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中國式」組成的一些概念,成為了一個負面的詞語,比如「中國式過馬路 」「中國式家長」等等。
提到這些概念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負面的現象,例如「中國式過馬路」就意味著「湊夠一撥人就能走,不用管紅燈還是綠燈」;例如「中國式家長」則是指那些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或是只是一味望子成龍、給孩子過大壓力,還總說著「是為你好」的家長。
但有時候,你並不能說這些現象只在中國發生,外國就沒有,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將其打成「反面教材」加以批判就算了。
也許我們更應該了解的,是這些現象背後的、隱秘而複雜的原因,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也許是「中國式」的問題。
提起「中國式父母」,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形容,幾乎都是負面。
人們會說他們溺愛孩子,會說他們只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而非全面發展,會說他們控制欲強、把孩子當做了自己的私產,也會說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總是給孩子強塞孩子不想要的東西、還要將其冠上「為你好」的名義。
尤其是近代到現在,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生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一代「中國式」的父母們,可能自己成長於亂世、沒能接受教育,又或者成長於社會轉型時期,對於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
更重要的是,囿於傳統文化的孝道理念,父母們難以真正地將孩子視為獨立的人,他們總以為孩子聽話是天經地義的,因而他們的「家長權威」不容挑戰,孩子的任何異議都會被視為一種反抗。
不過,客觀來看,中國式父母並不是如此一無是處的,因為至少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在傳統文化中,中國人表達愛的方式總是含蓄,他們很容易就會用錯了愛你的方式。
中國父母對於孩子的愛,一向不是通過嘴表達的,而都藏在衣食住行裡、藏在為孩子設計的未來裡。
滙豐銀行一份關於全球教育支出的報告顯示,在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13.2萬美元高居榜首,接下來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分別以5.6萬元和4.3萬元美金位列第五、第六位。
中國父母總覺得「讀書改變命運」是至理名言,他們自己可能沒受過良好的教育,因而更指望著自己的孩子靠著學習優異、工作穩定來為自己和家庭實現階層的跨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望子成龍。
但他們沒有想到,一味將夢想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能會適得其反。
大約中國式父母與大多數外國父母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大多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並不求回報,只希望看到孩子實現自己未盡的夢想。
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是拼命賺錢、又盡力節省,想把每一分錢都留給孩子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是寧可少洗幾次澡也不希望因為洗澡時滑倒而麻煩兒女前來照顧;是被逼到絕境,還希望能出個車禍、給兒女留下一筆巨額賠償款,死後也要變成一堆人民幣。
曾經有網友算過帳,如果買一套房要花300萬、車子10年換一次,即使一個人要30歲才結婚成家,那到了他們退休時,供房、供車、養育孩子、贍養父母、日常開支需要700萬之巨,這還是只是在一個中等城市生活的水平,如果在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則遠高於此。
在這個房價遠高於工資的時代,大多數的孩子結婚成家都是要父母扶持的。
年輕人買房結婚,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掏空」了兩家「六個錢包」,父母辛勤一輩子所掙的錢,都在這套婚房裡了,這是中國式父母的愛。
在這個孩子們總是去大城市打拼、在外地安家落戶的時代,父母們總是在孩子們需要時心甘情願地打包行李、背井離鄉,去幫孩子照顧他們的孩子,照顧一家上下,任勞任怨,這是中國式父母的愛。
在這個保險受到越來越多認可的年代,父母們甚至都開始早早給自己買好保險,以便在自己生病之後可以在不拖累兒女的情況下得到恰當的治療,而更極端的情況則是,在他們故去之後,這份保單還能作為一份「遺產」,成為他們留給兒女最後一筆錢財,這也是中國式父母的愛。
但中國式父母的愛,還體現在更多的、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中國式父母總是在付出,落在實處,這份付出便成為了俗氣的「金錢」。
中國父母們總自嘲說孩子是「吞金獸」,因而不敢窮。他們掰著手指頭計算孩子的衣食住行、課外班、興趣班需要花費多少費用,懷著「別人家孩子有、我家孩子也要有」的心理將最好的一切奉獻給孩子,好不容易養孩子長大,要面對的則是房子、車子、彩禮的難題。
父母們不敢窮,他們不像年輕人可以任性辭職,他們在單位兢兢業業、小心翼翼、任勞任怨,只是因為他們賺的錢,都是為了兒女。他們總覺得自己沒有窮的權利,因為他們要給孩子自己的一切。
假如父母們發現因為自己買不起婚房,或是無力支付彩禮,因此導致孩子無法結婚,那他們可能會無法接受這樣的打擊、將一切歸結於自己的無能。
所以他們更加努力地賺錢,退休了還要再去打工;所以他們更加努力地節約,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只為了不被生活壓垮。
父母們努力賺錢,然後如流水一般花在孩子身上,但當他們老了之後既「不敢窮」、也「不敢病」,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孩子的拖累。
父母們總是覺得自己活著得健康,而即使要死,也要「死得快」。如果得了什麼慢性病、常年要跑醫院,那自己有錢還好,如果要靠孩子們來支付醫藥費,那便會拖了孩子的後腿,這會讓父母感到難過而愧疚。
一旦生了病,父母們大抵也都是要麼熬著、要麼自己悄悄去看醫生,但凡有不打擾孩子工作的辦法,他們都不會選擇通知孩子,因為那會耽誤孩子的工作、會打亂他們的生活,也會讓父母們生出一種「年紀大了真沒用」的無力感,會讓他們感到他們真的被生活壓垮了。
而大概最令人感慨的是,他們不敢喊兒女回家。
以前車馬很慢,人們說「父母在,不遠遊」,但現在孩子們大多在異地打拼,在更大的舞臺搏更好的生活,獨自留在家中的父母既不能、也不敢叫兒女回家。
想讓兒女回老家工作生活,老家可能無法提供優渥的薪水、便利的生活和實現夢想的舞臺;想讓兒女回老家看看,要請假、要扣工資、要付出交通成本,可能還得拖家帶口、麻煩一堆。
總之似乎用什麼理由開口都不合適,最終就「逼迫」著父母學會了上網、學會了視頻通話。打開視頻、從四方的小窗口裡看看兒女,以解思念之情,是父母們對於生活的妥協。
但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讓父母更輕鬆地面對生活,同時也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自主。
父母都是從窮苦走來,他們走過饑荒、走過動蕩,因而盡力滿足孩子們一切物質上的要求,不願讓孩子再吃一點苦。可父母用低聲下氣換來的光鮮亮麗、用寒門養出來的貴子,最有可能的是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虛榮無度。
新聞說有個12歲的小學生為了享受被人簇擁的感覺 ,將家中21萬徵地賠償款揮霍了12萬。
直到鄰居告訴他的父母「你兒子成天領著人在外面吃喝玩樂,一天要花掉一萬多」,他父母才發現自己留作養老的錢,被孩子花去了一多半,而這一切都是因父母平時溺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導致的。
沒有一個父母想養出這樣的孩子,因而其實在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的同時,父母們更應重視的是對於孩子精神世界的培養。
父母們更注重陪伴、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尊重孩子的選擇權、讓孩子見識更大的世界,自然能夠養出一個精神富有、獨立自主的孩子,能讓他的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
而同樣的,父母也應該是「獨立」的父母。父母們需要明白,你們的世界並不是只有孩子,你們的世界還有你們自己,你們可以有愛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輩子都圍著孩子轉。
你帶孩子們看過了世界、讓他們學會了獨立、給他們鋪陳了一個良好的起點乃至未來,那接下來你就該為你自己生活了,你能照顧好自己、健康又快樂,便是給兒女們「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