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對於這個「背鍋俠」,不要再誤會它了

2020-09-23 小海豚1212

Part 1

談及電子設備和視頻影像,不難想像,絕大多數家長根深蒂固地認為,這類產品與孩子成長相對立!並重複嚷嚷著那些讓它們背鍋多年的糊調調:

別給孩子看這些,傷害眼睛!影響學習!

走走心吧,這些會使孩子上癮,別讓孩子玩物喪志!

而那些「背鍋俠」本尊們則集體表示抗議:

「我們能網羅天下資訊、傳輸科教信息、傳播先進技術, 還有各種豐富的娛趣益智功能,不僅帶給成人各種豐富的觀感體驗,也能為孩子展現趣味童真的動感視界。可為什麼家長總要放大我們微小的負影響 『腐敗心智、挫傷視力、玩物喪志』?!我們招誰惹誰了?活該當了多年的背鍋俠!」

Part 2

其實,對待數碼視頻這種電子產物,家長自身是樂在其中的。但出於「護崽心理」作祟,對一切有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的物品都潛意識裡設為假想敵並無限擴大敵意。

的確,這些數碼視頻有別具一格的動感畫面和豐富新穎的趣味體驗,給孩子的感官系統帶來一定強度的衝擊力和刺激感,能鎖定孩子高度關注,因此家長普遍擔心孩子:一入此坑深似海,回頭已是難自拔。

但對孩子而言,若這種誘惑長期得不到合理滿足,會刺激孩子產生「潘多拉效應」,又稱「禁果效應」,主要是由『好奇心和』『逆反心』等特質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不禁不為,愈禁愈違』的心理現象,導致其千方百計去滿足心理渴求。

海豚童年就是「禁果效應」的真實版:

在家教極其嚴苛的環境,像電視這種罪大惡極的產物是絕壁要被萬丈隔離的。每晚萬家燈火,窗外傳來電視節目微弱的喧囂聲,撩動海豚心猿意馬停下手中筆,去幻想那些熱鬧翩騰的畫面……

每每鎖定父母離家外出的黃金時段,感覺自己能秒變飛簷走壁、審度謀策的國際特工,火速撩開覆蓋電視的那層神秘的布紗,隨機哪個頻道都是極好看的。

爭分奪秒享受的同時,還要保持高度警覺,將電視音量調至最低,以便能留意門鎖這最後一道防護屏障的動靜,當鎖匙與鎖孔對碰傳來微妙聲息,能瞬間觸發我的求生機制,一氣呵成從「關機降溫——現場復原——秒速閃人」的全套路。

可父母總能鋪設出各種腦洞清奇的戰術陷阱引我踩雷,例如用一根毛髮作為記號載體……

歷經為電視而戰的艱難險阻,海豚一方面覺得幼時的自己太可笑,同時也深覺過於苛刻的約束太可悲……

Part 3

在孩子尚未能識文斷字的年齡,僅靠單一的圖書畫冊輸出知識,對幼童而言會略顯呆板;僅靠單一家長式的言傳身教,對於幼童而言會略顯乏味。而數碼視頻這種活靈活現的動態展現方式更為吸睛、更易吸收,可以說,電子產品輸出的視頻素材,當之無愧可作孩子的啟蒙師。

【助益知識豐富】

日常生活所接觸的視界相對局限,而各類視頻素材中呈現的內容涵蓋大千世界、人情百態,對豐富孩子的知識層面是有所助益的。

才三歲的泰爺從益智視頻中初步了解科學實驗、地理知識、生活常識、安全防護等方方面面的知識,詞彙量信息量已超越同齡孩子的認知範疇。

譬如第一次帶他參觀天文展館,進館前,泰爺居然已能大致說了好些相關詞彙:銀河系、小行星、北鬥星、大熊星……著實讓海豚大感驚喜和自豪,從此再也責怪天文學專業出身的豬隊友,總是偷偷給娃看視頻了。

【助益三觀建立】

《睡衣小英雄》、《海底總動員》、《汪汪隊立大功》、《熊熊樂園》等這類有積極教育意義的題材動畫,能引導孩子分清善惡,明辨是非,學會助人為樂、互助友愛,向孩子灌輸滿滿的正能量。

【輔助社交互動】

孩童世界的各類娛趣信息作為小朋友們的共同話題,在社交方面不僅能助孩子建立與人交流的自信,還能豐富朋友間互動的遊戲情境。

著火了著火了……大家做好保護措施,迅速撤離!

我當黑貓警長,你當那隻叫『一隻耳』老鼠,我們一起來玩逮捕行動。

【輔助能力鍛鍊】

數碼視頻是單向輸入,要最大程度發揮其對孩子的正面啟蒙作用,需家長進一步與孩子溝通,譬如可以引導孩子複述卡通情節的概要,從而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媽媽:今天汪汪隊又立了什麼大功呀?

寶寶:今天它們成功幫大象媽媽找回逃跑的象寶寶

媽媽:呀,那麼厲害!具體是怎麼找到的?跟我講講過程吧……

Part 4

但凡事都有雙面性,不能否認視頻中也存在一些消極內容和負面的影響,那麼如何碼正它們作為啟蒙師的位置,不被負作用影響孩子成長,就需家長發揮關鍵性的引導作用,助孩子與其建立起良好的「寓教於樂」關係:

【明確主次】

'觀看視頻' 作為生活、工作、學習主題之外的附屬物,從幼小銜接階段就應讓孩子明確主次之分:學業為主,務必優先完成作業並溫習所學,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才能將此作為休息的閒趣。

【甄選內容】

視頻中部分內容並不適宜孩子觀看,而孩子本身不具備分辨能力,所以家長一定要嚴格審核內容,為孩子選擇與其心智相匹配的節目。

【把控時間】

目前先進的視頻電子設備都具備藍光護眼功能,但觀看時間過長(持續觀看超出1小時)依然會造成視覺疲勞,建議以設定鬧鐘的方式與孩子協商好觀看時長。實施過程中,面對孩子的討價還價,家長需堅守底線。嚴格把控觀看時間不僅能保護孩子的眼睛,同時能養成孩子出色的自制力。

TIPS:

海豚雖主張適度合理地滿足孩子的觀影樂趣,但並不是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適合觀看視頻:

2歲前嬰幼兒的視網膜發育尚不齊全,儘量不要讓2歲以下的嬰幼兒觀看視頻。

2歲至3歲的幼童每天看視頻最好不要超過2次,每次不超15分鐘。

3歲以上的兒童每天累計看視頻的時間不要超過1.5小時,每次不超半小時。

家長對待孩子這項生活樂趣,不必搞成一場仇大苦深的博弈。科學育兒方式的關鍵詞從來都不應如鎖喉般地苛刻:不行!不可以!不能!

絕對禁止孩子接觸數碼視頻,反而加重孩子的神往,得不到的東西永遠是最好的,不是麼?

別盲目剝奪孩子的視覺享受,把握尺度、放寬政策,一如成全童年的我們,那份垂涎欲滴的渴望……

END

圖片來源 | 部分來自網絡 & 文字 | 小海豚

排版 | 小海豚

北漂紮根,日語專業出身,老師一枚

愛臭美,也愛分享關於美的一切

家有暖男一枚,214出生

有點嬰兒肥,肉多但能藏

摩羯座耿直girl,我在這裡等你~

相關焦點

  • 育兒知識 網課和護眼,父母記住一個都不能少
    海豚極其尊重這個社會化產物,但同時也清楚萬物相互制衡,凡事過猶不及:(關於海豚對電子產品的觀點見這篇:育兒∣對於這個「背鍋俠」,不要再誤會它了)疫情期間無法出門的孩子每天本就與電視、電腦、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斷不了接觸,何況目前線上學習的開展,更是大大增加了孩子面對電子設備的用眼時間。
  • 「NLP育兒系列」人只能從成功走向成功
    目標是「我要什麼」,而不是「我不要什麼」。接下來問:你什麼時候擁有過這個目標?如果找到一個例子,繼續問:你做對了什麼?就是設定「不想要」這樣的目標。比如,我希望自己不那麼難過;我想要不緊張;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那麼叛逆。這些都是所謂「不想要」的目標,可以注意到,裡面都有否定詞「不」,而潛意識是無法讀取否定詞的。NLP認為,「不緊張」這樣的語言進入頭腦後,出現的會是「緊張」的畫面。
  • 教育∣早教班這個「坑」,跳或不跳由你決定
    9個月的時候再去測評,山竹以95分的成績晉升為「優等生」了。02其實,不光是海豚閨蜜如此糾結,到底要不要帶孩子去早教班,一直以來都是個充滿爭議的話題。03早教班這個坑到底該不該跳,海豚認為家長一定要首先想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Q1「早教」和「早教班」
  • 「NLP育兒系列」老去的心不要教育鮮活的心
    (《永續成長的寶藏圖》)感官敏銳,也就是所謂的「赤子之心」吧!記得在《重塑大腦 重塑人生》裡有提到,當人們的某條神經鏈經過反覆多次的鍛鍊,大腦裡的地圖完善之後,這件事就不太會引起注意了,換言之,我們的感官會對這件事麻木掉。久入芝蘭之室不聞奇香,似乎大部分事情都遵循這樣的道理,一旦熟悉了,就傾向於自動化處理。
  • 「NLP育兒系列」不能在製造問題的層次來解決問題
    這個朋友就是卡在了能力層次。因為她缺少有效地方法去應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所以最後會憤怒起來,憤怒更多時候是在表達自己的無能力。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他們能力很強,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這種人其實是卡在了信念和價值觀層面,他們在潛意識裡相信「我不可能會成功」。
  • 別再讓「感統」背鍋!這些真的跟我沒關係
    這就是我們的萬能背鍋俠——「感統失調」。再比如第10條,「選擇性傾聽」,這個也好奇怪,我也會選擇性傾聽,不想聽的我就不聽啊。>>>>「感覺統合」究竟是什麼?」是我們對於身體的一種感覺,影響我們對身體的控制,我們在書寫過程中對筆的控制需要用到手部的肌肉、保持坐姿需要運用腰部的肌力、說話時需要口腔肌肉的配合,所以本體感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行為。
  • 「親子育兒」如何有效地安排親子閱讀時間
    這就導致這個親子閱讀時間的不確定性,它需要父母隨時觀察孩子的需求,在孩子翻書時及時地參與進閱讀當中給孩子以引導。因為我們提倡在固定的時間進行親子閱讀,所以在孩子自己看書時輔以引導只能算是「加餐」,而閱讀「正餐」最好還是將時間固定。
  • 讓日本人誤會的中式日語,以後不要說啦
    發生這個情況除了兩國的文化差異,在學習的時候沒有特別注意習慣性用語其實也是造成這個情況的原因之一。而且很多小夥伴在進行日語會話的時候,總是會將日語轉換為中文,再轉換成自己的日語來進行表達,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中,我們就很容易犯中式日語的一些錯誤,還認為它是對的,這對後期的日語學習也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 對男人來說,到底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
    但……「喜歡」與「愛」呢?兩者的界限更是許多人無法得知的。往往就因為這樣子的不明不白,而追逐幻影直到迷失,接著再引發憤怒引發悲傷。所以今天讓我來告訴各位,對於男人來說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對於「喜歡」這個詞來說,男人對它的定義更像是英文裡的Like可以Like 這隻小狗Like 隔壁鄰居聊天的友善Like her for her hair(喜歡她的頭髮)不過……要從「喜歡」變到「愛」
  • 你知道「反彈」英語怎麼說嗎?
    「請和我的手說話」,意思就是「我聽不見聽不見聽不見」哦,Sheldon這個douchbag還用了Captain Spock的手勢hhh再來兩句稍微比較長的——或者、「你覺得xxx這麼好、你怎麼不娶她?」今年年初《破產姐妹》裡的Max又重新帶紅了一個詞——「Your face」。
  • 「NLP育兒系列」育兒的十二條前提假設
    這意味著,並不存在一種適用於每個孩子的育兒方法。有些家長喜歡李玫瑾,有些喜歡尹建莉,但其實任何育兒的技巧,都不可能完全貼合你的孩子。有時候家長會發現,不但孩子沒有教好,自己反而變得越來越煩躁,越來越失去信心。
  • 育兒 | 對於這類書籍,你可能誤會它了
    因此,對於漫畫,海豚始終心存善意。當然,從家長的角度出發,海豚可以理解操心的老母親們都巴不得化身篩子濾去一切阻礙娃身心健康發展的渣滓。像漫畫書這種以色畫示人,缺少文字內涵,顯得膚淺無聊、毫無深度的書籍並非學習正解,理應篩除。
  • 嘴上說「要自殺」,心裡想「救救我」?這種論調讓人不自在!
    對此,有一種觀點認為,別人透露想自殺的心思,是在傳遞「救救我」的信號。我目測了一次,這種觀點的接受度還挺高。很顯然,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我覺得有必要,就此問題說一說。1.在我聽來,這種觀點,跟早些年,很多人認為女孩說「不是」就是「是」、說「不想」就是「想」、說「不要」就是「要」、說「不喜歡」就是「喜歡」……如出一轍。得承認,這種用反話來表達真實意圖的現象是有的,而且還不少。
  • 這部「不存在」的片子,被硬是打到了豆瓣9.4
    什麼「女版半澤直樹」,「警視廳版半澤直樹」,等等。如果去豆瓣上搜《半澤直樹》的條目,會出現兩個:一個是網友們對於第一季的正經評分十多萬的用戶數據下,還能有9.1的神高分。另一部是續集:《半澤直樹:復仇篇》號稱是原班人馬回歸的續集,並將加入 佐藤浩市、西田敏行 等眾多實力派演員。
  • 日本人不可以說「不」ー正確使用日文的「いいえ」
    沒錯,在字典中,「はい」和「いいえ」的確解「是」和「不是」,但字典卻沒有解釋這兩個字的實際用法,以致學員可能會因為誤用這兩個字而鬧笑話或得罪人,尤其是「いいえ」,若將這個字當作中文的「不」或英文的「no」去用的話,一定會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 「我沒錯,都是因為XX」,孩子愛甩鍋怎麼改?
    你可能像個複讀機念上了幾十遍,也只換回孩子嘟起小嘴眼淚汪汪的一句「我!沒!錯!」。如果是這樣,那就深吸口氣,再想想究竟為什麼。,咱就像「法官」在判決,秉持「不甩鍋,也不當背鍋俠」的宗旨,好好溝通,才能了解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必要時還可以和其他小朋友或是證人重組現場~ 隨後,該道歉就道歉,該賠償就賠償。
  • 「Know Kids」育兒,鼓勵大於讚揚。
    在「育兒群」看到了這樣一個問題,引發了我的思考,這個問題或許很多家長都有困惑,我決定把它拎出來著聊一聊,希望可以解決養育者的困惑,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很多寶媽會對表揚或者說誇獎這件事存在疑慮:比如:我們家的小寶寶完成一件事我們都會誇獎「真棒!」
  • 「蒙特梭利」育兒法適合中國家長嗎,為什麼?
    蒙特梭利有一句很重要的話,「Never help a child with a task at which he feels he can succeed.」「如果孩子覺得這是他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千萬不要幫他做。」
  • 不要再追求所謂「完整的UCD設計流程」
    過去常常被問到一個類似的問題:「有沒有UX設計的SOP? 我們想要導入一套像IDEO一樣,那麼完整的設計流程」。每回聽到這樣的大哉問,我都不太好意思直接潑對方冷水,畢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必定是對於使用經驗有一定的追求與憧憬。不過,很實際的狀況是,大多數公司都不需要「完整的」設計流程;相反地,大家真正需要的是,一個「有效而且彈性的」設計流程。
  • 車上貼「Baby in car」貼紙的真正意義!你是不是也誤會了
    「Baby in car」貼紙隨處可見,甚至車上根本沒嬰兒也貼,但它的功能真的只是裝飾嗎?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看過,有些車子的車尾會貼著「Baby in car」的貼紙,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有的人會回答「車上有嬰兒別撞」,有的人還會解釋成提醒其他駕駛「儘量別按喇叭」,以免驚嚇到車上的嬰兒(不然可能會瞬間從Baby in car變成Devil in car),不過這並不是它本來的目的,畢竟不管有沒有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