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現實埋葬的「中國式」父母:不敢窮,不敢病,更不敢喊兒女回家

2020-12-08 腦洞育兒經

「中國式婚姻就是湊合,中國式教育就是補課,中國式戀愛就是房子、車子,中國式旅遊就是上車睡覺、下車上廁所、到了景區拍個照;中國式交通是堵車,中國式父母就是囉嗦,中國式浪漫就是K歌,中國式交情就是開喝,中國式朋友圈就是贊我,中國式過馬路清一色:湊夠一撥人就走,從來不看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式」就成了一個負面用語,但有些時候,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不一定外國就沒有這種現象,我們不應該總是拿它當負面教材來抨擊,也許我們應該了解的,是「中國式」背後的原因。

☆「中國式」父母,望子成名,愛子心切

@棕意:感覺中國式父母都這樣,打一個巴掌再給一個甜棗,美名其曰我愛你,其實這真的是再省事不過的教育方式,教訓動物一樣。

@土著小王子:絕大多數中國式父母,要求兒女在什麼年紀幹什麼事,且件件樁樁安排妥當。當然我懂父母的初衷是為了我們好,但有時候這樣的好是真的好嗎。我覺得大部分教出來的子女是聽話的,但缺少自我的主見性和思想開拓性。

@南鈞:中國式的媽媽,你跟她吵架,就算是她的錯,她也最多就一句吃飯了,宣告認輸,你也只能用一句好吃還挺香表示你原諒了……

老一代的中國式父母,他們成長與亂世,吃飽穿暖都成問題,更別說接受良好的教育了,或者是他們成長與社會發展轉型時期,他們對於孩子的教育缺乏經驗。

他們總是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給孩子,卻沒想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他們認為「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為自己沒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就要求孩子一定要學習好,考上好大學找個好工作,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想法走,卻沒想過一味地把希望和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可能會適得其反。

他們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孝道為先」,所以就要求孩子必須聽自己的,這就是應該的,如果孩子不聽話那就是無視父母,無視權威,就是反抗、叛逆。

「中國式」父母愛子心切,他們總是用自己的觀念去愛孩子,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們確實是愛孩子,只不過方法不對。

☆「中國式」父母,為了孩子能有多拼命?

@巨焦:很多父母往往是愛你沒商量,甭管對不對,我的出發點都是為你好;另一方面中國孩子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青春期撒著歡叛逆,可是連首付都要父母出,只好秒慫認命。

《出發吧師傅》裡面,宋學健的母親,為了兒子離家十年北漂打工賺錢,住在狹小的出租屋裡,每年只能回去和家人相聚幾天,讓觀眾看了淚目;宋學健表示,母親從不願讓自己了解她的真實處境,明明很辛苦卻不肯訴說,他說:「父母總是在問我過得好不好,他們的不順心卻從來不願意讓我擔心。」

中國式父母就是這樣,為了孩子,吃苦受累都不怕,也從來不說,怕給孩子增添負擔,他們大多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並不求回報。他們為了孩子拼命賺錢又盡力節省,想把省下來的每一分錢都留給孩子買房買車、結婚生孩子。

孩子買房結婚,可以說把父母辛苦一輩子所掙的錢都砸在了裡面;孩子在外面安家落戶的時候從來沒想過家裡為他辛苦一輩子的父母怎麼辦,而孩子一句需要幫忙,父母就心甘情願地打包行李,背井離鄉,去幫忙照顧孩子的一家上下,任勞任怨,這就是中國式父母的愛。

他們甚至為了不拖累兒女,早早就為自己買了保險,以防以後自己生病可以在不拖累兒女的情況下而得到治療,更讓人淚目的是,在他們走後,這份保險還能作為一份「遺產」,讓自己走後兒女可以用這比財產得到生活上的滿足。

這只是我們僅能看到的他們的付出,而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那些為了兒女咬牙負重前行的父母又有多少?

☆不敢窮、不敢病、不敢喊兒女回家

「中國式」父母不敢窮

「中國式」父母經常為了面子和對孩子的愛,秉著「別人家孩子有的東西,我家孩子也得有」的思想,把好的都給孩子,他們掰著手指頭算著孩子的衣食住行、學費、孩子長大後結婚的彩禮、嫁妝、房子、車子,他們任勞任怨只為給孩子提供一切,所以他們覺得自己沒有窮的權利,他們不敢窮。

如果他們發現自己給孩子買不起房子、車子導致孩子無法結婚,他們會責怪自己無能,會更加拼命的賺錢,不管是嚴寒還是酷暑,不管是上刀山還是下火海,只要能夠賺錢,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份花,只為了不被生活壓垮、不被現實埋葬,而好不容易辛苦攢下來的錢,卻在孩子身上如流水一般地花。

「中國式」父母不敢生病

他們覺得自己得健康,如果得了什麼慢性病需要經常吃藥或者經常跑醫院,他們會想著自己要有錢該有多好,就不用讓兒女來付醫藥費,就不會拖了後腿,他們會感覺很愧疚,一旦生病,為了不打擾孩子,他們要麼自己熬著,要麼偷偷去看醫生,他們會自嘲「年紀大了真沒用」

最讓人心疼的是,他們不敢叫兒女回家。

俗話說:「父母在,不遠遊。」而現實往往是,兒女為了更好地發展遠在外地打拼,在外地安家落戶,把父母獨自留在老家。

在老家的父母想讓兒女回家生活,他們又擔心家裡無法提供給兒女豐厚的薪水和便利的生活,想讓兒女回家看看,又擔心兒女要請假、要坐車、要拖家帶口,需要花不少錢不說還怕兒女感到麻煩,最讓人崩潰的是他們會擔心兒女在外面過慣了優質生活,回到老家自己被兒女嫌棄。

☆養兒方知父母恩,我們也會最終變成父母的樣子

@zhang: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藏在心裡,從不表達,以至於和子女產生隔閡。但隨時光的逝去,我們才開始明白,只有在父母面前,我們才是永遠快樂的孩子。

「中國式」父母為孩子辛苦一輩子,他們經過窮苦饑荒,經過動蕩,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不讓孩子再因為錢的事情受苦,可父母用低聲下氣給孩子換來的光鮮亮麗,最後卻只能淪落成孤獨嗎?

許多年輕人成婚後有了孩子,他們才漸漸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我們最終也會變成父母現在的樣子,為什麼不趁著父母現在還算健康好好善待、守護他們呢?遠在他鄉的也可以趁著休息時間回去好好陪陪父母不是嗎?別等子欲養而親不待時才後悔。

相關焦點

  • 被生活壓垮的中國式父母:不敢窮,不敢病,更不敢喊兒女回家
    在這個保險受到越來越多認可的年代,父母們甚至都開始早早給自己買好保險,以便在自己生病之後可以在不拖累兒女的情況下得到恰當的治療,而更極端的情況則是,在他們故去之後,這份保單還能作為一份「遺產」,成為他們留給兒女最後一筆錢財,這也是中國式父母的愛。但中國式父母的愛,還體現在更多的、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 不敢窮、不敢病、不敢死「421家庭」憂慮的4個問題,很現實
    甚至有「421家庭」成員感嘆:「生活真累,不敢窮、不敢病、不敢死……」,能夠想像到,他們身上確實背負著很大的壓力。   什麼是「421家庭結構」?   簡單的講,就是:夫妻二人都是獨生子女,各自的父母健在,而夫妻倆也只有一個孩子。夫妻倆目前的狀態,就是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個孩子要養。
  •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敢窮、不敢生病、不敢倒下……
    說實話,這幾天原本都不想更文了,因為最近家裡發生了一些變故,整個人都很累很累,可越累反而越睡不著,大晚上,索性跟大家聊聊最近的生活。人到中年的苦,從父母生病開始。三年前的冬天,父親出了一場車禍,落下了殘疾,生活不能離人。去年冬天,母親罹患心梗,疫情期間住院,我在病床前守了七天七夜。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譯:凡是一個人的身體,哪怕一根髮絲,一點皮膚,都是父母賜予我們的。既然身體髮膚都承受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愛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是遵從孝道的開始。我們現在的人,心裡承受能力是越來越差了,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傷害自己的身體,小則不吃飯,大則殘害自己的身體。人生大事不過生死。人生路漫漫,如若一片坦途,人生的意義也就瞭然無趣不是?
  • 不敢飛回家過年 「飛機恐懼症」是高管的職業病
    &nbsp&nbsp&nbsp&nbsp不敢飛回家過年 我的「恐機症」該咋治?可是,在我們身邊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坐飛機就如同遭遇「酷刑」,連回家過年都成了難題。&nbsp&nbsp&nbsp&nbsp昨日,在上海工作的張先生在瀋陽晚報新聞熱線上留言:「父母、妻女都在瀋陽,我在上海工作,兩個月前因坐飛機遭遇強氣流產生巨大恐懼,從此患上了飛機恐懼症,不敢坐飛機了。
  • 姓「戴」的他連父母都不敢叫原名,父母:我們只敢叫小名兒
    乍一聽還可以,可是一細琢磨,怎麼感覺有點不對呢?於是就給他起名做「車震」,這,真的是我的名字就在這,我敢應你敢叫我嗎?,是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發生嗎?有容乃大,陽光四照「之意,卻不成想自己在公眾場合也只敢喊他的小名,不然真的有點羞恥了。
  • 你不幸福孩子敢幸福麼?
    比如有的父母覺得為了孩子才沒離婚,有的父母覺得為了孩子吃各種苦……什麼都是為了孩子,然後當兒女畢業、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老人會突然覺得不知道為了誰而活……曾和很多老人聊過天,他們竟然說孩子結婚了,自己和老伴突然覺得生活不知道怎麼行進了,特別沒有樂趣,每天都開心不起來……
  • 當代年輕人的危機:不敢戀愛,不敢同居,不敢發朋友圈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慫,他們不敢談戀愛,不敢同居,不敢發朋友圈,不敢體檢...... 不敢談戀愛 調查顯示,中國現在單身人數高達2億,這也就意味著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單身。
  • 《敢愛》:女孩為什麼不要嫁給比自己窮的男孩
    《敢愛》講述了一對青年男女既浪漫又充滿現實殘酷的創業以及戀愛的故事 ,這部電視劇不是很火,很多人聽都沒有聽過,但卻是近三年來我看過的最貼近年輕人愛情工作的電視劇了,合租的老房子,變味的同學聚會,女強男弱的尷尬,都像極了我們身邊的他或者她。
  • 兒子姓「戴」,老師不敢喊他全名,媽媽無奈:我也只敢喊乳名
    沒錯,它就是你的名字,其中蘊含著父母對你的期望,同時父母還會在你的名字裡蘊藏著許多寓意。所以名字不只是一個稱呼這麼簡單,這也讓許多父母在給寶寶取名字時,絞盡腦汁都不一定想出一個好聽有寓意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冷門姓氏。
  • 隔代親有多現實,寶爸:打了孩子一下,一個禮拜不敢回家
    大家對隔代親肯定都不陌生,如果沒有跟老人一起居住的倒還好,如果跟老人一起居住,就非常能夠體會到隔代親的問題了,老一輩人特別喜歡孩子,特別是重孫子這輩分的人來說,捨不得喊也不動手,即使是自己的親閨女親兒子也不能下手。
  • 80後的我,沒有錢,連家都不敢回
    小時候家裡很窮,一日三餐不是吃自家種的白菜就是吃自家醃製的鹹菜,那時候就在心裡想,我要快快長大,等我長大了自己賺錢了我就天天吃肉。小時候的想法總是很天真很單純,而等你真正長大以後,自己出來賺錢了,才深刻體會到賺錢的不易,父母的艱辛。也深刻體會到沒有錢,寸步難行,沒有錢,沒有人看得起你,甚至於連你的親人可能都會瞧不起你。
  • 報喜不報憂:兒女的體貼是父母的最大失敗
    就算自己過得再落魄也不敢和父母說。事事小心謹言,生怕萬一讓父母知道了自己的「平庸",在父母的朋友面前丟盡了他們的臉面。然而,這樣的親子關係是健康的嗎?報喜不報憂,是成年人不想給自己惹麻煩,以及在逃避那個原生家庭的心理傷害。小時候在學校表現不好回家就會挨批評挨打,事事躲藏逃避隱瞞。
  • 《劍來》:敢不敢讓主角回來,喊一句「救白也者,龍泉陳平安!」
    若是蠻荒天下幾乎一半的高端戰力在佔據天時地利的情況下都除不掉浩然天下的一個白也,那周密就不會是天下文海了!所以,白也的結局已經註定。可烽火敢不敢讓主角回來,讓陳平安喊一句:救白也者,龍泉郡陳平安!似乎不是沒有可能。
  • 為什麼中國人不敢生了?
    但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為什麼不敢再生了,抑或是中國人為什麼之前特別愛生,而後來不敢生了。   《我不是藥神》是2018年最火熱的電影之一,其中有句經典臺詞,大意是:「這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康熙皇帝就從來不為孩子太多而發愁,愁的是皇位只有一個。
  • 不敢長大,不敢犯錯,孩子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更令人震驚的是,她的思維甚至令人感覺只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 她什麼都不敢做,不敢騎自行車,因為害怕摔倒;不敢坐電梯,因為恐高;不敢和男孩子說話,因為害怕別人會笑話自己。 她有個對她照顧極度周到的媽媽,我後來才知道這個孩子從小到大就沒有摔過跟頭,哪怕是在學走路的時候,都沒有跌倒過。因為,她的媽媽從來沒有給她跌倒的機會。
  • 真現實!以前不敢看考試成績單,現在不敢看體檢報告
    前段時間,#90後不敢看體檢報告#被頂上了熱搜# 根據媒體調查顯示,有80%的90後不敢看自己的體檢報告。 以前不敢看考試成績單 現在不敢看體檢報告
  • 因為窮不敢談戀愛,我該怎麼辦?
    我在家中排名老大,我還有兩個正在讀高中的弟弟妹妹,父母是務農,父親前兩年因為去工地工作傷了腿,至今臥病在床,母親現在在工廠工作,每個月3000塊。而家裡全部開銷,基本都靠我一個人,家裡經濟情況不好,弟弟妹妹讀書也需要很多錢,特別是弟弟快高考了,也要準備錢給他讀大學。畢老師,家裡的情況一團糟,我需要承擔的東西太多了,每日夜裡醒來,我深感壓力壓的我喘不過氣來。
  • 現在的老師為什麼不敢管孩子?
    近幾年流傳著這樣的一句話:"老師不敢管,家長不捨得管",顯示著現在教育的狀態。一些老師"不敢管"孩子,是源於"賞識教育"的引導,擔心批評會影響孩子自信,只敢運用"鼓勵""表揚"作為教育手段。二、家長與老師應該互不打擾,但又彼此支持日本知名教育學家多湖輝分享過一個事例:一個植物學家的兒子拿著一株不知名的小草問老師,可是老師不認識。於是,老師告訴孩子,他父親就是植物學家,可以回家問父親。
  • 你敢不敢傲嬌地「寒酸」?
    犀利哥(網絡配圖)周刊君說我想再也沒有比犀利哥更能烘託出今天這個話題的氣氛:我一無所有,但我很傲嬌地,酷著!周刊君深以為然,點讚並推薦。祝各位聖誕快樂。離2015年還有6天,希望新年快點來。選自騰訊大家(微信號:ipress)本文已取得騰訊大家授權《你敢不敢驕傲地寒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