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活壓垮的中國式父母:不敢窮,不敢病,更不敢喊兒女回家

2020-09-02 混沌錄

不知道為什麼,現在「中國式」組成的一些概念,成為了一個負面的詞語,比如「中國式過馬路 」「中國式家長」等等。

提到這些概念的時候,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負面的現象,例如「中國式過馬路」就意味著「湊夠一撥人就能走,不用管紅燈還是綠燈」;例如「中國式家長」則是指那些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或是只是一味望子成龍、給孩子過大壓力,還總說著「是為你好」的家長。

但有時候,你並不能說這些現象只在中國發生,外國就沒有,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將其打成「反面教材」加以批判就算了。

也許我們更應該了解的,是這些現象背後的、隱秘而複雜的原因,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也許是「中國式」的問題。

  • 「中國式父母」的望子成龍

提起「中國式父母」,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形容,幾乎都是負面。

人們會說他們溺愛孩子,會說他們只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而非全面發展,會說他們控制欲強、把孩子當做了自己的私產,也會說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總是給孩子強塞孩子不想要的東西、還要將其冠上「為你好」的名義。

尤其是近代到現在,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生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一代「中國式」的父母們,可能自己成長於亂世、沒能接受教育,又或者成長於社會轉型時期,對於如何正確地教育孩子缺乏必要的知識和經驗。

更重要的是,囿於傳統文化的孝道理念,父母們難以真正地將孩子視為獨立的人,他們總以為孩子聽話是天經地義的,因而他們的「家長權威」不容挑戰,孩子的任何異議都會被視為一種反抗。

不過,客觀來看,中國式父母並不是如此一無是處的,因為至少大多數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在傳統文化中,中國人表達愛的方式總是含蓄,他們很容易就會用錯了愛你的方式。

中國父母對於孩子的愛,一向不是通過嘴表達的,而都藏在衣食住行裡、藏在為孩子設計的未來裡。

滙豐銀行一份關於全球教育支出的報告顯示,在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香港以13.2萬美元高居榜首,接下來中國臺灣和中國大陸分別以5.6萬元和4.3萬元美金位列第五、第六位。

中國父母總覺得「讀書改變命運」是至理名言,他們自己可能沒受過良好的教育,因而更指望著自己的孩子靠著學習優異、工作穩定來為自己和家庭實現階層的跨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望子成龍。

但他們沒有想到,一味將夢想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可能會適得其反。

  • 活著是印鈔機,死了是人民幣

大約中國式父母與大多數外國父母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大多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並不求回報,只希望看到孩子實現自己未盡的夢想。

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是拼命賺錢、又盡力節省,想把每一分錢都留給孩子買房買車、結婚生子;是寧可少洗幾次澡也不希望因為洗澡時滑倒而麻煩兒女前來照顧;是被逼到絕境,還希望能出個車禍、給兒女留下一筆巨額賠償款,死後也要變成一堆人民幣。

曾經有網友算過帳,如果買一套房要花300萬、車子10年換一次,即使一個人要30歲才結婚成家,那到了他們退休時,供房、供車、養育孩子、贍養父母、日常開支需要700萬之巨,這還是只是在一個中等城市生活的水平,如果在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則遠高於此。

在這個房價遠高於工資的時代,大多數的孩子結婚成家都是要父母扶持的。

年輕人買房結婚,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掏空」了兩家「六個錢包」,父母辛勤一輩子所掙的錢,都在這套婚房裡了,這是中國式父母的愛。

在這個孩子們總是去大城市打拼、在外地安家落戶的時代,父母們總是在孩子們需要時心甘情願地打包行李、背井離鄉,去幫孩子照顧他們的孩子,照顧一家上下,任勞任怨,這是中國式父母的愛。

在這個保險受到越來越多認可的年代,父母們甚至都開始早早給自己買好保險,以便在自己生病之後可以在不拖累兒女的情況下得到恰當的治療,而更極端的情況則是,在他們故去之後,這份保單還能作為一份「遺產」,成為他們留給兒女最後一筆錢財,這也是中國式父母的愛。

但中國式父母的愛,還體現在更多的、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 不敢窮、不敢病、不敢喊兒女回家

中國式父母總是在付出,落在實處,這份付出便成為了俗氣的「金錢」。

中國父母們總自嘲說孩子是「吞金獸」,因而不敢窮。他們掰著手指頭計算孩子的衣食住行、課外班、興趣班需要花費多少費用,懷著「別人家孩子有、我家孩子也要有」的心理將最好的一切奉獻給孩子,好不容易養孩子長大,要面對的則是房子、車子、彩禮的難題。

父母們不敢窮,他們不像年輕人可以任性辭職,他們在單位兢兢業業、小心翼翼、任勞任怨,只是因為他們賺的錢,都是為了兒女。他們總覺得自己沒有窮的權利,因為他們要給孩子自己的一切。

假如父母們發現因為自己買不起婚房,或是無力支付彩禮,因此導致孩子無法結婚,那他們可能會無法接受這樣的打擊、將一切歸結於自己的無能。

所以他們更加努力地賺錢,退休了還要再去打工;所以他們更加努力地節約,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只為了不被生活壓垮。

父母們努力賺錢,然後如流水一般花在孩子身上,但當他們老了之後既「不敢窮」、也「不敢病」,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孩子的拖累。

父母們總是覺得自己活著得健康,而即使要死,也要「死得快」。如果得了什麼慢性病、常年要跑醫院,那自己有錢還好,如果要靠孩子們來支付醫藥費,那便會拖了孩子的後腿,這會讓父母感到難過而愧疚。

一旦生了病,父母們大抵也都是要麼熬著、要麼自己悄悄去看醫生,但凡有不打擾孩子工作的辦法,他們都不會選擇通知孩子,因為那會耽誤孩子的工作、會打亂他們的生活,也會讓父母們生出一種「年紀大了真沒用」的無力感,會讓他們感到他們真的被生活壓垮了。

而大概最令人感慨的是,他們不敢喊兒女回家。

以前車馬很慢,人們說「父母在,不遠遊」,但現在孩子們大多在異地打拼,在更大的舞臺搏更好的生活,獨自留在家中的父母既不能、也不敢叫兒女回家。

想讓兒女回老家工作生活,老家可能無法提供優渥的薪水、便利的生活和實現夢想的舞臺;想讓兒女回老家看看,要請假、要扣工資、要付出交通成本,可能還得拖家帶口、麻煩一堆。

總之似乎用什麼理由開口都不合適,最終就「逼迫」著父母學會了上網、學會了視頻通話。打開視頻、從四方的小窗口裡看看兒女,以解思念之情,是父母們對於生活的妥協。

  • 換一種思路,也許能兩相和解

但也許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讓父母更輕鬆地面對生活,同時也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有更多的選擇、更多的自主。

父母都是從窮苦走來,他們走過饑荒、走過動蕩,因而盡力滿足孩子們一切物質上的要求,不願讓孩子再吃一點苦。可父母用低聲下氣換來的光鮮亮麗、用寒門養出來的貴子,最有可能的是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虛榮無度。

新聞說有個12歲的小學生為了享受被人簇擁的感覺 ,將家中21萬徵地賠償款揮霍了12萬。

直到鄰居告訴他的父母「你兒子成天領著人在外面吃喝玩樂,一天要花掉一萬多」,他父母才發現自己留作養老的錢,被孩子花去了一多半,而這一切都是因父母平時溺愛孩子、要什麼給什麼導致的。

沒有一個父母想養出這樣的孩子,因而其實在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的同時,父母們更應重視的是對於孩子精神世界的培養。

父母們更注重陪伴、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尊重孩子的選擇權、讓孩子見識更大的世界,自然能夠養出一個精神富有、獨立自主的孩子,能讓他的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

而同樣的,父母也應該是「獨立」的父母。父母們需要明白,你們的世界並不是只有孩子,你們的世界還有你們自己,你們可以有愛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輩子都圍著孩子轉。

你帶孩子們看過了世界、讓他們學會了獨立、給他們鋪陳了一個良好的起點乃至未來,那接下來你就該為你自己生活了,你能照顧好自己、健康又快樂,便是給兒女們「做貢獻」。

相關焦點

  • 被現實埋葬的「中國式」父母:不敢窮,不敢病,更不敢喊兒女回家
    他們甚至為了不拖累兒女,早早就為自己買了保險,以防以後自己生病可以在不拖累兒女的情況下而得到治療,更讓人淚目的是,在他們走後,這份保險還能作為一份「遺產」,讓自己走後兒女可以用這比財產得到生活上的滿足。
  • 不敢窮、不敢病、不敢死「421家庭」憂慮的4個問題,很現實
    甚至有「421家庭」成員感嘆:「生活真累,不敢窮、不敢病、不敢死……」,能夠想像到,他們身上確實背負著很大的壓力。   什麼是「421家庭結構」?   簡單的講,就是:夫妻二人都是獨生子女,各自的父母健在,而夫妻倆也只有一個孩子。夫妻倆目前的狀態,就是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個孩子要養。
  •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不敢窮、不敢生病、不敢倒下……
    提示:這不是一篇育兒貼,而是一篇生活感悟。說實話,這幾天原本都不想更文了,因為最近家裡發生了一些變故,整個人都很累很累,可越累反而越睡不著,大晚上,索性跟大家聊聊最近的生活。人到中年的苦,從父母生病開始。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譯:凡是一個人的身體,哪怕一根髮絲,一點皮膚,都是父母賜予我們的。既然身體髮膚都承受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愛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是遵從孝道的開始。我們現在的人,心裡承受能力是越來越差了,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傷害自己的身體,小則不吃飯,大則殘害自己的身體。人生大事不過生死。人生路漫漫,如若一片坦途,人生的意義也就瞭然無趣不是?
  • 姓「戴」的他連父母都不敢叫原名,父母:我們只敢叫小名兒
    乍一聽還可以,可是一細琢磨,怎麼感覺有點不對呢?於是就給他起名做「車震」,這,真的是我的名字就在這,我敢應你敢叫我嗎?,是有什麼不開心的事情發生嗎?有容乃大,陽光四照「之意,卻不成想自己在公眾場合也只敢喊他的小名,不然真的有點羞恥了。
  • 你不幸福孩子敢幸福麼?
    比如有的父母覺得為了孩子才沒離婚,有的父母覺得為了孩子吃各種苦……什麼都是為了孩子,然後當兒女畢業、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老人會突然覺得不知道為了誰而活……曾和很多老人聊過天,他們竟然說孩子結婚了,自己和老伴突然覺得生活不知道怎麼行進了,特別沒有樂趣,每天都開心不起來……
  • 當代年輕人的危機:不敢戀愛,不敢同居,不敢發朋友圈
    這屆年輕人越來越慫,他們不敢談戀愛,不敢同居,不敢發朋友圈,不敢體檢...... 不敢談戀愛 調查顯示,中國現在單身人數高達2億,這也就意味著平均每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單身。
  • 不敢飛回家過年 「飛機恐懼症」是高管的職業病
    &nbsp&nbsp&nbsp&nbsp不敢飛回家過年 我的「恐機症」該咋治?可是,在我們身邊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坐飛機就如同遭遇「酷刑」,連回家過年都成了難題。&nbsp&nbsp&nbsp&nbsp昨日,在上海工作的張先生在瀋陽晚報新聞熱線上留言:「父母、妻女都在瀋陽,我在上海工作,兩個月前因坐飛機遭遇強氣流產生巨大恐懼,從此患上了飛機恐懼症,不敢坐飛機了。
  • 報喜不報憂:兒女的體貼是父母的最大失敗
    你會告訴父母生活中的不如意嗎?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請看看這篇文章。每天讀寫繪,探索和發現生活的美。訂閱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明明已經長大成人了,父母還像過去一樣,處處拿「別人家的孩子」說事,拿兒女事事攀比。
  • 兒子姓「戴」,老師不敢喊他全名,媽媽無奈:我也只敢喊乳名
    沒錯,它就是你的名字,其中蘊含著父母對你的期望,同時父母還會在你的名字裡蘊藏著許多寓意。所以名字不只是一個稱呼這麼簡單,這也讓許多父母在給寶寶取名字時,絞盡腦汁都不一定想出一個好聽有寓意的名字,尤其是那些冷門姓氏。
  • 你敢不敢不去死?
    除了一些殉道式的自殺(藝術家或文人,將自殺看作一種表達方式,或在政治理想不能夠實現時,以死抗議),多數事件背後的原因都是經歷挫折或遭受抑鬱。挫折  小時候,我曾錯誤的認為挫折是個好東西,被「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的話語洗腦,甚至一度渴望經歷一些坎坷,讓生活更精彩一些。
  • 「過年不敢回家」的本科畢業生:工作3年,仍要靠父母救濟
    「過年不敢回家」的本科畢業生:工作3年,仍要靠父母救濟小李在社會上已經拼搏了三年,可是擁有本科學歷的他並沒有覺得自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相反,每個月的薪資僅僅只夠基本的租房與吃喝,可以說這三年仍是要靠父母的救濟來過上安定的生活。
  • 生活不敢不開心?
    動物的不開心,要麼就是飢餓,打鬥,逃跑,或遇到危險。否則,都不會自己讓自己不開心,讓自己處於緊張,壓力狀態。動物遇到不開心,危險,就是真的是不開心,危險。但人類,就算事情沒有發生,沒有壓力,也會自己想像讓自己不開心,自己想像出來壓力,危險來,會自己嚇唬自己。
  • 【不吐不快】 你有哪些#不敢讓父母知道的事#?
    ,目前花了3000多,不敢讓家人知道,不然明天回不了家啊...@挽瞳emmm:我沒考研……他們都以為我考了@凌亂丶51:考試 因為談戀愛 沒去 七門 等著補考@恰好是我Y:不敢讓我爸媽知道我又去獻血了,不敢讓他們知道我胃疼的要死,不敢讓他們知道我現在整夜整夜失眠,不敢讓他們知道我被喜歡的人拒絕了很難過,跟爸爸視頻的時候
  • 「比父母幸福,是我這輩子最痛苦的事」丨為什麼你不敢幸福?
    而且,家裡早就該重新裝修了,現在這個家,看起來又窮又醜,很不體面,跟不上時代,簡直太腐朽了……說罷,她第二天就給家裡換了套新沙發,把木椅扔雜物間裡。所以,你要看到,父母是河流的上遊,是兩個有自由意志的人,子女是河流的下遊,作為子女沒有資格去改變他們,只能過好自己的人生,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去影響他們。有句話叫「誰痛苦誰改變」,你的父母貌似不覺得不好,反而很享受這樣的生活;覺得這樣不好的,反而是你自己,你比父母更痛苦。要改變的應該是你。你要「看見」自己內心的痛苦。
  • 《劍來》:敢不敢讓主角回來,喊一句「救白也者,龍泉陳平安!」
    若是蠻荒天下幾乎一半的高端戰力在佔據天時地利的情況下都除不掉浩然天下的一個白也,那周密就不會是天下文海了!所以,白也的結局已經註定。可烽火敢不敢讓主角回來,讓陳平安喊一句:救白也者,龍泉郡陳平安!似乎不是沒有可能。
  • 為什麼中國人不敢生了?
    但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為什麼不敢再生了,抑或是中國人為什麼之前特別愛生,而後來不敢生了。   《我不是藥神》是2018年最火熱的電影之一,其中有句經典臺詞,大意是:「這世上只有一種病,窮病」。康熙皇帝就從來不為孩子太多而發愁,愁的是皇位只有一個。
  • 想要問問你敢不敢~!
    這一年,我在各方力量的助推(逼迫)下,做了很多之前不「敢」做的事、不「想」做的事。總結來說是敢創、敢闖、敢幹!這裡的創指的是「創新」。在公司內部,有條件的團隊可以向工會或團委申請建立創新工作室,也可以定期向企業發展部申請創新項目。 今年我們申請的「衝上雲霄」創新工作室不僅是團隊的活動基地,更是團建基地和爭先基地。
  • 不敢長大,不敢犯錯,孩子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更令人震驚的是,她的思維甚至令人感覺只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 她什麼都不敢做,不敢騎自行車,因為害怕摔倒;不敢坐電梯,因為恐高;不敢和男孩子說話,因為害怕別人會笑話自己。 她有個對她照顧極度周到的媽媽,我後來才知道這個孩子從小到大就沒有摔過跟頭,哪怕是在學走路的時候,都沒有跌倒過。因為,她的媽媽從來沒有給她跌倒的機會。
  • 為什麼網際網路人敢007不敢體檢?
    在短短的半年時間裡,我幾乎跑遍了半個中國。我畢業三年來,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節奏下,很難有規律的作息和飲食,也很少運動。很多人說,過了25歲之後,身體機能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我今年正好25歲,明顯地發現自己的身體狀況不如前幾年,最後終於下定決心去體個檢。檢查的那天,我非常忐忑,一直給朋友發消息說:「我害怕,不敢去體檢」,甚至在醫院門口徘徊了一會,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去檢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