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你的孩子的這幾點!你中了幾招

2020-09-16 北宋青檸

今天這個論點,就是「管孩子」。如果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法就是催他;那個毀掉一個孩子最徹底的方法就是管、管、管死他!

這邊的「管」不是管束,是「控制」。總是為孩子做選擇的父母,從孩子穿什麼衣服、剪什麼髮型、去餐廳點什麼吃、要學什麼才藝、要念什麼科系,甚至到孩子畢業找什麼工作、談戀愛的對象都要管,孩子的生活受到全方位幹涉,這樣的人生根本是一場災難。

「我是你媽,難道我會害你嗎?」沒錯,你就是在害他!

常常說「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其實很傷人,因為這種父母習慣用愛綁架孩子,而且通常毫無自覺,我們也可以說這一類父母不是故意的,他們打心底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可以完全復刻在下一代的身上。

如果孩子反抗父母,他反抗的是父母的決定嗎?錯!他是在質疑父母的愛!這多嚴重啊,所以一次兩次十次之後,孩子漸漸被父母吞噬了自我,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到最後變得毫無自己的想法。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教育,家庭教育

尤其,華人世界對母親的要求又非常多,在這種狀況下,父母和孩子同樣都在受苦,家庭的美好價值不應該是小的聽大的;大的聽老的,人生又不是在演傀儡戲,父母應該要訓練孩子成為獨當一面的人,而非將天生就是獨立個體的小朋友,圈養成沒有自我意識的小木偶。

如何培養孩子做出聰明的選擇?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定要有界限,然而父母親往往因為太愛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習慣於掌控孩子,不斷越界的後果,可能將孩子越推越遠,或是影響孩子以後成家的幸福和諧,例如:媽寶男婚後比較容易牽扯出婆媳問題。

知名的史丹佛媽媽陳美齡,把自己的3個孩子全都送進史丹佛大學,當別人問她:妳怎麼教出這麼聰明的小孩?而且還是3個!陳美齡認為,每一個孩子的習性與特質天生不同,為人父母,最重要的任務不該是為孩子鋪好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康莊大道;人生是一連串選擇的結果,因此培養孩子能做聰明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

從何培養呢?第一步就是不要再替他做選擇,有凡事都要管的控制型父母在身邊,孩子怎麼學會為自己負責?有一種父母,不一定將孩子送入名校,但他們絕對是值得欽佩的父母,他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歸屬感,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學會得體的放手,不再強行介入,這就是一種聰明的選擇,父母不能不管,但要有度。

相關焦點

  • 別讓「低效努力」毀掉你的人生
    實際上,很多人都會掉入這種「低效努力」的怪圈裡,很努力、很拼命,但最後卻徒勞無獲。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01 低效努力,正在拖垮你不少人時常會有這樣的感慨:為什麼我每天忙得要死,累死累活地幹,但收穫的卻與付出的不成正比,工資不高,收入不增呢?是時運不濟嗎?是天地不公嗎?
  • 教你幾招~輕鬆幫孩子學會「跳」
    一般來講,「跳」是孩子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學會的一項動作技巧。那麼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應該發展出來哪些相關「跳」的動作呢?以及孩子在「跳」時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呢?影響「跳」因素有哪些呢?(2)下肢力量(3)平衡能力(4)腳知道彎曲02影響孩子跳的幾個因素
  • 「師門」中做「真人」的十二招
    這種嚴格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如此程度的訓練,就是在師門中的「隱身術」。這是一種對他人「我執」講的悄悄話。我現在是常在用這招「婊」來上課的學生,學生如果逼格高些,我這樣處處打下手地侍奉他一兩次,他就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再來上我的課了;他會被他自己的我執「箍」住而來不了。因為,很多人學中醫,真實目的,是想要得到能踩低他人的逼格。
  • 你可能中了「凡學」這招
    據中國的報導,會讓凡爾賽文學成為熱門話題,是來自於博主「蒙淇淇」在網上的一些貼文,她時常在網上分享她在北京奢華的生活,例如:「3 年前我第一次去別墅區,杭州西溪融莊,問阿姨住幾樓啊?她一臉不耐煩地說,沒有幾樓!都是幾區幾棟,一棟都是我家!後來我在北京換了別墅,人口申報,工作人員說地址要補全,準確到幾零幾。
  • 聽到這句話別生氣,這幾招讓你成為無可取代的好爸爸
    「我討厭爸爸!」聽到這句話不要急著生氣,這幾招讓你成為孩子心中無可取代的好爸爸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言語的不禮貌,為什麼會造成我們不開心?是因為大人內心愧疚,還是剛好被孩子戳到痛點,進而感到生氣、不安。大人是否沒有考慮到孩子當時的感受?孩子和大人的感受都是從「我」出發,考慮到的是我自己。當孩子不要大人控制,就會造成對立與衝突。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他認為,阿部走的這條「少有人走的路」,讓我想起鄭淵潔說過的一句話:「一個好的教育者,應該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1個孩子,而不是用1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但我們無法阻止的,是「教育成功學」的遍地開花:「你兒子去了哈佛?
  • 你被你的父母毀掉了嗎?
    但現實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封建」,「陳舊」的思想。我們談權利,何為權利?本義是正當、合理、合法、合乎道德的東西,比如生存、生育、受教育、宗教信仰自由等,而並非權力和利益(英語:jurisdiction and benefit)含義的複合,也不意味著任何牟取利益的權力。
  • 給孩子買蛋糕,你選「植物奶油」還是「動物奶油」?
    那麼問題來了,買「植物奶油」的還是「動物奶油」的?你別無所謂啊,這其中還是有道道的,孩子的事兒上上心。在對比之前,先稍微了解一下什麼是「奶油」。奶油這玩意兒,就是指從牛奶、羊奶中提取出的黃色或白色的脂肪性半固體乳製品。看到了吧,正兒八經的奶油就是「動物奶油」。
  • 用三年業餘時間做出主機遊戲的「門外漢」:我曾想把它毀掉
    所以這回,他想製作完全顛倒著來的文字遊戲:主人公形象不正面,敘事不直白,情感不積極,色彩不明亮,氛圍不溫馨,結局不美滿。本文無意探討劇情,所以你可以視遊戲為「黑暗童話」。而其中最核心的表達,則是主人公無法得到救贖的命運困境。
  • 孩子的安全感多半是父母毀掉的?父母應做好這幾點,你做到了嗎?
    孩子的安全感多半是父母毀掉的?父母應做好這幾點,你做到了嗎?現在的年輕人由於工作都比較忙,即使是有了孩子之後,還是會將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工作上,因為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努力工作,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因此會讓家裡的老人幫忙照顧孩子,但是由於老人的教育觀念和年輕人不太一樣,所以也時常會發生分歧,有的父母發現孩子和老人在一起待久了,也會變得沒有安全感,特別是那些留守兒童。
  • 日語中的「何」讀「なん」還是「なに」?
    一定語境下,「なに」還可以表示感到驚訝或不解。日語中「何」的訓讀有兩種發音,除了以上提到的「なに」之外還有「なん」。那麼你知道「何」在什麼情況下讀「なに」,又在什麼情況下讀「なん」嗎?首先給大家看一看三個帶有「何」的例句,大家可以猜一猜每句中「何」的發音。
  • 孩子「叛逆」不服管?一招進階「高段位」父母
    「火藥桶」「現在的孩子管不得,一管就跟我反!」這股「起床氣」一併延續到了早餐桌上——小雷一會摔筷子,一會使勁放碗,早飯也沒扒拉幾口。見自己一早辛苦忙活的成果被兒子各種嫌棄、糟蹋,加之小雷時不時做出各種破壞「舉動」,早已令張舒怒火中燒。
  • 孩子老是「有聽沒有到」,試試這一招
    對著孩子叮嚀了半天,也不知道究竟有沒有在聽、有沒有聽懂、記下來?不然,為什麼老是要大人重複提醒?美國作家兼獨立記者沃德( Terry Ward )也有一樣的問題。不過,她在美國有線電視網( CNN )分享,在一次小夜遊中,找到讓孩子「聽見」的秘密。
  • 「本音」or「建前」?幾招教你套出日本人的真心話!
    在日語中,有兩個詞語最能體現日本人的文化習慣,那就是「本音と建前(ほんねとたてまえ)」啦。那麼,它們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又見「親吻病」!這 5 類人說什麼都不能親孩子
    這幾天,一則新聞引起了很多家長的關注。蘇州一名 8 歲的女孩陽陽,近年來反覆出現皮疹和發燒,被確診為「慢性活動性 EB 病毒感染」。「親吻病」,父母和兄弟姐妹間親吻都會感染。對於抵抗力很弱的新生兒來說,如果大人唾液中存在腮腺炎病毒,就有可能通過唾液傳染給孩子。2018 年 10 月,浙江一個 18 個月大的女寶寶手臂上長滿了紅疹水泡,而且高燒不止,傷口看起來就像毀容了一樣。多次就醫後才發現,孩子之所以這樣,是被長了「皰疹性齦口炎」的媽媽親吻後感染病毒導致的。
  • 教你幾招
    七天的春節假期結結實實過出了「寒假」的感覺,有了「年華虛度,歲月蹉跎」的精神危機。自從上班以後,從未經歷過這麼長時間的「賦閒在家」,有時候早晨醒來一個猛子坐起,揉揉眼睛,真懷疑自己已經「失業」了。過去那種日復一日的工作強度和密度,無端地消失,忽地發現自己是那麼熱愛工作,有些慕然回首燈火闌珊的崩潰感。
  • 讓你的孩子「決不放棄」妙招
    【報名與否當父母真難】在這空白兩天周間午後時光的沈澱之下,很多事情他都變得自動自發了起來。這也許是小三左右的孩子慢慢的從「他律」走向「自律」的過程,但我還是深深感受到這個刻意的「留白」,讓他有時間整理思緒。
  • 「棉花糖 家庭教育」「媽媽,謝謝你給我面子!」
    時至今日,依然有一些父母,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幌子,以「孩子還小,不要緊」為由,無所顧忌地打壓著孩子的自尊,讓孩子抬不起頭來。」中,宋丹丹半開玩笑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說自己生了個「廢物」。在這個時候,父母不妨給他們找個臺階下,在好言相勸中幫助他們找到正確的方向。
  • 你家孩子,有自己「隱秘的角落」嗎?
    但我們今天想聊的,不是那條「心形曲線」,不是張東升約你「一起去爬山」,也不是朱朝陽的「黑化歷程」。我們想談的,是一個中國大多數家長都忽視的問題:你的孩子,能在城市裡,找到那個讓他們開心的那個「隱秘的角落」嗎?
  • 別讓盲目「雞娃」 坑害了你的孩子
    但這個孩子的表現如何呢?沉默,不愛說話,沒有勇氣自我表達,甚至說「我沒有名字」。他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嗎?其實孩子想表達是「我沒有自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價值,不知道要成為什麼人,可以有什麼目標。孩子,成為了大人實現某種理想的工具。另一種雞娃代表是那些給孩子報了十幾個興趣班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