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育兒精英大J曾說:如果說「我愛你」這三個字滋養了孩子的內心,讓孩子擁有力量去面對人生的風雨而無所畏懼;那麼「對不起」這三個字則會釋放孩子的恐懼,讓孩子具備勇氣去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他人和不完美的世界。
疫情期間,我和寶爸因為忙於工作,暫時讓女兒住在外婆家。忙過了3月份,女兒終於從外婆家回來。晚上,我工作忙到10點才上床,而女兒因為在等我還沒有睡著。
她摟著我的脖子,我們甜蜜的看著彼此的眼睛,這感覺可真好。
我突然覺得很抱歉,於是對女兒說:「對不起,媽媽最近太忙了,好久都沒有陪伴你了,是媽媽做的不夠好。」沒想到聽到這裡,女兒突然轉過身去,輕輕的啜泣起來,我一摸她的臉,臉頰上全是淚水。這時我才感受到女兒的委屈和壓抑,以及她對媽媽愛和陪伴的渴望。
我的心揪起來,覺得特別難過和自責。於是抱著女兒,輕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對不起寶貝,是媽媽做的不夠好,媽媽沒有合理的安排時間,給你的陪伴太少了。希望你原諒媽媽,以後我答應你,每天晚上都給你講一個睡前故事,好嗎?」
我緊緊的抱著女兒,慢慢的,女兒停止了哭泣,轉過身摟著我的脖子說:「好的,媽媽,你答應了我,就一定要做到啊!我們拉鉤好不好?」
「好的。我們拉鉤——蓋章!」
我們抱著彼此,開心的笑了。
這一夜讓我想到很多。
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執著的要求孩子——要做一個好孩子,可是孩子們卻從來沒有要求我們——要做一個好父母。
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當孩子不夠乖時,作為父母的失望和憤怒,可是當父母做的不夠好時,孩子心中的失落、不滿和委屈,我們往往無從體會。
當孩子慢慢長大,行為上出現的種種問題,往往都是表象,深層的心理因素,早已在生活中日復一日、重複的細節中被粗心的父母忽略掉了。當孩子的負面情緒和不當行為積累到讓人難以接受的程度,父母也許會表現出不滿,憤恨、愁眉不展,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此時父母已經無法透過行為表象找到根源所在,因為根源深深地埋藏在父母無數次忽視孩子的感受和不當的教育行為之後,就像沉入井底的石子,難以被看到了。
如果父母能在生活中做個細心的人,經常和孩子溝通,用心感受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情感,就不會在教育銀行裡累積太多的虧損壞帳。很多教育難題,本可以在還沒有積累到很嚴重的時候,就輕鬆化解。
這個時代,年輕的父母們已經不吝嗇於對孩子說「我愛你!」可是,能對著孩子說一句「對不起」,還是會讓很多人感到難以接受。當父母做的不夠好,並且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對著孩子適時而真誠的道歉,會讓孩子真正的感受的父母的愛與在乎,可以及時釋放和疏導孩子壓抑的負面情緒。被愛撫慰過的孩子,才能擁有溫暖的力量,才有更多的勇氣面對這個不完美的世界。
很多人無法對孩子說「對不起」,是因為有一個假定的前提——「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可是,作為凡夫俗子,每個人都會有錯,都會失誤。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且勇敢的跟孩子道歉,就是在自己心裡打破了「父母人格高高在上」的心理濾鏡,才是真正的尊重孩子的人格,平等的與孩子對話的開始。
當我們敢於對孩子說「對不起」,才是自己親手摘下「完美父母」的假定光環,真實的面對自己。接納自己的脆弱和瑕疵,本身就需要智慧和勇氣。而父母的示範和實踐,是孩子最好的榜樣。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犯錯,而意識到錯誤並且真誠地接納自己,才能擁有更加強大的內心,才是自己做出改變的前提。
當我們的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或者損失,能夠勇敢的說「對不起」,就是在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即使為人父母,也不能無端豁免。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敢於為自己的過失道歉,才能引領孩子樹立真正獨立的人格,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在生活中說「對不起」,並不意味著真誠的道歉。過多的、敷衍的「對不起」,只能讓孩子變得「聽覺免疫」,反而忽視了父母真正的情感教育。
父母的「對不起」,一定要選擇恰當的情境,帶著理性的反省和真誠的表達。
以心換心,以愛養愛。
當父母可以勇敢而真誠地對孩子說一聲「對不起」,這其實是另一種表達的「我愛你!」
❤熊寶媽媽咪❤
本文為原創,歡迎關注—熊寶媽媽咪—
更多育兒方式、教育智慧,與你共享!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