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長大,不敢犯錯,孩子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2020-12-24 騰訊網

我曾接過一個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個十六歲的孩子,看起來卻像不到十歲的樣子,無論是說話的聲音,還是身體的發育。更令人震驚的是,她的思維甚至令人感覺只是一個五、六歲的孩子。

她什麼都不敢做,不敢騎自行車,因為害怕摔倒;不敢坐電梯,因為恐高;不敢和男孩子說話,因為害怕別人會笑話自己。

她有個對她照顧極度周到的媽媽,我後來才知道這個孩子從小到大就沒有摔過跟頭,哪怕是在學走路的時候,都沒有跌倒過。因為,她的媽媽從來沒有給她跌倒的機會。

或許,這個媽媽真的是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這樣是害了孩子。

如今,孩子已經有了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可是這個媽媽卻依舊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直到我們和她談過之後,她才發現自己錯了許多,否則的話她或許將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好媽媽。

這個母親不知道,她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孩子不敢面對外面真實的世界。

孩子的潛意識裡擔心自己長大後,會失去母親的愛,所以孩子無論是心靈還是身體的發育都停滯了。

從心理學的「客體關係理論」上講,所有的心理問題都是關係的問題,每個人都渴望掌控關係。上述案例中的這個媽媽,不知不覺地用過度的愛來掌握著她與孩子的關係。

而對於孩子來說,維持與重要養育者的關係極其重要。他們擔心會被父母拋棄、父母離婚等等,並在內心深處感到焦慮;

他們會擔心一旦自己長大了,會騎自行車了,可以談戀愛了,就會失去母親那無微不至的關愛。

母親沒有學會把孩子推出去,孩子在母親的過度的照顧下,失去了長大的力量,也沒有能量讓自己擺脫母親的過度關照。

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母親發現自己被孩子纏住了,因為孩子有病了,什麼都不會,根本離不開自己,很是苦惱。

我曾在之前的正念課程裡,和學員談到了「客體喪失」的概念:

客體,是一個人生命得以存在的重要的基礎,早年可以是一個乳頭,可以是媽媽、爸爸,再往後可以是兄弟姐妹、爺爺奶奶等家族成員。

甚至不局限於家庭,對一個孩子來說,一個玩具,一個寵物,一個好玩伴,都有可能是孩子的重要客體。

很不幸,總有一些人、一些孩子會失去客體,有的是暫時的失去,有的是永久的失去。嬰兒失去客體,其痛苦是無法形容的,是一切失去客體的原型。

所以,孩子們對「客體喪失」有著極端的恐懼。為了緩解這種焦慮,他們把原因歸到自己的身上,認為只要自己做好了,就不會失去自己對自己而言重要的客體,哪怕為此要付出心身健康受損的慘重代價。

比如,我還接過一個女孩,父親有點重男輕女,從小對她要求很嚴,不許犯錯,許多事情上都按男孩子教育。

有一次,父親帶女孩上公園,她想去湖邊玩,父親卻想讓她在草地上跑。她沒有聽父親的,結果父親拋下她轉身就離開了公園,女孩嚇壞了在後面一邊哭一邊追逐父親。可是,即使她跌倒了,父親也沒有站下來等她。

當女孩進入青春期之後,月經來了幾次就不再來了。在她的潛意識裡面,自己如果是男孩子就會被父親接受。

等她上了高中之後,出現了嚴重的焦慮症。她做任何事情都害怕做錯,凡事追求完美。

這個女孩之所以如此,亦是因為她的潛意識裡面擔心失去重要的客體「父親、母親」。

她的潛意識裡對關係的定義是「我做的不夠好,所以父母不要我了。我只有努力做到完美,父母才會接納我。」

此時,在看到這篇文章的你,是否會想起自己的問題?

童年的創傷,對我們有著如此深遠的影響,我們需要慢慢地面對它,漸漸地長大。當你犯錯了,沒關係,在內心深處對你說:「你依舊還是一個好孩子!」

正念催眠在線課程

你是否希望改善焦慮、抑鬱、強迫等心理問題?

你是否希望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從而更好地和家人、朋友、孩子溝通?

你是否希望改善自己的身心狀況,提升身心健康?

你是否希望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升自我幸福感?

來參加我們現已推出的

《李濤老師正念催眠在線課程》吧!

「精誠」心理諮詢師成長培訓計劃

如果你,學習過心理諮詢相關理論知識,卻因遲遲沒有個案的實踐,對真正的心理諮詢心存忐忑;

如果你, 作為諮詢師已經接待了一些來訪者,但碰到棘手的案例時,卻仍舊不知如何處理;

如果你, 作為諮詢師在諮詢過程中積蓄大量負性情緒,卻不知如何來進行代謝統合;

……

那麼,歡迎你參加我們的

「精誠」心理諮詢師成長培訓計劃!

大家好!因為公眾號平臺最近更改了推送規則,為了保證我們每次更新的文章可以被大家看到,請大家在看完文章後點擊一下「」和「在看」,或者直接將我們的公眾號設為星標哦!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不敢承認?家長「恩威並施」,培養孩子的責任與擔當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免不了犯錯,但能主動承認錯誤的孩子卻很少。孩子之所以不承認錯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不敢承認。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妨嘗試"恩威並施",讓孩子對錯誤負責。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就算犯了錯,也可能因為害怕被責罵而不敢承認。孩子犯錯不敢承認,多出於這些心理1、擔心被責罵對待孩子的錯誤,家長生氣是正常的,但是很多家長都會進行嚴厲的打罵,讓孩子感到恐懼和害怕。
  • 孩子犯錯不敢告訴家長,比起「懲罰」孩子,家長的「糾正」更重要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我們的孩子犯錯,很多時候因為我們孩子的犯錯我們作為家長會生氣,甚至會說教懲罰孩子。但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可能犯的錯誤越來越多,孩子想要躲避父母的懲罰,無奈之下會選擇隱瞞。
  • 孩子犯錯不敢承認?父母「恩威並施」,讓孩子學會對「錯誤」負責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犯錯其實是一件較為常見的事情,但是孩子犯錯積極主動承認卻是很少見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不覺得自己有錯,另一原因可能是要面子不肯認錯。不管孩子對於錯誤承認與否,父母的態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 如果你是一個性格內向,不敢交往,不敢做決定的人,可以看看這篇
    哪裡說的不完美。我是不是不應該那麼說?有時候就會出現這種現象,越怕自己說錯越說錯。造成自己非常緊張,有的時候甚至面紅耳赤。越怕別人看出來,自己越控制不住,最後造成自己出更多的才醜。自己內心為了追求說話完美,對每句話總是過度思考。我到底應該怎麼說?當自己反覆思考的時候,自己思考好了,話題又轉到別的。
  • 不要因為害怕,就不敢去嘗試
    現如今很多年輕人因為害怕不敢去勇敢的嘗試,其實小編想說的是很多時候,那些你認為困難真的有些可怕嗎?你連試都沒試,你怎麼知道就一定會失敗呢?話說回來即使是失敗了,那又如何?就算全世界都不相信你,所有人都告訴你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都沒關係。只要你相信自己,你就是偶像,如果不認命,那就去拼命!只要你努力,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美好。不要每次只是想想,就覺得這件事情也許很難,覺得自己不行。就是由於自己一次一次的害怕,不敢向前踏出一步,註定成功與你無關。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敢結婚,恐婚族到底是在害怕什麼?
    很多人面對婚姻的時候不知道應該如何去選擇,的確感情是讓人糾結的,尤其是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你對待未來的生活是充滿未知數的。因為一旦結婚,你的生活就會因為你的伴侶而發生很大的改變,而這種改變也決定了你是不是會幸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敢結婚,恐婚族到底是在害怕什麼?
  • 那個說「我不行,我不敢」的孩子,在害怕什麼?
    你是否經歷過臨近上場時孩子卻跟你說:「媽媽,我不敢去」?你又是否在屢次嘗試和孩子分房睡時因為孩子的「我害怕」而以失敗告終?我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❷缺乏信心 不願嘗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是希望得到肯定與鼓勵,而很少得到正面肯定和鼓勵的孩子,當面對未知的挑戰時,容易缺乏信心,表現得害怕、逃避。此時,孩子的本能反應就是「我不行,我不去」。
  • 不敢犯錯?父母應遵循「試誤說」規律,孩子才能敢於嘗試
    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不應該在某件事上犯錯,但他們可能忘記了,自己也是從嘗試到犯錯再到糾正,才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而將這種不犯錯的錯誤觀念強加給孩子,顯然違背了「試誤說」的規律。2015年上映的《虎媽貓爸》這部劇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了同樣的錯誤。那麼什麼是「試誤說」呢?
  • 為什麼很多孩子犯錯或受傷後,不敢跟父母說而選擇隱瞞或隱忍?
    文/悠悠為人父母的家長小時候,或者是現在的很多孩子們,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情景:不小心犯錯了,瞞著家長,企盼能逃過一頓批評;不小心受傷了,不敢跟父母說,害怕父母責備;有時候忘記帶東西了,索性也不敢回家取,擔心父母說自己是丟三落四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選擇隱忍,害怕跟父母說了以後,一頓冷嘲熱諷之後,還說自己笨......
  • 不去犯錯就是錯,不犯錯的人生,才真的可怕
    後來,小男孩長大了果然幹出一番事業,並成為華裔電腦名人——王安博士。在人生的道路上,優柔寡斷固然可以避免一些失誤,但是有時候卻會失去很多成功的機遇。因此需要明白這樣一句話:錯誤可以糾正,但是無法避免。02不允許孩子犯錯,才是最大的傷害。「你怎麼又犯錯了!明明說過你了!」「我是不是說過很多次了,不可以犯這樣的錯誤!」 從小到大,你是否也經常聽到這樣的話?不允許犯錯,因為犯錯就是失敗,等到長大以後,也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錯。
  • 九年前震驚全國的殺人案留下了一個真相:小時候敢闖禍的孩子,長大才不會闖大禍
    這也不讓,那也不給,孩子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點什麼,總是沒有嘗試的機會。如果一個孩子在小時候敢去闖禍,說明他敢於突破父母的限制,去嘗試自己的想法,做出選擇。這對於孩子的獨立思考、獨立人格的塑造來說,是好事。而這種壓抑大多來自家庭,這種壓抑導致他們很少與外界進行正常交流,即使在家裡也一樣。
  • 家長們因害怕而不敢反對「批判性種族理論」
    一位教育活動家說,批判性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CRT)已經滲透進基督教私立學校,家長們則因害怕而保持沉默
  • 小說文:柳佳佳耍橫,周林浩像個犯錯的小孩,絲毫不敢言語
    而柳若冰因為沒在公司根本就不知道這邊情況。她還以為,豪美公司已經和周林浩籤訂的合同,但是卻不知道至今為止周林浩還在辦公室裡面等待著。他也不想籤訂這種合同啊!可他不敢啊!秦牧是什麼人!這個周林浩,還真是難纏,也不知道柳若冰到底用了什麼辦法,竟然可以讓當年的仇敵,變成唯唯諾諾的屬下。這裡面肯定有問題,但是以柳佳佳的本事,根本就沒辦法調查出來。走,我們去看看,我倒想知道,這周林浩到底為什麼會那麼怕柳若冰!
  • 學英語,就不要害怕犯錯
    常見的英語錯誤,包括詞彙使用不當,語法時態不正確,句式表達不完整,或者語音語調不準確等。特別是在聽說練習過程中,大多數學習者都很在意自己是否犯錯,並且害怕犯錯,擔心說不好在別人面前丟面子。結果往往是越害怕出錯,越容易犯錯,越不敢張嘴練習。所以多年來,對於英語學習,我們習慣於「只寫不說」,不敢自信地說英語,甚至放棄用英語表達的機會。殊不知,這樣做嚴重影響英語語感的培養,阻礙了自己英語水平的提高。
  • 「我不行,我不敢!」當孩子表露退意時,父母的一句話很重要
    最終,女兒還是不願意玩,大聲哭起來。媽媽卻責備起孩子來「哭什麼哭,在家裡還能玩,怎麼出來就不行了。」其實,孩子害怕表現不好、畏懼,都很正常。當孩子說「我不行、我不敢」表露退意時,其實他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感同身受和陪伴,而不是無關痛癢的鼓勵,更不是批評指責。
  • 孩子不敢開口、膽小不自信怎麼辦?這3招解答你的疑慮「親子」
    比如孩子想要什麼,家長總是說:「不行!」「不能碰!」「不可以!」或者他想摸個東西的時候,家長立刻阻止:「髒!」「臭!」「亂!」「差!」這類的話聽多了,孩子可能就慢慢對探索失去信心。一旦失去信心,他再見到新奇的事物就會害怕。
  • 說話不敢直視對方眼睛,緊張、害怕!心理專家告訴你如何改善?
    在最近接的青少年心理案例中,常常見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在長輩、異性面前不敢直視對方眼睛。針對這種情況,大家都比較苦惱,紛紛詢問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那麼從心理學來說,有沒有什麼深層次原因?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
  • 喝「三鹿奶粉」的大頭孩子長大了:他們說我是怪物,而我不敢抬頭
    據當時統計的,全國因食用問題奶粉出現異常的患兒有29.4萬人,更有很多嬰兒出現了頭大的現象,被稱之為「大頭娃娃」,他們接受了各種的治療,那種痛苦真的是難以言表的,而這所有的一切,全是因為無良商家的作為,為了錢,他們到底有多可恥
  • 因為父親曾經的家暴,女兒長大不敢結婚
    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有網友說:爸媽的婚姻一地雞毛,年輕時都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過來的,就算老了,我媽都不願意和我爸呆在一起,寧願一個在老家,一個在外地,她說這樣可以避免吵架,眼不見心不煩。我媽經常跟我說如果不是為了小孩,早就和我爸離婚了。
  •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
    孩子膽小不敢前進,巧用馬太效應,幫助孩子克服畏懼心理孩子們的性格雖然有天生的因素,但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有些孩子很有自信,對某件事可以無憂無慮地做好。但是有些孩子很膽小,不敢上前,遇到困難時不知所措,也有依賴父母的幫助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