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裡,小萌端著餐盤走向餐桌,一個小學妹一頭撞了上來,餐盤打翻在地,傾翻的湯水更是把小萌的衣服弄得一團糟。
「對不起,對不起……」小學妹忙不迭地道歉,還沒等小萌說話,學妹卻一溜煙地跑了,小萌目瞪口呆地看著學妹的背影,搖搖頭,只能先回宿舍處理衣服了。
單位裡,小張正在處理文件,隔壁的同事突然一個轉身,「啪」,放在桌子邊上的水杯傾倒在筆記本電腦上,隨著小張的一聲哀嚎,筆記本電腦屏幕閃了一會兒,黑屏了。
「哎呀,不好意思啊,我不知道你水杯放這裡了,對了,這個表格要怎麼填啊?」同事像沒事人一樣繼續詢問,而小張則滿腔怒火。
「這雖然是單位的電腦,可維修費用是自己承擔的,你得幫我修好。」
「什麼?我不是都和你道歉了嗎,你還想怎麼樣?」同事臉上的錯愕和小張臉上的驚訝一模一樣。
「我不是都和你道歉了,你還要怎樣?」這句讓人哭笑不得的話卻被不少人奉為真理,在他們看來,一句道歉足以彌補一切損失。
什麼是道歉當人們做錯了事,冒犯或者傷害了別人時,首先會想到道歉,因為道歉可以表達自己的誠意和懺悔,從而獲取別人的諒解。
道歉原本傳遞了破壞者願意為自己造成的傷害承擔責任,與受害者達成和解的意願。
只不過,很多人把道歉當做破壞事件的休止符,說了一句抱歉,似乎一切一筆勾銷,弄髒的衣服恢復如新,壞掉的電腦自動修復。
中國的「道歉」 一詞源於易宗夔的《新世說輕詆》:「越日,續又謁胡,胡一見即拱手道歉。」 ,表示認錯。英文為apology,一般表達悔意,請求諒解。
研究者(Tavuchis)認為,道歉是在某種結果發生後的人際互動,用以維持人際關係,例如信任違背之後。
Gill在前人的基礎上擴展了道歉的含義,認為道歉包括承認問題,承擔責任,表達懊悔之情和承諾。
後來又有研究者將道歉界定為承擔責任,表示後悔,解釋和承諾。
根據前人的研究,我們可以認為,一個有效的道歉應當包含這些成分:承擔責任,表示後悔和做出承諾。
道歉有用嗎雖然道歉是一種修覆信任關係的策略,但道歉能否恢復信任,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結論。
Kim等人發現,當涉及到能力破壞時,相比否認錯誤,道歉可以讓被試更加相信破壞者。
所謂能力破壞是指,傷害行為的發生是由於能力未及造成的,例如大風大雨,快遞員無法按時將商品送達。
Carlisle等人的研究發現,道歉使受害者表現更多的原諒,也就是受害者傾向於原諒那些有道歉行為的破壞者。
Haselhuhn等人利用信任範式研究道歉對信任修復的影響。在這個研究中,由實驗人員假扮的「破壞者」要分配一筆金錢給實驗者(受害者),分配明顯不公。在第二階段,則由受害者來進行分配。
結果發現,若被試得到了破壞者的道歉,在後續的分配任務中,被試仍然願意把錢給對方,即信任破壞者。
也有研究者觀點不同。
Thomson等人發現,使用簡單的道歉(例如只說對不起)對信任的修復作用不大。
Schweitzer等人發現,同樣在信任範式中,簡單地表示對不起的道歉無法讓受害者表現出更多的信任行為。這可能是由於,簡單的道歉讓受害者認為破壞者沒有誠意。
有研究者比較過道歉和賠償的區別,結果發現,當涉及自身利益,經濟賠償比道歉更能獲得諒解。
以上研究表明,道歉絕不是一句「對不起」就能生效。
應該怎麼道歉?現在的研究者通常認為道歉應該包含承認錯誤,表示後悔和承諾。
Schlenker和Darby認為,道歉需要五個部分:道歉意向,情緒性表達(後悔,難過,尷尬),幫助受害者或者恢復原狀,自我譴責,獲得原諒的意圖。
Lewicki和Polin認為,最有效的道歉包括:表達自責,解釋原因,承擔責任,表達懺悔,提供修復承諾和請求原諒。
有很多研究表明,道歉的不同成分在不同破壞事件中有不同的地位。
有研究者用情景法就這幾種道歉成分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道歉中的承擔責任,懺悔和提供修復的成分比表達自責,解釋原因,請求原諒更重要。
無論道歉需要包含幾個部分,看得出來,最重要的還是體現破壞者的誠意。
對不起就夠了嗎?綜上我們可以看到,道歉作為一種修復人際關係的方式,應當包括很多成分。而一句簡單的「對不起」,更可能被誤認為敷衍和沒有誠意。
所以,當傷害/損害了別人的時候,不要再理所當然地甩一句「對不起」就置身事外,表達出你的誠意來,讓別人看到你得擔當和責任,這才是最重要的。
弄髒了別人的衣服,除了說一聲「對不起」,更要提出如何解決這件髒衣服。弄壞了電腦,至少要表現出認識錯誤。
不論你的道歉中有多少種成分,別人都有不諒解的權力,只不過,你的道歉越真誠,這種可能性就越小。
「我都說對不起了,你還要怎樣?」
對,我還要你認識錯誤,承擔責任,恢復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