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一句「對不起」,真的比「我愛你」還要難說嗎?
好像,的確如此。
生活裡,家長常常打著「為你好」的旗幟,即便明知道傷害到了孩子,也不會去好好道歉。中國式的父母,在道歉這個方面,一句「對不起」,比「我愛你」還更加難說出口。
《狗十三》片段
1.父母為什麼不想好好道歉?
首先,要先明確,父母的道歉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含蓄式道歉,這是家庭中最為常用的一種方式。
看到有位網友分享,自己的媽媽從來都不會道歉,她道歉的方式就是簡單的一句「吃飯了」,還好像是給予了他多少的容忍,其實只不過是在給自己找臺階下罷了。
還有位網友說,她的父親給她道歉的方式,永遠不會出現「對不起」這個字眼,甚至不會低下頭說一句「抱歉」。能給的道歉方式,僅僅就只有一句「錢夠不夠用」。這位網友想要表達的更多的大概是父親不好好道歉的苦惱。
第二種,轉折式道歉,這很難讓人接受,但很多父母固執己見。
前幾天,朋友跟我訴苦,說爸媽催著他去相親,但他並不想去。周末的時候明明可以好好休息,父母就一直在耳邊嘮嘮叨叨,說想要他早早地結婚生子。他在父母的軟硬兼施之下,無奈地說出希望父母能夠尊重自己的想法,他們這樣逼迫,他的壓力其實很大的。
但是並沒有得到一句「對不起」,他的父母也沒有覺得自己不對,只是起身說了一句:「那我現在跟你道歉,你以後就知道我是為你好的,以後你就知道我是對的。」
其次,要再明確,「我錯了,對不起」究竟意味著什麼?
第一,「我錯了,對不起」,意味著我是很糟糕的。
很大一部分家長是在「受打擊」式的教育方式下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父母過度的謙虛謹慎,使得他們的思想裡存在著「我做的那些事情,就等同於我本人」的這個觀念。
這在中國式的教育當中是很常見的,但新時代的年輕人並不能接受。
這種把每一件事情都帶入成自己本身的方式,使得他們「拉不下臉」來否定自己。
如果他們道歉了,那麼這句「對不起」就是承載著他們的個人否定,就意味著本身的糟糕。
第二,「我錯了,對不起」,就意味著我在示弱。
無論是我們之前分析到的含蓄式的道歉,還是轉折式的道歉,其實都是父母的倔強。他們不願意對自己的孩子示弱。
因為示弱,就是一種妥協,會帶來羞恥感,也會帶來挫敗感。
他們習慣性的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小時候的弱小無力,在如今不能再重新體會。
他們不會允許自己向孩子「示弱」,要樹立的是一個毫無破綻的完美形象。
《以家人之名》當中,凌霄幼年時一直被否定,導致後來他慢慢形成拿對和錯來感知自己的世界。後來的凌霄,遇到了新的光,好像終於看到了自己,原來錯的不是他,而是母親。
但他沒有得到好好的道歉,他曾經體會過的弱小和無助,過去的瑣碎,都還沒來得及收拾好。
2.為何父母要學會說「對不起」?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孩子在幼年的時候,常常被人打臉,那麼,現在你再去撫摸他的臉蛋,對於他來說,其實是一種創傷。即便如此,他還是會期待有人輕輕撫摸他的臉蛋,肯定他。
同樣的,父母如果一直拒不道歉,孩子的內心會逐漸敏感起來。即便之後能隨意說出口的「對不起」,其實也沒辦法再撫平稜角。
相比「我愛你」,「對不起」才是親子關係裡更需要的。
雖然說現在推崇著「生而平等」,但現實的情況就是,沒有幾個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生下來就是和自己平等的,我們的文化環境裡面,沒有這個「平等」。
我們總在等待父母的道歉,一句「對不起」,但往往都是等不到的。
最後互相看不見對方的想法,再到最後不歡而散。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其實就是一種「綁架」,誰都有犯錯的時候,父母也不可例外。其實,真正毀掉親子關係的,最後的真相是父母一直在等著孩子對他們道謝,而孩子一直在等著父母給他道歉。這是兩種矛盾且極端的態度,也是最根本的親子關係出現問題的緣由。
父母以為這是對我們好和愛,但我們的感知經常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我在跟父母談我的感受,父母在跟我說「挫折教育」。
我在跟父母提我的陰影,父母告訴我說面對現實。
「我爸媽這樣的對我,等我以後有了孩子,不會這樣對待他。」這樣類似的話,我已經聽過了很多次。
作為晚輩來說,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父母固有的局限,就只能夠讓自己從容起來,去維護自己對下一代的態度。
這種思想和方式總還是要由我們來進行結束的,讓「對不起」不再難以說出口。
不論從我們的傳統觀念,還是從我們社會現狀來說,哪怕我們心心念念有一天父母會以一種方式,對我們說句「對不起」,但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是一種徒勞。
我們更需要做的,就是嘗試自己與父母的和解,嘗試著不讓自己的精神過於依賴於父母的那句「對不起」。
如果你的父母沒有給予你想要的抱歉,那麼就超越他們,在下一代身上儘量避開。
從理解這一步開始,我們就真的長大了。
正視自己的錯誤,正視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正視自己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這句「對不起」真的就有想像中那麼重要嗎?
可能,我們需要,並不是如此這般的道歉,而是面對父母的時候敞開心扉,面對孩子的時候,能不趾高氣昂。
我們需要的並不是父母的道歉,而是父母能夠平等的接受我們的觀點,我們的態度,以及理解我們的行為。
而這句對不起,在歲月的沉澱下,我們會在父母的臉上看到的。
-END-
策劃:M T
作者:黎陽
編輯:番薯
設計:昊昊
(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侵權可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