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圖片上的人物相信大家通過歷史書籍或歷史題材的電視劇都看到過,他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諸葛亮,《三國志》作者陳壽形容他「身長八尺,容貌甚偉」。然而,54歲的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究竟得了什麼病呢?
病因分析中......
《三國演義》裡多次提到諸葛亮有吐血的情況,有史學家就推測,諸葛亮因消化性潰瘍嘔血而死的可能性最大。
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全球性常見病,現代人對他耳熟能詳又一知半解,直到今天它的發病率仍相當高,約有10%左右的人在其一生中患過消化性潰瘍。而諸葛亮恰恰和現代人,尤其是職場上辛苦打拼的白領們有著類似的困擾和易發因素,所以史學家才做出如此推測。
什麼是消化性潰瘍
長期以來,醫學家認為潰瘍的形成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關,所以稱消化性潰瘍。消化性潰瘍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其中十二指腸潰瘍多見於青壯年,而胃潰瘍多見於中老年。消化性潰瘍最主要的症狀是上腹痛,表現為鈍痛、灼痛、脹痛。部分患者沒有典型的疼痛,但是表現為腹脹、厭食、反酸等。病情嚴重者,如果潰瘍侵犯了大血管,除了腹痛,也會出現嘔血的情況。
消化性潰瘍具有三大特點
1.慢性病,病史可達數年或十餘年;
2.周期性發作,發作期可持續數周或數月,還具有季節性,多在秋冬和冬春之交發病;
3.部分患者有與進餐相關的節律性上腹痛,如飢餓痛或餐後痛;腹痛可被抑酸或抗酸劑緩解。
消化性潰瘍發生的原因
是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襲作用與胃腸道黏膜的防禦能力間失去平衡,胃酸和胃蛋白酶對黏膜產生自我消化。我們來打個比方:如果將黏膜屏障比喻為「屋頂」,胃酸、胃蛋白酶比喻為「酸雨」,當屋頂遇上雖然不大的酸雨或過強的酸雨時,就會被其腐蝕,那正常的屋頂就有可能發生消化性潰瘍。
了解了消化性潰瘍發生的原因,其治療方案是不是就顯而易見了?一方面「減少酸雨」,另一方面「加固屋頂」就可以了?
事實上,人們對消化性潰瘍的認識經歷了三次飛躍,其藥物治療過程也經歷了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門螺桿菌,保護胃黏膜治療三次裡程碑式的進展,且聽小編細細道來。
第一次飛躍
1910年提出的「無酸,無潰瘍」是人們對消化性潰瘍認識的第一次飛躍,此後,抑制胃酸分泌成為治療消化性潰瘍的核心。可以減少胃酸分泌的有兩類藥物:一類藥物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和羅沙替丁等;另一類藥物包括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泮託拉唑、蘭索拉唑和雷貝拉唑等。名稱中包含「拉唑」的這類藥物,可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後一個環節,產生很強的抑制胃酸分泌的效應;抑酸時間可達72小時。因此,在服用2-3天內可控制疼痛症狀。需要注意的是,這類藥物在酸性胃液中不穩定,因此被製成腸溶製劑,這就要求我們在服用時不要嚼碎它。
第二次飛躍
幽門螺桿菌是目前所知的人類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是由澳大利亞兩名科學家於1983年首次發現的,他們提出的「無幽門螺桿菌無潰瘍」是人們對消化性潰瘍認識的第二次飛躍,兩位科學家也因此獲得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感染幽門螺桿菌是導致消化性潰瘍的一個重要病因,而除菌治療可加速潰瘍癒合,顯著降低消化性潰瘍的復發。如果通過檢查,您發現自己感染了幽門螺桿菌,醫生會根據您的具體情況為您制定適合您的除菌方案,您只需按醫囑服藥就可以了。除菌治療後至少4周應復檢除菌效果。
第三次飛躍
1990年,美國醫學家提出「提高潰瘍癒合質量」,實現了人們對消化性潰瘍認識的第三次飛躍。聯合應用胃黏膜保護劑可促進胃黏膜的修復,是治療消化性潰瘍的重要環節。臨床上使用的胃黏膜保護劑也有兩類藥物:第一類藥物是鉍劑,它在酸性溶液中呈膠體狀,與潰瘍基底面的蛋白形成蛋白-鉍複合物,覆蓋於潰瘍表面,可阻斷胃酸、胃蛋白酶對黏膜的自身消化。此外,鉍劑還可以包裹幽門螺桿菌菌體,發揮殺滅幽門螺桿菌的作用。但是,服用鉍劑期間可能會出現舌苔、牙齒和糞便變黑等情況,如果您可以耐受上述情況,可以不必停藥。另一類藥物如鋁碳酸鎂(商品名「達喜」)可以中和胃酸,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短暫緩解疼痛。
消化性潰瘍患者除了按療程用藥外,還需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如果諸葛亮活在現代,醫生會建議他:
1、保持樂觀的情緒、適當休息、避免過度緊張與勞累、減輕精神壓力;
2、停服不必要的NSAIDs(非甾體類消炎藥),糖皮質激素等。如果確實需要服用這類藥物,應同時加用抑酸和保護胃黏膜的藥物;
3、應規律進食以維持正常消化活動的節律,睡前不宜進食;
4、應戒菸酒,並避免咖啡、濃茶、濃肉湯和辛辣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