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婚姻就是湊合,中國式教育就是補課,中國式戀愛就是房子、車子,中國式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上廁所、到了景區拍個照;中國式交通是堵車,中國式父母就是囉嗦,中國式浪漫就是K歌,中國式交情就是開喝,中國式朋友圈就是贊我,中國式過馬路清一色:湊夠一撥人就走,從來不看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式」就成了一個負面用語,但有些時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不一定外國就沒有這種現象,我們不應該總是拿它當負面教材來抨擊,也許我們應該了解的,是「中國式」背後的原因。
☆「中國式」父母,望子成名,愛子心切
@棕意:感覺中國式父母都這樣,打一個巴掌再給一個甜棗,美名其曰我愛你,其實這真的是再省事不過的教育方式,教訓動物一樣。
@土著小王子:絕大多數中國式父母,要求兒女在什麼年紀幹什麼事,且件件樁樁安排妥當。當然我懂父母的初衷是為了我們好,但有時候這樣的好是真的好嗎。我覺得大部分教出來的子女是聽話的,但缺少自我的主見性和思想開拓性。
@南鈞:中國式的媽媽,你跟她吵架,就算是她的錯,她也最多就一句吃飯了,宣告認輸,你也只能用一句好吃還挺香表示你原諒了……
老一代的中國式父母,他們成長與亂世,吃飽穿暖都成問題,更別說接受良好的教育了,或者是他們成長與社會發展轉型時期,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缺乏經驗。
他們總是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給孩子,卻沒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們認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為自己沒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就要求孩子一定要學習好,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想法走,卻沒想過一味地把希望和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可能會適得其反。
他們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孝道為先」,所以就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這就是應該的,如果孩子不聽話那就是無視父母,無視權威,就是反抗、叛逆。
「中國式」父母愛子心切,他們總是用自己的觀念去愛孩子,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們確實是愛孩子,只不過方法不對。
☆「中國式」父母,為了孩子能有多拼命?
@巨焦:很多父母往往是愛你沒商量,甭管對不對,我的出發點都是為你好;另一方面中國孩子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青春期撒著歡叛逆,可是連首付都要父母出,只好秒慫認命。
《出發吧師傅》裡面,宋學健的母親,為了兒子離家十年北漂打工賺錢,住在狹小的出租屋裡,每年只能回去和家人相聚幾天,讓觀眾看了淚目;宋學健表示,母親從不願讓自己了解她的真實處境,明明很辛苦卻不肯訴說,他說:「父母總是在問我過得好不好,他們的不順心卻從來不願意讓我擔心。」
中國式父母就是這樣,為了孩子,吃苦受累都不怕,也從來不說,怕給孩子增添負擔,他們大多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並不求回報。他們為了孩子拼命賺錢又盡力節省,想把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留給孩子買房買車、結婚生孩子。
孩子買房結婚,可以說把父母辛苦一輩子所掙的錢都砸在了裡面;孩子在外面安家落戶的時候從來沒想過家裡為他辛苦一輩子的父母怎麼辦,而孩子一句需要幫忙,父母就心甘情願地打包行李,背井離鄉,去幫忙照顧孩子的一家上下,任勞任怨,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愛。
他們甚至為了不拖累兒女,早早就為自己買了保險,以防以後自己生病可以在不拖累兒女的情況下而得到治療,更讓人淚目的是,在他們走後,這份保險還能作為一份「遺產」,讓自己走後兒女可以用這比財產得到生活上的滿足。
這只是我們僅能看到的他們的付出,而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那些為了兒女咬牙負重前行的父母又有多少?
☆不敢窮、不敢病、不敢喊兒女回家
「中國式」父母不敢窮
「中國式」父母經常為了面子和對孩子的愛,秉著「別人家孩子有的東西,我家孩子也得有」的思想,把好的都給孩子,他們掰著手指頭算著孩子的衣食住行、學費、孩子長大後結婚的彩禮、嫁妝、房子、車子,他們任勞任怨只為給孩子提供一切,所以他們覺得自己沒有窮的權利,他們不敢窮。
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給孩子買不起房子、車子導致孩子無法結婚,他們會責怪自己無能,會更加拼命的賺錢,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不管是上刀山還是下火海,只要能夠賺錢,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份花,只為了不被生活壓垮、不被現實埋葬,而好不容易辛苦攢下來的錢,卻在孩子身上如流水一般地花。
「中國式」父母不敢生病
他們覺得自己得健康,如果得了什麼慢性病需要經常吃藥或者經常跑醫院,他們會想著自己要有錢該有多好,就不用讓兒女來付醫藥費,就不會拖了後腿,他們會感覺很愧疚,一旦生病,為了不打擾孩子,他們要麼自己熬著,要麼偷偷去看醫生,他們會自嘲「年紀大了真沒用」。
最讓人心疼的是,他們不敢叫兒女回家。
俗話說:「父母在,不遠遊。」而現實往往是,兒女為了更好地發展遠在外地打拼,在外地安家落戶,把父母獨自留在老家。
在老家的父母想讓兒女回家生活,他們又擔心家裡無法提供給兒女豐厚的薪水和便利的生活,想讓兒女回家看看,又擔心兒女要請假、要坐車、要拖家帶口,需要花不少錢不說還怕兒女感到麻煩,最讓人崩潰的是他們會擔心兒女在外面過慣了優質生活,回到老家自己被兒女嫌棄。
☆養兒方知父母恩,我們也會最終變成父母的樣子
@zhang: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藏在心裡,從不表達,以至於和子女產生隔閡。但隨時光的逝去,我們才開始明白,只有在父母面前,我們才是永遠快樂的孩子。
「中國式」父母為孩子辛苦一輩子,他們經過窮苦饑荒,經過動蕩,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讓孩子再因為錢的事情受苦,可父母用低聲下氣給孩子換來的光鮮亮麗,最後卻只能淪落成孤獨嗎?
許多年輕人成婚後有了孩子,他們才漸漸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我們最終也會變成父母現在的樣子,為什麼不趁著父母現在還算健康好好善待、守護他們呢?遠在他鄉的也可以趁著休息時間回去好好陪陪父母不是嗎?別等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