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然被一個犯罪心理學教授刷屏了!她的育兒經真是太贊!怒轉!

2021-03-02 大手牽小手

Q:怎樣才能每天收到優質的升學育兒文章呢?

A:點擊上方藍字「大手牽小手」關注即可!

在成長過程中

一起分享專業、實用、有趣的親子新知與體驗

大手牽小手,幸福向前走!

六歲前的孩子應該怎麼教育?

這個問題,讓一位犯罪心理學專家來回答,會不會讓人覺得有點彆扭?

但昨天,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段演講刷屏了!

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藥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在她眼裡,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規律是可以追尋的。

「大手牽小手」將李玫瑾教授的演講內容與她此前在其他場合的部分觀點整理成文,真的非常有價值!推薦大家一定細讀!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和爸爸媽媽鬧,家長應該說不行就是不行。

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和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

但到了十三四歲,家長突然跟孩子說:「我以後不給你錢了,你不能去網吧玩。」結果會如何?

孩子還會和你鬧,但他有好多種途徑——離家出走,因為他腿硬;還有的,會跳樓自殺或者服毒自殺。

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名12歲的男生,就因為母親說了他,就服毒自殺了。

有人問,為什麼這麼點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殺呢?

因為在孩子的眼中,家長的愛是沒有限制的,孩子已經學會了用「愛」來威脅家長,只不過,他還不知道死亡的意義。

所以,六歲之前,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相關訓練。

我們知道,孩子2歲之前,還不怎麼會說話,大多數情況下是覺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聲來表達;但3-5歲就不一樣了,孩子的哭聲已經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我要這個東西。你不給我, 我就哭!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場裡看中了一個小汽車,家裡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開始哭鬧了,「不行!我就要!」,還賴在商場裡不走了。

很常見是不是?

記住,家長一定要在孩子3-5歲的時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當場不要打也不要罵,讓孩子哭去。

第二步:

回家後抱到臥室裡,一對一,不管誰,一個人管足夠了,把門一關,其他人不要來勸來幹涉。

第三步:記住四個「不要」

所以,你就坐在那兒,表明你的姿態,「今兒這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鬧吧」


孩子當然會接著哭啊鬧啊,說不定人一歪腦袋還會磕到桌角上,你別擔心,他肯定知道疼。

你問他,磕到疼不疼啊,他也許會嘴硬「不疼」,行,不疼那你接著磕。

放心,孩子沒那麼笨,他知道疼,不會繼續去磕。

等哭到精疲力盡了,你給點兒愛,拿熱水毛巾給他擦擦臉,不然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淚也挺難受的。

擦完以後孩子會想,你是不是回心轉意了?

這時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邊一放,跟上一句話:還哭嗎?要哭接著哭。

你看,你沒有打他罵他,也沒有不文明,你只是你這種方式告訴他——

如果你鬧起來沒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讓步

我也不跟你鬧,你就鬧吧。

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對父母提什麼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麼極端的手段要挾父母。他們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愛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鬧沒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點——不能讓孩子太壓抑了。

剛才說到,孩子哭累了,不鬧了,這時你要說一句很重要的話——

以後有什麼事情,能不能好好說?

如果你能說服我,說不定我會考慮你的要求。」

這是給孩子留一條路,跟家長溝通和交流的路。

孩子可能又會和你說,「我想要那輛小汽車啊」

你就可以問他,「那這輛小汽車和家裡的有什麼區別呀?」

注意,這是鼓勵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個原則,記住——

「三比一」,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滿足一次。

讓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給。

所以,這樣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間一個好的關係——

1. 你明確說不行的事情,他就不能鬧了

2. 如果他真的想堅持,他會跟你商量。

有了這個基礎,到了青春期,你們倆的關係就好相處了。

再來說說,讓孩子學會克制誘惑。

剛才咱們討論的是孩子在你跟前鬧,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他能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這是人成長中必備的素質,要學會克制誘惑。

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比如,你找點好吃的小零食,剛開始的時候,每三天給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給,一個月後,孩子已經養成了這樣的飲食習慣。

接下來,你跟孩子說:

這次給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後我再給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麼三天後的那份好吃的也沒有了。

說完之後,你把零食給他,然後你走開,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點——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後,你就說今天這份沒有了,要吃就得再過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這份零食保留下來了,那你就履行諾言,給他三份。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等待可以獲得更大的滿足

這樣的訓練是讓孩子具有克制力,等孩子上學以後,你也要告訴他,現在的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

否則,這孩子會沒有耐性;如果沒有耐性,到了上學後、青春期,一定會出問題。

孩子自私,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小時候,都是別人幫他;即便一點點長大,現在學業壓力那麼大,爸爸媽媽也不會給孩子子再去增加什麼負擔,好好念書就行;所以一直到考上大學,孩子都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等他考上大學,他會覺得,這是我憑自己努力考上的大學,和其他人沒關係。

這麼想很自然,因為從小到大,他在家裡都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別人。

其實,應該讓孩子學會「管別人」。

比如,孩子五歲左右,能跟家長一起坐在飯桌上吃飯了。這時候家長要立下一個規矩——家長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

這個事很簡單,但非常有效。

我們知道,孩子一般放學了,四五點了,就開始有點餓了。可是我們吃飯一般在六點前後;很多老人心疼,覺得孩子餓了,先吃吧。

我覺得,晚吃這一個小時,孩子餓不壞,也餓不死。

我們知道,人生本能的痛苦,是飢餓。

人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後的痛苦還有很多,人只有在痛苦的時候才能理解別人的痛苦。要讓孩子在這種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別人跟他一樣,也會經歷類似的痛苦。

也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一個家、一個整體,要有「別人」的意識

這是從吃飯中學會了忍受。

再舉個例子。

我女兒小時候,跟我回爺爺奶奶家。她看到我在剝橘子,守在旁邊很想吃;我剝好橘子後只給她一瓣,告訴她:「把這瓣橘子給爺爺送去。」

她拿在手裡看看我,看看爺爺,不想送去;我就告訴她,「你要是不送給爺爺,接下來我就不給你吃。」

於是她乖乖地去送了。隨後,我還要求她把橘子分別送給了外婆、姑姑和爸爸……

橘子眼看就剩下最後一瓣,這時女兒做了一件事——

她拿起最後那瓣橘子,塞到了媽媽的嘴裡。

我表揚了他,並且重新剝了一個完整的橘子給她。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整個家庭有了概念,這就是防止自私的觀念培養。

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吃飯時如果家裡哪個成員還沒回來,就要撥出一份留著。到後來孩子就自然成習慣了,腦子裡有別人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進行挫折訓練,這在性格訓練過程中十分重要。

很多大學生,讀到碩士、博士了,都從樓上跳了下去。動不動就跳下去,失戀了跳,連為了論文推遲答辯沒通過這事都跳了下去。

這些青少年倒是挺省事的,兩手一攤跳下去也就不用愁了,不重視自己的生命,這一方面說明他們心中比較自私,上面我們說過的,心裏面沒有他人的觀念;另一方面,他們沒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

所謂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其實與意志力息息相關。意志力的培養,不是憑藉智力培養得出來的,而是通過體力的培養。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適當吃一點體力之苦。人只有忍受過體力之苦,才會承受住生活之難。

像我們小時候經歷過拉練訓練,其實非常好,走不動也得跟著走,不然沒有退路,這種適當的訓練方式就很好。

說到這裡,我想說說,現在有這樣一類家長非常愚蠢,動不動就告學校——孩子受傷了告學校,有點什麼事就就找學校,這種行為其實很愚蠢。

這樣一來,學校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了,但有些訓練就得學校來幹!如果學校沒有進行這些吃苦耐勞的教育的話,家長其實很難做。你父母有可能帶著孩子步行走上三天嗎?幾乎不可能!

這樣,就使孩子喪失了接受必要的經歷和教育的機會。

如果現在學校體力訓練搞不成,我再給家長一個建議——讓孩子學遊泳。


遊泳這事也要趁早。七八歲甚至五六歲都行,送到遊泳池,教練會說你們家長都出去吧,你們在這兒孩子學不了。

為什麼呢?因為接下來,教練會拿著杆子把孩子都趕到泳池裡,甚至是把孩子抱起來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裡使勁撲騰啊!其實,在教練的看護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時候,你一定要問孩子一個問題:「第一次下水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孩子一定會說,「嚇死我了,我喝了好幾口水」……

家長繼續問:「那後來怎麼樣了?不是也好好上岸了嗎?!」

你要告訴孩子,以後人生過程中也許會遇到挫折,可能也覺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撲騰、肯努力,就一定死不了。

以後他再遇到這個挫折,你就給他講這個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這些問題,都要在12歲之前做。

我遇到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對自己長大了的孩子,說不聽,罵無用,打不過……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至18歲前後。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並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人在青少年時期,甚至在成年時期出現的情感問題,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從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釋。

附上李玫瑾教授演講視頻,強烈推薦!

真的是很有道理啊!轉起!

— THE END —

大手牽小手

總有乾貨和驚喜

歡迎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居然被一個犯罪心理學教授刷屏了!她的育兒經真是太贊!
    這個問題,一位犯罪心理學專家居然給出了精彩的答案,這幾天,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段演講刷屏了!這段演講的完整版視頻終於出爐,並上了熱搜。-- 時長 108分 --視頻內容比較長,看不完的可以收藏起來,絕對受益匪淺。
  • 居然被一位犯罪心理學女教授刷屏!她的育兒經太贊了!怒轉!
    這個問題,讓一位犯罪心理學專家來回答,會不會讓人覺得有點彆扭?最近,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段兩個半小時演講視頻,刷屏了!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藥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在她眼裡,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規律是可以追尋的。
  • 犯罪心理學教授談家庭教育,她的育兒經太有道理!
    如果你亟需掙錢,如果你事業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暫時一定不適合要孩子,否則,極有可能事業做大時孩子已經成陌路人……☞0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是否短期要當父親或母親。
  • 全國家長被一位犯罪心理學教授圈粉!她10年前的一段視頻為什麼突然...
    李玫瑾教授自己也沒想到,她,一個中國公安大學裡,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的教授,怎麼就突然在全國家長圈子裡火了!而且火的突如其來?導火索,竟是她十年前在國家圖書館的一次公益講座視頻片段的流出。未想到,研究順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講座在十年後讓我成「育兒專家」,我從未以此內容發論文或著書,包括這次傳播也不是我所知所為,真是應了那句話:有心栽花「花自怡」,無心插柳柳成蔭 我們來正式認識一下李教授 李玫瑾教授
  • 公安大學教授進群打假遭秒踢!網友怒了……
    近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在線「打假」!起因是,一張「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講教育心理學」的海報在網絡傳播,該海報附有二維碼,用戶通過二維碼可進入一個群。而且在我亮明身份後竟然一秒內把我移出群,真是燒香的趕出和尚。11日晚上,記者掃描此前海報上的二維碼發現,仍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加微信群。但掃碼後加入的「教育心理學」微信群中,群名不再有「李玫瑾」三個字,群內傳播的海報也將「李玫瑾」的相關信息刪除,並且群成員中不再有暱稱為「李老師」的用戶,群內也並未傳播李玫瑾的相關講座視頻。
  • 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罪犯,最後發現自己就是「天生的變態」!
    後臺有讀者私信,提出了一個疑問:「#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人的一生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講一個真實案例。在美劇《犯罪心理》中有一個客串人物叫做James Fallon,他在影片裡是一位心理變態的教授。然而,他在現實中的故事卻比電影劇情更加「精彩」。
  • 各有專攻皆精華——也談育兒大咖李玫瑾、尹建莉育兒經
    李玫瑾,中華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著有《幽微的人性》。李玫瑾的教育主流觀點:反推從家庭教育預防。而且育兒還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父母本身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根據孩子的成長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更加合適的教育,才能幫助他們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遠。
  • 從犯罪心理轉行育兒,被家長「奉若神明」的李玫瑾語錄,管用嗎?
    隨便一個平臺都有以搬運李玫瑾的育兒觀點吸引流量的帳號。大家也對李玫瑾的育兒觀點不能再贊同,甚至認為「先學過李玫瑾教授育兒的課才有資格做父母。」可就是這樣一個被廣大父母譽為育兒寶典的一條條視頻現在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喊停,李玫瑾語錄遭到了質疑。李玫瑾是誰?
  • 我國犯罪心理學主要奠基人、法律心理學開拓者羅大華教授去世
    ,犯罪心理學主要奠基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士羅大華老師於2015年11月11日10點10分因病去世,享年79歲。羅大華教授開創先河,奮發圖新,是新中國法律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學科的主要創始人之一,對中國法律心理學事業的創立和發展有突出貢獻。他自1979年開始從事犯罪心理學研究與教學,1983年至1999年擔任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教研室主任,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碩士、博士研究生導師。
  • 孫儷的育兒經被千萬網友點讚:好的家庭教育,都做到了這3點
    01言傳身教,是父母的法寶在英國有一個愛德華家庭,書香門第。老愛德華是個博學多才的哲學家,為人嚴謹勤勉。他的子孫有13位當大學校長,100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60多位醫生,1人當過大使,20多人當過議員。但另一個珠克家族,也是在英國,老珠克是遠近聞名的酒鬼和賭徒,渾渾噩噩,無所事事。
  • 「不願意看我曬娃就屏蔽啊」,面對刷屏式曬娃,您怎麼看?
    甄真這天一邊哄娃一邊刷著手機翻看朋友圈,突然一條動態讓她坐立不安。這是一個很久沒聯繫的有業務往來的客戶,吐槽別人曬娃過於頻繁的事。她趕緊看看自己有沒有發過孩子過於細碎的吃喝拉撒。覺得應該不是指自己,甄真的心才落了地。但是通過查看朋友圈她發現,自從自己曬娃開始,收到的贊是越來越少,自己的曬娃行為,不會也造成了別人的反感吧?
  • 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分析吳謝宇作案動機,令人信服
    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的作案動機一直是一個謎,雖然吳謝宇自己表示他父親去世之後,他母親生活得一直很痛苦,他之所以殺死母親是為了幫助母親謝天琴解脫。但是,這樣的表述真實性有多少?他作案之前真的是這樣想的嗎?
  • 【育兒專家說】李玫瑾教授育兒經
    因此,在數件嚴重案件的傳播過程中,偶然知道了李玫瑾教授。不過,也沒有特意去了解這些案件,查找李教授的相關信息——選擇性忽略。 直到某日,某個微信公眾號推了一篇李教授的一個演講視頻:《孩子早年性格培養決定了他的一生》【可以點擊查看完整視頻】,視頻很長,2個多小時,近3個小時。不過,剛好出差在路上,就戴上耳機聽完了整個視頻。
  • 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罪犯,最後發現自己就是那個「天生的變態」!
    後臺有讀者私信,提出了一個疑問:「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人的一生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講一個真實案例。在美劇《犯罪心理》中有一個客串人物叫做James Fallon,他在影片裡是一位心理變態的教授。在1876年,一位來自義大利的犯罪學家龍勃羅梭曾假設出一個「天生犯罪」的理論,他認為某些罪犯,在很多方面都會與普通人大相逕庭,而這些不同之處會導致他們日後的犯罪率升高。
  • 「太噁心了,看不下去」,寶媽早上曬娃拉臭臭,被好友怒懟拉黑
    寶媽早上曬娃拉臭臭,被好友怒懟拉黑95年的小周本就是一個曬圖狂魔,以前經常在朋友圈發自己美美的照片,大家也都喜歡看,每次都會點讚。可自從去年生完娃後,她就變成了曬娃狂魔,每天都會曬自家寶寶的日常,看到大家給寶寶的照片點讚,小周也非常高興,
  • ...為「具有一定頭腦」的讀者準備的犯罪心理學小說及《犯罪心理師》
    作者是北京人,我真是被他的名字和故事欺騙了。居然是國產,太神奇了= =閃蒼大神 我膜拜推 薦曾以《犯罪心理學—ID》為題、署名閃蒼在網絡上得到了超人氣點擊和熱評,並被三百多家網站轉載。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懸疑環環相扣,推理縝密嚴謹。
  • 尹建莉發文怒批李玫瑾,兩位育兒大咖「皇城PK」,我們該聽誰的
    李玫瑾,中華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提出預防犯罪要從未成年人教育抓起,著有《幽微的人性》。李玫瑾的教育主流觀點:反推從家庭教育預防。小豆豆喜歡說話,入園的第一天,她就對小林校長說了四個鐘頭,直到最後無話可說,才離開辦公室……由此可見,自然養育的方法對孩子的確有效。但是!我們不妨再用另一個案例進行反推。看到這張動圖,各位寶媽、奶爸會不會心有餘悸?
  • 李玫瑾是公認育兒專家,得知其女兒職業後,網友卻直呼「失望」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侵權必究說起萬千父母公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絕對首當其衝。李玫瑾雖然是犯罪心理學專家,但她的「育兒經」卻受到了萬千中國父母的追捧。但凡一篇育兒文章裡加了「李玫瑾」這三個字,就會迅速地在父母群中進行無數次轉發分享。在父母們看來,李玫瑾教授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非常有經驗,很多家長也都是李玫瑾「育兒經」的受益者,因此,李玫瑾的講座也是場場爆滿。
  • 育兒路上很迷茫?你需要學點兒童心理學!
    之前參加過很多次有關幼教的學術年會和研討會,在一次參會的過程中有一個教授他分享了這樣一個觀點:什麼樣的人做教育會比較好?如果你本科學了教育學,碩士學習心理學,或者你本科學了心理學,然後你的研究生再學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這兩門學科結合起來,再來做教育會做得更好。
  •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的18條建議,幫助家長解決育兒難題!太有用了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對育兒的建議,可以幫助各位家長解決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難題,非常實用,不少家長表示:家庭教育中的很多「育兒難題」迎刃而解。提到李玫瑾教授,很多家長並不陌生,她的很多公開演講對家庭教育都很有啟發,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剖析育兒問題,幫助成千上萬的家長找到家庭教育的正確方法,解決與孩子相處時遇到的問題,讓孩子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