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媽:收起中國式父母的權威,「贏得」孩子更重要……

2020-12-16 北川愚不可及

「經常聽到孩子家長抱怨,小時候非常聽話的孩子,怎麼越大越不『懂事』了?孩子到了青春期,怎麼這麼叛逆,說什麼都沒用!其實這些問題的癥結,很可能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於我們父母一直以來與孩子溝通的習慣。作為一言九鼎的父母,『贏了』孩子很容易,『贏得』孩子卻需要智慧和技巧……」

說起「中國式」的父母,往往會讓人聯想到一種大家長式的權威。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對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你必須這麼做,你不能那麼做。同時我們也會經常給孩子制定很多「遊戲規則」,譬如我們經常會和孩子說,寶寶你現在就上床睡覺,媽媽就獎勵你起來可以看20分鐘的動畫片!寶寶你如果現在不把飯吃了,下午爸爸就不帶你去公園了!

總之在親子的關係中,我們往往既是規則的制定者,也是結果的裁判者,甚至很多時候都「無需規則」,全憑家長的喜好。這個時候,我們都是在運用父母的「權力」—— 控制孩子所需資源的權力。

其實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權威式」的親子關係,並不是一種良性的互動。因為在這種關係下,我們只是利用父母的權力「贏了」孩子,卻並沒有「贏得」孩子。當孩子逐漸長大,對父母滿足自己需求的依賴越來越少時,父母的「權威」就會逐漸減少,這時父母們往往會驚慌地發現,在孩子小的時候還很有效的獎勵和懲罰,隨著他年齡的增長逐漸失去效力。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兒時被常常用命令、獎勵或懲罰方式對待的「後遺症」就會顯現出來。

孩子擁有了更多的抵抗與叛逆的能力,他們不再被父母的獎勵所控制,因為他們不再迫切地渴求這些獎勵,他們對懲罰的威脅也有了免疫力,因為父母能造成他們感到疼痛或強烈的不適的能力有限,典型的青春期孩子會我行我素,因為他已經得到了足夠的能力與資源來滿足他們自己的需求,他們也獲得了足夠的屬於自己的權利,不再害怕父母的權力。

青春期孩子反抗的不是他的父母,而是反抗他們的「權力」,如果父母從孩子出生時就能夠較少的依賴於「權力」,更多地依賴於「非權力」的方法來影響他們的孩子,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就比較不會反叛,運用「權力」來改變孩子的行為具有一個重大缺陷:父母會不可避免地用光他們的權力。[1]

雖然每個孩子都不同,具體對應所謂「非權力」的方法可能也不完全相同,但是以下兩個溝通技巧不妨可以嘗試一下,從中我們也能品味出「權力式」與「非權力」溝通的區別。

1. 不帶個人情緒地描述問題或者提示:

寶貝,是應該上床睡覺的時間了。

已經過了5分鐘了,應該上床了。

避免說:

你怎麼說話不算話,我們說好X點上床的。

你怎麼不講信用,總是出爾反爾。

2. 說出你的感受:

你不到點睡午覺,媽媽就沒辦法做自己的事情,讓我很煩。

你總是不願意睡午覺,我會很不開心。

避免說:

你真是沒時間概念,到點不睡覺。

你真是很討厭,媽媽不喜歡你了。

當然,用以上的方法也未必孩子馬上就會合作,但沒有必要因為孩子一次不合作我們就馬上回到運用父母「權力」的老路上。

教導孩子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本來就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這源於我們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成人需要的是按流程辦事、作息規律,孩子不在意這些,他們要的只是好玩。父母常常花很多精力調教孩子,但我們的態度越強烈,他們越是反抗。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家長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術去操控孩子的行為,好讓孩子言聽計從。孩子不是機器人,他有他自己的喜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我們的目的在於培養孩子的進取心、主動性、責任心、幽默感以及體諒他人需求的能力。

選擇一種適合的溝通方式,培養孩子的自尊,讓他們的心靈不受傷害。建立一種情感的氛圍,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因為他們關心自己,也關心我們。

同時,我們也樹立了一個榜樣,在相互尊重的平臺上與人溝通,無論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還是長大成人以後都能受用。

【參考資料】

· 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

左手國學 · 右手科學

- 專欄版權歸作者欣欣媽所有 -

相關焦點

  • 欣欣媽:收起中國式父母的權威,「贏得」孩子更重要……
    作為一言九鼎的父母,『贏了』孩子很容易,『贏得』孩子卻需要智慧和技巧……」說起「中國式」的父母,往往會讓人聯想到一種大家長式的權威。其實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權威式因為在這種關係下,我們只是利用父母的權力「贏了」孩子,卻並沒有「贏得」孩子。當孩子逐漸長大,對父母滿足自己需求的依賴越來越少時,父母的「權威」就會逐漸減少,這時父母們往往會驚慌地發現,在孩子小的時候還很有效的獎勵和懲罰,隨著他年齡的增長逐漸失去效力。
  • "中國式禮貌",正在慢慢毀掉你家孩子,不少家長卻還在沾沾自喜
    "中國式禮貌"欣欣媽媽聽了孩子的話愣住了,沒想到一直以來的"乖乖女",內心居然有這麼多想法!從這一刻開始她終於意識到,"中國式禮貌"正在慢慢摧毀孩子!好在欣欣媽及時感知到了孩子的變化,並且開始糾正自己,但是還有不少的家長卻還在沾沾自喜。
  • 這種「中國式逗娃」,正在悄悄傷害孩子,家長再愛面子也要拒絕
    文/寧媽媽育兒經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心裡的寶貝,自孩子出生以後,家長恨不得把好吃的好喝的都給孩子,哪怕自己再苦再累都沒關係,因為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開心快樂的長大。但有些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對娃說一些不恰當的話,自己笑的很開心,其實孩子心裡是很害怕的,這種「中國式逗娃」正在悄悄傷害孩子,希望家長再愛面子也要拒絕。
  • 一個叫欣欣的小學生是怎樣從學渣變成學霸的
    三年級下學期時欣欣的數學和英語都才考了70來分,欣媽和欣爸每天晚上下班後除了做飯收拾家就是督促孩子做作業。但是每天晚上幾乎都是雞飛狗跳的。因為孩子總是磨蹭,好不容易從六點磨蹭到十點,檢查一下,還發現一堆錯誤。兩人感覺這樣太累了,而且關鍵是,他們的批評督促和嘮叨一點好作用沒起,孩子成績沒上升反而下降。
  • 正面管教:贏得孩子比贏了孩子更重要
    贏得孩子就不一樣了,孩子看到了尊重,那麼也會尊重我們,孩子看到了我們冷靜的對待問題,那麼就學會冷靜。先要贏得孩子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才能讓孩子聽我們的。那麼我們來說說哪些行為是我們常常想要贏了孩子的呢?1.當孩子行為出現不當時,我們關注點放在情緒上,忙著去反駁去否定。
  • 2歲半寶寶被父母送幼兒園,明明孩子表現很棒,但老師卻勸退孩子
    於是欣欣媽想要讓孩子去上幼兒園,這樣自己也可以輕省輕省。在得知小區裡的幼兒園只接受3歲以上的孩子時,欣欣媽謊報了孩子的年齡。因為有一個星期的適應期,老師在入園的時候也沒有要求看欣欣的出生證明,就這樣欣欣媽矇混過關了。欣欣在幼兒園裡的表現非常不錯,和小夥伴們玩得很好,雖然她其實是班級裡年齡最小的,但是卻沒有人敢欺負她。
  • 孩子愛頂嘴?它不是壞事,這三個優勢父母一定要利用起來
    作者|暖心那天,去給侄女欣欣送玩具,一進門就聽見「爭吵」。欣欣媽叉著腰說:「讓你寫作業,你把電視打開做什麼?」欣欣說:「我現在不想寫,看一會電視。」「小孩子看什麼電視,寫作業」,說著欣欣媽啪地一下把電視關掉。這時候欣欣不樂意了:「你能玩手機,我就不能看電視,憑什麼?」
  • 「虎媽狼爸」式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樣一個孩子,如果所處的家庭環境與教育不同,那長大後的成就和性格也可能截然不同,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現教養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四種。容易導致孩子驕縱、表現不成熟、不在乎他人感受和依賴等。看完以上4種教養方式,不得不說「權威型父母」是最值得提倡的,「忽視型」和「溺愛型」則值得反省,而第二種「專制型父母」卻存在爭議。有些人認為,父母太專制會忽略孩子的感受,與「尊重孩子以及孩子是獨立個體」的觀念背道而馳,而且「虎媽狼爸」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 「虎媽狼爸」式的教育到底好不好?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樣一個孩子,如果所處的家庭環境與教育不同,那長大後的成就和性格也可能截然不同,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方式顯得尤為重要。現教養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四種。一、權威型父母這一類型父母通常在對待孩子方面表現得較為理性、嚴格,可同時又不失民主、耐心和愛。因此孩子也會表現得較為自信、積極樂觀,同時還擁有出色的社會和認知能力。二、專制型父母專制型父母也被稱為「虎媽狼爸」,這類父母通常希望孩子能按著他們的意願走,對孩子較為嚴苛,並且為孩子制定了一系列計劃,讓孩子去執行。
  • 傳統的中國式家庭父母教育有哪些弊端?
    傳統的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培養出了很多傑出的人才,比如孟子、嶽飛等,但是,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也存在著一些弊端。1、過分溺愛:現在家庭6個大人一至二個小孩,許多父母就有意無意地嬌慣、遷就、溺愛自己的孩子,寵成家裡的「小皇帝」,百依百順。這種溺愛,不是真正的愛孩子,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
  • 這3種「中國式禮貌」,正在毀掉你的孩子,很多家長卻都在做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一直以來中國人都非常的注重禮節,即使到了現代,父母依舊會利用古時候的故事和案例去教育孩子,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孔融讓梨,這更是登上了小學的教材上。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加懂事、聽話,還有的父母會強制讓孩子學會懂禮貌的思想,而這就是「中國式禮貌」,這樣的禮貌不僅沒有讓孩子養成好品質,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甚至三觀都出現扭曲的情況,這3種「中國式禮貌」,正在毀掉你的孩子,很多家長卻都在做!有哪些行為是屬於「中國式禮貌」的呢?
  • 緩解中國父母式焦慮之: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於是,當代中國父母們開始產生危機意識——我們的孩子將來如何面臨嚴酷的競爭?在想媽看來,父母們的焦慮是正常的,正如我們的父輩過去操心我們的現在一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提前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才是父母們緩解焦慮的解藥。
  • 中國式父母的愛與權威
    很多父母會缺乏溝通和平等的概念,甚至也沒辦法溫柔地跟你說話,物質上不虧待孩子但只能像教條一樣地對你做要求。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你,只是這樣教育背景的父母沒辦法了解自己當下所處在的情緒,比如沒辦法意識到「我正在遷怒」或「我正在把自身期望加在他人身上」,因此也無法了解孩子的情緒反應。父母因為無法跟自己溝通所以也無法跟孩子溝通。
  • 當「中國式家長」成為遊戲,你會更理解父母嗎?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12日電(記者 宋宇晟)「中國式家長」——這個詞在不少人看來稍顯刺眼。但可能很少有人關注孩子是怎麼看待「中國式家長」的。  最近,兩個80後組成的團隊將《中國式家長》做成了一款獨立遊戲。雖然遊戲還未正式發售,但已點燃了不少網友吐槽自己家長的欲望。  何謂「中國式家長」?
  • 父母不再有權威,孩子早戀,不愛學習,如何引導?
    精闢的論斷,親子關係沒有固定的模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是核心不變,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個時代的親子關係如此重要,主要的原因是時代的變化,給親子關係帶來了挑戰。,父母不再有權威。好多讀書不多的父母,不擅長使用智慧型手機,電腦也不會用,更不用說很多新的網際網路知識。面對時代帶來的挑戰,我們只有繼續學習,努力跟上時代的步伐!我們只有始終保持一種年輕好奇的心態,跟時代一起進步,和孩子一起成長!2,學業的巨大壓力總體上,孩子們的學業壓力很大。據美國中小學調查,九成孩子感覺學習有壓力。
  • 少一些我以為,多以孩子的視角看世界,拒絕「我以為」式育兒
    三歲的小女兒欣欣最害怕坐電梯,每次一進電梯,尤其是人多的時候,就害怕的躲在媽媽身後,抱著媽媽的大腿,甚至有時候哭鬧著說要媽媽抱才肯罷休。一開始,欣欣媽覺得欣欣在無理取鬧,每次都笑話欣欣,也果斷拒絕抱欣欣,她覺得她女兒怎麼那麼嬌氣,都三歲了還求抱抱。
  • 中國式父母:感動了自己,卻感動不了孩子
    也難怪有人調侃說,什麼人最好騙,不是老人,也不是小孩兒,而是中國的家長。一句「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就能讓無數家長趨之若鶩,爭先恐後為孩子定製「完美人生」, 只是父母眼中的完美,一定是孩子眼中的完美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背後,是父母的擔當,卻也可能成為孩子的負擔。
  • 「中國式父母」,不是傷害孩子的理由#小模範 #育兒經驗
    在網絡上,每當大家聊起「中國式父母1、喜歡訓斥和貶低孩子這樣的事情有些是發生在室內,有些則是發生在他人面前。「中國式父母」喜歡用一種刻薄的、斥責的口吻與孩子溝通對話,這極大地傷害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儘管這種做法被這樣的觀點所維護,即打罵孩子能讓孩子變得更堅強,但這種以強硬的方式磨損孩子的自尊心為代價,在小編看來實在是得不償失。
  • 中國式父母的強盜邏輯
    這幾年沸沸揚揚的原生家庭問題,說到底仍然是父母的問題。因此,有人用童年滋養一生,而有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所有的孩子身上,都能或隱或顯的找到父母的影子。那種「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個門」的同類氣場,不是說說的。有時候,它可以強大到,讓你瞠目結舌。但是有一點,中國式父母往往具有兩種顯著特徵:其一是無私奉獻到,讓孩子覺得惶恐,甚至窒息。
  • 「中國式父母」特有的幾個毛病,自己活得累,孩子還嫌棄
    中國多數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為了孩子,省吃儉用,拼命工作,可是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和埋怨,甚至變成一個「白眼狼」。為什麼父母付出越多,越是培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呢?其實,是因為不懂如何愛,「中國式父母」特有的幾個育兒誤區,不僅自己活得累,孩子還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