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不敢承認?父母「恩威並施」,讓孩子學會對「錯誤」負責

2020-09-09 金櫻媽媽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孩子犯錯其實是一件較為常見的事情,但是孩子犯錯積極主動承認卻是很少見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不覺得自己有錯,另一原因可能是要面子不肯認錯。不管孩子對於錯誤承認與否,父母的態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寶媽群裡聽說了這樣一件事:8歲的小宇是一個調皮的男生,有一次他不小心把家裡的打火機帶到了學校,到學校後才發現自己身上有打火機。小宇一時玩心突起,點燃了一張草稿紙來玩耍,玩完之後,沒有將火焰撲滅就直接丟掉了垃圾桶。

隨後,小火焰慢慢把垃圾桶內的垃圾點燃了,而這時孩子們都放學了,沒有人立馬注意到它。直到學校的保安巡邏時,才發現垃圾桶內垃圾被燒,所幸垃圾桶四周沒有易燃物品,並且靠近牆壁,沒有讓火勢蔓延起來。

第二天,老師到班級詢問全班同學是誰做的,小宇當時並沒有承認。同桌看小宇沒有承認,但是前一天又看到他玩火了,於是便告訴了班主任他們看到的情況,而這時小宇仍然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

無奈之下,班主任只能調出監控視頻確認是否是小宇,看到監控視頻的小宇頓時便被嚇哭了。老師看到小宇這個錯誤較為嚴重,叫來了小宇的家長。

小宇爸爸當時在老師面前便對小宇大罵,甚至一度想動手打小宇,小宇面對錯誤與爸爸的責罵,十分難受,一直大哭。最後,是小宇的媽媽替小宇向老師道了歉。

據小宇媽媽說,小宇以前根本不是這樣的孩子,小的時候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已經不用的杯子都會主動承認錯誤。但是後來因為小宇爸爸每次對小宇主動承認的錯誤嚴厲批評,導致小宇再也不敢隨便承認錯誤,他害怕被自己的爸爸批評。

一、孩子犯錯不敢承認,是出於哪些原因?

孩子犯錯不敢承認的原因其實有很多,但大部分原因都是出於孩子的心理原因,例如孩子的害怕心理、牴觸心理、僥倖心理、害羞心理等等,每一種心理其實出現在孩子身上都存在合理性。

☞害怕被長輩責罵

很多家長不管孩子是否主動承認錯誤,都會對孩子的犯錯誤行為進行責罵,甚至有的家長還會對孩子動手。而孩子畢竟年紀尚小,承受能力還不夠強,所以,孩子對於家長的責罵必然會產生害怕的心理。

☞存在僥倖心理

有的孩子對於錯誤可能會存有僥倖心理,認為自己只要稍微掩飾一下,並且不承認錯誤,那麼,就不會有人發現錯誤,就算有人發現也不會覺得是他做的。這樣的僥倖心理甚至有的大人都會存在,更別提是孩子了。

☞迫於害羞心理

有部分孩子犯了錯誤內心是愧疚的,但是他們仍然不敢承認,因為他們害羞去當面承認或者是害羞將自己的行為說出來,他們覺得這是一件十分害羞且丟人的行為,尤其對於內向的孩子來說,這樣的心理會更加重。

二、孩子習慣於推卸責任,會產生什麼影響?

▶變得沒有擔當

擔當對一個孩子來說非常重要,這個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孩子如果習慣於推卸責任,那麼,孩子就很容易變得越來越沒有擔當,不願意為自己所作所為負責。

▶不能正視錯誤

孩子推卸責任就代表孩子不能做到正視錯誤,如果習慣如此,那麼,孩子對錯誤的理解會越來越偏離正確的軌道,從而會影響自己未來對事情的判斷,進而一步步影響到自我的提升。

▶影響人際交往

選擇一個人做朋友,我想沒有人會願意去選擇一個喜歡推卸責任的人,推卸責任會很容易讓他人覺得孩子特別不誠實,從而造成沒人願意與孩子交朋友的現狀,久而久之,便會對孩子的交友造成負面影響。

三、父母要做到「恩威並施」,讓孩子學會對「錯誤」負責

■對孩子主動認錯的態度提出表揚

「恩威並施」的「恩」其實在這裡便是指父母對孩子主動承認錯誤的好態度,即當孩子主動承認錯誤時便給予表揚。

有部分孩子在主動承認錯誤後,父母的關注點放在了孩子的錯誤上,而不是孩子承認錯誤上,以至於有的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反而被責罵,這樣的後果便是讓孩子越來越不敢承認錯誤。

所以,父母對於孩子的主動認錯的態度要提出表揚,告訴孩子主動承認錯誤的做法是正確,是對自己錯誤負責的表現。

■對孩子不敢承認錯誤的行為提出批評

至於「恩威並施」的「威」在這裡這是指父母對孩子存在的錯誤保持威嚴的態度,適當提出批評。如果孩子主動承認錯誤,那麼,父母在表揚了孩子主動承認錯誤的行為後要對孩子犯錯誤的行為提出批評,讓孩子知道自己不該這樣做,提醒孩子下次不要再犯。

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承認錯誤,那麼,要及時對孩子未主動認錯的行為提出批評,讓孩子知道不僅犯錯誤不對,不主動認錯也不對。

說給父母聽:

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犯大大小小的錯誤,我們常常會說知錯就改就是好事。那麼,孩子主動承認錯誤並且改正錯誤,那麼便是更值得家長去表揚的。

所以家長要多注意自己在面對孩子犯錯誤時的態度,做到「恩威並施」,讓孩子切實明白犯錯並不可恥,不主動承認,不加以改正才是恥。

今日互動話題:你的孩子犯錯誤後會主動承認錯誤麼?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不敢承認?家長「恩威並施」,培養孩子的責任與擔當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免不了犯錯,但能主動承認錯誤的孩子卻很少。孩子之所以不承認錯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不敢承認。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妨嘗試"恩威並施",讓孩子對錯誤負責。在這樣的氛圍下,孩子就算犯了錯,也可能因為害怕被責罵而不敢承認。孩子犯錯不敢承認,多出於這些心理1、擔心被責罵對待孩子的錯誤,家長生氣是正常的,但是很多家長都會進行嚴厲的打罵,讓孩子感到恐懼和害怕。
  • 教育孩子,需要恩威並施,心慈手不能軟!
    不論老師還是家長,作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要做到恩威並施,要能立得起規矩,放的下面子,藝術地處理好和孩子的關係,心要慈愛,手腕要硬。在一個班級裡,老師要樹立自己的權威,讓學生打心眼裡信服老師,一定要維護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能模稜兩可,要說一不二。這就需要老師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隨便許諾,不滿嘴跑火車。
  • 孩子不敢承認錯誤,打罵不能解決問題,正確引導讓孩子敢作敢當
    文/赫媽育兒養不教,父之過,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犯錯,糾錯的過程。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勇於改正錯誤,才可以一步步完善自己的人格。正如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一帆風順,家長給孩子糾錯的過程,也充滿了坎坷曲折。於是,他又問了一遍兒子,可是兒子還是沒有承認。一氣之下,小程打了自己的兒子, 他氣呼呼地對我說,這個熊孩子,經常性地做錯了事情不敢承認,打他,他都不會道歉的。
  • 孩子「犯錯」不承擔,父母「犯錯」不認錯,想讓孩子成才太難
    這樣不僅不能引導孩子更正錯誤,還會讓孩子學會怯懦的處事方式。作為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學會承擔責任,勇於承擔錯誤,長期以往下去,才會讓孩子變得更自信,更優秀一些。有的父母認為孩子是比較小的,就算是犯了什麼錯誤,父母只要幫他承擔下來就足夠了,把責任扛到自己的肩上,讓孩子不遭受困難。 但是父母好像忘了一件事情,長期對孩子姑息遷就,會讓孩子認為永遠都會有人幫忙收拾爛攤子。從而變得更加喜歡犯錯,犯得更多。
  • 教育孩子,要做到恩威並施,心慈手不能軟!
    不論老師還是家長,作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要做到恩威並施,要能立得起規矩,放的下面子,藝術地處理好和孩子的關係,心要慈愛,手腕要硬。在家庭教育中,同樣要做到恩威並施,嚴慈相濟。父母從小要與孩子約法三章,制定合理的家規,大是大非,日常細節,什麼事能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幫助孩子訂好學習計劃,這一學期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幾點起床,幾點學習,幾點做家務,一天下來要及時檢查,做不好就要懲罰,做得好要及時表揚鼓勵。
  • 孩子偷東西屢教不改:改正錯誤,還需先讓孩子學會為錯誤買單
    而打罵的教育方式,是給孩子在偷東西所產生的羞恥上,帶來再次的傷害,孩子難免變本加厲。爸爸想讓孩子改正偷東西的行為,需要讓他學會為行為負責。那麼,父母要怎樣幫助孩子學會負責呢?孩子是在錯誤中成長的,借著每次犯錯的機會,讓他學習擔當。
  • 孩子犯錯不承認,家長別逼著認錯,常說這三句話孩子主動認錯
    2.是非不分,對父母失去信任家長不問緣由就將孩子一頓呵斥,在孩子看來,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的錯,往往會分不清楚,究竟什麼對的,什麼是錯的,久而久之,對父母失去了信任,和父母的關係也會疏遠。孩子的發心一定不是壞的,對於出現的結果,也是感到抱歉。很多孩子在犯了錯誤之後,擔心會被家長懲罰,往往不敢承認,如果家長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是故意的,這就等於和孩子站在了一起,孩子能夠卸下防備,主動將事情的真相告訴你。
  • 孩子為什麼不願承認錯誤?問題出在父母一味地讓他說「我錯了」
    每一個孩子後都是一個天使,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父母都會發現,他們變成了一個「小惡魔」,總是不斷的在犯錯。孩子犯錯是一件不可避免的錯誤,那麼作為家長的你,在孩子犯錯之後,會如何處理呢?不同的父母可能會有不同的解決方式,但是我們通常都會發現一種情況,當孩子犯錯之後,父母都會很嚴肅地問孩子:你認識到錯誤了嗎?下回還敢不敢了。而這個時候,孩子迫於父母的逼問,總是會委屈地說到:我再也不敢了,我錯了。
  • 孩子犯錯了不承認,真的是死不悔改嗎?
    在電影《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裡,紅皇后和白皇后姐妹倆的仇恨,就源於兒時白皇后犯錯死不承認,還讓紅皇后幫她背了多年的罵名,紅皇后屈辱一生,最後心理扭曲不停復仇。別說孩子,大人一天也要犯很多的錯誤,說至少7 句謊話。該怎麼幫助孩子承認錯誤呢?背後,涉及的是換位思考和承擔責任。那,孩子為什麼「死不悔改」?
  • 孩子犯錯了不承認,真的是死不悔改嗎?
    在電影《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裡,紅皇后和白皇后姐妹倆的仇恨,就源於兒時白皇后犯錯死不承認,還讓紅皇后幫她背了多年的罵名,紅皇后屈辱一生,最後心理扭曲不停復仇。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談不上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大壞事,但就這些小錯誤,總粉飾就會變成父母擔心的「不負責任,沒有良心」的種子。
  • 孩子做錯事總不承認,父母借用「特裡法則」,讓娃正視自己的錯誤
    當小高發現口紅被掰斷後,就問孩子是怎麼回事,孩子說不知道,反正就是不承認。孩子把陽臺上開的正好的水仙花摘下來,夾到自己的書裡當標本。被小高詢問後,說是花自己凋謝了,不是自己摘下來的。小高說,孩子總是不敢承認自己的錯誤,還總是想辦法為自己的錯誤開脫,真是讓人難以管教。
  • "我沒有犯錯,你冤枉我"!不承認錯誤的孩子要如何引導?
    對各種缺點和錯誤也會避而遠之,畢竟它們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成年人犯了錯誤,為了自己的感情和事業,有可能推卸責任後再獨自處理;或是主動承認錯誤,請求對方原諒。但很多小孩子犯了錯誤,即便&34;,他們也拒不承認。即便父母對其耐心說教或是拳打腳踢,他們的回答始終是&34;。
  • 《學習的格局》:讓孩子學會「有效犯錯」,比不讓孩子犯錯更重要
    隨著聲響,杯子碎成一片片,女兒好像意識到自己犯錯誤了,躲在角落不敢出聲。老師出來後,看到女兒躲在角落裡,沒有批評孩子,反而很耐心地詢問女兒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要把杯子打碎?因為女兒的好奇心,老師也借這個機會給班裡孩子上了常識課,告訴他們瓷器是易碎的,使用的時候要小心。
  • 孩子哭鬧不聽話,怎麼辦?李玫瑾:教育孩子,要恩威並施
    針對孩子的這些無禮要求,家長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不行。孩子長大以後,可能需要的更多,比如蘋果三件套、大牌衣物和包包,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可能會採取更加激烈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離家出走,比如威脅父母要跳樓,更有甚者甚至會傷害父母以及其他家人。
  • 孩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父母粗暴教育,每次犯錯都是孩子成長機會
    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態度今年7月,寧夏永寧縣公安局發布了一則讓人觸目驚心的通報——12歲男孩打死一名6歲小女孩,只因害怕被家長懲罰。12歲的小男孩,帶著6歲的小妹妹一起玩耍,在爬木架時,小女孩不小心摔了下去,當場昏迷。男孩慌張地從木架上爬下來,看著躺在地上的小妹妹,心裡十分害怕,害怕回家被父母懲罰。
  • 李玫瑾:1.5歲前,孩子哭了就要抱,6歲前家長要學會「恩威並施」
    那麼1.5歲之後,如果孩子哭鬧,家長要怎麼辦呢?這時,就需要恩威並施了,李教授說∶既要有愛,也要有威。也就是說,家長既要用「共情」去理解孩子,也要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幫孩子樹立規矩。4、讓孩子嘗試用語言表達情緒:當家長多次用語言描述孩子的情緒後,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學會自己描述自己的情緒,一旦孩子掌握這個技能,他用哭來表達情緒的次數就會變少。
  • 嚴厲中要有分寸,管教孩子恩威並施的幾個建議
    適當責罵能更好地建立秩序,讓孩子知道是非對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快樂教育或者是用溫和的方式去和他們講道理,有的時候未必全部都管用,恩威並施才是教育年幼孩子比較好用的一種方式。但如何建立秩序,如何才是適度地責罵很多家長都把握不好的度,輕了不管用,重了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責罵孩子需要技巧,更需要底線。
  • 不被允許犯錯的孩子,比文盲還可怕
    ,那麼今後華盛頓做錯了事,還敢承認嗎?可見,若想培養一個誠實的孩子,父母不應該因為孩子犯錯了而批評他、打罵他,而應該給孩子犯錯誤的權力。對父母來說,教育孩子的方法要高明,應該通過「感化→說服→感化」來達到教育孩子、溝通情感的目的。比如,面對孩子的犯錯和失誤,父母可以先告訴孩子:「你做得不錯!」「你已經很努力了!」
  • 讓孩子正視問題,敢於承認錯誤,坦誠做人,孩子才能進步
    因為人們往往能夠原諒一個做錯事的人,但不會原諒一個掩飾錯誤的人,這是因為做錯事可能是無意的,而迴避譴責卻一定是有意的。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難免會犯錯,教孩子正視問題、敢於道歉,是讓他學會一種坦誠做人的態度。
  • 孩子犯錯,父母不應逃避,理應陪孩子一起找出原因並糾正錯誤
    我是一位80後的母親,對於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我心中最牽掛的事。很榮幸來到今日頭條這個大家庭,今天與大家一起探討一下孩子們犯錯的一些話題。孩子平常在生活中,經常會做一些惹大人們生氣的事情,不知道各位寶媽是怎樣應對的呢?我家孩子比較粗心,做作業或是做試題考卷,經常犯錯誤,有的題目明明在草稿紙做對了,謄寫在作文本、考卷上卻是錯的。每次做題只想快點把作業完成,而不管是否百分之百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