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阿德勒的哲學一書感觸很深,很想和大家分享。
很多父母會缺乏溝通和平等的概念,甚至也沒辦法溫柔地跟你說話,物質上不虧待孩子但只能像教條一樣地對你做要求。
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你,只是這樣教育背景的父母沒辦法了解自己當下所處在的情緒,比如沒辦法意識到「我正在遷怒」或「我正在把自身期望加在他人身上」,因此也無法了解孩子的情緒反應。父母因為無法跟自己溝通所以也無法跟孩子溝通。
也因為與孩子不是平等的相處,父母常常
會衍生的一個困惑是:為什麼我為你好但你不懂我。或他們會在認為你做錯時直接抽你一巴掌,而不是完整地告訴你:「我看到你做了什麼事情,我覺得可以改進,因為理由A… 理由B… 理由C…,所以我覺得你可以試著用什麼方式處理會比較好。但我也想聽聽你的看法?
權威體制下會延伸出來的第一個結果就是賞罰式的教育,如果做對事情就會得到稱讚、做錯事情就會得到懲罰,然而這樣會造就的生活態度想當然爾會變成沒人稱讚我的話我幹嘛還做?沒人懲罰我的話我不使壞就太可惜了。
國人習慣把很多權威的事務比喻為父母真是一個太真切的說法了父母訂的規矩我不能違背也不能試圖討論合理性、但我會想盡辦法的避開或鑽漏洞;自己可以抱怨父母但別人批評就會翻臉、同時又在想方設法逃離父母的掌控
第二個結果是情緒勒索。很多時候人們生氣並不是「因為你這個舉動所以我生氣了」,而是「我想要控制你不要這麼做、所以我決定展現出憤怒的情緒來當工具」,不用溝通、而是用暴怒的方式讓對方屈服。
傳統的父母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們也不了解自己,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當下會有這的反應,對他們而言所謂的理性只是「我好聲好氣告訴你你好好遵守」,而非理解對方的立場、用雙方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做談話。
為什麼不肯試圖理解對方的立場?因為對他們來說孩子並不是平等的存在而是附屬品。不同的靈魂在這個世界上因為血緣關係被綁成家庭,然後彼此間出現了尊卑──「你住的是我買的房子、我買給你的衣服玩具,不聽話就給我滾出去」。然而年紀差異並不能是輕視他人的理由,每個人當下都有著自己的獨立的想法和立場,年紀只是一個靈魂在不同階段得到不同信息背景的映射。60歲的我大概也不比20歲或10歲的我聰明,只是經驗和在意的事情不同而已
在這個前提之下真的很推薦大家了解阿德勒心理學。包括對自己情緒反應的理解,還有對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的切分等等。我會想寫科普文多半也源自於有著自己是一個能不帶情緒把事情用邏輯講清楚的期許與讀者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