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家長都有過這樣的疑問:
為什麼明明是孩子犯了錯,但是他們不僅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開始哭鬧起來?甚至有時候會發脾氣和家長&34;!
這樣倔的孩子,真的沒有辦法「管」了嗎?
答案其實藏在了你和孩子的好關係裡。
事實上,孩子更願意去聽和他關係親密人的話。只有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才會讓他有親近感 讓他喜歡,這時你的傾聽、理解和支持,會讓孩子感覺有力量,他自然也就會聽的進去你說的話了,當然想和孩子建立這樣的親密聯繫並不簡單。
掌握下面3個技巧,可以拉近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要先關注孩子,而不是錯誤本身
例如:在吃飯的時候,孩子不小心把碗給摔碎了。媽媽第一時間是責罵孩子不小心,這時候孩子開始哭鬧了起來。
這是並不是孩子在無理取鬧,他只是在用哭鬧排解內心的恐懼與脆弱,孩子犯了錯,本身自己心裡就知道自己錯了,感到害怕。然而母親的第一反應不是擔心而是責怪,這時孩子自然會情緒崩潰然後哭鬧起來。
如果母親在孩子犯錯後的第一時間去關注孩子,和孩子一起先收拾殘局讓他彌補自己的錯誤,再告訴他不能在吃飯的時候端著碗到處走,因為會容易摔碎碗導致受傷,告訴他原理是什麼。那麼孩子很可能以後自己會選擇不去做這件事,比起在他犯錯後責罵他告誡他要遵守結果,顯然先關心孩子耐心的告訴他原理,孩子會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聽得進去。
要學會用具象思維和孩子溝通
例如:孩子在客廳看電視,電視的聲音放的很大,這時候臥室裡的父親要求他小點聲。可孩子就像和父親做對一樣,只是輕輕地調低了一點點聲音。繼續開心的看電視,過一會父親就出來指責孩子為什麼沒有小點聲,然後孩子大哭起來。
這時很多的家長都會覺得孩子是在故意「挑釁」,可事實是孩子並不理解父母給的指示,他並不懂得小點聲,是指小聲多少,他以為就是要小聲一點,所以孩子很有可能就只是調低了一點點音量,然後就不再理會了。
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處於具象思維,比如他們只知道一個蘋果加一個蘋果等於兩個蘋果,並不知道1+1=2。
所以當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時候,如果是一些指令,那麼就要清晰易懂,讓孩子一下子就能夠明白,比如想讓孩子把電視聲音調小一點,就過來他的身旁和他一起,當他將電視聲音調到合適的時候,告訴他可以了。
這樣孩子才能明白自己具體應該怎麼做,就不會因為自己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惱羞成怒,大哭大鬧了。
使用共情的態度和技巧
孩子犯了錯,家長一般會先慌忙的去糾錯,這時候孩子的情緒不穩定不僅聽不見你所說的話,還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
相反,若孩子犯了錯,我們能忍住不教訓他、而是先看見並耐心回應他的情緒,才能正確的引導孩子。
當孩子犯錯我們可以試一試用以下這幾個句式來和孩子共情。
◆用「我看見:來客觀描述孩子的言行造成的局面;
◆用「我感到:擔心/難過/不舒服等形容詞描述自己真實具體的感受;
◆用我認為: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期待,和自己的建議等。
這個表達更能促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通過這樣的溝通,孩子能更為理性地去考慮問題,進而主動調整自己的偏差行為。一開始一次兩次,可能還達不到效果,那就嘗試更多次。
耐心而堅定地去影響孩子,他們終會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掌握好責罵與訓斥的方法與技巧,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效果。不當的責罰,不知不覺中會傷害孩子。
孩子做錯事後,正確引導,給他時間,他會聽話改正,會主動道歉。如果強硬指責,只會換來哭鬧。
每個孩子都是我們未來的希望,願家長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能夠更貼近孩子的心,陪伴他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