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種事?--
兩個孩子打起來了,大人圍過來逼著孩子說
「你要道歉,快說對不起」!
孩子委屈巴巴,眼淚打轉,根本不想道歉,還理直氣壯的和家長告狀
「是TA先推我的!」
大人瞬間生氣,
「不管怎麼樣,你打別人就是不對的,必須道歉!」
孩子只能一邊抽泣著,一邊道歉。但其實心裡一點都不覺得抱歉。
前段時間熱播的《小歡喜》裡有一幕就讓我記憶深刻……
劇中季楊楊與同學方一凡產生矛盾,季楊楊的父親,身為區長的老季礙於身份面子,沒了解清楚事情原委便讓兒子當眾道歉並讀檢討書。非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加劇了父子之間的矛盾。
類似的事情,還有打碎了碗,說是小貓幹的。把爸爸媽媽東西弄亂了,說是風吹的… 反正和TA沒什麼關係,看看,死鴨子嘴硬,咋辦?
在電影《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裡,紅皇后和白皇后姐妹倆的仇恨,就源於兒時白皇后犯錯死不承認,還讓紅皇后幫她背了多年的罵名,紅皇后屈辱一生,最後心理扭曲不停復仇。
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是「大錯不犯,小錯不斷」,談不上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大壞事,但就這些小錯誤,總粉飾就會變成父母擔心的「不負責任,沒有良心」的種子。果真如此嗎?
別說孩子,大人一天也要犯很多的錯誤,說至少7句謊話。該怎麼幫助孩子承認錯誤呢?背後,涉及的是換位思考和承擔責任。
每次父母都有很多的責罵,甚至說教,反覆的批評,都讓孩子害怕說真話。 「我都說過了…」「早就提醒你了…」「你怎麼這麼不聽話…」換作我們有一個愛苛責的朋友,也會報喜不報憂吧?
對錯其實是父母自己的主觀想法,在孩子眼裡真的如此嗎?
比如孩子把杯子摔了,或許是想嘗試自己幫媽媽倒水,比如兩個小朋友打架,或許真的是對方過激在先… 很多時候,父母沒有去想「為什麼」,只是再說「該怎麼辦」,也讓孩子索性放棄了溝通。
說了也不聽,聽了也不懂,懂了也不信,時間一久,孩子就不再和父母說真話,父母讓道歉孩子也不願意理解和配合。
孩子7歲以內都是自我為中心的,人類發展就是一部「去自我中心」的歷史,孩子總覺得看到的都是自己的,自己的感受才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也容易漠視別人的情緒和感受。不理解,自己的行為給對方帶來什麼程度的困擾和傷害。
很多父母都喜歡「刀子嘴豆腐心」,批評完孩子,依然會替代孩子善後,忙著給孩子擦屁股。比如砸壞了鄰居的玻璃,替孩子賠錢。孩子犯錯了,替孩子道歉。孩子亂動別人的東西,幫孩子開脫…
孩子從小就覺得「凡事有爸媽」也就更沒有責任感,凡事都等著父母來解決。
讓孩子自己來表述,錯誤發生的過程,而不是父母幫孩子定性。
牛奶撒了可以一起擦,感受嘗試的挑戰和收拾的麻煩。打壞了別人的玩具,帶著孩子一起道歉,並從孩子的零花錢/零食費用裡扣除,讓孩子承擔後果。
比如,拿了別人的玩具,小朋友會很思念自己的玩具夥伴。在平時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提醒TA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孩子平時得到的空間足夠,安全感強大,就知道偶爾犯錯道歉不丟人,做錯事情也不可怕,而且總有解決辦法。這樣的愛和底氣,是承擔錯誤,承認錯誤,解決錯誤的根本。
孩子越能理解父母遇到的錯誤,他人遇到的教訓,看到最後解決的路徑,就越容易對自己承認錯誤,承擔錯誤的後果充滿信心。
其實孩子天生就能理解別人的情緒,不管是犯錯,傷害還是誤會,孩子的初心都是柔軟的。但父母錯誤的示範,和打壓式的溝通,反而會擴大錯誤的陰影,讓孩子感受到羞恥、恐懼和不被愛。
要想孩子會道歉,父母也要敢道歉。
希望孩子想辦法,父母也要有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