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帝為何會建立在謊言基礎上,從這則成語故事可一探究竟

2020-12-15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主人公是劉備。原文如下:

先主於是即帝位,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於是即皇帝位,冊封諸葛亮為丞相,冊封詔書上說:「我的家族遭遇不幸,如今我繼承了漢朝的大統,一定會兢兢業業,不會有絲毫倦怠偷安,只想讓百姓安定,卻擔心無法達到這一目標。丞相諸葛亮是知道我的心意的,你輔佐我不要懈怠,要彌補我的過失,幫助我重現漢室的光輝,用意普照天下,你要好好努力啊!」於是,諸葛亮擔任了丞相,錄尚書事。張飛死後,諸葛亮又兼任司隸校尉。

本文要介紹的三國成語,便是劉備在詔書中提到的「遭家不造」,意為家中遭遇不幸。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詩經》中的「閔予小子,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劉備所指的「遭家不造」是什麼呢?其實並非劉備早年喪服的經歷,指的是漢獻帝劉協。劉備的出身,無論是看過史書或者小說的讀者都清楚,他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根正苗紅的皇室後裔。雖說文藝作品中的「皇叔」一說是瞎扯,但皇親的身份是不容否定的。

劉備為何 要在詔書中稱「遭家不造」呢?原因出在獻帝延康(公元220年)曹丕廢漢自立這件事情上。這件事情發生在這一年的十二月,曹丕廢掉了漢獻帝劉協,建立了曹魏帝國。不過,曹丕稱帝的消息傳到益州時,卻與實情有著巨大的差異。《三國志先主傳》載:「二十五年,魏文帝稱尊號,改年曰黃初。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喪制服,追諡曰孝愍皇帝。」

劉備稱帝又是什麼時間呢?從《三國志》中可以得知,是次年的四月,也就是公元221年四月。此時距離曹丕稱帝已有四個多月的時間,按照常理,漢獻帝是死是活早就應該一清二楚了。但即便如此,劉備仍然將劉協被害這一謊言當成事實,建號稱帝。足見漢獻帝是否真的被害對劉備來說只是個幌子,故意將謊言當成事實,以達到自己稱帝的目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建議劉備稱帝,有三位大臣表示反對,下場一個比一個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回,發生在劉備奪取漢中之後,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原文如下:孔明苦勸數次,漢中王堅執不從。孔明乃設一計,謂眾官曰:如此如此。漢中王曰:「待軍師病可,行之未遲。」孔明聽罷,從榻上躍然而起,將屏風一擊,外面文武眾官皆入,拜伏於地曰:「王上既允,便請擇日以行大禮。」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丕篡漢自立,建立了曹魏帝國。不過,曹丕並沒有加害漢獻帝劉協,而是將其冊封為山陽公。但蜀漢卻盛傳漢獻帝劉協已經遇害。劉備下令百官掛孝進行祭奠。
  • 龐統為何當眾指責劉備,這則成語故事道出真實想法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主人公是龐統和劉備。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在涪縣大宴文武,擺酒作樂。劉備厎龐統說:「今天的聚會,大家都應該非常快樂!」龐統說:「進攻別人的國家而以此作為快樂,這不是仁者的軍隊啊!」此時的劉備喝醉了,對龐統發怒說:「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同樣是進攻別人的國家,但士氣旺盛,歌舞相伴,難道他也不是仁者嗎?你的說法不妥當,應該快點起身離去!」於是,龐統起身離開了酒宴。
  • 劉備成功的秘訣在哪兒,這則成語故事道出關鍵之處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先主傳》,是作者陳壽對劉備的評語。原文如下: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劉備抱負遠大,意志堅毅,性格寬厚,了解他們,善待人才,有劉邦的風範和英雄的氣度。他將國家和家人都託付給諸葛亮時,心無雜念,這的確是君臣出自公心的典範。劉備的智謀和才略,都不及魏武帝曹操,因此蜀國的疆域也最為狹小。
  • 三國成語故事:逸群之才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是《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一番評價。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年輕的時候就有超群出眾的才能和稱霸天下的英雄氣度。他身高八尺,容貌非常壯偉,時人都認為他是個奇才。漢朝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一起來到荊州避難,躲在鄉下耕種土地,不求聞名顯達。當時左將軍劉備認為諸葛亮有非凡的才能,就三次來到草廬之中卻拜訪他。諸葛亮深感劉備是一位傑出的英雄,於是誠心誠意跟隨劉備,並成為知己。
  • 曹操為何選擇強攻呂布,卻不去攻打劉備,該成語故事揭曉答案
    曹操為何要強攻呂布,卻不去攻打劉備,該成語故事揭曉答案(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荀彧傳》,時間是在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主人公是荀彧。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間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採。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範、衛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
  • 【成語故事】三氣周瑜
    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瑰寶之中的精粹,是鑑古知今、修養自我的源泉和寶庫,每個成語都有其出處和典故,每個成語都是一個個精彩傳奇的故事。本公眾號為廣大學子和文化愛好者提供各種成語故事,對精彩的成語進行詳細的精讀,也有很多真實的感悟,以期能夠跟朋友們分享學習心得和人生感悟,增強學習的效果和趣味性。請大家多多支持,有好的成語故事可以推薦給我們,也可以直接加我們微信探討成語學習的方法。
  • 此人首創一成語,使劉備欣喜異常,可惜卻被劉備錯過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太史慈傳》,時間是在獻帝初平四年(公元193年),主人公是太史慈和劉備。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太史慈來到平原,勸劉備說:「我太史慈本是東萊郡的粗鄙之人,與孔北海(孔融)非親非故,也不是他的同鄉同黨,只是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的義氣。如今管亥暴亂,孔北海被圍,他勢單力孤又無人前去援救,形勢危在旦夕。因為您有仁義的名聲,能救人之急。
  • 劉備為何帶龐統入蜀而留下諸葛亮,這個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相關人物為劉備和龐統。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 夷陵之戰,劉備為何敗給了東吳陸遜?
    圖-蜀吳夷陵之戰示意圖夷陵之戰前,公元219年,駐守荊州的關羽以策應劉備北伐漢中,發動了襄樊之戰,水淹曹操七軍,威震華夏,結果卻被東吳呂蒙截殺,荊州落於孫權之手。公元220年,曹操卒,魏王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次年,劉備也稱帝,國號漢。劉備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打著為好兄弟關羽復仇的旗幟,率軍東徵東吳孫權。
  • 張松背叛劉璋,原本想依附曹操還是劉備,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六十回。按照小說的時間順序是在張松出使許昌之後。故事的主人公是張松。若起荊襄之眾,長驅西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玄德曰:「備安敢當此?劉益州亦帝室宗親,恩澤布蜀中久矣。他人豈可得而動搖乎?」松曰:「某非賣主求榮;今遇明公,不敢不披瀝肝膽:劉季玉雖有益州之地,稟性暗弱,不能任賢用能;加之張魯在北,時思侵犯;人心離散,思得明主。松此一行,專欲納款於操;何期逆賊恣逞奸雄,傲賢慢士,故特來見明公。明公先取西川為基,然後北圖漢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
  • 能看能聽的中國歷史故事,孩子一定喜歡
    上古時代的傳奇故事,等著你打開這本書來一探究竟。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長期的領土爭奪使華夏大地硝煙四起。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都是再這個時期為人熟知。「退避三舍」「負荊請罪」「紙上談兵」都是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典故。我們不僅能學到許多成語故事,還能在輕鬆的閱讀氛圍中學到歷史知識。趕快翻開這本書,體驗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吧。
  • 諸葛亮對孫權稱帝的真實看法如何,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時間是在蜀漢建興七年(公元229年),主人公是諸葛亮。這段記載的大意是:這一年,孫權即位稱帝。他的大臣來到蜀漢通報,希望蜀漢能夠予以正式承認。蜀漢群臣在討論此事時大都認為與東吳交好並沒有多大的好處,而且一旦承認孫權的帝位就會變得名號不正,體例不順。不少人建議應當申明大義,與東吳斷絕關係。
  • 劉備稱帝了嗎?劉備全盛時期的地盤有多大?
    從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都長安。至公元263年蜀後主劉禪向鄧艾投降,在這465年的歷史中,得到史學家承認的劉姓皇帝一共有26人。其中被稱為「祖」的皇帝只有三個,分別是:漢太祖劉邦、漢世祖劉秀、漢烈祖劉備。所以劉備不僅是稱帝了,而且是季漢政權的開國皇帝。他的諡號是漢昭烈帝,在位兩年有餘。
  • 此人差點被劉備處死,卻成諸葛亮接班人,一成語概括其才能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蔣琬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之後,故事的主角名叫蔣琬。先來看看原文:亮卒,以琬為尚書令,俄而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時新喪元帥,遠近危悚。
  • 三國成語故事:勢不兩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周瑜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為孫權。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周瑜說:「如今曹操尚未完全平定北方,馬超、韓遂還在關西,這是曹操的後患。另外,曹操捨棄鞍馬而依靠水軍,來與我們熟悉水戰的吳越之人進行較量,這並非中原人的長處。再說現在是寒冬季節,戰馬沒有乾草可喂,驅使中原的士兵千裡迢迢來到江南水鄉,他們不服水土,一定會患上疾病。這幾種情況都是用兵的大忌,但曹操卻全都違背了。
  • 如果是,劉備為何還要三次拒絕?
    歷史上並沒有陶謙三讓徐州的故事,三讓徐州的故事是《三國演義》杜撰,見於原著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故事背景:陶謙的部將截殺曹操之父,曹操怒而發兵攻打徐州復仇。根據故事背景,曹操已經記恨上了陶謙,把陶謙當作殺父仇人,以他的秉性,一旦攻破徐州,勢必誅滅陶謙全族。而陶謙的兒子才智平庸,根本沒有能力守住徐州,所以陶謙只能寄希望於劉備。可若是如此,劉備為何要三次推辭?首先,據《三國演義》的人物設定,劉備是個仁義君子,不願意乘人之危,奪取徐州,也擔心別人說閒話。
  • 劉備選賢任能,建立起蜀國政權,聯合孫吳對對抗曹魏
    他一面以「新諸郡,未可興動」為託詞,表示無力出兵相助;一面「使關羽屯江酸,張飛屯秭歸,劉備自駐孱陵」,諸葛亮也從臨烝調駐南郡,使孫權無法過境伐蜀,他也只得作罷。公元2年,益州牧劉璋請劉備入蜀,代為抵禦曹軍並討伐張魯。劉備讓諸葛亮、關羽、趙雲、張飛等留鎮荊州,自己以龐統為軍師引兵進取益州。一路奪關掠地,進到洛城(今四川廣漢),龐統率攻城,為流矢所中。
  • 劉備引用一成語,坦誠自己的不足,將希望都寄托在這個人身上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主人公有兩個,一個是劉備,另外一個則是諸葛亮。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於是,劉備到諸葛亮家中去拜訪,先後去了三次才與諸葛亮相見。劉備將隨同人員屏退,對諸葛亮表示:「漢朝搖搖欲墜,奸臣篡奪皇權,皇帝流離失所。雖然我沒有良好的德行和突出的才能,但還是想伸張大義於天下。但數十年來因為才能低下而屢遭挫折,才落到今天的境地。但我的志向卻沒有放棄,您說我該怎麼辦呢?」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一可得天下,為何劉備獨佔三人卻敗了?
    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治,天下就開始了諸侯爭霸的時代,各路諸侯開始的時候還打著討伐董卓光復漢室的口號,後來乾脆自己稱帝了,袁術率先稱帝,所以他先涼了。諸侯割據的局面維持幾十年,最後變成了三足鼎立,由劉備,孫權和曹操共同執掌天下。然三國紛爭不止,劉備,曹操都老死都還沒分出勝負。
  • 孫尚香年輕貌美又顯貴,為何劉備離棄她,迎娶家族上的寡婦吳氏!
    孫權很愛孫尚香,可他更愛江山。當時,三國鼎立,曹操的勢力最強,他次之。劉備的勢力,眼看著像發麵饅頭一樣漲起來了。所以,在赤壁之戰後,孫權在周瑜的建議下,和劉備結為盟友。為了鞏固聯盟關係,還按老祖宗的辦法搞聯姻,把他最親愛的妹妹孫尚香,嫁給了劉備。 劉備當時已經48歲了,孫權也不過才28歲,孫權他的妹妹,自然要小几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