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每天育兒的媽媽
看到孩子乖巧可愛,家長會滿心歡喜,而看到孩子犯了錯誤,還不承認,就像是看到洪水猛獸。無論如何,孩子需要敢作敢當,可是家長卻忘記了,眼睛也是會騙人的,不分青紅皂白就讓孩子認錯,會讓孩子對家長失去信任的。
案例分析
小李帶兒子昊昊去遊樂場玩,兒子最喜歡玩滑梯。在滑梯上玩了半天,然後又看到有小朋友在騎扭扭車,昊昊就跑到扭扭車旁邊。正在這時,另外一個小朋友也跑到了扭扭車旁邊,兩個人都想要騎這個車。
昊昊看到有人來了,於是搶先一步把腿跨在了車上,另外一個小朋友卻不幹了。一把就將昊昊推開,我看到小朋友要打自己,於是伸手就在小朋友的臉上抓了一下。小朋友抓的嗷嗷直哭。
這時,兩位家長也來到了孩子身邊,看到兒子抓了別的小朋友的臉,於是小李就讓兒子道歉,可是兒子卻說是他先推的我。小李和兒子說,「推你,你也不能抓別人的臉。」
在小李的呵斥下,兒子向另外一個小朋友道歉了。
孩子還小,犯錯也是很正常的,而家長的態度卻對孩子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不由分說,強迫孩子認錯,這是很多家長最常用的做法,看似圓滿解決了問題,實則留下了很大的隱患。
家長總是逼迫孩子認錯,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1.內心恐懼,不敢和別人發生衝突
孩子和其他人之間產生了矛盾,會產生恐懼,恐懼自己會被呵斥,很可能會不敢和別人發生矛盾,為了能夠免於責罰,或許會刻意討好對方,變得沒有原則性。
2.是非不分,對父母失去信任
家長不問緣由就將孩子一頓呵斥,在孩子看來,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錯,都是自己的錯,往往會分不清楚,究竟什麼對的,什麼是錯的,久而久之,對父母失去了信任,和父母的關係也會疏遠。
3.叛逆
懲罰是很多家長教育犯錯孩子的方式,可是懲罰並不能讓孩子深層次的認識到錯誤,反而會在內心萌生出逆反和報復的心理。家長教育孩子,應該要建立在彼此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不明原因的呵斥以及拳腳相加,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會讓矛盾升級。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常說這三句話,往往能夠讓孩子主動認識到錯誤
1.你一定不是故意的
孩子的閱歷淺,做事情往往沒有輕重,不知道這件事情可能會給對方造成的影響。只是一時控制不住,就做出了這樣的事情。孩子的發心一定不是壞的,對於出現的結果,也是感到抱歉。
很多孩子在犯了錯誤之後,擔心會被家長懲罰,往往不敢承認,如果家長告訴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是故意的,這就等於和孩子站在了一起,孩子能夠卸下防備,主動將事情的真相告訴你。
2.人都會犯錯的,可是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嗎
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都是會犯錯,也可以給孩子講自己犯錯誤的經歷,告訴孩子,犯錯也是一種成長的方式。錯誤沒有那麼可怕,但是我們一定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輕柔地問問孩子,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嗎?這是讓孩子反思自己的錯誤,只有真正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日後,在遇到類似的事情,才能夠採取正確的方式去應對。
3.不管你做了什麼,爸爸媽媽依然愛你
有些人在孩子犯錯後,會告訴孩子,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了。很多家長認為這不過是嚇唬一下孩子,可是,你沒有看到孩子慌張的眼神,無助之感油然而生,真的愛孩子一定要抱抱孩子,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不管發生了什麼,請記得爸爸媽媽一直站在你的身邊,即使孩子犯錯了,也仍然了能夠得到父母的愛。不要刻意去隱瞞自己的錯誤,勇敢的承認錯誤,從而避免下次再犯錯。
聰明的父母面對孩子犯錯,不是逼迫孩子去認錯,是學會讓孩子主動認錯
1.像朋友那樣,和孩子平等溝通
孩子犯錯後,家長的溝通方式很重要,高壓逼迫孩子認錯,表面上看似問題得到了解決,孩子也承認了錯誤,孩子是在家長的強勢威嚴下,不得不去承認錯誤,在內心裡根本就沒有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更不會改正。
家長應該要像對待朋友那樣,和孩子站在平等的角度去溝通。深層次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從而正確的引導孩子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就知道如何處理了。
2.對事不對人,不要揪著錯誤不放
沒有人喜歡總是讓別人救助自己的錯誤,因此事情過去了就要及時放下,有些錯誤也是孩子的無心之舉,總是拿出來數落,勢必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尤其是在眾人面前,家長一定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來看,學會尊重。給孩子留顏面,孩子也會從內心裡感激你。
3.給彼此冷靜的時間
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很生氣,情緒瞬間就會炸裂,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要學會給彼此冷靜的時間,如果一味被情緒牽著走,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矛盾升級,從而影響了親子關係。
家長首先要平復自己的心情,心平氣和的去和孩子溝通這件事情,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錯誤,而不是將矛盾升級,家長要合理把控局面。
沒有白白犯下的錯誤,每一次錯誤都是一次蛻變,家長無需擔心孩子犯錯,只有不斷的試錯,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孩子犯錯,孩子家長要平靜的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從內心裡真正意識到錯誤,自發自願地改正錯誤,從而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在你的身邊有沒有犯錯誤不敢承認的孩子呢,他們的家長都是怎麼做的,你同意文中的的觀點嗎,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