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不聽話,怎麼辦?李玫瑾:教育孩子,要恩威並施

2020-11-04 星星之家育兒記

孩子不聽話,頭疼!

去超市購物,孩子看到玩具就想買,哪怕是家裡已經有很多類似的玩具,哪怕是這個月在買玩具上的花費已經很高了,孩子仍然哭著鬧著要買。

孩子想吃冰淇淋,吃了一個還想要一個,如果家長不同意,孩子就開始撒潑打滾。

看電視、玩平板,一直玩得停不下來,不讓他玩他就發脾氣。

針對孩子的這些無禮要求,家長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不行。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一定要在六歲之前,對孩子說不行。建議三歲前後就開始對孩子說不行,到十二歲之後,你發現你管不了他了。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不給孩子立好規矩,超過十二歲以後就更難管了。孩子長大以後,可能需要的更多,比如蘋果三件套、大牌衣物和包包,如果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可能會採取更加激烈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離家出走,比如威脅父母要跳樓,更有甚者甚至會傷害父母以及其他家人。



孩子在三到六歲時,大多是在上幼兒園期間,在這個階段立規矩,更容易幫孩子建立好規則意識。

李玫瑾教授曾指出:教育孩子,要恩威並施。

孩子不聽話,處理時要注意這幾點:

1、一對一

把孩子帶到臥室等沒有其他人在場的空間,一對一的,可以是爸爸,也可以是媽媽,最好是跟誰鬧脾氣誰就管孩子。

試想,如果在大庭廣眾下教育孩子,孩子不要面子的嗎?那麼小的孩子接受眾人的指責,不可憐嗎?再加上,人多的地方意見就多了,有的人認為應該這樣教,有的人認為應該那樣教,意見不統一。而且,孩子看看這個,看看那個,很容易受到幹擾,教育效果不理想。

2、不打不罵

孩子還小,是弱勢的一方,父母打罵孩子,實際上對孩子是很不公平的。那麼小的孩子,被打罵是很可憐。

而且,不打罵孩子,相當於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遇事不要情緒失控。

有的孩子,可能有時候反應比較激烈,比如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破壞財物等。

比如孩子打人或者砸東西,父母可以握住孩子手,讓孩子不要繼續那樣,如果孩子情緒仍然沒有好轉甚至更加激烈時,該打孩子時還是要打的,但父母要注意控制好情緒和力度,千萬不要做下讓自己後悔的事,時刻記住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停止破壞和傷害,而不是發洩自己的情緒。

3、不講道理

這個時候講道理,他會以為你在哄他,相當於父母放低了姿態,帶有乞求的意味,缺乏威信。

再者說,如果孩子負面情緒上來了,根本無法理智地聽清楚並且理解父母講的道理,講了也是白講。

4、不離開

要注意陪著孩子,不離開,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讓孩子單獨地待在房間裡,就帶有懲罰的性質,缺少人情味,更嚴重的是孩子會誤以為你不愛他了。

家長可能只需要看著孩子哭就好,讓孩子感覺到有你陪著他其實挺好的,同時也讓孩子正確意識到,僅僅依靠無理取鬧是達不到目的的。

事後講道理:

等到孩子的情緒好一些了,可以用熱毛巾給孩子洗個臉,等到孩子情緒徹底穩定了,可以給孩子喝一點溫水,並且擁抱孩子,告訴孩子你仍是愛他的

告訴孩子,要學會溝通,好好說話,不發脾氣,哭鬧解決不了問題。

同時,也要告訴孩子,「無規矩不成方圓」,正因為我們愛他,希望他更好,所以才訂立這些規矩,比如每天只能看一集動畫片,看多了會傷害眼睛;比如每個月只有300元用來買玩具;比如一個星期只能吃一次冰淇淋,吃多了對腸胃不好。

事前預防:

1、訂立規則,嚴格執行

訂立好規則,然後嚴格地執行,尤其是父母,千萬不要做規則的破壞者,長此以往地堅持下去,孩子自然就養成了規則意識。

比如,在逛商場前就制定好購物清單,和孩子溝通好,未列在清單上的物品一律不買,當然,也可以預留一定的空間讓孩子自己選擇。

2、培養好性格

此外,幫助孩子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別人,提高孩子共情力、做好情緒管理、提高情商、養成好心態也同樣重要,畢竟,好性格的孩子更容易溝通、更容易理解他人、更不容易情緒失控。

家長要多注重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讓孩子對自己的情緒有正確的認知,懂得管理和疏導情緒。

其實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家長不厭其煩地教導,對他們來說聽起來比較枯燥,相對來說,他們更喜歡充滿故事性的繪本。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李玫瑾:1.5歲前,孩子哭了就要抱,6歲前家長要學會「恩威並施」
    教師節之際,李玫瑾對話俞敏洪,在直播間中,他們聊到了很多家長們關心的家庭教育問題。其中,李玫瑾教授:孩子1.5歲之前,哭了就要抱,6歲前,既要關注情緒,也要讓孩子有敬畏之心。那麼1.5歲之後,如果孩子哭鬧,家長要怎麼辦呢?這時,就需要恩威並施了,李教授說∶既要有愛,也要有威。也就是說,家長既要用「共情」去理解孩子,也要用「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幫孩子樹立規矩。
  • 教育孩子,要做到恩威並施,心慈手不能軟!
    不論老師還是家長,作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要做到恩威並施,要能立得起規矩,放的下面子,藝術地處理好和孩子的關係,心要慈愛,手腕要硬。在一個班級裡,老師要樹立自己的權威,讓學生打心眼裡信服老師,一定要維護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能模稜兩可,要說一不二。這就需要老師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隨便許諾,不滿嘴跑火車。比如安排家庭作業,一定要認真檢查,絕不能隨便放水,朝令夕改,不然會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
  • 孩子只會用哭鬧解決問題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要鼓勵溝通
    在孩子小的時候,哭聲是他們最有力的武器。當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是小新父母注意的時候,孩子經常會用哭鬧來解決這些問題。如果前期父母沒有做好教育工作,讓孩子養成了只會用哭鬧來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對孩子今後的成長教育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 教育孩子,需要恩威並施,心慈手不能軟!
    不論老師還是家長,作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要做到恩威並施,要能立得起規矩,放的下面子,藝術地處理好和孩子的關係,心要慈愛,手腕要硬。在一個班級裡,老師要樹立自己的權威,讓學生打心眼裡信服老師,一定要維護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能模稜兩可,要說一不二。這就需要老師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隨便許諾,不滿嘴跑火車。
  • 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做到4不要,就能輕鬆解決
    文/瀟媽聊育兒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會哭,並且哭鬧伴隨著孩子的成長道路,各種哭聲會讓寶媽感覺頭疼,當孩子委屈或者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家長哄一哄就好了,但唯獨孩子用哭鬧要挾家長的時候,家長通常就不知道怎麼處理好了。
  • 李玫瑾:家長寵孩子是天性,但教育更需要智慧
    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把人的一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有一個老教授找我,說我這兒子天天跟我要東西,17歲了,只要不滿足就扒著窗戶說我不活了,我要死。
  • 孩子犯錯不敢承認?家長「恩威並施」,培養孩子的責任與擔當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免不了犯錯,但能主動承認錯誤的孩子卻很少。孩子之所以不承認錯誤,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不敢承認。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妨嘗試"恩威並施",讓孩子對錯誤負責。家長"恩威並施",培養孩子的責任與擔當
  • 嚴厲中要有分寸,管教孩子恩威並施的幾個建議
    適當責罵能更好地建立秩序,讓孩子知道是非對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只是快樂教育或者是用溫和的方式去和他們講道理,有的時候未必全部都管用,恩威並施才是教育年幼孩子比較好用的一種方式。但如何建立秩序,如何才是適度地責罵很多家長都把握不好的度,輕了不管用,重了怕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責罵孩子需要技巧,更需要底線。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懂得"點到為止"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比較叛逆,聽不進父母勸說式的話語,喜歡跟朋友聊天玩耍,認為只有朋友懂自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家長越嘮叨,他們越反感。而在家長看來,自己辛辛苦苦、操心勞力地為孩子考慮,孩子卻如此不耐煩,實在是頑固、不聽話。可以說,這樣的交流,不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不喜歡。那麼,父母究竟如何給這時候的孩子建議呢?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給出了解答。
  • 孩子犯錯不敢承認?父母「恩威並施」,讓孩子學會對「錯誤」負責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孩子犯錯其實是一件較為常見的事情,但是孩子犯錯積極主動承認卻是很少見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孩子不覺得自己有錯,另一原因可能是要面子不肯認錯。不管孩子對於錯誤承認與否,父母的態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 孩子哭鬧不聽話,怎麼教導都沒用,父母的"這些訓練"到位了嗎?
    寶寶哭鬧任性不聽話是令我們家長非常頭疼的一個問題。打寶寶捨不得,而且打了也沒有用。但隨著寶寶的認知發展,三歲以後如果寶寶還是哭鬧不聽話非常任性,那麼此時寶寶的任性就不能被輕易寬容了。他們哭鬧或許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獲得某些東西或者是獲取家長的同情。總之3-5歲的孩子甚至更大些的六七歲的孩子,如果還是這樣任性撒嬌不聽話。那麼我們家長就需要注意了。那麼我們該如何制伏孩子呢?
  • 李玫瑾:6歲以前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家長必須要引起重視
    如果孩子6歲前你不管,等到青春期孩子開始變得叛逆,對你的話就會充耳不聞,打罵根本不管用,孩子還動不動就會拿跳樓相威脅,這時候你想管也管不了了。那麼父母如何在關鍵期幫助孩子培養一個好的性格呢?1、建立起早期的依戀關係。
  • 孩子哭鬧不聽話,別再用這2種錯誤方式,教你一招管好孩子
    脾氣被孩子激發得戰鬥力爆表。面對孩子的哭鬧、不聽話、耍賴皮,脾氣「噌」的一下就被點燃,忍不住吼孩子,甚至想動手打他,事後又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怪自己為啥控制不住?打罵以及恐嚇威脅式的教育,都能很好地讓孩子「乖乖聽話」,但卻容易讓孩子走向極端。
  • 被愛包容的孩子,真的不會通過發脾氣贏得關注嗎?恩威並施很重要
    不,從阿芳的言語之間,也同樣嗅到了孩子難教也的情緒化波動,這才是教育孩子該有的情緒,那些不食人間煙火般的仙氣父母,又有幾個可以經得起孩子的不消停考驗呢?就算是被街坊四鄰公認為好脾氣的阿芳夫妻也不例外。有的不過是每個人的教育方式不同、所呈現的結果不同而已,而那些整天嚷嚷著孩子是來討債的父母,無非是給自己失敗教育找藉口。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有沒有試圖去了解發脾氣背後原因,又或者有沒有自問自己"孩子發脾氣了該怎麼辦?"?
  • 李玫瑾教授:孩子三到六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把人的一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這父親說你快下來,我明天給你買,今天手機、明天電腦、後天遊戲,什麼MP4、耐克鞋、自行車,總而言之他父親拿他沒脾氣,最後問我怎麼辦,我說晚了。晚了什麼意思呢?你現在不給也不行了,你就給吧,他說給不起怎麼辦呢?我說那你也熬吧。」
  • 孩子在超市吵著要買玩具,不買就哭鬧不止,撒潑打滾,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這樣說過:不打不罵,平靜的把孩子抱走,兩個人獨處,靜靜看著孩子哭,孩子哭累了,給孩子一塊熱毛巾擦擦臉,敷敷眼睛。靜靜看著孩子哭,一是確認孩子安全,二可以讓孩子看到你的反應。最後給孩子擦擦臉,是讓孩子知道你還是愛他的。原則的問題絕不能妥協,有一就有二,慢慢的孩子想要什麼東西都會用哭鬧解決。
  • 李玫瑾教授: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只需做到4不要,輕鬆解決
    比如"你要聽話,聽話才是乖孩子……""你不可以這樣哦,你看看別人家的小朋友都不這樣……"她還曾強調,孩子6歲之前家長要學會說"不",但不是靠打罵來讓孩子屈服。如何應對孩子的哭鬧要挾?李玫瑾給家長支招,提到4個基本原則:第一、不要罵,會給孩子留下不文明的印象。
  • 熊孩子哭鬧,家長沒辦法?抓住五個要點定能搞定習慣性哭鬧的孩子
    專門研究青少年及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針對這種狀況曾給家長們指出了應對的策略。孩子的性格特點以及行為習慣的形成在孩子6歲之前可謂是關鍵期。所以,家長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脾氣及行為習慣等,一定要抓好孩子6歲之前的教育。
  • 李玫瑾:孩子不聽話的三種表現,媽媽態度和語氣,決定了孩子未來
    李玫瑾:孩子不聽話的三種表現,媽媽態度和語氣,決定了孩子未來當孩子情緒波動時,愚蠢的父母責備孩子,聰明的父母關愛孩子。——趙東華當孩子撒潑打滾,無理取鬧時,正是孩子表達自我的極端展示方式,其實,孩子在不同的時期,都有自己思想發育的特點,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不聽話」表現,比如:第一:當孩子出現跟家長索要,自己想買的玩具時,如果家長不滿足,就會出現孩子任性不聽話的情況
  • 李玫瑾: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時,四個基本原則,是最佳的處置方式
    父母們不理解孩子哭鬧時的執拗,似乎這只是個案問題,而事實上,這也是父母教育方法不恰當的表現。心理學家們把孩子3-6歲的年齡段,稱之為是情緒敏感期,此階段的孩子會更傾向於情緒化的表達,所以哭鬧反應尤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