做到雙方互相理解,高效地解決問題。
當孩子犯錯之後,家長這個時候的說話方式需要運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先理解情緒,然後用動作表示理解,最後再講道理進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