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傳統文化中,長輩的話語權明顯高於晚輩。
在這種文化氛圍之下,長輩的權利被無限放大,而作為晚輩的個人權利卻被無限削弱,因此父母包辦一切這種悲劇在古代頻繁發生。遺憾的是,哪怕是在今天,仍有許多家庭繼承著這種家庭氛圍。
在網絡上,每當大家聊起「中國式父母」,就會講出以下幾種特徵。
1、喜歡訓斥和貶低孩子
這樣的事情有些是發生在室內,有些則是發生在他人面前。「中國式父母」喜歡用一種刻薄的、斥責的口吻與孩子溝通對話,這極大地傷害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儘管這種做法被這樣的觀點所維護,即打罵孩子能讓孩子變得更堅強,但這種以強硬的方式磨損孩子的自尊心為代價,在小編看來實在是得不償失。
2、不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中國式父母」會將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件事理解為是一種對父母的「頂嘴」。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這種「頂嘴」是對他們的權威性的一種挑戰,需要被制止和約束才行。結果便是,孩子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能默默忍受,久而久之變得順從。
3、對孩子缺乏包容和尊重
孩子隨著年齡不斷增加,自我意識開始逐漸覺醒。這時孩子就會產生自己的想法、觀點,養成自己的興趣愛好。如果父母能夠對此進行包容和尊重的話,孩子的自我意識便會繼續發展和完善。否則,孩子將會變得壓抑自我,形成討好型人格。
以上,便是「中國式父母」的常見特徵。
2
其實,如果父母能夠自願放下自己的權威架子,與孩子平等地溝通,並且尊重和包容孩子獨特的一面,那麼孩子的心智將會健康地發展。
家長們大可不必擔心因為平等地對待孩子,而致使自己失去權威意識,孩子便不再服從自己。因為一個優秀的孩子,不是靠打出來的,是依靠好習慣塑造出來的。由此便可看出,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才是關鍵。
其實說到習慣的培養,家長可以利用簡便易學的習慣養成APP來幫助培養孩子的習慣,比如最近刷爆朋友圈的一款少兒行為習慣管理工具——「小模範」。
這款微信小程序,可以快速制定習慣養成計劃,隨時查看任務完成進度,酌情制定獎勵措施,很適合幫助處在啟蒙教育、早期教育以及小學階段的孩子培養行為習慣。
免責聲明:以上部分圖片及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