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犯罪心理學教授的話刷屏:孩子6歲前規矩不立好,以後就不好管了!

2021-03-02 今日女報

來源:瞭望智庫(ID:zhczyj)

文 | 李玫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 

本文摘編自李玫瑾教授在2008年6月15日於國家圖書館文津堂進行的一次講座,名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常見心理問題與對策》,內容有刪改。

父母對處於幼兒時期(六歲以下)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每個父母各有各的方法,都是希望能為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然而,這世界上唯一不經培訓就上崗的職業就是父母。很多時候可能不經意間,父母的言行就帶給孩子一些不好的影響。

六歲前的孩子需要如何培養,又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強烈推薦各位讀者看看李玫瑾教授的這個講座,補上關鍵的一課。

李玫瑾教授長期研究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她認為,對六歲前的孩子進行教育,要抓住以下幾個關鍵問題: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1

學會對孩子說「不」


首先講第一個問題,對六歲之前的孩子說「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比如,很多孩子在三四歲時都會跟家長鬧脾氣,作為家長你應該怎麼處理呢?

那就是會跟他們說「不」,這件事情說不行就是不行。

雖然這樣可能會使孩子鬧得更厲害。但卻能給他們養成一個好習慣,如果等到孩子大一點了,比如十幾歲的年紀,家長如果那時候才跟孩子說「不」,可能就有點晚了。到時候孩子可能會這麼跟你鬧:第一,離家出走,因為他長大了;第二,他甚至會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的……

這其實並不誇張,我曾經在《今日說法》節目中做過一個案例:一個十二歲男孩,因為被母親罵了一頓,他就服毒自殺了。

記者當時問我,這麼小的孩子怎麼會知道服毒自殺呢?

我說,那是因為你的愛在他看來是沒有限制的,他知道你愛他,所以就用你的愛來威脅你,只是他並不知道死的含義。

這就是父母給孩子的一個錯誤信息:愛沒有限制。

因此,在孩子六歲之前對他說「不」,實際上是對孩子最早的一個訓練,非常重要。為什麼呢?

孩子在兩歲之前的哭聲一般都代表他們的痛苦,但是到三歲以後就不是了,這時候你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他就會哭,變得有目的性了,不再單純是痛苦。

一旦有了目的性,你就應該及時訓練他。如果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們要的東西就不能給。

比如,如果孩子執意要買一輛玩具小汽車,而家裡有很多個了,他的要求並不合理。

這時候你可能會說,家裡的小汽車跟這個差不多,不要買了吧。

孩子說,不行,我就要。

於是,孩子不走,在商店裡鬧起了脾氣。

遇到這種情況你作為家長應該怎麼辦?

這時候就要對孩子做一個克制任性的訓練,可以這樣操作:

把他抱回家,不要對他進行打罵,放任他哭。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最好讓他在沒什麼危險的臥室裡哭。

接下來就是對他進行一對一的教育,儘量不要讓爺爺、奶奶等其他家庭成員參與進來,一個人就足夠了。

但是這裡也需要注意這麼幾點。

一是不要說教,現在對於孩子來說,無論說什麼都是噪音,你要安靜下來;

二是不要走開,孩子是鬧給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著他鬧。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會跟我發脾氣,每當這時候,我一般就安靜地坐她旁邊,她哭累了就會過來看我一眼,然後就接著哭,最後哭到筋疲力盡。

到了這個時候,就應該給點愛了——拿熱水給他擦擦臉。擦完以後孩子可能會覺得,你是不是「回心轉意」了?

這時候你一定不能「示弱」,把毛巾放在一邊,看他是不是還要接著鬧脾氣?

要哭接著哭。

你沒有對孩子進行打罵,只是以這種方式告訴他:沒道理的發脾氣,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這一次之後他就會知道了。

所以,孩子越小越好培養。

2

給孩子創造與父母交流的環節


發脾氣沒用,家長也不能讓孩子太壓抑,應該怎麼辦呢?

家長可以跟孩子講,以後有什麼事要跟我溝通,如果能說服我,那當然可以考慮你的要求。

孩子如果跟你說,媽媽我想要這輛小汽車玩具。

你可能會說,你能跟我講講這小汽車跟家裡的有什麼區別嗎?

這其實是在鼓勵他跟你交流。

當然這種交流一般遵循什麼原則呢?

「三比一原則」,就是三次中你能有一次滿足他,讓他知道交流有用。

這樣,孩子以後就知道跟你交流了,這個關係一旦建立好了,孩子到青春期時,家長跟孩子就很容易相處了。

3

培養孩子克制誘惑的品質


接下來就是要培養孩子學會控制的能力,這怎麼來培養呢?

我覺得可以通過一些具有誘惑力的東西,比如好吃的東西來進行培養。

魚片、巧克力等零食都是孩子愛吃的,剛開始時可以有意識地三天給他吃一次,堅持半個月到一個月,差不多養成習慣的時候,家長可以跟孩子提一個要求:這次給的東西如果你不吃,能保留三天,那三天過後我給你三份;但如果你吃了,三天後就不給了。

提出這麼一個要求後,家長就不要管孩子了,東西給他,你走開。

但家長一定信守自己的承諾,如果孩子真的把吃的保留了下來,你就真的應該給他三份。

這樣,孩子就知道用等待來獲取更大的滿足,這些都是克制孩子衝動的方法。等孩子上學後也是這樣,家長要告訴孩子,現在的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如果一個孩子做不到這一點,那以後一定會出問題。

 


4

培養孩子忍耐和無私的品質


再接下來,就要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忍耐有時也涉及自私問題,所以這兩個問題可以放在一起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私是正常的,因為孩子在小時候都是靠別人來幫助他,他用不著幫助別人。當然,我們也不會指望五、六歲的孩子來幫我們。

等到孩子慢慢長大,學業壓力也會慢慢增大,所以我們家長也一般都不會給孩子增加任何負擔。

這樣下來造成的後果就是,有的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學都不用為父母負責任何事情,他覺得只要管好自己就行。等他考上了大學,更會覺得他是憑藉自己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沒什麼關係。

所以自私是怎麼養成的呢?

就是家裡不管有什麼事都讓孩子只管好自己,不用管別人。

這一點在孩子小時候當然是可以矯正的。

比如,孩子小時候吃飯一般先是由大人餵著吃,然後才是自己吃。從孩子跟你吃飯開始,你就要給他立一個規矩:大人不動筷子之前你就不能先吃飯。

這個規矩很簡單,但卻很有效,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下午放學一般在四、五點左右,這時候可能有的孩子就開始餓了,而我們一家人在一起吃飯一般在六點前後,所以有很多爺爺奶奶心疼孩子,會讓孩子自己先吃。

其實,我的觀點是,餓這一個小時並不能餓壞他,雖然那種飢餓的感覺確實挺難受,但我們要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飢餓。他以後要走向社會、走向人生會面臨著很多痛苦,需要讓他有所體會。

人只有自己經歷過一些痛苦才能體會別人的痛苦。作為成年人我們都知道,當你自己經歷了某種痛苦後,別人再有類似的事情就能激起你的共鳴,其實孩子也一樣。要極早通過這種小小的痛苦讓他學會去理解別人。

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一個家,一個整體,要讓他有一種整體意識。

 

還有一些防止自私的方法也非常有效。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我女兒小時候,有一次我帶她回爺爺奶奶家,她跟爺爺奶奶接觸時間短,有點陌生。我給她剝橘子,她就在旁邊看我剝,我剝完一個就給她一瓣,然後讓她給爺爺送過去,她拿在手裡看看我,看看爺爺,不想過去。於是我說:「如果你不給爺爺吃,我後邊也不給你了。」就在她正猶豫的時候,她姑姑過來了,拉著她的小手說,咱們給爺爺送過去,這樣她就跟過去了。爺爺拿到橘子後特別高興地親了她一下。第二瓣橘子我說去給奶奶送過去,她就乖乖給送過去了。第三瓣橘子我說給大姑,孩子就給大姑了。然後我說這瓣給爸爸。最後那瓣我給她的時候,她拿起來擱在我嘴裡。最後我又拿了一個,整個剝好了,全部都給了她。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就是通過這個過程讓她知道爺爺、奶奶、姑姑、爸爸、媽媽是一個家庭,要有家庭意識,通過這樣簡單的方法來防止孩子養成自私的習慣。就是心中要有別人。


5

讓孩子經歷挫折


最後是要讓孩子經歷挫折。

我認為,挫折訓練也是性格訓練中非常重要的,現在很多學生雖然讀到了大學、碩士、博士,但一旦遇到挫折,有的竟然選擇輕生。這裡面有的是因為論文被延遲答辯,有的是因為失戀……他們一死了之,年紀輕輕就結束了自己生命,也沒有考慮自己父母怎麼辦,這個首先是沒有做到我剛才講的克服自私,心中不會為別人考慮,然後就是沒有忍耐力。

其實,忍耐力是和意志力相關的,而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吃點體力苦。

像我們小時候那個年代,學校經常會有拉練,整個學校的人一起徒步行走,即使你很累也要跟著大隊伍走。我覺得我們現在教育的一個缺點就是,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吃苦了,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小挫折歸結到學校那裡,動不動就把學校告了……這樣就導致學校很多事情不敢做了,即使是對孩子非常有效的訓練。

如果學校確實傷害了孩子那當然可以把責任歸到學校。但對於孩子的吃苦訓練,如果不是學校來做,家長確實是很難做到的。父母真的有時間有精力會帶著孩子步行走上三天嗎?當然不可能,但學校可以。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帶孩子學遊泳,學遊泳要趁早,孩子在六至八歲都可以學。

大家都知道,到了遊泳池,一般教練都會讓家長離開,因為孩子在家長面前一旦遇到點挫折就會去找家長了,那就永遠學不會了。在教練的訓練下,孩子在水裡體味那種不斷失敗又不斷進步的感覺。

到最後家長把孩子領回來一定要問他一個問題:第一次下水是什麼感覺?

他可能會說,我喝了好幾口水,嚇死我了。

那後來怎麼樣了?

還是上來了。

所以這就能讓孩子從小記住這種感受,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如果覺得自己快死了,只要你不放棄自己,用力折騰一下肯定就死不了。有這種想法的孩子不管遇到什麼挫折,他一定能堅持下來。


附上李玫瑾教授演講視頻,強烈推薦!

完整版視頻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

小編工資漲5毛!

相關焦點

  • 孩子何時最好管?李玫瑾:6歲前父母的話是黃金12歲以後是垃圾
    文/格格鬥做父母很難,尤其管孩子。有的孩子從小脾氣暴躁,如果家長不及時管教,長大到了青春期更難管。教育孩子一定不能「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瞎管。」孩子的管教也是有黃金期的,就像種莊稼一樣,春天播種,夏天用心管理:鋤草、澆水、施肥,秋天自會收穫頗豐。
  • 居然被一個犯罪心理學教授刷屏了!她的育兒經真是太贊!
    這個問題,一位犯罪心理學專家居然給出了精彩的答案,這幾天,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段演講刷屏了!這段演講的完整版視頻終於出爐,並上了熱搜。-- 時長 108分 --視頻內容比較長,看不完的可以收藏起來,絕對受益匪淺。
  • 孩子6歲前沒立好規矩,以後就管不了了,犯罪心理學家這樣說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的講座,其中有個部分討論的正是,6歲之前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李玫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教授,長期專注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號稱「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培養孩子的自控力,首先,我們要做到的是,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
  • 居然被一位犯罪心理學女教授刷屏!她的育兒經太贊了!怒轉!
    0-12歲孩子應該怎麼教育?培養重點在哪裡?這個問題,讓一位犯罪心理學專家來回答,會不會讓人覺得有點彆扭?
  • 李玫瑾教授:想要孩子將來有出息,6歲前家長要「狠心管」
    文 | 小婷老師育兒觀(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我曾看過一篇著名的親子教育專家付小平博士寫的文章:《養育孩子:6歲前用心,6歲後省心;6歲前省心,6歲後操心!》這讓我一下子想起李玫瑾老師也特別看重6歲之前對孩子的教育,她曾說過:孩子6歲前要管好,不然以後就管不了了。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那麼,孩子6歲前,為什麼要「狠心管」?
  • 孩子6歲前要立下這五個規矩,若家長忽視了,以後孩子不好管
    孩子6歲前,對於父母來說,在這幾個方面立好規矩,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遵守規矩,孩子長大後會感激你的,而你也會因為孩子感到自豪,不過,往往最簡單的道理,很多父母卻都做不到。可能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的年紀比較小,立規矩管教的話太嚴厲了,但如果你處處縱容孩子的話,他們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慢慢產生很多壞習慣的,這對於他們的成長是不利的,20年後孩子不僅會沒有出息,而且還會埋怨你,到時候想後悔都已經晚了。
  • 孩子6歲前沒立好規矩,以後就管不了了,家長早知早受益
    關於培養孩子自控力的問題,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曾經做過很多演講,也寫了很多的書,告訴家長們應當如何去做。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在童年時期自由發展,所以對於孩子的要求家長們一般不願意去否定,但其實這才是不正確的。在孩子6歲之前,家長就應當學會對他們說不了。
  • 居然被一個犯罪心理學教授刷屏了!她的育兒經真是太贊!怒轉!
    六歲前的孩子應該怎麼教育?這個問題,讓一位犯罪心理學專家來回答,會不會讓人覺得有點彆扭?但昨天,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段演講刷屏了!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藥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之前在這4點「狠心管」,將來孩子一定感激你
    我們不教孩子欺負別人,但打不打得過是能力問題,打不打是態度問題。在孩子6歲左右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6歲之前在這4點「狠心管」,將來孩子一定感激你。很多時候,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未成年犯罪,都是因為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受到過心理創傷,而這些未成年犯罪的現象,其實就是家庭教育的滯後。
  • 李玫瑾教授:一定要保護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尤其在孩子6歲前
    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長期做客《今日說法》、《鏘鏘三人行》等節目講解犯罪心理問題。,她往往把成年時期的犯罪心理反推過去,比如一位弒親案嫌疑人交代作案動機時,簡單的一句「父母管教太嚴格了」,她就能準確判斷出這孩子小時候不是父母帶大的。
  • 李玫瑾:好孩子是狠心管出來的!6歲之前管什麼?答案值得收藏
    心理學研究教授李玫瑾曾說:」孩子們的問題都有延遲性,當你發現孩子管不住的時候,徵兆其實早就顯現了。」之前家長的話就像是黃金,甚至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而6歲之後的話就像泥土,孩子聽了都嫌煩。因此李玫瑾教授表示:好孩子就是狠心管出來的!而且關鍵期就在6歲之前。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在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李玫瑾教授給出了正確的答案,想管出好孩子,就得從3方面來管!
  •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父母最該管什麼?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在青少年心理學方面研究多年的犯罪心理學李玫瑾教授就曾說:「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孩子身上產生的諸多問題,其實在6歲前就已經埋下了根源。因此,6歲前父母們到底該管孩子什麼?這成為很多家長的困擾。李玫瑾教授在一次演講中,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同樣身為父母的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答案。
  • 「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61歲犯罪心理學教授竟然這樣說……網友炸了!
    61歲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6歲之前一定要說「不」李玫瑾教授說——6歲之前性格養成,如果有些問題沒解決,後邊家長就管不了了。所以,6歲之前說「不」,是給孩子一個最早的訓練。我們知道,孩子2歲之前,還不太會說話,覺得難受了、痛苦了都是靠哭來表達。
  • 李玫瑾:「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61歲犯罪心理學教授竟然語出驚人
    61歲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多起個案進行詳細調查。李玫瑾教授關於常見育兒問題的科學建議,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 李玫瑾:好孩子是狠心管出來的!6歲之前該管什麼?答案值得收藏
    心理學研究教授李玫瑾曾說:」孩子們的問題都有延遲性,當你發現孩子管不住的時候,徵兆其實早就顯現了。」並且表示,6歲之前家長的話就像是黃金,甚至可以改變孩子的一生,而6歲之後的話就像泥土,孩子聽了都嫌煩。因此李玫瑾教授表示:好孩子就是狠心管出來的!
  • 李玫瑾教授:好孩子是管出來的!6歲以前狠心管,將來更懂事
    長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就說過:「未成年人的問題都是滯後的,當你發現孩子很難管的時候,其實問題早就出現了。」 所以,李玫瑾教授一直有一個理念:好孩子是管出來的!尤其是6歲前。 那麼,6歲前該管什麼?怎麼管呢?
  •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出現逆反 家長要反省6歲前管沒管孩子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 在2019PAT家庭教育講座上,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玫瑾從心理學的角度詮釋了不少家庭面臨的孩子青春期問題。
  •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在孩子6歲前,父母要讓孩子養成這3種性格
    李玫瑾是從事犯罪心理學的公安大學教授有了自己的獨立思想,也有了叛逆心理,這個時候有些孩子已經很難管了,所以家長還是在6歲之前就教給其這3種性格。她還真的不怕,因為旁邊都有教練,到水裡不會遊泳一直亂撲騰,他也不會管,他還會告訴寶寶等你以後長大了,要記住這種感覺,無論到什麼時候,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會有出路。
  • 孩子6歲以前,不立好4個規矩,以後很難有出息
    研究表明,孩子一生的90%左右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徵都是在3-6歲這個階段形成的,而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孩子的性格、行為習慣將很難改變。因此,作為父母,在孩子6歲之前,一定要進行正確的引導,心理專家建議,務必給孩子立下這4條規矩。
  •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家長別錯過12歲前「最佳教育期」
    今天上午,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李玫瑾來到江蘇少年警校,給學員家長們做了一堂關於心理撫養的講座。李玫瑾教授認為,很多未成人犯罪或青少年有心理健康問題,都跟養育者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