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的愛與權威

2020-10-13 蕞怕星柒天

看到阿德勒的哲學一書感觸很深,很想和大家分享。

很多父母會缺乏溝通和平等的概念,甚至也沒辦法溫柔地跟你說話,物質上不虧待孩子但只能像教條一樣地對你做要求。

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你,只是這樣教育背景的父母沒辦法了解自己當下所處在的情緒,比如沒辦法意識到「我正在遷怒」或「我正在把自身期望加在他人身上」,因此也無法了解孩子的情緒反應。父母因為無法跟自己溝通所以也無法跟孩子溝通。

也因為與孩子不是平等的相處,父母常常

會衍生的一個困惑是:為什麼我為你好但你不懂我。或他們會在認為你做錯時直接抽你一巴掌,而不是完整地告訴你:「我看到你做了什麼事情,我覺得可以改進,因為理由A… 理由B… 理由C…,所以我覺得你可以試著用什麼方式處理會比較好。但我也想聽聽你的看法?

權威體制下會延伸出來的第一個結果就是賞罰式的教育,如果做對事情就會得到稱讚、做錯事情就會得到懲罰,然而這樣會造就的生活態度想當然爾會變成沒人稱讚我的話我幹嘛還做?沒人懲罰我的話我不使壞就太可惜了。

國人習慣把很多權威的事務比喻為父母真是一個太真切的說法了父母訂的規矩我不能違背也不能試圖討論合理性、但我會想盡辦法的避開或鑽漏洞;自己可以抱怨父母但別人批評就會翻臉、同時又在想方設法逃離父母的掌控

第二個結果是情緒勒索。很多時候人們生氣並不是「因為你這個舉動所以我生氣了」,而是「我想要控制你不要這麼做、所以我決定展現出憤怒的情緒來當工具」,不用溝通、而是用暴怒的方式讓對方屈服。

傳統的父母會這麼做是因為他們也不了解自己,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當下會有這的反應,對他們而言所謂的理性只是「我好聲好氣告訴你你好好遵守」,而非理解對方的立場、用雙方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做談話。

為什麼不肯試圖理解對方的立場?因為對他們來說孩子並不是平等的存在而是附屬品。不同的靈魂在這個世界上因為血緣關係被綁成家庭,然後彼此間出現了尊卑──「你住的是我買的房子、我買給你的衣服玩具,不聽話就給我滾出去」。然而年紀差異並不能是輕視他人的理由,每個人當下都有著自己的獨立的想法和立場,年紀只是一個靈魂在不同階段得到不同信息背景的映射。60歲的我大概也不比20歲或10歲的我聰明,只是經驗和在意的事情不同而已

在這個前提之下真的很推薦大家了解阿德勒心理學。包括對自己情緒反應的理解,還有對自己的課題和他人的課題的切分等等。我會想寫科普文多半也源自於有著自己是一個能不帶情緒把事情用邏輯講清楚的期許與讀者共勉之

相關焦點

  • 中國式父母的強盜邏輯
    這幾年沸沸揚揚的原生家庭問題,說到底仍然是父母的問題。因此,有人用童年滋養一生,而有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所有的孩子身上,都能或隱或顯的找到父母的影子。那種「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個門」的同類氣場,不是說說的。有時候,它可以強大到,讓你瞠目結舌。但是有一點,中國式父母往往具有兩種顯著特徵:其一是無私奉獻到,讓孩子覺得惶恐,甚至窒息。
  • 欣欣媽:收起中國式父母的權威,「贏得」孩子更重要……
    其實這些問題的癥結,很可能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於我們父母一直以來與孩子溝通的習慣。作為一言九鼎的父母,『贏了』孩子很容易,『贏得』孩子卻需要智慧和技巧……」說起「中國式」的父母,往往會讓人聯想到一種大家長式的權威。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對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你必須這麼做,你不能那麼做。
  • 欣欣媽:收起中國式父母的權威,「贏得」孩子更重要……
    作為一言九鼎的父母,『贏了』孩子很容易,『贏得』孩子卻需要智慧和技巧……」說起「中國式」的父母,往往會讓人聯想到一種大家長式的權威。這個時候,我們都是在運用父母的「權力」—— 控制孩子所需資源的權力。其實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種「權威式
  • 傳統的中國式家庭父母教育有哪些弊端?
    傳統的中國式的家庭教育培養出了很多傑出的人才,比如孟子、嶽飛等,但是,中國式的家庭教育也存在著一些弊端。1、過分溺愛:現在家庭6個大人一至二個小孩,許多父母就有意無意地嬌慣、遷就、溺愛自己的孩子,寵成家裡的「小皇帝」,百依百順。這種溺愛,不是真正的愛孩子,反而有可能害了孩子。
  • 父母不再有權威,孩子早戀,不愛學習,如何引導?
    精闢的論斷,親子關係沒有固定的模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但是核心不變,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個時代的親子關係如此重要,主要的原因是時代的變化,給親子關係帶來了挑戰。,父母不再有權威。壓力來自老師,考試,父母,還有學習內容本身。正面管教中有糾正前連結,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根源。從底層思維上讓孩子有學習內驅力,為自己而學。3,性發育提前中國的性教育嚴重滯後,是一個重大失誤。孩子的成長不能等,早戀、早孕都是我們需要面對的現實。
  • 「中國式父母」特有的幾個毛病,自己活得累,孩子還嫌棄
    中國式父母付出了大半輩子的心血和精力,最後還吃力不討好。看到這裡,相信有的孩子會感同身受,父母愛孩子是本能,這點無可厚非,可是孩子真的願意接受這種愛嗎?中國多數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為了孩子,省吃儉用,拼命工作,可是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理解和埋怨,甚至變成一個「白眼狼」。為什麼父母付出越多,越是培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呢?其實,是因為不懂如何愛,「中國式父母」特有的幾個育兒誤區,不僅自己活得累,孩子還嫌棄。
  • 為什麼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最近一直在關注一個話題,那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很多孩子不會考慮父母的感受?說實話,我以為這個話題下面會有很多教育專家出來說一大通大道理,類似於:怎樣教育孩子不自私、怎樣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我沒想到的是,大部分回答都是孩子在控訴自己的父母,描述自己小時候不被尊重的經歷。
  • 「中國式父母」,不是傷害孩子的理由#小模範 #育兒經驗
    在網絡上,每當大家聊起「中國式父母「中國式父母」喜歡用一種刻薄的、斥責的口吻與孩子溝通對話,這極大地傷害了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儘管這種做法被這樣的觀點所維護,即打罵孩子能讓孩子變得更堅強,但這種以強硬的方式磨損孩子的自尊心為代價,在小編看來實在是得不償失。
  • 中國式父母的道歉:比「我愛你」更難說出口的是「對不起」
    難道一句「對不起」,真的比「我愛你」還要難說嗎?好像,的確如此。生活裡,家長常常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即便明知道傷害到了孩子,也不會去好好道歉。中國式的父母,在道歉這個方面,一句「對不起」,比「我愛你」還更加難說出口。
  • 「中國式父母」的「嘮叨」對上「中國式孩子」的叛逆,誰能贏?
    「中國式父母」和「中國式孩子」之間缺少的是相互理解和尊重!最近看了一部短篇動畫電影《包寶寶》,在動畫片裡,飽受空巢之苦的中國年邁的父母每天過著平淡的生活,這平淡的生活因為一隻小包寶寶的出現而變得生動起來。
  • 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
    在中國上一代的教育環境下,有太多的父母奉行打壓式教育,經常批評孩子的短處,故意忽視努力。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驗?相信不少小孩都經歷過打擊式教育,但是,打擊式教育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利處可以讓孩子謙虛積極上進。弊處會強烈打擊孩子自信心。
  • 被現實埋葬的「中國式」父母:不敢窮,不敢病,更不敢喊兒女回家
    「中國式婚姻就是湊合,中國式教育就是補課,中國式戀愛就是房子、車子,中國式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上廁所、到了景區拍個照;中國式交通是堵車,中國式父母就是囉嗦,中國式浪漫就是K歌,中國式交情就是開喝,中國式朋友圈就是贊我,中國式過馬路清一色:湊夠一撥人就走,從來不看車……」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式
  •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豆瓣有個討論組,有個讓所有父母感到心驚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禍害。他們有的人抱怨父母對自己的窮養,有些人覺得自己因父母太窮,令自己無法進入上層社會。言語中對父母的怨恨,旁人看了都深覺寒心。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悲哀: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卻培養出一個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 緩解中國父母式焦慮之: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
    於是,當代中國父母們開始產生危機意識——我們的孩子將來如何面臨嚴酷的競爭?在想媽看來,父母們的焦慮是正常的,正如我們的父輩過去操心我們的現在一樣。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所以提前培養面向未來的孩子,才是父母們緩解焦慮的解藥。
  • 「中國式父母」太累了,感動了自己,卻感動不了孩子
    導讀:「中國式父母」太累了,感動了自己,卻感動不了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國式父母」太累了,感動了自己,卻感動不了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銀河補習班直面中國式教育,這個暑假,與父母一起收穫愛與感動
    我們想到中國式教育,大概腦海裡能夠想到的,都是什麼「棍棒之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不打不成才」之類的話吧,我們的父輩他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所以很多家長,他們就覺得這種方式是對的,因此也用在了孩子身上!
  • 有要求的愛,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家長要爭做「權威型父母」
    現在,很多父母都很緊張自己的孩子,恨不得捧在手心裡,但是這是一種盲目的愛,如果父母真心想要為了孩子著想,就要將自己對孩子的愛變成有要求的愛,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三)溺愛型父母溺愛型的父母和忽視型的父母恰恰相反。溺愛型的父母會對孩子有一個高回應,並且對他沒有低要求,這一類型的父母會將自己的愛全部表露出來給孩子。對孩子的生活起居和行為習慣安排都是親力親為,孩子提什麼要求,家長們都會答應。
  • 中國式父母,正在用付出毀掉下一代
    我從不懷疑父母對子女無條件的愛,可犧牲不是愛,是糊塗。小時候沒有被尊重界限感的孩子,長大之後,也不會懂得尊重別人的界限感。很多父母都有一種困惑,愛得少的孩子缺少安全感,愛得多了又容易變成溺愛。有這麼幾個關鍵,值得思考:1.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感受挫折害怕孩子受傷害,是父母最大的焦慮。
  • 《以家人之名》你是中國式擰巴父母嗎?
    其中齊明月的媽媽,讓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那種中國式父母對孩子擰巴的愛!齊明月的媽媽真的是典型的「中國式擰巴父母」了。沒錯,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明月的臉刷地一下就降下來了。這就是擰巴父母最真實的寫照,一邊想給孩子最好的,一邊就是不給。一邊口口聲聲說愛孩子,一邊卻冷著臉尋的孩子抬不起頭。在這樣的怪圈中,付出全部的父母不開心,被愛裹挾的孩子更不開心。齊媽媽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負責任,高掌控,為子女操碎了心,付出一切。明明滿嘴是愛,卻面目「猙獰」。我有時候也在想,我為我的孩子付出了一切,為什麼得不到孩子的感激呢?
  • 中國式教育,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存
    所謂中國式的教育,只不過是有些人用以區別和國外教育加上去的符號而已,其實家庭教育本就沒有中西之分,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愛都是一樣的在我看來,中國式教育最大的一點就是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是幾千年傳承下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