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三到六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2020-09-19 雨下星空



孩子的成長是分階段的,對孩子的教育自然也是分階段的,不同時期各有教育的偏重點。

中國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把人的一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要注重孩子的性格培養,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孩子學會「克制任性」。


中國公安大學教授 李玫瑾


「有一個老教授找我,說我這兒子天天跟我要東西,17歲了,只要不滿足就扒著窗戶說我不活了,我要死。這父親說你快下來,我明天給你買,今天手機、明天電腦、後天遊戲,什麼MP4、耐克鞋、自行車,總而言之他父親拿他沒脾氣,最後問我怎麼辦,


我說晚了。晚了什麼意思呢?你現在不給也不行了,你就給吧,他說給不起怎麼辦呢?我說那你也熬吧。」



上面是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提到的一個例子。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問題出來了,那也沒辦法了,過了那教育的關鍵期了。這時候,你不滿足他的要求,他有一百種方法跟你鬧:尋死覓活、離家出走、以死相逼。。。。


所以,教育孩子要趁早,關鍵期就是3-6歲,這個時期要注重孩子的性格養成。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剛剛萌發,正處於性格養成初始階段。


就像矯正一棵樹一樣,小的時候樹枝柔弱,可塑性強,矯正起來就不太費勁。但是要等樹枝長粗了,變硬了,那時候再想矯正,不僅費時費力,甚至有可能把書折斷。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是這樣。3-6歲,是性格養成的初始,同時也是「能耐」還不夠大的時候。這時候他任性,胡鬧,頂多在地上打個滾兒,哭哭鬧鬧,不會造成太大的後果。


但是,要是等孩子青春期了,你再管教,那時候,他長高了,也有力氣了,一衝動就會做出格的事情。比如十二歲的孩子,非要到網吧玩兒,你不給他錢了,他會怎麼樣?他會跟你鬧,會離家出走,今兒晚上不回來了。


要在孩子三到六歲的時候,對他說「不」。什麼叫說不呢?就是這事兒我說不行就不行。


具體的講,就是抓到一件他不該做的事兒,你不讓他做,他會跟你鬧。因為我們知道,三歲之前孩子不能說話,說不清楚,他很多問題都用哭聲來表達,比如他肚子疼,腸胃不舒服,他不會告訴你,他說不出來,他只會在那兒哭,他只要不舒服就會哭。


但是孩子過了三歲他就能說了,能說的時候他不說,他要這個你不給,跟你鬧,這時候他就是有目的了。


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當父母發現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一出現,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對孩子說「不」,要做到以下三點:


1、「說不」的環境要講究


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而前面對你。

最好選擇在臥室內,因為房間裡沒有危險物品。你將他置於臥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後,告訴他(她)「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2、以不變,應萬變


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度。


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要出聲,不要哄,不罵不打,就說「你這樣哭是不對的」,然後可以拿一個凳子坐在那。


孩子閉著眼睛哭,他會悄悄睜開眼看,想「你怎麼還不來抱我」;第二次繼續哭,然後再睜開眼,看看怎麼還不理我,然後繼續哭;到第三次的時候他自己就不哭了。這個過程就是讓他知道,是他自己不對,哭是沒有用的。


3、恩威並重,加深印象


等他哭完了,家長可以拿熱毛巾幫他擦擦臉,讓他覺得父母還是愛自己的。


擦完了以後,再坐下來,問他「要哭嗎,要哭接著哭,我等你」,這個時候他就知道,哭是沒有用的,這是無語自威。以後再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只要拉下臉,孩子就明白了。


這個威嚴很簡單,但一定要早做。做完這件事後,孩子哭得很累,家長就可以幫他脫掉衣服,讓他睡一會,睡著以後再離開;


如果有的孩子不想睡,那就出去喝點水,或者吃一點東西。吃東西之前,家長可以說「媽媽要跟你說一件重要的事,說一說剛才哭的事」,這麼做是為了讓他知道這個事沒有過去,也是為了告訴他以後應該怎麼做。


以上就是李玫瑾教授提出的「克制任性」的方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於你自己的表現!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最早越好。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坦言:孩子六歲之前沒管好,長大以後你想管也管不了
    我平時特別喜歡聽李玫瑾教授的演講,她的理論與我們這些從事兒童教育工作的人不太一樣。她研究的是犯罪心理和青少年的心理問題,而青少年所遇到的心理問題,很多都與早期父母的撫養方式有關。所以每次聽李玫瑾教授的演講都感覺醍醐灌頂,同時又可以把她對孩子心理的分析融入到教育孩子中去。
  • 李玫瑾教授:孩子三到六歲你不管,等到十五六歲想管就難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三到六歲你不管,等到十二歲想管就難了父母應該在孩子3-5歲時就應該找機會給孩子一次明確態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對,我就不愛你!——李玫瑾教授龍龍媽媽家對門住著一對老兩口,人特別好,家裡蒸包子都會給我們家送一些,對待我們就像自己孩子一樣。
  •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2到5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孩子的成長都是分階段性地,對孩子的教育自然而然的也就不一樣了,在孩子的不同時期,都要用適合的教育去教育孩子。這個時候,李玫瑾教授就把孩子的一生分為好幾個階段。
  • 李玫瑾教授:孩子3-6歲的時候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我國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將一個人的生活分為幾個階段,其中,3至6歲的孩子屬於可塑性非常強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內孩子的自我意識高度發展起來,孩子的認知能力也空前提高。孩子3到6歲你不管,長大後想管都管不了了,後悔都沒用。到底怎麼管教孩子才是對的呢?
  • 育兒專家李玫瑾:家長在孩子三到六歲時候不管,以後想管就難了
    孩子是會不斷成長的,但在很多父母的眼裡,孩子即使長得很大了,那也依舊是一個小孩,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看法一直到孩子很大都把還把還當做小孩看,對孩子極盡寵愛。但是孩子也是會長大的,家長需要正視這個問題。在孩子不斷長大的過程中,家長也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因為孩子的成長也是分時期的。在孩子成長得不同階段對孩子的教育也應有不同的側重點。
  • 李玫瑾:6歲之前你不捨得管孩子,長大之後想管也管不住了
    孩子總是調皮搗蛋,非常不聽話,時不時還跟小朋友打一架,也不尊重長輩,還在商場裡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大哭大鬧,就地打滾。而這些問題是不是讓你感到非常苦惱,無論是他還是嘛也好,都試過了,孩子就是改不過來。其實這樣的問題是有答案的。
  • 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說:在孩子六歲前,最應該這樣管
    關於孩子的教育,任何時候都是家長關心和頭疼的事情。尤其孩子在六歲之前性格還沒有定型,所以有很多的未知數。家長如果這個時候找不到科學的教育方法,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表示,在孩子六歲之前,採用以下教育方法非常有效。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成年後控制孩子李玫瑾教授說: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不管,不該管時瞎管!
    為人父母,總期望給孩子最好的的教育;可往往,不知道該怎麼管?什麼時候該管?如何鬥智鬥勇?怎樣鬆弛有度……李玫瑾教授曾一語中的: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時候的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的瞎管!02小時候放養,長大了想管也管不了「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管不了了!」前些天,表姐來和我訴苦——為了掙錢,表姐夫妻兩,把孩子放在老家,他們在外地打拼。
  • 李玫瑾:在孩子12歲之前,這3方面「狠心管」,孩子將來更優秀
    ,於是孩子可能走進了人生的分叉路,此時父母想管已經為時已晚。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表示12歲之前是依戀期,這是家庭教育孩子的關鍵期,12歲之前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了。一、克制任性所謂克制任性,就是在孩子六歲之前說不!李玫瑾教授強調如果孩子在3、4歲時候用哭鬧要挾你,但是你拒絕了他,他頂多是滿地打滾而已。但如果你一直順從,到了14歲青春期你拒絕他,那麼他可能離家出走、可能跳樓威脅你。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成年後控制孩子李玫瑾教授說: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6歲以下,父母的話是黃金,孩子12歲以後,父母的話就是垃圾。
  • 李玫瑾: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養育孩子最大的悲哀: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拼命管
    表姐生了三個孩子,侄子最小,最搗蛋,然而也是最受寵愛的一個,表姐和表姐夫一家對他是百依百順,從不約束。每次有人勸她,不要慣壞了孩子。她總是以孩子小為理由,不以為然。如今,侄子長大了,身上臭毛病一大堆,這時候表姐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想管,可惜,為時已晚,孩子根本就不聽她的。
  • 李玫瑾:要想孩子好,就得這麼管
    看著孩子呀呀學語,蹣跚學步的樣子,初為人父人母們別提多高興了,幻想著孩子長大以後變成什麼樣,他會不會品學兼優,會不會出人頭地,然而當孩子漸漸地長大,不少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並沒有想像中的好,而是與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馳,變得越來越叛逆不受管束。
  • 一位犯罪心理學教授的話刷屏:孩子6歲前規矩不立好,以後就不好管了!
    強烈推薦各位讀者看看李玫瑾教授的這個講座,補上關鍵的一課。李玫瑾教授長期研究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她認為,對六歲前的孩子進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由於成績上不去讀不成好大學開始著急。
  • 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開始管
    在一期《圓桌派》節目中,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一語中的:「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對於很多家庭來講,孩子只有一個,小的時候愛得不行,百依百順。等到上了初中學習壓力大了,知道孩子不努力讀書就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會影響一輩子,家長開始急。但這時候,孩子到了青春期,已經開始逆反,管不過來了。這確實是一些父母教育孩子時的通病,他們對孩子小時候嬌生慣養,以孩子為中心,什麼都滿足,讓孩子養成了我行我素的性格。
  • 李玫瑾:在孩子6歲之前,這3方面「使勁管」,孩子將來更優秀
    李玫瑾,就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家長總是在該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教育,而在不該教育孩子的時候卻開始教育」。6歲之前,這3方面「使勁管」,孩子將來更優秀一、沒有時間觀念「使勁管」早晨賴床、吃飯慢悠悠、寫作業拖拖拉拉,基本上是現在孩子的常態,沒能看到孩子有這幾種表現的時候,脾氣暴的父母就會對孩子吼叫,想通過威懾的方法讓孩子不再那麼磨蹭。
  • 李玫瑾:孩子3-6歲關鍵期不"管",長大後你"想管也管不住"
    一個好的性格終將成為孩子的一張靚麗的名片。我國兒童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提出,此時要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家長最重要的就是要教會孩子&34;。只有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學會了克制,我們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 李玫瑾:想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家長要牢記「3不慣2不管」
    在李女士的兒子長大以後,不僅不願意孝順自己的母親,還成了一個「啃老族」,總是和李女士要錢。這讓原本就不是很富裕的李女士苦不堪言,但是她又不捨得讓兒子吃苦,只好拼命打工,想辦法養活兒子。:想要孩子少走彎路,更有出息,家長需牢記「3不慣2不管」李玫瑾教授是育兒界非常有名的專家,她研究了很多年的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所以說,李玫瑾教授對孩子的心理十分了解,自然就很會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