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孩子家長抱怨,小時候非常聽話的孩子,怎麼越大越不『懂事』了?孩子到了青春期,怎麼這麼叛逆,說什麼都沒用!其實這些問題的癥結,很可能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於我們父母一直以來與孩子溝通的習慣。作為一言九鼎的父母,『贏了』孩子很容易,『贏得』孩子卻需要智慧和技巧……」
說起「中國式」的父母,往往會讓人聯想到一種大家長式的權威。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對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你必須這麼做,你不能那麼做。同時我們也會經常給孩子制定很多「遊戲規則」,譬如我們經常會和孩子說,寶寶你現在就上床睡覺,媽媽就獎勵你起來可以看20分鐘的動畫片!寶寶你如果現在不把飯吃了,下午爸爸就不帶你去公園了!
總之在親子的關係中,我們往往既是規則的制定者,也是結果的裁判者,甚至很多時候都「無需規則」,全憑家長的喜好。這個時候,我們都是在運用父母的「權力」—— 控制孩子所需資源的權力。
其實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權威式」的親子關係,並不是一種良性的互動。因為在這種關係下,我們只是利用父母的權力「贏了」孩子,卻並沒有「贏得」孩子。當孩子逐漸長大,對父母滿足自己需求的依賴越來越少時,父母的「權威」就會逐漸減少,這時父母們往往會驚慌地發現,在孩子小的時候還很有效的獎勵和懲罰,隨著他年齡的增長逐漸失去效力。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兒時被常常用命令、獎勵或懲罰方式對待的「後遺症」就會顯現出來。
孩子擁有了更多的抵抗與叛逆的能力,他們不再被父母的獎勵所控制,因為他們不再迫切地渴求這些獎勵,他們對懲罰的威脅也有了免疫力,因為父母能造成他們感到疼痛或強烈的不適的能力有限,典型的青春期孩子會我行我素,因為他已經得到了足夠的能力與資源來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他們也獲得了足夠的屬於自己的權利,不再害怕父母的權力。
青春期孩子反抗的不是他的父母,而是反抗他們的「權力」,如果父母從孩子出生時就能夠較少的依賴於「權力」,更多地依賴於「非權力」的方法來影響他們的孩子,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就比較不會反叛,運用「權力」來改變孩子的行為具有一個重大缺陷:父母會不可避免地用光他們的權力。[1]
雖然每個孩子都不同,具體對應所謂「非權力」的方法可能也不完全相同,但是以下兩個溝通技巧不妨可以嘗試一下,從中我們也能品味出「權力式」與「非權力」溝通的區別。
1. 不帶個人情緒地描述問題或者提示:
寶貝,是應該上床睡覺的時間了。
已經過了5分鐘了,應該上床了。
避免說:
你怎麼說話不算話,我們說好X點上床的。
你怎麼不講信用,總是出爾反爾。
2. 說出你的感受:
你不到點睡午覺,媽媽就沒辦法做自己的事情,讓我很煩。
你總是不願意睡午覺,我會很不開心。
避免說:
你真是沒時間概念,到點不睡覺。
你真是很討厭,媽媽不喜歡你了。
當然,用以上的方法也未必孩子馬上就會合作,但沒有必要因為孩子一次不合作我們就馬上回到運用父母「權力」的老路上。
教導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本來就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這源於我們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成人需要的是按流程辦事、作息規律,孩子不在意這些,他們要的只是好玩。父母常常花很多精力調教孩子,但我們的態度越強烈,他們越是反抗。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家長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術去操控孩子的行為,好讓孩子言聽計從。孩子不是機器人,他有他自己的喜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我們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進取心、主動性、責任心、幽默感以及體諒他人需求的能力。
選擇一種適合的溝通方式,培養孩子的自尊,讓他們的心靈不受傷害。建立一種情感的氛圍,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因為他們關心自己,也關心我們。
同時,我們也樹立了一個榜樣,在相互尊重的平臺上與人溝通,無論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還是長大成人以後都能受用。
【參考資料】
·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左手國學 · 右手科學
- 專欄版權歸作者欣欣媽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