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怎樣才能每天收到優質的升學育兒文章呢?
A:點擊上方藍字「大手牽小手」關注即可!
在成長過程中
一起分享專業、實用、有趣的親子新知與體驗
大手牽小手,幸福向前走!
六歲前的孩子應該怎麼教育?
這個問題,讓一位犯罪心理學專家來回答,會不會讓人覺得有點彆扭?
但昨天,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的一段演講刷屏了!
李玫瑾教授曾因在「藥家鑫案」中的心理分析而被不少人熟知。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許多個案進行過詳細調查,在她眼裡,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規律是可以追尋的。
「大手牽小手」將李玫瑾教授的演講內容與她此前在其他場合的部分觀點整理成文,真的非常有價值!推薦大家一定細讀!
一個三四歲的孩子和爸爸媽媽鬧,家長應該說不行就是不行。
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和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
但到了十三四歲,家長突然跟孩子說:「我以後不給你錢了,你不能去網吧玩。」結果會如何?
孩子還會和你鬧,但他有好多種途徑——離家出走,因為他腿硬;還有的,會跳樓自殺或者服毒自殺。
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名12歲的男生,就因為母親說了他,就服毒自殺了。
有人問,為什麼這麼點大的孩子就知道自殺呢?
因為在孩子的眼中,家長的愛是沒有限制的,孩子已經學會了用「愛」來威脅家長,只不過,他還不知道死亡的意義。
所以,六歲之前,家長一定要給孩子相關訓練。
我們知道,孩子2歲之前,還不怎麼會說話,大多數情況下是覺得痛苦了、不舒服了,就用哭聲來表達;但3-5歲就不一樣了,孩子的哭聲已經有一定的目的性了:
我要這個東西。你不給我, 我就哭!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場裡看中了一個小汽車,家裡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開始哭鬧了,「不行!我就要!」,還賴在商場裡不走了。
很常見是不是?
記住,家長一定要在孩子3-5歲的時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當場不要打也不要罵,讓孩子哭去。
第二步:
回家後抱到臥室裡,一對一,不管誰,一個人管足夠了,把門一關,其他人不要來勸來幹涉。
第三步:記住四個「不要」
所以,你就坐在那兒,表明你的姿態,「今兒這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鬧吧」
孩子當然會接著哭啊鬧啊,說不定人一歪腦袋還會磕到桌角上,你別擔心,他肯定知道疼。
你問他,磕到疼不疼啊,他也許會嘴硬「不疼」,行,不疼那你接著磕。
放心,孩子沒那麼笨,他知道疼,不會繼續去磕。
等哭到精疲力盡了,你給點兒愛,拿熱水毛巾給他擦擦臉,不然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淚也挺難受的。
擦完以後孩子會想,你是不是回心轉意了?
這時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邊一放,跟上一句話:還哭嗎?要哭接著哭。
你看,你沒有打他罵他,也沒有不文明,你只是你這種方式告訴他——
如果你鬧起來沒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讓步
我也不跟你鬧,你就鬧吧。
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對父母提什麼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麼極端的手段要挾父母。他們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這愛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鬧沒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點——不能讓孩子太壓抑了。
剛才說到,孩子哭累了,不鬧了,這時你要說一句很重要的話——
以後有什麼事情,能不能好好說?
如果你能說服我,說不定我會考慮你的要求。」
這是給孩子留一條路,跟家長溝通和交流的路。
孩子可能又會和你說,「我想要那輛小汽車啊」
你就可以問他,「那這輛小汽車和家裡的有什麼區別呀?」
注意,這是鼓勵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個原則,記住——
「三比一」,即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滿足一次。
讓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給。
所以,這樣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間一個好的關係——
1. 你明確說不行的事情,他就不能鬧了
2. 如果他真的想堅持,他會跟你商量。
有了這個基礎,到了青春期,你們倆的關係就好相處了。
再來說說,讓孩子學會克制誘惑。
剛才咱們討論的是孩子在你跟前鬧,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你不在孩子身邊的時候,他能不能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這是人成長中必備的素質,要學會克制誘惑。
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比如,你找點好吃的小零食,剛開始的時候,每三天給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給,一個月後,孩子已經養成了這樣的飲食習慣。
接下來,你跟孩子說:
這次給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後我再給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麼三天後的那份好吃的也沒有了。
說完之後,你把零食給他,然後你走開,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點——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後,你就說今天這份沒有了,要吃就得再過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這份零食保留下來了,那你就履行諾言,給他三份。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等待可以獲得更大的滿足。
這樣的訓練是讓孩子具有克制力,等孩子上學以後,你也要告訴他,現在的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
否則,這孩子會沒有耐性;如果沒有耐性,到了上學後、青春期,一定會出問題。
孩子自私,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孩子小時候,都是別人幫他;即便一點點長大,現在學業壓力那麼大,爸爸媽媽也不會給孩子子再去增加什麼負擔,好好念書就行;所以一直到考上大學,孩子都只要管好自己就行。
等他考上大學,他會覺得,這是我憑自己努力考上的大學,和其他人沒關係。
這麼想很自然,因為從小到大,他在家裡都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管別人。
其實,應該讓孩子學會「管別人」。
比如,孩子五歲左右,能跟家長一起坐在飯桌上吃飯了。這時候家長要立下一個規矩——家長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
這個事很簡單,但非常有效。
我們知道,孩子一般放學了,四五點了,就開始有點餓了。可是我們吃飯一般在六點前後;很多老人心疼,覺得孩子餓了,先吃吧。
我覺得,晚吃這一個小時,孩子餓不壞,也餓不死。
我們知道,人生本能的痛苦,是飢餓。
人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後的痛苦還有很多,人只有在痛苦的時候才能理解別人的痛苦。要讓孩子在這種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別人跟他一樣,也會經歷類似的痛苦。
也讓孩子知道,我們是一個家、一個整體,要有「別人」的意識。
這是從吃飯中學會了忍受。
再舉個例子。
我女兒小時候,跟我回爺爺奶奶家。她看到我在剝橘子,守在旁邊很想吃;我剝好橘子後只給她一瓣,告訴她:「把這瓣橘子給爺爺送去。」
她拿在手裡看看我,看看爺爺,不想送去;我就告訴她,「你要是不送給爺爺,接下來我就不給你吃。」
於是她乖乖地去送了。隨後,我還要求她把橘子分別送給了外婆、姑姑和爸爸……
橘子眼看就剩下最後一瓣,這時女兒做了一件事——
她拿起最後那瓣橘子,塞到了媽媽的嘴裡。
我表揚了他,並且重新剝了一個完整的橘子給她。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整個家庭有了概念,這就是防止自私的觀念培養。
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比如吃飯時如果家裡哪個成員還沒回來,就要撥出一份留著。到後來孩子就自然成習慣了,腦子裡有別人了。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進行挫折訓練,這在性格訓練過程中十分重要。
很多大學生,讀到碩士、博士了,都從樓上跳了下去。動不動就跳下去,失戀了跳,連為了論文推遲答辯沒通過這事都跳了下去。
這些青少年倒是挺省事的,兩手一攤跳下去也就不用愁了,不重視自己的生命,這一方面說明他們心中比較自私,上面我們說過的,心裏面沒有他人的觀念;另一方面,他們沒有忍受挫折的忍耐力。
所謂忍受挫折的忍耐力,其實與意志力息息相關。意志力的培養,不是憑藉智力培養得出來的,而是通過體力的培養。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適當吃一點體力之苦。人只有忍受過體力之苦,才會承受住生活之難。
像我們小時候經歷過拉練訓練,其實非常好,走不動也得跟著走,不然沒有退路,這種適當的訓練方式就很好。
說到這裡,我想說說,現在有這樣一類家長非常愚蠢,動不動就告學校——孩子受傷了告學校,有點什麼事就就找學校,這種行為其實很愚蠢。
這樣一來,學校很多事情都不敢去做了,但有些訓練就得學校來幹!如果學校沒有進行這些吃苦耐勞的教育的話,家長其實很難做。你父母有可能帶著孩子步行走上三天嗎?幾乎不可能!
這樣,就使孩子喪失了接受必要的經歷和教育的機會。
如果現在學校體力訓練搞不成,我再給家長一個建議——讓孩子學遊泳。
遊泳這事也要趁早。七八歲甚至五六歲都行,送到遊泳池,教練會說你們家長都出去吧,你們在這兒孩子學不了。
為什麼呢?因為接下來,教練會拿著杆子把孩子都趕到泳池裡,甚至是把孩子抱起來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裡使勁撲騰啊!其實,在教練的看護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時候,你一定要問孩子一個問題:「第一次下水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孩子一定會說,「嚇死我了,我喝了好幾口水」……
家長繼續問:「那後來怎麼樣了?不是也好好上岸了嗎?!」
你要告訴孩子,以後人生過程中也許會遇到挫折,可能也覺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撲騰、肯努力,就一定死不了。
以後他再遇到這個挫折,你就給他講這個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這些問題,都要在12歲之前做。
我遇到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對自己長大了的孩子,說不聽,罵無用,打不過……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多在12歲至18歲前後。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並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人在青少年時期,甚至在成年時期出現的情感問題,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從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釋。
附上李玫瑾教授演講視頻,強烈推薦!
真的是很有道理啊!轉起!
— THE END —
大手牽小手
總有乾貨和驚喜
歡迎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