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跟我吐槽說:經常跟我丫頭說"寶寶,我們出去玩的時候不可以打別人哦"。但是,遇到愛欺負別人的小朋友該怎麼辦呢?帶寶寶出去玩,都會帶幾個玩具,小丫頭也會跟別的小朋友分享,今天剛出去在玩泡泡機,一個比她大的小孩子過來就搶,丫頭躲開了。結果那個小孩上來就推我家丫頭,沒推倒,丫頭也沒哭。我就說了一句"小朋友不要推妹妹哈"就沒說什麼了,那個小孩子看了一下,突然跑過來使勁把我丫頭推倒了躺在地上,丫頭立馬哭的傷心的不得了,關鍵是那個小孩的媽媽在旁邊的凳子上坐著跟沒事人一樣,就喊了一句"蘭蘭過來",我立馬火冒三丈衝那個小孩吼了幾句,她媽媽才走過來說"她小孩不要打人",那個小孩就哭了,我懶得跟她說話,抱起我丫頭就走了。
朋友後面還補充了一句,教養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就是覺得委屈我家丫頭了。
為人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欺負、排擠,卻愛莫能助的時候,必然是非常難受的。作為幼小孩子的保護者,孩子被欺負了,我們不能時時守護在他們身邊,也不能為他們去教訓其他的小朋友。
在最新一期《婆婆與媽媽》的節目中,伊能靜談起女兒米粒在學校的經歷,米粒膽子非常小,剛剛轉到了一個新學校,非常陌生,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的環境,而周圍同學們也不怎麼和她打招呼,甚至還不理她。
伊能靜談到有一個小男孩經常欺負米粒,原因是有一次小男孩不小心撞到了女兒,米粒報告老師,小男孩被要求道歉。原本以為男孩道歉之後,事情就平息了,沒想到這卻成為了小男孩針對米粒的導火索。
在那以後,小男孩每天都會有故意撞一下米粒。在一次舞蹈課上,小男孩故意侵佔了女兒的位置,還把女兒緊緊逼到牆壁的角落裡去。伊能靜說:我最難過的是,女兒被欺負了竟然不會做出任何反抗,只是縮著身體,貼著牆壁,還對著媽媽笑著揮手,這非常讓我心疼。
節目中的秦昊聽到這裡,忍不住掩面大哭。無奈地問道:"當你有個孩子,在學校總被欺負,和老師、家長都說了,也還是被欺負,那你怎麼辦?"
網友們紛紛留言:
受到欺負,就要立刻反擊回去,否則還會受到更多的欺負。
我爹從小就教育我,誰欺負我,我就給欺負回去。
……
大部分父母都覺得,打回去總比當個受氣包強。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不能欺負別人,這是家教問題。防止孩子被欺負,也是父母們要教會的問題。"當孩子受到欺負時,教會孩子們如何保護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生存法則。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教授王大偉曾說過:"壞人喜歡選擇什麼樣的孩子下手?一般是那些軟弱的、遇到問題就嚇傻了的孩子。"這就告訴我們,孩子在受到欺負之後如果一味忍讓、逃避,反而會助長對方囂張的氣焰,讓作惡者得寸進尺,縱容他們的惡意滋長。
近日,馬思純也爆料,自己讀初中的時候非常痛苦,因為一直被欺凌。 跑步的時候因為長得胖,遭到同學的嘲笑和擠兌。私人信件被同學截住並當眾大聲朗讀出來,個人隱私被暴露。就連喝剩的可樂裡,都時常被人惡意地添加粉筆灰、拖把水、抹布水等各種"佐料"。
她沒有向父母求助過嗎?有。但是父母告訴她的是避而遠之,息事寧人。最後,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只不過她的父母告訴她,息事寧人。久而久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得到了是對方的日復一日地變本加厲。
難以想像,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承受著那種痛苦,是如何地不安。即使成年,馬思純也未曾從學生時代的陰影走出來,一度患上"焦慮症"。她一邊回憶,一邊不斷地自我否定:"我沒那麼好。""要不然,我就不會變得像現在這麼軟弱。""那是讓我不自信的開端吧。""讓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是。"
有研究發現,如果孩子長期被排擠、被欺負,長大後的性格更容易低自尊、沒自信、沒主見。
像一隻乖順的羔羊一般,軟弱不堪。而越是這樣的性格越容易被欺負,由此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我們常教育孩子做一個"動口不動手"的乖孩子,要懂得寬容,有禮貌,有修養。是的,這沒錯。可也別忘了,當別人欺負到孩子頭上,學會回擊,才能保護好自己。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無論是育兒還是育己,請活出你的攻擊性。"作為一個母親,我寧願我的孩子做一個"會打人"的"壞孩子",也不要他成為遍體鱗傷的"老實人"。
當孩子被欺負時,我們要教會孩子學會審時度勢,靈活採取合適的方式。蔡康永曾說:"我們相信還擊是必要的,相比還擊的力量,我們更要培養孩子還擊的智慧。"
我們不妨試試一下這幾招。
孩子被欺負時,教會孩子"懟人"。華南師範大學池毓凱教授曾提出"孩子吵架勝利方法"。眼睛要直直地看著對方,挺胸叉腰,要表現出一副"我是不好惹"的模樣。
然後氣洶洶地說:"停!你們不要再欺負我了,不然我要打你了!""你再打我,我就還手了!"
"你說別人是什麼,自己就是什麼!"父母帶領孩子多練幾次狠話,孩子下一次才能信心滿滿地"回懟"。一般情況下,在語言的威懾下,普通的孩子打鬧會得到快速制止。
網上有句很有意思的話:"先文鬥,再武鬥,武鬥不行就撤退。"好漢不吃眼前虧,逃跑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如果對方人多勢眾,硬碰硬,只會被人打得滿身是傷,不如瞅準時機,撒腿逃跑,回家慢慢想對策。
唐鋒盧老師在一次演講中就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總之要回擊。有人侵犯你,你不還手,委曲求全,小孩子就容易陷入不安和鬱悶的境地。"父母一定要告訴孩子,危險面前,別逞能,保自己周全就是最大的"英雄主義"。
放狠話沒用,又沒法逃跑,基本可以斷定對方是惡意傷害,存心霸凌。此時,孩子自己已經無法阻止暴行,一定要學會求助,告訴老師、父母、甚至可以報警。
甘肅的一位14歲少年,在遭到5名同學圍毆時,既不逃跑,也沒有還手。即使被打之後,也沒找人求助,還走回了教室,安靜坐著。結果,錯過了搶救最佳時機,沒過多久,便開始嘔吐,最後死亡。
滄海鏡曾說:"尋求幫助也是一種力量,在這個世界上,獨自一人是很難生存的。"孩子學會求助,相當於握住了一張保命王牌。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斯派維克說:"從小習慣自己解決問題的孩子,長大後才能冷靜應對困難,並拿出好決策。"在孩子成長的一路上,矛盾和衝突在所難免。與其擋在孩子面前替孩子遮風擋雨,包辦一切,不如教會孩子學會處理。
"教孩子學會回擊",不是單純的力量較量,不是你勝我負的輸贏比賽。而是讓孩子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練就孩子強大的心臟,鍛鍊孩子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能力。
為人父母,我們既要讓孩子擁有不傷人的修養,但也要有不好惹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