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延發明了一套珍貴戰術,能保蜀國千秋萬代,可惜被姜維拋棄
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延並不是半路出家歸降劉備,而是劉備的「部曲」,屬於劉備的私人衛隊和親兵,也算是跟隨劉備起家的老資格。魏延早年一直默默無聞,不為人關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備發起攻打益州之戰,奪取了最為重要的一個戰略基地。魏延在這次大戰役中嶄露頭角,他作戰勇猛,屢立戰功,贏得劉備矚目,升任為牙門將,參與了攻打廣漢郡、雒城、成都等戰鬥。
-
魏延死之後,除姜維之外,蜀漢還有哪些可堪重用的大將呢?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魏延與楊儀鬧翻,最終被馬岱斬殺,而魏延一死,給人的感覺就是蜀國再無可堪重任的大將,即便是姜維也不能與魏延相比,那除姜維之外,還有哪位大將拿得出手呢?
-
《三國演義》中腦後長反骨的魏延,歷史上卻是一生悲劇的蜀國良將
《三國志·魏延傳》云:「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義陽縣(今河南信陽市西北),屬東漢荊州之南陽郡。所謂「部曲」,據《後漢書·百官一》曰:「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其餘將軍,置以徵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不可行?1400年後,此牛人用5萬人命解開謎題
也正是因為這樣,「子午谷奇謀」千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至今沒有定論。話說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了第一次北伐。出徵途中,大將魏延向諸葛亮提議由自己率領「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夏侯)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
-
魏延死後,他踩著魏延的頭說了7個字,看來諸葛亮的苦心白費了
事件發生在公元234年,諸葛亮死於其中,諸葛亮死的時候留下一部分遺囑,其中有關魏延的段落更成為了歷史謎團,那就是魏延到底反了沒有。諸葛亮魏延部分是: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到了現在,只能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見解,但是說魏延是被冤枉的還是佔大多數。
-
諸葛亮臨終前留下一句話,卻被小人利用,害了一位大將
自從桃園三結義的三位人物死後,蜀國的時代其實是諸葛亮的時代,諸葛亮後半生想完成劉備留下的遺願,於是亮傾國而出攻打魏國,與司馬懿對決,這也是三國裡面最精彩的橋段,以諸葛亮病故為結局,蜀國從此走下坡路。諸葛亮病故後,蜀國人心惶惶,危在旦夕的時候姜維接替了諸葛亮穩住了軍心。
-
長史楊儀和魏延有什麼血海深仇?和他的死有什麼關係?
我們都知道長史楊儀和魏延的關係特別不好,見面就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史實記載在諸葛亮死後,魏延作為蜀國的一員大將卻不聽從諸葛亮的遺命斷後,跟隨大部隊回漢中。然而他並不是要謀反投奔魏國,那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他和長史楊儀不對盤,因為個人矛盾,那他到底為什麼和長史楊儀這個不待見呢?
-
第一印象很重要,魏延就是因為這個才一直沒有得到重用
第一印象很重要,魏延就是因為這個才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三國演義》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很多人對這一作品並不陌生,可能你還讀了很多遍,那麼你對《三國演義》的印象是什麼呢?你看了這本書會不會也會感嘆,蜀中無大將,而是用廖化作先鋒呢。三國演義這本書本來是尊劉抑曹的,所以這本書對於劉備以及蜀漢的描寫比較正面,描寫的也比較多比較細緻,而對於曹操的刻畫,卻是帶著意見主觀色彩的,充滿了嘲諷和不屑。但是可能羅貫中也沒有想到後世的讀者卻偏偏喜歡曹操,更喜歡曹操說的那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我。
-
魏延墓前, 為何跪著諸葛亮的石像? 專家: 沒毛病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設計斬殺了魏延,魏延作為蜀國後期不可多得一位猛將,他的死實在有點可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謀這樣的策略,由此可見,魏延並非有勇無謀之輩,相反還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大將,可惜的是諸葛亮太過謹小慎微,並沒有採納魏延的建議,這也讓魏延感到十分無奈。
-
殺魏延是不是諸葛亮的意思?翻翻史書,原來我們都被演義騙了
因此他才會在劉備接見魏延的時候,喝令左右斬殺魏延,並且杜撰了一個魏延有反骨的說法(即使真有反骨這種說法,長在脖子後面不摸摸誰能知道),諸葛亮這麼做的本意並不是真要殺魏延,而是起個敲打的作用。用言語警告魏延的同時,也是警告其他有異心的人: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
-
1973年魏延墓被發現,專家發掘出兩尊石馬,原來魏延早已平反
1973年,考古專家在山西省漢中市北門外兩公裡的死馬鄉,發現了魏延的墳墓。專家在發掘古墓時,在附近又挖出了兩尊三國時期的石馬。由於時隔千年,一座石馬已經損壞了,不過另一個保存比較完整。根據當地的老闆姓的說法,這兩尊石馬一個代表馬岱,一個代表的是楊儀。
-
蜀國五虎大將的正確順序應該怎麼排,關羽不是第一趙雲沒上榜
《三國演義》裡蜀國的五員虎將,他們分別是關羽 張飛 趙雲 馬超 黃忠。但是在歷史上實際上並沒有五虎將之稱,那麼如果論功勞論能力在蜀國排出五員虎將,那麼應該都是有誰能上榜呢?下面小編就綜合分析下,列出這五個人的名單,純屬個人觀點。01:張飛為什麼把張飛排第一呢?
-
幸好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否定了,要不然魏延會讓蜀國一敗塗地
很多人除了聲討馬謖之外,更偏向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事件。一般的觀點是,蜀漢北伐宜急不宜緩,像是諸葛亮那樣慢騰騰穩紮穩打的套路,根本不是蜀國國力可以支撐的。只有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那樣,來一場激進冒險的突襲,這樣就可以奪佔長安,北伐也就成功一大半了。
-
諸葛亮死後,魏延是唯一被授予假節鉞的人,卻為何成不了核心人物
這絕不是一句魏延為人差能解釋得清的。後面派遣督五營主力的王平平定魏延之亂也可謂知人善任。沒有造成大的損失。若非諸葛亮與後主劉禪事先就已經達成共識以蔣琬繼任。楊儀一定是非常有力的競爭者。諸葛亮在位期間假節者有四人,依據時間先後為:諸葛亮、李恢、李嚴、魏延。其中李恢李嚴以外鎮都督假節,獨魏延一人是監軍職假節。
-
1973年,漢中發現兩匹三國石馬:魏延的冤屈原來早已被洗清
魏延,蜀漢大將。在諸葛亮執政時期,曾經的「五虎上將」逐漸凋零,蜀漢只有魏延仍能苦撐危局。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是一個天生具有「反骨」的叛將。對於魏延,諸葛亮打一開始就不信任他。因此,諸葛亮在利用魏延的同時,還總想將之坑死。在上方谷,諸葛亮以魏延為誘餌,準備將他和司馬懿父子一起燒死;而諸葛亮死後,他更是設下計謀,讓馬岱殺死了魏延。
-
黃皓說:魏延若在,時事必不至此,魏延若還活著,蜀漢還能延續?
再說魏延,三國時期的一員大將,雖然有不少缺點,但是他很受劉備賞識。劉備在長期的戰亂中見識了各種各樣的人,有忠臣,有叛徒,有兩面三刀的,有一意孤行的,等等。
-
魏延18字道破天機 諸葛亮:即使成功也是最大的失敗!
書中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為蜀國的創立與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在三國時期的戰役當中,運用什麼樣的計謀,對於最後的結果走向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在那個武器水平較為落後的年代,策略與戰術才是戰爭的關鍵所在。所以,謀士或者軍師的正確策略,可以使得自己的部隊付出最少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
三國殺名將傳陣容是第一要素 蜀國怎麼打才好
其實,蜀國本身並不弱於群雄、魏國等其他陣營,缺乏的是一個好的搭配策略,這才是影響勝率的主要因素。從蜀國兩位頂級紅將諸葛亮與趙雲可以看出,其陣營特色在於它極強的群體控制能力與攻擊成長能力。所以玩蜀國的人,最重要是要有釀酒一樣的耐心,靜待厚積薄發的那一刻。
-
「蜀國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國大將廖化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但是後來,普通的廖化卻一點一點地變得有聲望。廖化勇敢地踏出了這最為重要的一步,這對於一個在戰火紛爭時代的普通人來說是非常勇敢的。身處在戰火連天的社會中,哪裡存在什麼安穩,只有逃避才能活命,只有苟且才能偷生。而廖化卻做出了追隨蜀國出戰的選擇,這是改變他人生軌跡的重要決定。
-
三國演義:作為蜀漢第六猛將,魏延能打贏夏侯惇、張遼嗎?
魏延作為蜀漢的第六猛將,以及蜀國後期的第一猛將,武力值僅次於「五虎大將」,勢必也是非常厲害的角色。那麼!如果魏延與張遼、夏侯惇相比,誰的武藝更厲害呢?首先我們先定位出魏延的武力值。他生平的第一場大戰,是與荊州將領文聘交手。這一戰中魏延只有幾百親隨,而文聘手握襄陽數萬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