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犯錯,如何向孩子認錯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個人,總是有可能要犯錯的。但是,怎麼認錯,尤其是作為父母,犯了錯之後,怎麼向孩子認錯呢?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意義的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責任非常重大。但是家長們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所以免不了會犯錯。但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父母並不會和孩子道歉,總覺得自己是長輩,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就算自己犯錯了,也輪不到孩子來指責,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和變遷,人的素質也在不斷提升。現在像80後、90後的父母,他們更能夠接受「向孩子認錯」的理念,跟孩子去溝通,願意為孩子改變。但是不乏有些父母,他們還是接受不了。那麼,父母犯錯,大概能分成什麼樣的類型?碰到不同情形時,父母又應該如何恰當地向孩子認錯?
一碗水未端平,如何認錯
之前韓國有一部電視劇收視率非常高,叫做《請回答1988》。這裡面有一段情節很有意思。裡面的女主角叫成德善,她上面有一個姐姐,下面有一個弟弟。上面的姐姐佔據優勢,下面的弟弟深受父母寵愛,唯獨作為中間的孩子,德善總是得做「好人」,又要「照顧」姐姐又要照顧弟弟。她得把雞蛋讓給姐姐;有時候洗頭沒有水,她得把熱水讓給姐姐,自己用冷水洗頭;甚至過生日的時候,她也只能順帶著跟姐姐一起過,沒有專屬於自己的生日蛋糕;家裡只有2個雞蛋時,爸媽也是自然而然地把雞蛋分給了姐姐和弟弟,沒有德善的份……直到有一次她實在受不了,大哭了一場,還跑出了家門,這時候,她的爸爸才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沒有做到3個孩子一碗水端平。她的爸爸是如何認錯的呢?首先,他去蛋糕店給德善買了一個專屬於她的生日蛋糕,拿到德善的面前。和德善平等地坐下來,然後捧著蛋糕說:「爸爸媽媽對不住你,我們之前沒有意識到,對老大要好好教導,對老二要好好關心,對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爸爸媽媽讓德善受委屈了。爸爸也不是生下來就會做爸爸的。女兒,你是不是可以原諒我?」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父女倆的對話場景,很多人看了都很感動。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作為父母也是在不斷學習,然後又不斷調整。父母要學會勇於敞開心扉,向孩子認錯,這樣做可以有利於改善親子關係。
對孩子產生了成見,如何認錯
有一個男孩,名叫安安,讀小學三年級,長得高高大大。平時在學校時,經常會和同學發生一些衝突,家長非常頭疼。有一次安安的家長又接到了老師的電話,老師說:「你們家安安今天在學校又和別人打架了。」安安家長的怒火一下子就冒了起來。安安放學回到家,爸爸媽媽怒目而視、一頓斥責。可是這次安安卻覺得非常委屈,他說今天真的沒有打架,他是看到了一個男同學在欺負另外一個孩子,上前把那個男同學推開。但當老師走過來的時候,看到的正好是安安在推男孩,以為他們倆在打架。但是安安的爸爸媽媽並沒有聽進去他的解釋。爸爸媽媽覺得,安安平時就是經常和同學起衝突的人,今天肯定是又打架了,在找推脫的理由。到了晚上,媽媽接到了一個電話,就是安安說的那個被欺負的同學媽媽打來的。對方說,今天幸虧有安安在,不然自己家的兒子就要被欺負了。因為老師在場的時候,兒子沒敢站出來,現在打電話來想謝謝安安。此時,真相大白了。爸爸媽媽這才意識到錯怪孩子了。這個時候,如果家長礙於面子的話,會給自己找理由:是因為兒子以前老是跟人家打架,所以父母才會這樣錯怪你。但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態度。那麼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呢?父母應該把安安叫過來,告訴他剛剛接到電話,得知了事情的原委。之前爸爸媽媽沒有聽安安的解釋,是爸爸媽媽的不對,爸爸媽媽應該信任安安。接著應該適當提出表揚:「孩子,你今天做的這個行為非常勇敢,你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孩子。」從這件事情上來看,家長應該遇事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拋開之前對孩子的成見,一碼事歸一碼事,要先把事情了解清楚。當父母願意「低頭」和孩子認錯,在孩子心目中就會樹立起「爸爸媽媽是一個勇於認錯、願意信任他/她」的形象。父母本來就應該做孩子的榜樣。父母體現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一面,對孩子就會有一個很好的影響力,孩子以後也更會在潛移默化中成為像父母那樣的人。
父母食言,如何認錯
父母也是普通人,在沒有孩子之前,家長們可能還未發現自己身上有一些應該要改變的地方。而有了孩子以後,孩子就成為了家長的一面「鏡子」,可以照出自己的不足。有個女孩,名叫小靜,她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子,在學校裡非常遵守紀律,聽老師的話,和同學相處得也很融洽。因為爸爸媽媽工作非常忙,而且兩人之間的溝通又不是那麼積極。有一次期中考後要開家長會,結果那天媽媽出差,以為爸爸會去參加,爸爸也沒搞清楚狀況,沒去參加。老師批評了小靜,說全班就只有她的父母沒有參加家長會,老師以為是小靜沒有把消息帶給父母。小靜感到非常委屈。還有的時候,爸爸明明答應小靜周末要去科學博物館,小靜已經想好了在博物館要記錄什麼東西,回來之後要完成什麼作品。結果到了周末的時候,爸爸又跟其他同事去團建了,壓根忘了這件事情。像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小靜就覺得爸爸媽媽好像完全不重視她的事情,很忽視她,老是說話不算數,所以她也不太敢信任爸爸媽媽了。長此以往,這樣的親子關係就會發生一些問題。因為像小靜一家人的現象是長時間形成的,僅僅通過一次的談話還不足以解決。於是,我建議小靜的爸爸媽媽和小靜三個人坐下來,爸爸負責寫一封信,把以前自己沒有實現那些諾言,比如錯過的家長會、運動會,都寫一寫。之後,三個人在家裡的牆上做一張很大的日程表,把各自今天、明天、後天、一周、一個月,知道的要做的事情記在日程表上。這樣一來,大家可以互相提醒和監督。自從有了這張日程表後,三個人經常一起討論周末安排、班級活動,家庭氛圍也變得非常融洽。
給孩子「下樁子」,如何認錯
還有一些家長,之前由於沒有機會收看像《家長大學堂》這樣的講座,或是沒有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的理念,所以等到聽了課,才發現自己之前有些行為做錯了。比如有一名媽媽,她自己的性格非常開朗,做的工作也是經常和很多人打交道。但是她的女兒小裴一直以來都是性格非常的安靜,不太愛說話,一出去就是自己帶著一本書,坐在角落裡看,不太跟別人交流。媽媽就給小裴報了各種主持人班、演講班,想打開她的性子。而且當得知老師的反饋說孩子上課不積極,不願意上臺後,她也是經常批評孩子,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孩子活潑。周而復始,小裴的性格變得更加內向,更加不愛說話。直到一次家庭教育講座後,小裴媽媽才知道,原來是自己給小裴下了一個「樁子」,給孩子下了一個定義,認為孩子就是非常怕羞的、不愛說話的。於是讓小裴自己也覺得:原來我就是這樣一個孩子。所以我給他們的建議是,讓媽媽帶著小裴一起去看了一部電影,名字叫做《奇蹟男孩》(非常建議家長們都可以帶孩子一起看看這部電影,你們會在這部電影中得到很多啟發)。看完之後,小裴媽媽借著電影的「勁兒」,和小裴說:「一直以來媽媽做錯了一件事情,今天媽媽想跟你認個錯。以前媽媽總是說你膽小,說你不會說話,說你害羞,但是媽媽發現你其實是一個非常安靜、非常專注、非常認真、非常執著的好孩子。你看了那麼多的書,已經學到了非常多的知識,甚至都超過了媽媽。媽媽其實心裡很欣賞你。」這樣的一番話,讓小裴知道了,原來她在媽媽心目當中,並不是之前說的那個樣子。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她的表現,是獨一無二的。他/她身上的品質,要從正面的角度去欣賞、發現、肯定,不要給孩子過早地「下樁子」、下定義,其實孩子是有無限可能的。
來源:長興新聞網
申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