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的到來,讓爸爸媽媽們既有了盔甲,也有了軟肋。
畢竟大多數人都是初次為人父母,怎樣與孩子互動,如何教育、陪伴孩子……這些全部需要從頭開始學習。
我們都知道,與父母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不僅對孩子的成長有諸多好處,也能為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那麼如何避免走彎路,讓我們與孩子之間能有高質量的互動呢?
其實,孩子和成人之間的互動就像在球場上一樣,也需要互相配合——一個在「發球」,另一個就要去「接球」。
今天在這裡介紹以下 5 個方法,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更好地與孩子展開互動,讓我們能夠在這片名為「互動」的球場上,與孩子成為最默契的搭檔。
孩子在看著什麼,還是指著什麼?有沒有發出什麼聲音,或做出什麼表情?是不是在努力伸展著胳膊和小腿?
這些行為意味著孩子正在「發球」,這時父母要留心孩子在關注著什麼。
當然,父母不可能一整天都密切地注視孩子的一舉一動,所以需要把握住一些生活裡的小機會和孩子進行互動,比如在給孩子穿衣服的時候,或是在商店一起排隊的時候。
只有注意孩子的「發球」,我們才能了解孩子的能力、興趣和需要,從而鼓勵孩子去探索,從而加強親子之間的紐帶。
溫柔的擁抱、輕柔的話語、安慰與認可……都是讓我們「接球」時無往不勝的「利器」。
面對孩子「發出的球」,我們可以適時地發出聲音或做出面部表情,讓孩子知道「我明白了!」;可以微笑、點頭,讓孩子知道我們也注意到了同樣的事情;也可以拿起孩子指著的東西,把它放在孩子面前。
支持和鼓勵可以促進孩子的興趣和好奇心,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則會讓孩子感到壓力。
在我們「接球」時,孩子就知道我們已經聽到並理解他的想法和感受了。
在「接球」的時候,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出他所看到的事物、正在做的事情或感覺到的東西。如此一來,即便孩子這時還不會用語言表達,但我們已經在孩子的大腦中建立了重要的語言練習。
可以嘗試著去給孩子看到的所有東西命名——一個人,一個東西,一個動作,一種感覺。比如,如果孩子正指著自己的腳,我們就可以說,「對,那是你的腳!」
如果我們把孩子所關注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就能幫助他們了解周圍的世界。命名也能幫助孩子學習新的詞彙,知道父母在意和關注著自己。
每次「發球」後,都要給孩子回應的機會。讓「發球」和「接球」的過程能輪流下去,別讓互動停止。
在這個過程中,等待是很重要的。孩子們需要時間去反應,特別是當他們一次了解許多新東西的時候,我們更應該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這樣「輪流接發球」的好處在於,可以幫助孩子學習自我控制,以及學會與他人相處。這種等待,相當於給孩子時間來發展自己的想法、建立信心和獨立性。
每當孩子完成某項活動,或是準備好去進行新的活動時,往往會發出信號。
比如,孩子可能會先放下一個玩具,然後拿起另一個,或是轉過身去看別的東西。當然,孩子也有可能會走開,開始發牢騷,或是大喊「不玩啦」。
如果發現孩子想帶頭開始一項新的活動,父母就可以支持他去探索世界,並且積極地回應他發來的「新一個球」。
其實如果把與孩子之間的互動看作是一項「接發球」運動,可以讓孩子和父母的日常變得更有趣。
家長們也可以通過練習,讓這種互動方式成為日常習慣,保持下去。長此以往,這種「接發球」式互動將為孩子的終身學習、行為舉止和身體健康,都帶來正面積極的影響。
參考資料:
https://developingchild.harvard.edu/resources/5-steps-for-brain-building-serve-and-ret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