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出師未捷身先死?魏蜀決戰五丈原,司馬懿早已看破玄機

2020-12-17 白馬晉一

文:幽谷(作者原創授權)

《三國演義》第103回中,司馬懿被諸葛亮在上方谷打得大敗,雖僥倖逃命,但失去了渭南的寨柵,形勢危急。這時,司馬懿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東,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無事也。」後來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即使諸葛亮送女人衣服羞辱也絲毫不為所動,最後果然熬死了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敢如司馬懿所說的「出武功,依山而東」,究竟是軍事能力低下,還是另有原因?為什麼屯兵五丈原魏軍就會沒事?我們先看一下附近的地理環境。

五丈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棋盤山北麓,南連秦嶺淺山,東、西、北三面均為懸崖陡坡,沿山寬0.5千米,北部寬1千米,南北長2.5千米,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傾斜。從地貌上看,五丈原屬黃土塬,位於渭河階地兩側,山前洪積扇前緣。由於斷層構造差異升降及流水作用,形成了階梯狀古地貌。五丈原頂部為黃土,夾有多層古土壤。

按照演義的說法,蜀軍在上方谷戰役後掌握了整個戰場的主動權,諸葛亮兵進五丈原,計劃和司馬懿面對面的決戰,想通過大兵團的決戰來一點一點擊潰魏軍。但是,蜀軍勞師遠徵,千裡決戰,補給困難。反觀魏軍,不但兵多將廣,戰線短,補給便利。且不說魏軍有可能分兵威脅蜀軍大後方漢中,僅僅這麼耗著,蜀軍就耗不起。所以,進兵五丈原把戰場主動權乖乖在還給了魏軍。事實正如司馬懿所料,蜀軍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果然失敗。

那麼,諸葛亮如果如司馬懿所說的,「出武功,依山而東」,究竟有沒有可行性?

按照演義所說的形勢,從純軍事角度分析,「出武功,依山而東」是進行大迂迴的包圍戰,能夠切斷魏軍與長安方向的聯繫,掐斷司馬軍團的補給線,從而使司馬懿大軍堅守不下去。如果諸葛亮不去理會司馬懿的殘兵敗將,直接甩開司馬懿,兵出武功,一個側翼依託秦嶺,另外一個側翼盯住司馬懿,主力突入曹魏的關中地區。這樣一來,司馬懿將陷入極為困難的境地:如果司馬懿要阻止諸葛亮前進,他就必須出擊,和諸葛亮決戰。可是在剛剛打過大敗仗的情況下,和諸葛亮決戰可謂兇多吉少。如果不去阻止諸葛亮,那麼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諸葛亮切斷自己的後方,把自己困死。因此,司馬懿才會說出,諸葛亮出武功,依山而東,曹魏軍將十分危險的話。司馬懿深知諸葛亮一生唯謹慎,自然希望諸葛亮這次依然謹慎行事,不繞過自己,而是採取先消滅自己的策略。如果這樣,諸葛亮就會選擇五丈原紮營,司馬懿就可以與諸葛亮繼續耗下去。所以,當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紮營的時候,司馬懿會高興得對天感謝。

但是,即便按照演義的說法,蜀軍東進,且不說,依蜀軍的兵力能不能切斷與長安的聯繫,蜀軍自己脆弱的補給線也暴露無疑。更重要的是,我們前面說過,上方谷一戰根本就是羅老先生的經典虛構,歷史上司馬懿並無此敗。所以,魏軍的處境並不危險。如果再分析一下雙方的軍隊結構,就更清楚東出武功有沒有可行性。諸葛亮的軍隊大部分是步兵,步兵山地作戰或許還有一定的優勢,但出武功向東進入關中平原。從地理角度看,關中平原實際上是一個斷陷盆地,南依秦嶺,北連黃土高原,西狹東闊。這一地形特點決定了諸葛亮的步兵既要下面迎戰魏國長安方向有騎兵優勢的大軍,側後面又遭受司馬懿軍隊的威脅,隨時可能被切斷後路。這樣危險的形勢,不要說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換做一向主張出奇制勝的魏延來統率,敢不敢出武功向東?或者說,出武功向東的勝算有多大?就是讓司馬懿來統率蜀軍,他敢如他自己說的這麼做嗎?

《晉書》中這樣記載,(司馬懿)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司馬懿的話雖與演義相似,但語境完全不同。當時雙方剛剛交鋒,司馬懿對自己的部下,判斷諸葛亮的下一步行動,說出了上面的這番話。司馬懿這麼說,明顯有炫耀的意味,瞧瞧,我司馬懿對局勢洞察秋毫,他諸葛亮的一舉一動都在我的預料之中。所以啊,咱們不用怕他,現在不跟他打架,是因為用不著跟他打嘛,他諸葛亮又不是什麼勇者,依然穩紮穩打,本質是沒有改變滴。只要我們好好防守,一定可以耗死他!其實,司馬懿是根據地理環境、雙方的實力對比和對局勢的分析,做出這種判斷的。

所以,無論是出武功,還是上五丈原,蜀軍都絲毫沒有取勝的可能。最終諸葛亮壯志未酬,星落五丈原,給世人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五丈原也因此聞名於世。不過在這裡,諸葛亮敢公然讓士兵與魏民相雜種田,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如何看待諸葛亮屢屢北伐呢?易中天教授認為,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為以下方面:一是魏方地域遼闊,對蜀採取守勢,若任憑魏國進一步壯大,雙方的實力差距會越來越大。而北伐兵出隴右,有望獲得戰馬,增強與魏軍抗衡的實力。二是蜀漢內部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和蜀地集團矛盾越來越尖銳,北伐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有效方法。我們知道,三國分立是歷史的插曲,統一是歷史大趨勢。不能因為後來三分歸晉,就認定由魏方統一天然合理,三方都有權實現國家的統一。

問題是,諸葛亮一再北伐,除了第一次打了魏國個措手不及,有一定機會,第三次派陳式佔了武都、陰平,取得一定的戰果,其他的所獲寥若晨星,反而大大消耗了蜀國有限的國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北伐,他在第一次北伐失敗僅十個月後就倉促發動第二次北伐,進攻僅有一千多人的陳倉二十多天,傷亡慘重卻基本一無所獲,可以說是戰略上盲動,冒險進攻,戰術單一,缺少機變的典型。蜀軍攻堅能力之低,嘆為觀止。這一次北伐,絕非網絡某些三國愛好者所說的什麼「測試魏軍的救援速度」,什麼「鍛鍊蜀軍的攻城能力」。蜀軍千裡勞師,消耗巨額國家戰略資源,如果真是為這個目的,那簡直是匪夷所思,荒謬絕倫。事實證明,這根本就不是所謂的「一盤大棋」,如果真要比喻成棋,那也是典型的臭棋。

誠然,諸葛亮作為一段時間的蜀國實際最高決策人,他的北伐得不償失。他事必躬親的性格,限制了部下的發揮,姜維在跟了諸葛亮之後,軍事才能似乎反不如以前。他在選拔人才方面,過於重視道德因素,固然有不得已的原因,難以選拔和培養出傑出人才也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諸葛亮大概是最早實施依法治國的人,他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在我看來,諸葛亮的經濟建設措施與成效在後漢三國時期基本無人能比,他的治軍思想,他的軍事科技發明,都可以列為著名的軍事家行列。他的民族團結、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影響深遠。他《誡子書》中「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時至今日仍廣為傳頌。特別值得一提是千古名篇《出師表》,那「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理想,以及為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尤其是當國家遭遇異族入侵,山河破碎之時,會引起怎樣的共鳴!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為什麼會一再高度讚揚《出師表》。他在《病起書懷》中寫道:「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書憤》更是寫出「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詩句。文天祥也寫道,「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諸葛亮的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病逝:出師未捷身先死
    公元234年10月8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大規模北伐行動至此結束。 幾個月前,諸葛亮率領數萬大軍出斜谷口,開始第五次北伐曹魏。 這次,他依然採用聯吳抗曹的策略,蜀軍在西線作戰,吳軍在東線作戰,讓曹魏兩頭不能兼顧。這是一個可行的策略,儘管效果沒完全達到。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何寫得好,杜甫為何傷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兩句詩歌確實寫得好!詩句是唐代「詩聖」杜甫七律懷古詩《蜀相》中的最後一聯。不但這兩句寫得好,《蜀相》整首詩歌都寫得不錯,細細讀後,讓人懷想古今功業,不禁思緒萬千。敘寫諸葛亮所受到的禮遇和忠心耿耿。尾聯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抒發了作者的傷感之情。蜀漢名相——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東漢末名士,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
  • 歷史上五大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倒數第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蜀相》,描述的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最終病死在北伐路上,給世人留下了巨大的遺憾。其實歷史上有很多英雄,最終都敗給了英年早逝,留給歷史以巨大遺憾。
  • 諸葛亮《出師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宋代詩人陸遊曾寫下「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名句。在古代,蜀相諸葛亮一直是「忠」的代名詞,多少文人以他為榜樣,渴望輔佐君王,報效國家。評價諸葛亮,最貼切的一句話,莫過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出師未捷身先死」,揭秘諸葛亮真正死因,光聽名字就讓人恐懼
    諸葛亮作為三國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是54歲,很網友都說如果諸葛亮能多活幾年,蜀漢的結局就會改變,那麼諸葛亮到底是得什麼病死的?小編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分析。
  • 杜甫一首描寫諸葛亮的詩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可以說是全天下讀書人的楷模,也可以說是讀書人的驕傲,令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才請得他出山,最後幫助劉備,成就了霸業,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人們只要一提起諸葛亮,那是必然會挑起大拇指來,認為他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諸葛亮無論是他的功與名,以及他的人生經歷,那就是傳奇,令無數的後人,為之敬仰。
  • 豬隊友坑害諸葛亮之外,蜀國國力不濟也是導致六出祁山無功的原因
    根據資料顯示,當時整個三國魏蜀吳總人口應該不超過兩千萬(加上山野之民以及未能上戶籍的進行大致推測出來),在古代,人口是一個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之一,而蜀國恰恰是人口最少的那個,卻一把火被燒了有五六萬,並且都是青壯年,可想而知對蜀國傷害有多大,雖然諸葛亮經過幾年休養生息,恢復了一些元氣,但是魏國本來就是最強盛,人口最多的一方,並且已經統一北方,國力上就不可同日而語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從杜甫詩歌看諸葛亮的人格美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此詩作於上元元年(760),杜甫時年四十九歲。《蜀相》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仇兆鰲注云:「首聯,自為問答,記祠堂所在。草自春色,鳥空好音,此寫祠廟荒涼,而感物思人之意。」 句首稱「丞相」而不是「蜀相」,顯見詩人對諸葛亮之景仰。
  • 網友:真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啊!
    網友:真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啊!「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這句話作為《出師表》中的首句,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對於一些十分喜歡三國的讀者朋友來說,不僅是《出師表》中的這一首句,就是連整個《出師表》都是爛熟於胸。
  • 中國最可惜的兩個帝王,都是雄才大略,卻出師未捷身先死!
    在讓人惋惜的帝王之中,這兩個最讓人可惜,因為每一個都是雄才大略,能夠大大的推進中國進步,也最可能亂世中一統中國,然而卻出師未捷身先死,戰前病逝!需要說明的是,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並非是沒有打贏勝仗,而是沒有達成戰略目的,或最終目的,就「身先死」。
  • 你只知道其中一句的詩詞(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自唐代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文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 又一位年輕企業家離世,讓人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
    他的離世,對於了解他所創企業優速快遞的人來說,不得不讓人感嘆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白手起家的創業餘聯兵也算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年輕的他出生於四川省的一個和我們一樣的普通家庭中。在那時快遞行業已經是「多國爭霸」的時候了,如今的快遞巨頭順豐、申通、圓通等快遞公司在那時早已創建。而面對如此多的競爭對手,在經歷了幾年的血雨腥風的相互競爭和搶奪市場後。餘聯兵開始另闢奇徑,開始錯開和各大物流快遞公司在小件快遞包裹上的競爭,開創出了三公斤以上的大包裹服務。成功把自己的快遞公司戰略定位到了「大包裹」快遞物流公司上。
  • 杜甫最著名的一首七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杜甫最經典的一首七律,那便是他的《蜀相》,這也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首作品,而且這首詩杜甫表達出了自己對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才智品德的肯定,同時又感慨了他功業未遂的遺憾,杜甫描寫的很是生動,也非常的深情,讀來更是讓人讚嘆不已。
  • 公元234年,千古名相諸葛亮的最後一年
    李嚴被貶後,李豐仍官居原職,未受影響。因此,李嚴一直心存幻想,願有朝一日能得到諸葛亮原諒,讓他再次起用自己。直到他得知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消息後,才知道再也無機會東山再起,同年,憂憤而死。
  • 2019年「藥學科普之星」作品展示 | 54歲的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
    這張圖片上的人物相信大家通過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都看到過,他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諸葛亮,《三國志》作者陳壽形容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然而,54歲的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究竟得了什麼病呢?
  • 揭: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
    導讀:「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指的就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那麼,諸葛亮六出祁山為何都已失敗告終呢?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將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佔有了天時。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第三、就地利來說,中原人力、物力極為充足,不僅廣闊而迴旋餘地,而且關中地區又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裡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
  • 54歲的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 他究竟得了什麼病?
    這張圖片上的人物相信大家通過歷史書籍或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都看到過,他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諸葛亮,《三國志》作者陳壽形容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然而,54歲的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究竟得了什麼病呢?
  • 諸葛亮臨死,為何要導演「點亮續命」,背後隱藏一條千古毒計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在劉備死之後,希望姜維北伐克服中原,怎奈出師未捷身先死。在他死前導演了一次點燈續命,點亮「七星燈」,作為續命的祈禳之法。那時候任何人都認為他的確想續命,但諸葛亮早就洞破生死的天機,為何會多此一舉,實則有意設下一條毒計。
  •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於五丈原,究竟是啥地方?為何會被困於此?
    在三國中英才輩出,而諸葛亮深不可測的智謀和料事之明的魅力令人折服讚嘆,不過他五次北伐失敗,最終星隕五丈原的結局也讓後世多感慨。那麼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死五丈原,這個五丈原究竟是什麼地方呢?為何蜀軍會被困在此處呢?
  • 諸葛亮「七擒孟獲」收人心!這位大王幹出一件事,姜維:白忙活了
    眾所周知,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一生南徵北戰,為蜀漢創立了不少功勳!雖說是北伐才是主要的,但歸結起來,如果不南徵的話,也就無法為北戰奠定一個穩定的後方條件。因此,諸葛亮才要親自領兵深入南蠻不毛之地,並且為了切切實實地使蠻兵歸服,不惜「七擒七縱」蠻王孟獲,以求蠻兵從此真心歸服,為蜀漢免去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