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是受夠了每天督促你做作業了!你要是不想做就別做了!我不管你了!這麼懶怎麼能學習好?!」
三年級下學期時欣欣的數學和英語都才考了70來分,欣媽和欣爸每天晚上下班後除了做飯收拾家就是督促孩子做作業。但是每天晚上幾乎都是雞飛狗跳的。因為孩子總是磨蹭,好不容易從六點磨蹭到十點,檢查一下,還發現一堆錯誤。
兩人感覺這樣太累了,而且關鍵是,他們的批評督促和嘮叨一點好作用沒起,孩子成績沒上升反而下降。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兩人正好看見朋友圈裡有人分享正面管教的父母培訓班,就一起去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培訓。之後兩人意識到自己不停地提醒孩子做作業其實是在幫孩子承擔做作業的責任,孩子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而不是自己。
於是夫妻兩人經過商量決定不再繼續嘮叨,讓欣欣自己承擔起學習的責任。
那個周六的早飯期間,兩人跟孩子說,他們決定不再繼續嘮叨她了。作為交換,欣欣將每天晚上6:30開始做作業,然後給爸媽們看完成的作業,期末的時候語數英都在80分以上。欣欣還同意如果做作業的時候遇到難題,就向爸爸媽媽請教。欣爸跟欣欣說「做作業是為了你自己好,你需要自己完成。」
討論之後,欣欣還同意,如果哪天晚上沒做完作業,第二天放學後一回家她就做作業,不再看動畫片了。
開始實施新計劃後的第一天晚上,欣欣到了快上床睡覺的時間才開始心不在焉地寫作業。她爸媽什麼也沒說,但是欣媽差點忍不住發火,跟欣爸說她開始擔憂這個新計劃了。
晚上八點二十的時候,欣欣放下寫了一半的數學作業開始跟家裡的小狗玩。她爸媽仍然什麼都沒說。欣媽不停地跟自己說「我不能嘮叨,我不能嘮叨…」說著說著,自己就睡過去了。
第二天放學後,欣欣一會兒家就書包一扔,坐在沙發前看電視。欣媽怒火中燒,但是還是強忍著,僅僅指了指冰箱,上面貼著他們的「協議」。欣欣發了幾句牢騷,然後就回屋了。
但是在四年級接下來的時間裡,欣欣開始變化了。有些晚上她能把作業都做完;有些晚上她爸媽需要提醒她關電視。做數學的時候她時不時地會問爸媽題。欣爸和欣媽總是尋找機會來表揚欣欣,他們表揚她美術課的畫畫得很好,恭喜她考試得了80分。
開家長會的時候,欣欣的班主任說她完成作業的次數更多了。到了第二學期開始的時候,欣欣基本都能自己完成作業了,而且她的成績開始提高。她甚至幫她弟弟學習識字了。
「我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欣媽說,「我之前一直竭盡全力地想要控制她。現在她自己說了算。這樣我感覺挺好的,而且我能感覺到她也覺得挺好的。」
欣爸和欣媽表揚欣欣的努力,但是他們沒有用賄賂或者獎勵來操控孩子的動力(雖然不能看電視像是懲罰)。他們意識到想要控制孩子會讓孩子反抗,但是讓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會促進他們的學習動力。
這是因為自主權是讓人愛上學習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至關重要的因素。人,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自己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別人控制。
例如孩子小時候學吃飯的時候,他喜歡自己拿著勺子而不是讓你拿著勺子喂,要是你硬要拿走他的勺子,他就會哭鬧,他也是在反抗,就像欣欣反抗爸媽的控制一樣。
再比如本來你興致勃勃地想收拾一下屋子,但是這時另外一個人,你爸媽或者老婆,進來命令道,趕快把屋子收拾一下,亂死了。你會怎麼想,切,我還乾脆不收拾了。
本來你挺喜歡看《水滸傳》的,可是某天老師布置作業:今天必須看20頁《水滸傳》,寫3頁書評。完了,這下你可能會一直拖到半夜才看了。
孩子在聽你讓他趕快寫作業的時候也是差不多的心理。
所以,欣欣之所以發生了轉變是因為她重新獲得了自主權,獲得了控制自己學習,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利。
除此之外,自主權非常重要還因為它讓孩子為自己的成就感到驕傲。如果家長控制太多,為孩子做太多,他可能會為自己沒失敗而感激你或者有舒適重負的感覺,但是他也沒法把成就歸功於自己。
所以,孩子不是天生就是拖延症患者,大多數都是後天養育造成的。我們家長可以想想:自己是否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了呢?我是不是為他做太多決定了?幹涉太多他的學習了?
我是,上海外國語大學英語教育碩士,英語老師,寶媽。在頭條和大家分享科學英語啟蒙和教育經驗,歡迎大家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