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悠悠
為人父母的家長小時候,或者是現在的很多孩子們,是否也經歷過這樣的情景:
不小心犯錯了,瞞著家長,企盼能逃過一頓批評;不小心受傷了,不敢跟父母說,害怕父母責備;有時候忘記帶東西了,索性也不敢回家取,擔心父母說自己是丟三落四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選擇隱忍,害怕跟父母說了以後,一頓冷嘲熱諷之後,還說自己笨......
父母對孩子,都是百般疼愛。有的父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但是,儘管在一個孩子被萬般寵溺,物質條件又富有的家庭,很多的孩子犯了錯誤,還是不敢或者不願意跟父母講,有時候受傷也不願意告訴父母,甚至是吃虧了,也都是自己忍著,而不是跟父母傾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裡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造成的。
不是因為父母不愛孩子,而是因為有的父母不懂孩子,也可以說是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其實,我認為,對孩子,父母要愛,也要會愛。
其實想一想,有可能孩子犯的錯,受的傷,很可能家長自己也經歷過。但是卻忘記或忽視了自己的刀子嘴也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心裡創傷。孩子犯錯,父母應該批評指正,但一定要正面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斥責。最好,在批評完孩子之後,選擇抱抱孩子,這是給孩子一個安全感。
讓很多家長崩潰的是,孩子總是一再地去犯同樣的錯誤,家長一次指正,兩次批評,也知道孩子不是故意的,但仿佛就是記不住父母的話。所以,很多家長覺得一再犯同樣的錯誤,就不能輕易地原諒孩子。就是這樣,增加了孩子的心裡負擔。所以,孩子會選擇沉默,選擇自己去生悶氣。
父母過於嚴厲,會讓孩子望而卻步,會讓孩子變得膽小。父母要求過高,就會讓孩子壓力過大,不可能人人都是叱吒風雲,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所以,孩子只要付出了努力,父母就應該給予鼓勵和認可。
每一個有苦不說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不懂孩子的家長。
當孩子選擇對自己的父母逃避和隱瞞錯誤的時候,就已經跟自己的父母在心裡有了距離感。或許是認為說出來也得不到安慰和理解,反而還會讓自己更加痛苦,索性就不說了。相信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也最終會幫助孩子去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但是用責備表達出來的愛,孩子所感受的,更多的是傷害,並不是愛。
跟孩子的溝通,要以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為前提。先從理解孩子的角度出發,讓孩子充分信任自己。孩子受了欺負或委屈,吃了虧,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所謂的「為什麼人家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啊,還不是你好欺負。」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沒用,先去否定自己。或許也有自己孩子的原因,但父母可以一起跟孩子去找原因,而不是這樣的語氣和方式去指責孩子。
孩子遇到問題,找父母幫忙的話,說明足夠信任自己的父母。所以,在情感上,讓孩子覺得值得依賴和信任,是父母要努力做到的。用包容的心態看待孩子的錯誤,用更多的耐心和細心傾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充分的表達和釋放,理解並接納孩子的過失,孩子感到委屈時,要及時安慰孩子受傷的心靈。父母不要讓孩子在隱忍中體味更多的無助,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港灣,才會讓孩子茁壯成長的同時,成就一個強大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