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61歲犯罪心理學教授竟然這樣說……網友炸了!

2020-10-13 新都教育

一位寶媽留言問:「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該怎麼做?」很多人可能會說:「忍忍就過去了,千萬別還手!」可是,忍讓會換來「施暴者」的心疼和停手?會解決問題嗎?


可以肯定的是,一味無底線地忍讓,只會縱容「施暴者」變本加厲,覺得你更好欺負。


61歲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李玫瑾教授


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時,有觀眾提問說: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李教授堅定的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李教授解釋說:「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遇到問題先讓孩子自我反省;這反而縱容了一些不良行為,最終導致校園暴力事件不斷發生。」


「打回去,我支持你」不是在縱容暴力,而是在用另外一種方式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最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和引導。



李教授舉了自己小孫女的一個例子:


小孫女剛去幼兒園一個月,就被一個小男孩抱起來扔到地上,磕到了凳子上,額頭也磕得腫了起來。


李教授就告訴小孫女,如果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掙脫不掉,就揪住他的兩隻耳朵往兩邊拽,一拽他一疼就會放下你。


李教授給父母提了兩個建議:


第一,自己的孩子不要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越有力量越不能欺負比你弱的。


第二,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別人欺負,可以讓孩子從小進行體育鍛鍊,有運動就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別人欺負。


同時,也提醒各位家長,教孩子「打回去」是一種解決之道


但也要分情況而定,更不能報復性傷害別人。


李玫瑾教授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曾對多起個案進行詳細調查。


李玫瑾教授關於常見育兒問題的科學建議,在這裡分享給大家。


1

再苦再難

也一定要親自帶孩子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出生年,再苦再累也一定要自己撫養。


孩子一歲半之前一定要自己帶,否則你就喪失了對他心理上的「控制力」。


比如說,孩子從一出生就是奶奶帶,等到他上學的時候接回來;


那麼這個孩子只要心裡難過,他一定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奶奶。


如果媽媽和奶奶發生衝突,那麼這個孩子會從心底裡恨他媽。


為什麼孩子一歲半之前的撫養,至關重要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除了可以哭鬧、吃奶和睡覺,一不能抬頭,二不能翻身;


所以他至少有7、8個月,吃喝拉撒完全是依賴另外的人照顧,也就是撫養人。


也就是說,只要撫養人一出現,孩子就能吃了、能翻身了、他下身就舒服了,這意味著什麼呢?


孩子所有的需要的滿足,和由此帶來的快樂,都和這個撫養人的出現息息相關。


日復一日,因為孩子從快樂體驗,到他快樂過程當中的注視,以及他耳邊聽到的撫養人的聲音;


那麼,到半歲之後,孩子最開始出現的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


認人呢,我們都知道,孩子誰養的,他6個月到12個月之間,就開始挑人了。


這種認人的現象,我們叫情感,這個情感的出現,真的非常重要,有時候我們也叫依戀。


依戀就是指孩子早期對某人的一種認準了以後接近他,與該人分離緊張不安,重逢時候的高興輕鬆。


如果早年這個孩子,他所有的快樂和母親的聲音,和母親的相貌結合在一起;


那麼這個孩子往後,他不管怎樣調皮,他心裡還會有一個空間,留給他的母親。


也就是說父母想要對孩子有真正的「控制力」,尤其是母親,那靠什麼控制呢?


不是靠嚇唬、恐嚇、訓斥,真正能讓孩子聽你的,是你對他早年的撫養。



2

孩子6歲之前一定要說「不」


李玫瑾教授說——


6歲之前性格養成,如果有些問題沒解決,後邊家長就管不了了。


第一個,就是克制任性,6歲之前說「不」,非常重要。


比如說,一個3、4歲的孩子和家長鬧,爸媽應該說,今天這事兒不行就是不行。


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


但是等到他十三四歲了,家長突然跟他說——


「你都這麼大了,你得聽話了,好好學習,我不給你錢了,你不能去網吧玩了。」


孩子還會和家長鬧,但他有好幾種途徑了——離家出走,跳樓或者其他極端行為。


這麼點大的孩子,他怎麼會想到「死」呢?


因為在他的眼裡,家長的愛是沒有限制的,他已經學會了用家長的「愛」,來威脅家長,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義。


所以,6歲之前說「不」,是給孩子一個最早的訓練。


我們知道,孩子2歲之前,還不太會說話,覺得難受了、痛苦了都是靠哭來表達。


但3-5歲開始,孩子的哭聲就有目的性了:我要這個東西,你不給我,我就哭。


這個目的性一開始出現,家長就要抓住孩子的一件事對他訓練,什麼事呢?


就是他提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這東西不能給他。


比如他要買小汽車,買了家裡無數了他還要買。在商店開始鬧起來,說我就要這小汽車。


家長說你家裡那個跟這個差不多,不買了吧,孩子就開始哭鬧,說不行,我就要,我不走。

遇到這種情況,就一定要對孩子做一個「克制任性」的訓練。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當場不要打也不要罵,任孩子哭不要管。


第二步:

回家後抱到臥室裡,一對一,不管誰來管,一個人管就夠了,把門一關,其他人不要來勸來幹涉。


第三步:

記住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言傳身教很重要,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這不公平;

不要說教,孩子哭鬧時,你說什麼對他都是噪音,你越說他越鬧;

不要走開,他就是鬧給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著他鬧。


所以,家長就把門一關,往孩子跟前一坐,表明姿態——


「今天這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哭吧,你鬧吧」。


孩子當然會接著哭啊鬧啊——


這時候就算孩子腦袋磕到床角上,你都不要管,他知道疼,肯定不會再磕了。


等孩子哭到精疲力盡的時候,你給點愛,拿熱水給擦把臉,因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很難受了,給他擦一把。


擦完以後孩子會想,你是不是回心轉意了?


這時候你一定要把毛巾往旁邊一放,跟上一句話:還哭嗎?要哭接著哭。


你看,你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你只是以這種方式告訴他——


如果你鬧起來沒道理,我不心疼,我也不讓步,你就鬧吧。


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孩子越小管,越好管。


當然,也不能讓孩子太壓抑了,孩子不鬧了以後,你要跟他說——


「以後有什麼事兒,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說。如果你能說服我,我也許會考慮你的要求。」


孩子可能會和你說,「我想要那輛小汽車」。


你就問他,「那這輛小汽車,和家裡的有什麼區別呀?你能跟我說說嗎?」


注意,這是鼓勵孩子和你交流。


交流有一個原則,記住「三比一」——


就是孩子提出三次要求,滿足他一次,讓孩子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給他。


所以,這樣就建立了你和孩子間一個好的關係——


1、你明確說不行的事,他不鬧了。


2、如果他真的想堅持,他會跟你商量。


有了這個基礎,到了青春期,你們倆的關係就好處了。



3

讓孩子管別人


現在孩子學習壓力很大——


一直到高中學習壓力都很大,所以家長一般不給孩子增加任何負擔。


家長覺得,孩子只要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就行,其他不用管。


所以有些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學,都不用為父母親,去負責任何事情。


因此,孩子只要管好自己就行,那麼管好自己,一旦他考上大學——


他就會覺得是憑自己的努力考上的,跟父母沒關係,也就是自私。


所以孩子自私養成的原因,就是家裡什麼事都讓他只管自己,別人不用管。


其實,應該讓孩子管別人,比如孩子五歲左右,能跟家長一起坐在飯桌上吃飯了。


這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立下一個規矩——家長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


這個事很簡單,但非常有效。


孩子一般放學了,四五點他就開始餓了。


可是家長吃飯一般在六點前後;所以很多老人心疼,覺得孩子餓了,先吃吧。


其實,晚吃這一個小時,孩子餓不壞,雖然餓下來確實挺難受的。


但是我們知道,人生最基本的痛苦,就是飢餓;


而孩子以後走向社會,走向人生的話,他的痛苦會更多。


讓孩子去體會,因為人只有自己經歷了痛苦,才能體會別人的痛苦。


我們成年人都知道,你自己經歷了某些痛苦,當別人再有這樣的事情,你馬上就能體諒別人,孩子也一樣。


要讓孩子在這種小小的痛苦面前,知道別人跟他一樣——


而且我們是一個家,我們是一個整體,所以要有「別人」的意識。


讓孩子「管別人」,是防止孩子自私的一種途徑。



4

讓孩子經歷點挫折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對孩子進行挫折訓練十分重要。


很多人忍受挫折的忍耐力特別弱——


其實這跟意志力相關,而意志力的培養,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要讓他適當吃一點體力之苦;


人只有忍受過體力之苦,才會承受住生活之難。


如果體力訓練做不到,家長也可以讓孩子學習遊泳。


學遊泳也要趁早,七八歲甚至五六歲都行,送到遊泳池,教練會說你們家長都出去吧,你們在這兒孩子學不了。


為什麼呢?因為接下來,教練會拿著杆子把孩子都轟到泳池裡,甚至是把孩子抱起來扔到泳池中。


孩子到水裡使勁撲騰啊!其實,在教練的看護下,孩子都好好的。


但第一天接孩子的時候,你一定要問孩子一個問題:「第一次下水,你什麼感覺?」


孩子一定會說,「嚇死我了,我喝了好幾口水」……


家長繼續問:「那後來怎麼樣了?好好的上來了對吧?!」


你就告訴孩子,以後長大了,一輩子都要記住這感受——


遇到挫折的時候,可能也覺得自己都快死了,但只要肯撲騰、肯努力,就一定沒事。


以後他再遇到這個挫折,你就給他講這個道理,他肯定忘不了。


以上這些訓練,都要在孩子12歲之前做。


有家長說,樹大自然直,孩子大了自然懂事,孩子那麼小,你不要去管他。


不是的,如果孩子12歲之前你沒管他,從14歲開始管,是根本管不了的。


李玫瑾教授說,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


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大多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所以,希望上述的這些「育兒經」,能對家長和孩子有所幫助——


祝願每一個孩子,都健康快樂的長大。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61歲犯罪心理學教授竟然語出驚人
    61歲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李玫瑾教授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時,有觀眾提問說:「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
  • 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
    一位寶媽留言問:「如果我的孩子被打了,我該怎麼做?」很多人可能會說:「忍忍就過去了,千萬別還手!」可是,忍讓會換來「施暴者」的心疼和停手?會解決問題嗎?孩子被打了?打回去啊!61歲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 孩子被打就要打回去?這位犯罪心理學教授的回答火了
    如果孩子被打,您支持他打回去嗎?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做客CCTV《開講啦》節目被問及這個問題給出了肯定回答:「肯定會啊!」李玫瑾教授還拿自己孫女舉例孫女在幼兒園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當然要打回去!視頻來源:CCTV《開講啦》如何防止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指出:要增強體格,學會自我保護!"孩子一定要有體育鍛鍊。有運動,就有爆發力。有爆發力,就不容易被欺負。"
  • 孩子被欺負了教育他打回去?一不小心大人就犯罪了
    案件回顧福建福州的小旭原本也是這麼想的,他跟同學打了架有了衝突之後,便向父母告狀發洩一下,可是他怎麼也沒想到,父母竟然給他出了一個「餿」主意,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是火上澆油,讓全家都陷入了麻煩。事情要從去年12月10號說起,12歲的小旭與同學小李在學校打桌球時,發生口角。衝動之下,小旭打了小李幾拳,小李在回擊時,用桌球拍打傷了小旭的頭。
  • 孩子被打了,教他忍讓還是「打回去」?心理學教授的回答很有道理
    可能每個孩子身邊,都會有這樣愛動手的小朋友,如果你的孩子被別的孩子打了,你會教育孩子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很多家長都有不同的看法,我整理了一下,觀點主要有三個。告訴大人:孩子被欺負了,大人可以作為代表公平和正義的法官,在孩子之間進行調節,這樣對孩子來說比較公平。
  • 孩子被欺負時,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
    孩子被欺負時,到底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李玫瑾教授這樣說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當這些小天使受到傷害時,是所有父母最不願面對的事。近期,孩子被欺凌事件的持續曝光,更是不斷地提醒父母,壞人真的存在,應對的方式刻不容緩。面對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教授說:先要教孩子保護好自己。
  • 孩子在校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
    孩子在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不要認為這是錯的。對的,反擊回去。一好友給我發信息,「兄弟你在學校工作,請教個問題:孩子在校被欺負、被打了,怎麼辦?」我苦笑,我一幹後勤的,哪裡知道這個喲。不過,我可以問問學校裡的教授、老師們。
  • 孩子在幼兒園被打了,要怎麼辦?李玫瑾教授說:打回去
    發生這樣的事情以後,老師們懊惱,家長們心疼。孩子被打了,被欺負了,應該怎麼辦呢?1、安撫孩子孩子心裡一定是委屈的,家長可以抱著孩子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我知道你受委屈了。我會保護你的。」2、聽聽老師怎麼說最不願意看到孩子們之間有糾紛的就是幼師了,沒看好孩子,心裡挺懊惱的。孩子臉上帶傷了,我可怎麼給人家家長交代啊?成熟的老師是這樣來處理的:①檢查是否有傷並處理,同時安撫被打的孩子。
  • 若孩子被打了,教他「打回去」後果更嚴重,智慧父母這樣處理
    可是這條微博卻在網友這裡炸開了鍋,有人聲援被打孩子的媽媽,認為「孩子被欺負,一定要打回去」;也有人贊同男孩爸爸的說法,認為「小孩子之間發生的衝突,大人不要插手」。據新浪微博關於#孩子被欺負,媽媽抓著孩子的手打回去,你怎麼看#發起的話題調查顯示:63.5%的網友認為可以理解,教孩子懂得反擊;7.9%的網友則認為小孩子間的打鬧,大人不應該插手。其實網友們爭論的焦點,無非就是「孩子被欺負了,是否應該打回去?」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辦?李玫瑾教授:「打回去,我支持!」
    一味的退讓只會助長「施暴者」的囂張氣焰,讓他們更加的變本加厲,覺得孩子好欺負。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呢?」李玫瑾教授堅定地回答:「打回去,我支持!」
  • 孩子被挨打了,家長要教孩子打回去嗎?
    61歲的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告訴家長:「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有不被傷害的氣場。」李玫瑾教授參加中央電視臺《開講啦》節目時,有觀眾提問說:「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跑過來跟你說『我同學欺負我,他們打我』;你會不會跟他說『打回去孩子,我支持你
  • 孩子被人欺負挨了打怎麼辦?心理學專家:一定要讓他打回去!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在被問到:「如果孩子被打,您支持他打回去嗎?」 李玫瑾毫不猶豫地說:「一定要打回去。」 廣東六一兒童醫院心理專家指出:因為一個帶著肉體的疼痛和心靈的屈辱感一直生活下去的孩子,會成為一個真正軟弱的人。
  • 孩子被欺負,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還不夠,還要這樣幫助孩子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是忍受,還是打回去呢?很多寶媽都做錯了當孩子上學後,可能就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怎麼呢?是叫孩子忍耐,還是打回去呢?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被問及這個問題的時候,直接肯定回答:肯定支持孩子打回去啊!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家長看一看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就曾經被問到孩子如果被打了,是否支持打回去?李玫瑾教授當時斬釘截鐵地回答「打回去」。李玫瑾甚至還分享了,自己平時教孫女如果被欺負時,該如何掙脫!這個答案一說出口,臺下的觀眾頻頻點頭,對李玫瑾教授的答案紛紛點讚。
  • 孩子被打了,要教他打回去嗎?心理學家這樣說……
    最近有個朋友跟我說:「最近我家兒子被朋友的女兒打了之後,我沒有及時站在他的立場上去安撫他,只是跟他說沒事啊沒事啊,我沒有顧及到他的感受,沒有及時幫助他,我感到很抱歉。」「昨天我家婆帶我兒子在樓下玩,別的小孩搶了我兒子的玩具,還打了我的兒子,我兒子就哭了。」
  • 如果有人打你的孩子,該怎麼辦?避而遠之,還是打回去
    伊能靜說:我最難過的是,女兒被欺負了竟然不會做出任何反抗,只是縮著身體,貼著牆壁,還對著媽媽笑著揮手,這非常讓我心疼。無奈地問道:"當你有個孩子,在學校總被欺負,和老師、家長都說了,也還是被欺負,那你怎麼辦?"網友們紛紛留言:受到欺負,就要立刻反擊回去,否則還會受到更多的欺負。我爹從小就教育我,誰欺負我,我就給欺負回去。
  • 「給我打回去」!3歲兒子被小朋友踢頭,媽媽的做法引網友狂贊!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肯定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你的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你會如何教育孩子?是選擇讓孩子忍耐下去,還是奮力地去反抗?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有爭論的,有的父母認為不要惹是生非,有的卻告訴孩子反擊回去。
  •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不僅要打回去,高情商父母還要這樣做
    差點脫口而出:「打回去啊!」在普通的家庭中,媽媽一定會說:「為什麼不打回去?」事後霍思燕與老師聯繫,老師說孩子打打鬧鬧正常,霍思燕說:「那我會考慮給孩子換個幼兒園,惹不起我們躲得起。」因為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想打回去,而是不敢打回去。霍思燕的做法堪比教科書。
  •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李玫瑾:不僅要打回去,高情商父母還要這樣做
    在一檔節目中,霍思燕說:「有一天嗯哼回來,哭著說又被小朋友打了,」當時,霍思燕又心疼兒子,又氣不過:「又被打」是說明這不是第一次了,難道我兒子是受氣包嗎?差點脫口而出:「打回去啊!」話到嘴邊,霍思燕又咽了回去,她說:「嗯哼情緒激動,難免會誇大事實,等孩子冷靜了,再問問是什麼情況?然後再與老師取得聯繫。
  • 秦昊因女兒被打崩潰大哭:孩子,如果有人打你,請一定打回去!
    網友們紛紛留言:「受到欺負,就要立刻反擊回去,否則還會受到更多的欺負。」「我爹從小就教育我,誰欺負我,我就給欺負回去。」……其實,仔細想想,不無道理。 打回去,總比一直當一個可憐的「受氣包」要好。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不能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防止孩子被欺負,也是父母們要教會的問題。」當孩子受到欺凌,教會他保護好自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