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孩子犯錯,放低姿態與他們共同經歷,這是成長的財富

2020-08-10 春花育兒

先講愛再講理,良好溝通氣氛是讓孩子改正錯誤的先決條件

孩子成長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面對他們的錯誤很多父母都會拿出家長的威嚴,去教育他們,但其實如果家長能夠把孩子的錯誤看成是一次學習的機會,就會不懼怕孩子犯錯,甚至會認為這是成長的財富。

不管是對家長還是對孩子,都是一次難得的成長經歷,如果父母能夠和孩子一起面對,不僅能夠收穫更多經驗,而且在戰勝困難的過程中還能與孩子建立更加穩定和諧的親子關係。

孩子犯錯家長可以批評,但更多的是和他們一起面對,引導孩子走出困境,迎接新的成長過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別人怎麼都好說,但是一遇到自己孩子出了問題,很多家長就不能客觀看待了,孩子一犯錯,家長就覺得未來無望,甚至會覺得自己的教育是失敗的,懊惱,憤怒等等負面情緒襲上心頭。

但其實孩子犯錯並沒有那麼可怕,對於他們來說,犯錯就是嘗試失敗的代名詞,至少說明孩子已經有了突破,只不過沒有找對方法而已。

孩子犯錯是很正常的事,關鍵是家長如何給他們正確的反饋和引導,如果孩子從小都沒怎麼犯錯過,其實說明他們從來都沒有真正地走出過舒適區,可能都沒做過什麼突破性的嘗試。

孩子犯錯之後不願意告訴父母或者隱瞞,才是家長應該引起重視的,這說明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出現了隔閡,當他們覺得自己搞不定的時候,除了自己想辦法之外,第一個想到的求助對象應該是父母。

如果家長總是因為孩子犯錯,而指責和批評,換來的可能就是他們不願與家長交流心事,更不願意出了問題第一個想到家長來幫忙,而是寧願自己去嘗試解決,也不願意求助。

這樣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其實是不太好的,因為孩子的心智和生活閱歷還不夠成熟,很多時候想事情的角度不全面,容易越改越錯。

好的做法應該是家長平時和孩子多交流,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急著指責和批評,而是先接納孩子的錯誤,並且想辦法和他一起面對解決,讓孩子在錯誤中吸取教訓爭取下次不犯相同的錯誤。

要讓孩子不畏懼苦難,更不要害怕錯誤,只要不傷害到人身安全,適當地犯錯有助於人生觀的成長,勇敢面對解決問題,就是一種成功。

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可能是犯錯之後帶給孩子的負面情緒,如果這個時候家長火上澆油地指責,反而會增加他們的不良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都有不好的影響。

但這並不是說孩子犯了錯家長不能批評教育,而是要找對方法,最好就事論事,不要上升到對孩子自尊的攻擊,在面對孩子問題的時候,家長出手不是為了幫忙解決,而是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製造更多問題。

家長要更多地試圖去理解孩子,而不是忙著指責和批評,放低姿態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學著與他們思考同步,很多問題其實並沒有家長想像的那麼嚴重,甚至可以用更加輕鬆平和的心態去解決問題。

如果家長總是用很激烈的態度去面對孩子犯錯,孩子同樣也無法聽出在激動情緒中包含的愛與關心,甚至會理解成是一種攻擊,想要試圖反抗。

家長要對孩子多一些信心,信任他們能夠自己解決問題,即使不能自己解決,也終將會在自己的引導下想明白問題,而不是總是想要試圖用自己的強勢去控制孩子。

尤其是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要知道他們對獨立的渴望以及已經有了一些自我思考的能力,如果家長還是把他們的犯錯當成是因為年紀小不懂事而造成的,很容易在批評的時候給孩子一種不信任他們的感覺,導致孩子更加叛逆和做出極端的行為。

如果家長都不相信孩子能越來越好,那麼在這個世界上還能有誰能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和勇氣往好的方向發展呢?

在面對錯誤的時候,家長要做的首先是包容,然後是引導,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談話,不要直接就給孩子定性或者下結論,評判只會讓問題越來越嚴重,只要在基本原則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家長就要多引導少批評。

家長的用心孩子不管到了什麼年紀都是能夠感受到的,不要因為急著說原則反而破壞了與孩子之間和諧的談話氣氛,先構建一個和諧的氣氛,然後再談教育。

情緒在溝通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長和孩子都抱著不良的情緒,再怎麼溝通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有效溝通是引導孩子進步的前提,而良好的溝通氣氛則是讓孩子改正錯誤的先決條件,先講愛再講理。如果當孩子犯錯之後,家長能夠先理解他們的情緒,在溝通的時候才能夠做到雙方互相理解,高效地解決問題。

當孩子犯錯之後,家長這個時候的說話方式需要運用一些方法和技巧,先理解情緒,然後用動作表示理解,最後再講道理進行引導。

相關焦點

  • 總結:關於孩子犯錯,你怎麼處理,直接決定孩子以後的成長方式
    我們的成長經歷告訴我們:錯誤也意味著你不夠認真,不思進取,所以必須受到懲罰。成人喜歡用懲罰、指責的方式去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避免再犯。事實證明:這個方法並不可行,因為只有當孩子感覺好的時候,才會做得更好。
  • 犯錯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到參加工作或者剛學會投資的時候被騙的經歷。再到公司新員工試錯的成本和代價。這些都會讓孩子體會到錯誤或失敗,這些會成為人成長的沃土。 有時我們好說歹說,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其實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小孩碰碰壁也是可以的。如叫小孩玩炭火,孩子不願意聽,當小孩不小心被火燙到的時候,他認識到火的威力,下次對火他就防著點了。讓小孩切菜,孩子不小心傷到手,下次用刀他就會注意點了。
  • 孩子犯錯,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心智不夠成熟時,無可避免的會犯各種錯誤,而父母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需要學會這些做法:傾聽孩子的想法部分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會不分青紅皂白臭罵甚至痛打一頓孩子,當時覺得很解氣,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傷害大於錯誤本身。
  • 放手讓孩子去犯錯,是孩子快速成長的秘訣
    錯誤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長輩必須給予立即糾正的,如不講衛生欺負弱小,不懂得愛護公物等,另一種是孩子能夠自己糾正的,比如如何適應環境生活挫折,對於這樣的錯誤,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去犯,因為還在不斷犯錯的過程中,往往可以不斷的改正錯誤,這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假如不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他們會變得懶惰,不敢嘗試或者是依賴於父母,更重要的一點是孩子不犯錯就不知道什麼才是錯
  • 犯錯,其實是孩子的另一種「成長」
    我們會做錯的事情,也是我們不希望孩子去做的事。而這其中的唯一區別是,我們可以站在高處懲罰孩子,評判孩子,但沒有人站在更高處監視或責備我們。如果他們把這種無助感外化,可能就會形成對他人以牙還牙,甚至欺負他人的霸道人格——他們在成長過程中被剝奪了權利
  • 把犯錯的機會還給孩子
    沒有經歷過任何挫折,沒在錯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得到完善與成長的孩子,到最後會留下很多沒有及時解決和消化的問題,這些問題會在某一時間鋪天蓋地而來,以至於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而那些從小父母就給予自由空間和犯錯機會的孩子,早已經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成長和獨立起來。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與孩子相互陪伴、共同成長
    不過,我不認為所有過錯都在孩子身上,父母同樣有錯。生而不教。有的父母攤手直言:文化低,怎麼教?教不了!這裡指的「教」並不是文化課的輔導,是關心、體察,每個孩子成長過程如一棵樹之生長。你不能認為把小苗的根扎入土裡,之後可不聞不問,或者只管澆水。樹長得如何,生出的雜枝是否需要修剪,歪枝是否需要扶正。經常說老師是園丁,父母又何嘗不是。
  • 聰明人,在人際交往中,都懂得「放低」姿態,不會高人一等
    如果你在跟朋友的交往中,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的話,那麼你的朋友只會越來越少;而一旦你放低自己的姿態,謙虛做人,那麼你的人緣,一定會越來越好。 有時候,放低姿態,不炫耀,是一種智慧的表現。
  • 孩子犯錯,父母的情緒決定他們是否有「有錯必改」的勇氣
    孩子小時候犯錯在所難免,這是每個人成長都必須經歷的階段,而犯錯之後父母的批評和指責是家常便飯,犯了錯需要改正,但改正的方式卻因為父母的反應不同而有很大區別。在處理孩子犯錯這個問題上,很多父母都沒有辦法做到雲淡風輕,似乎不吼不罰就沒辦法讓孩子改正,認為只有狠狠地教育他們才能記住下次不犯。
  • 孩子犯錯了?正是成長的好機會
    午飯時間兒子特別踴躍的要幫忙,打完雞蛋,還說要炒雞蛋,我告訴他要先放油再放雞蛋,小傢伙躍躍欲試地等不及了,在拿雞蛋的過程中弄撒了一身。看著雞蛋液弄得到處都是,地上、他的衣服和褲子上,我忍住想斥責他的情緒看著他,他尷尬地笑著說,「弄撒了」,一直看著我,似乎在等我的回應。「是呀,弄撒了怎麼辦呢?」耐著性子性地問他。「我去拿紙擦!」
  • 和孩子一起成長的馬伊琍,你看起來真美!
    《正面管教》書中說道「無論我們學會或懂得了多少東西,我們永遠不會停止犯錯,不要害怕犯錯,因為錯誤是寶貴的財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生過程:有趣的學習機會,能提供給我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所以你看,犯錯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勇敢成長。
  •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這只會讓他以後失去嘗試的勇氣,卻不能讓他學會如何端穩一杯水。樊登有次在讀書會中分享過一個他和兒子嘟嘟的故事:有一天,嘟嘟一直在客廳拍球玩,客廳空間比較大,他們也只是叮囑嘟嘟小心一點,沒太在意。結果,有一次嘟嘟不小心,球砸到了他最愛的一個玻璃杯,杯子碎了一地。樊登對嘟嘟說:嘟嘟,看到這個杯子碎了,我心裡很難過。因為這個杯子我很喜歡而且他確實花了爸爸不少錢。現在他碎了,你看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
  • 《陪孩子終身成長》允許孩子「犯錯」:3招幫助孩子擁有成長思維
    這個時候,家長也顧不上如何與孩子溝通,上來就對孩子劈頭蓋臉的一頓責罵,甚至是懲罰。孩子犯錯誤真的有那麼可怕嗎?當我看完樊登老師的《陪孩子終身成長》這本書後,我發現,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完全可以改變心態。「犯錯」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 孩子性格膽小、內向,父母要做好這3件事,助力他們更好的成長
    「有時候在家裡,都是大人在哪,孩子也跟著到哪,像個跟屁蟲。」「其他小朋友都大大方方,陽光活潑,就我家孩子見到陌生人就躲起來。」......相對比熊孩子來說,家長更希望孩子是個「慫娃」。但你可知道,其實不是孩子本身就膽小,而是家長的某些行為,限制了他們的自由成長嗎?
  • 讓孩子學會在犯錯中成長
    實踐出真知,要讓孩子通過自己的體驗來感受自己的能力,如果替孩子做得太多,就剝奪了他實踐的機會,也就阻礙了他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文章開頭我的反應,相信很多大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比如孩子下雨天忘記帶傘,中午忘記帶飯,作業忘記帶去學校。正常情況下,家長的反應就是「早就告訴你了」「我跟你說過多少遍了」。
  • 當孩子犯錯時,最渴望聽到這6句話
    其實,犯錯並不可怕,相反,「有效犯錯」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有很大地推進作用。這篇文章我寫得比較長,希望能儘量具體地給大家建議參考,也請大家耐心看到後面。「有效犯錯」其實是在心理學家馬努·卡普爾(Manu Kapur)的「有效失敗」概念上提出來的。他把成功分為有效成功和無效成功,失敗分成有效失敗和無效失敗。
  • 是人都會犯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的喋喋不休於事無補
    每當談論起當孩子犯錯,家長該如何是好的時候,我們很難有一個具體的答案或合適的應對策略。但我們不妨換位思考,當大人還是孩子的時候,難道就沒有犯過錯嗎?家長在成長的過程中難道也犯過錯嗎?家長是成人的時候,犯過錯嗎?當年輕的夫妻華麗轉身,為人父、為人母的時候,就沒有犯過錯嗎?當家長的在工作中犯錯的時候,你的上司對你喋喋不休,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 《幸福觸手可及》:秦清姿態放太低,左宇霖母子討人嫌!
    秦清姿態放太低 雖然在一段感情中,最初的秦清卻是有點「作」,但是她「作」的前提是已經跟左宇霖打好了招呼。 可到了後期,突然變了味,原來他們感情路上的阻礙,不僅僅有秦清父母,還有左宇霖的母親,更狗血的是,左宇霖的母親田老師是秦清學生時代的老師。 要是秦清是個好學生當然沒問題,偏偏學生時代的秦清是一個愛打遊戲、愛逃課的存在。身為班主任的田老師,對秦清的印象就更不要提了。
  • 王向青:教育是發現孩子、發現自己、共同成長的美好歷程
    經歷了疫情的考驗,今年的教師節有些不同。那些在疫情中堅守崗位的老師們是學生們最寶貴的財富,在此背景下,河南廣播電視臺映象網推出【乘風破浪的老師們】系列報導,挖掘全省優秀教師的突出事跡和典型形象,展現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獻禮教師節。
  • 富養的比爾蓋茨,窮養的米歇爾,他們的成長經歷有什麼共同之處嗎
    一棟灰色小房子中有兩間是檢查室,加上他們一家六口後是異常擁擠。 可是他爸爸卻覺得這是養孩子的最大優勢,因為可以邊工作邊陪伴孩子成長。 最後,他在26歲就實現了個人的財富自由。在今年還以675億美元財富位列《2020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4位。 關於自己的成長,巴菲特曾說:我仰慕他(爸爸)的全部,以致於我一直能從他那裡學到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