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選賢任能,建立起蜀國政權,聯合孫吳對對抗曹魏

2020-12-22 百家號

赤壁之戰後,劉備勢力大增,領兵進擊武陵、長沙、桂阻、零陵四郡。江南四郡紛紛不戰而降,劉備還乘機佔據了荊州附近的大片土地,爭取了劉表在當地的舊部,推舉劉琦為荊州刺史。劉琦病死後,郡下諸臣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佔據了荊州,積蓄實力,準備伺機向益州進軍。他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諸葛亮為確保前線軍需,沒有住都城,觀是以水陸交通便利的臨烝(今湖南衡陽市)為駐地。

在森期間,諸葛亮遇見了襄陽時的朋友龐統,於是向劉備推薦他,看望劉備重用。劉備召龐統來談論時事,為他的才思計謀所折服,要以重任公元201年,孫權聽從周瑜建議,準備聯合劉備攻取益州。然而巴蜀之地是劉備覬覦的目標,當然不容孫權染指。他一面以「新諸郡,未可興動」為託詞,表示無力出兵相助;一面「使關羽屯江酸,張飛屯秭歸,劉備自駐孱陵」,諸葛亮也從臨烝調駐南郡,使孫權無法過境伐蜀,他也只得作罷。公元2年,益州牧劉璋請劉備入蜀,代為抵禦曹軍並討伐張魯。劉備讓諸葛亮、關羽、趙雲、張飛等留鎮荊州,自己以龐統為軍師引兵進取益州。一路奪關掠地,進到洛城(今四川廣漢),龐統率攻城,為流矢所中。

正值進軍益州的決戰時刻,軍師陣亡,劉備急令諸葛亮、趙雲、張飛率部西下,入」川助戰;留關羽總督荊州諸郡事務。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關羽,指出荊州是川蜀的門戶,可以北拒曹操,東和孫權,千萬不可疏忽大意公元214年,劉備、諸葛亮進佔益州,消滅了巴蜀一帶的割據勢力。佔領益州後,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並將後方政務一概交給他料理。諸葛亮全力以赴地協助劉備治理巴蜀選資任能是諸葛亮治國的首要措施。為了招納賢士,他在成都築起了招賢臺,又稱讀書臺「築臺以集諸儒,兼以待四方賢士」。諸葛亮「用人不限其方」,廣攬人才,使蜀漢政府的官員不出自一個地區一個派別,而是來自不同地區和不同的割據集團。在蜀漢朝中任職的既有荊楚人士蔣琬、董允、宗預,又有蜀地人士李邵、馬忠、王連等;既有劉備的部屬,又有劉表的部屬;既有劉璋的舊部董和李嚴、杜微、秦宓等。

又有外部投奔來的姜維等人。諸葛亮還注意在下層通人員中發現挖掘人才。他選用人才不拘出身門第,不論資歷,做到任人唯賢。犍為太守李嚴屬下有位功曹楊洪,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曾急書成都發兵相助。諸葛亮問楊洪,楊洪回答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諸葛亮賞識楊洪的明斷,上表請任他為蜀郡太守。楊洪門下何祗,「少寒貧」,「有才策功幹」。任督軍從事時,諸葛亮「用法峻急」,暗中聽說何祗遊戲放縱,不勤所職,要前去檢查。眾人都替何祗感到害怕何祗知道後連夜張燈審問囚犯,閱讀解狀,處理案件。

諸葛亮晨往,何祗悉已圈誦,答對解釋,無所凝滯,亮甚異之。提升他為成都令,後因居官有政績升為汶山太守,不久遷為廣漢太守。這時楊洪還在蜀郡當太守,李嚴楊洪、何祗原本職位差別很大,而後來同為太守,是因為諸葛亮嚴格實行以德才選士作為標準。「是以西士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諸葛亮不僅自己留意選用賢才,而且十分注意教育下屬官員不要嫉賢妒能,注意向上推薦有才德之士。廣漢太守姚曾向諸葛亮薦舉自己有才能的部下,受到了諸葛亮的稱賞發展生產足食足兵的首要條件是形勢安定,政治清明。諸葛亮把嚴明法治,整頓吏治放於首位,以獲得良好的政治局面。

他主持制定了一部比較完善的法典,公布於眾,作為蜀漢政權實行法治的基礎,使「賞不可以虛施,罰不可以妄加」,以求「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與此同時,他還制定出「訓勵臣子的科條: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諸葛亮不避親疏,嚴於執法,他告訴屬僚:「吾心如秤,不能為人作輕重。」他不僅建立法度,做到依法量功定罪,而且強調執法公允,獎懲不能因人而異,而應該一視同仁以維護科條法規的嚴肅性諸葛亮還十分強調以身作則認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本身就帶頭遵守一切法令。公元228年,第一次北伐由於街亭失守而失敗,他覺得自己身為軍隊統帥,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於是主動上書後主,請求降職三級,以示懲罰、《三國志》作者陳壽,其父因觸犯法律,被諸葛亮處以髡刑。盡壽與諸葛亮有著辱父之仇,但除壽依然稱讚諸葛亮嚴明的法治精神,就是因為諸葛亮立法施度,能作到「開誠心,布公道」,所以,「邦域之內,鹹畏而受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中都護署府事李嚴和長水校尉廖立,因違法亂紀,被丞相罷官,流放到邊遠地區務農。後來,當他們聽到諸葛亮去世的噩耗,皆痛哭流涕。因為諸葛亮去世後,他們再也沒有希望被重新使用了。這樣的政治措施使蜀漢朝廷法威大振,政令嚴明,官吏不敢作惡,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關係到人民生活和國家收入的鹽鐵開採經營權收歸官府所有,專門設置了鹽府校尉和司金中郎等官職,選拔有理財能力的官吏擔任此職,管理食鹽和鐵器的生產。他還常常親自過問鹽鐵生產情況。這些措施擴大了蜀漢政權的財政收入。諸葛亮卓越的軍事才幹也表現在治軍的一整套方法上。

為了完成統一大業,必須建立一支強大的克敵制勝的軍隊,而蜀國幅員小,人口稀,國力有限,諸葛亮為補其不足,十分注重苦練精兵,建立紀律嚴明的軍隊。他說:「有制之兵,無能之將,不可以敗;無制之兵,有能之將,不可以勝。」他堅持「法令明、賞罰信」,所以蜀國士卒用命,赴險而不顧」。同時諸葛亮注重對將領的考察和提拔,認為「良將之為政也,使人擇之,不自舉;使法量功、不自度。」使用這樣的選拔方法,優秀的將領不會被埋沒。根據蜀國的具體情況他主張精兵省將,養精蓄銳,提高士兵的戰鬥力,以彌補國小兵少的不足。他特別講究兵法的運用,發展了孫子兵法,結合實戰,設計出有名的「八陣圖」,制定了有關練兵、行軍、紮營、作戰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辦法。要求行軍安靜而神速、宿營駐賽的布置必須堅實而有條理,正所謂「止如山、進退如風。」蜀軍經過諸葛亮的嚴格訓練,戰鬥素質大為提高,達到了「數萬之眾,其所興造,若數十萬之功」的程度。

劉備聽從法正之謀,親率大軍北進漢中,與曹操攻戰達兩年之久,終於以黃忠斬夏侯淵,劉備佔據漢中而結束戰事,自立漢中王元219年7月,據守荊羽,按照劉備、諸葛亮的部署發動襄樊戰役。關羽一舉奪下襄陽,把曹仁圍困在樊城,大將於投降,龐德被生擒斬首,一時「威震華夏」。曹操一面發兵救援面遣使勸說孫權抄襲關羽後方,並答應割江南地區分讓孫權。孫權背信棄盟,派呂蒙暗取江陵。關羽大驚,不顧諸葛亮當年的時,揮軍南返,回救途中被孫權派兵包圍,而後擒殺。孫權於是佔據了荊州各郡縣公元20年,曹操病故,兒子曹丕稱帝,建立魏國。第二年葛亮勸說劉備承漢統,即帝位,建蜀漢國,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權劉備在成都稱帝,以諸葛亮為丞相。稱帝三個月後,即領兵伐吳。諸葛亮、趙雲苦諫無濟於事公元22年,蜀軍在虢亭紮營。

吳軍避其銳氣,待蜀軍疲痺後吳將陸遜用火攻把劉備打得潰不成軍,數萬軍隊喪生,損失慘重劉備帶著殘兵敗卒退歸白帝城,羞愧痛心中一病不起公元223年2月,劉備病危,火速派人赴成都,詔諸葛亮到白帝城,託以後事,將統一大業和幼子相託付。「君子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涕淚交零說:「臣定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同年4劉備病逝,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又兼任益州牧,事無巨細,完全取決於他;而諸葛亮為報效劉備,亦苦心孤詣,彈盡心血諸葛亮縱觀天下風雲變化,深諳蜀漢的國力與兵力,制定了正確的外交路線,以確保主動,共御強敵。他又著手重修「孫劉聯」三盟」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重申結盟的重要意義。

鄧芝見到孫權透徹地闡發了蜀漢對聯合的看法。三國鼎立,蜀國、吳國是弱小者,兩國聯合,「共為唇齒,進可併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若不聯合,孫吳必「委質於魏」,就會喪失獨立,最後被吞併。孫權認為有理,亦派張溫回訪蜀漢,使吳蜀聯盟的關係再度確立。公元229年,孫權即位稱帝,要求蜀漢互尊帝位,蜀漢大臣多表示反對,而諸葛亮從大局出發,要求保護「孫劉聯盟」,共同對敵今若回絕,仇我必深,便當移兵東伐,與之角力…頓兵相持,必使北賊得計,非算之上者」。

他派衛尉陳震到東吳,慶賀孫權稱帝。雙方重定盟約,「自今漢吳既盟之後,戮力一心,同討魏賊」。這以後,「孫劉聯盟」基本保持穩定。諸葛亮大舉北伐,可以「無東顧之優。」有時甚至和東吳協同作戰,共同對付曹魏,這是他深謀遠慮,奉行正確外交政策的結果。

相關焦點

  •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蜀地政權,為何大多短命
    公元前221年,秦國一舉殲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王朝,看似秦國先後殲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但是我們卻不能忽視秦國的統一之路開始卻不是先從東方六國動的刀,而是位於蜀地的巴蜀兩國。今天就來盤點一些都有哪些在蜀地建立的政權,他們的政權興衰又是怎樣的。
  • 四川歷史上有哪些割據政權?
    圖 成漢政權東漢末年: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東漢末年爆發了黃巾起義,此後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各地軍閥割據勢力抬頭,這一時期的蜀地原本先後是漢室宗親劉焉和劉璋父子的地盤,公元214年,蜀地被劉備所得。公元221年,劉備以蜀地為中心建立蜀漢政權。建國後的蜀漢連年向佔據中原的曹魏用兵,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諸葛亮北伐的意志,繼續北伐曹魏,但收效甚微。公元263年,曹魏大將鄧艾攻入成都,蜀漢皇帝劉禪投降,蜀漢滅亡,享國42年。
  • 三國時期,看似都是蜀國和魏國相爭,吳國在做什麼呢?
    在翻拍的很多影視劇中可以看出,人們常看到的是魏國和蜀國之間常常發生戰爭,吳國一直都安靜的呆著,沒有踏入戰爭這趟渾水,歷史上的吳國不是這樣的,它和蜀國、魏國之間也有些「矛盾與戰爭」。先說吳國和蜀國,它們二者的關係可以用「相愛相差」來形容。早前三國還沒有真正的建立,劉備和孫權結盟,因此勢力大增,共同奮戰,抵抗曹操的打擊,所以有了「赤壁之戰」。
  • 三國晚期為何遠比蜀國強大的東吳卻存在感極弱?三個方面深度分析
    那麼作為一個地處「魚米之鄉」的政權,其綜合國力和地理優勢都遠在蜀國之上,東吳為何還顯得如此沒有「存在感」呢?是因為孫權失去了上進心,滿足於現狀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為當時孫權的野心實際上是巨大的,他不僅和割據遼東的公孫淵達成聯盟,準備夾攻魏國,還屢次派兵攻打曹魏重鎮合肥,那麼一個如此富有前途的政權和富有野心的君王,為何在三國這個大舞臺上卻「存在感」極弱呢?
  • 三國時期,江東孫吳政權都城的變遷史,蘇州、鎮江、武昌、南京
    蘇州、南京、武昌,都曾經是孫吳政權的都城。孫吳政權都城的搬遷,只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決定。我們來看看孫吳政權都城的搬遷史。208年,孫劉聯合跟曹操打了赤壁之戰,曹孫劉三方瓜分了原來劉表統治的荊州地區。
  • 看看蜀國的真正實力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當時劉備佔領西川,他手中的兵力也是眾說紛紜,那麼蜀漢的實力到底如何呢?劉備早期顛沛流離,投靠過多個諸侯,後於赤壁之戰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然後將荊州取到手中,而後進取益州,建立蜀漢政權。
  • 三國時期,曹魏出文學家,蜀漢出教育家,孫吳出什麼?不敢想像
    文/豫薦你標題:三國時期,曹魏出文學家,蜀漢出教育家,孫吳出什麼? 不敢想像三國是一個混亂的時代,而往往越是混亂的時代,文化越是繁榮。春秋時期,五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並立,比東漢末年的三國更加混亂。雖然各國爭戰不休,文化卻異常的繁榮。「諸子百家」誕生於這個時期,我們熟悉的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陰陽家、兵家、縱橫家等學派。
  • 三國時期,蜀國有能力統一天下嗎?看看蜀國巔峰時期的實力就明白
    三國之鼎立,蜀國可謂是異軍突起,蜀主劉備,雖說沾點皇親,有個「劉皇叔」的身份,卻以織席賣草鞋為生。然心存高遠,仁德寬厚,白手起家,最終逆襲成為一國之主。劉備的人生巔峰時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基業早成,人才紛紛歸附,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根基穩固。
  •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一直比曹魏和東吳弱小呢?這4點原因很重要
    然而,蜀漢自建立以來,就一直處於最弱小的那一方,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其中的原因主要有四點。 ,在起跑線上就已經輸給了曹魏和東吳。 可劉備呢?掛著皇室宗親的名頭,幹著織席販履的工作,苦苦的支撐一家人的生活,就連劉備讀書也是靠著宗族的支援,才能有機會識字,但是劉備的宗族除了有機會讓劉備讀書之外,再也沒有任何能力支援創業。劉備能夠一步一步從底層,歷經千辛萬苦、百折不饒、永不放棄,逐漸開始小有成就、招賢納士、如日中天,劉備靠的只有自己的汗水和熱血。
  •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全得還是敗了?因為還有一句話
    臥龍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是諸葛亮,劉備當時是三顧茅廬,才請出了諸葛亮,而諸葛亮出山以後也是幫助劉備在博望坡之戰中擊敗了曹軍,隨後又聯合孫權在赤壁之戰中大勝曹軍,隨後拿下荊州和益州,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諸葛亮的聰明就不用多說了,火燒赤壁,空城計,七擒孟獲等,大家都是耳熟能詳。
  • 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兵敗,為何滯留白帝城卻未返回成都?
    第二年,劉備成都稱帝,為了給關羽報仇,不顧諸葛亮苦苦相勸,毅然決然的興兵討伐東吳。劉備是知人善任、寬厚仁愛的明君,但不是一個會打仗的統帥,夷陵之戰中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裡,慘敗逃回白帝城,直到一年後病逝,託孤諸葛亮。蜀漢國都是成都,劉備兵敗以後為何駐守白帝城卻從沒有返回成都呢?
  • 劉備錯失的最核心人才,曾想投靠卻被拒,不然蜀國有機會一統三國
    而後來的長坂坡之戰中,趙雲不惜冒著生命風險,救出劉備夫人和兒子阿鬥後,劉備卻第一時間將孩子放在一旁,主動關心起趙雲受沒受傷。 雖然劉備在禮賢下士這一塊確實沒話說,但在識人上,著實還差點意思。之所以能找到諸葛亮這樣的奇才,無非還是因為司馬徽的鼎力推薦。而早年劉備還是豫州刺史的時候,有一個跟諸葛亮才華比肩的人曾向投靠劉備。結果,由於劉備不識貨,最後白白錯失這位人才。
  • 三國末期吳國實力最弱,為何蜀國滅亡後,西晉滅吳卻用了十幾年?
    司馬昭一、西晉方面西晉未建立之前,司馬家已經實際掌控曹魏政權,當家主事之人就是路人皆知的司馬昭。接替司馬昭位置繼續掌控曹魏政權的就是晉武帝司馬炎!也是在這一年的12月,剛剛掌權半年的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王朝。
  • 劉備曲解了一個字的含義,註定劉備必亡
    而劉備在得到他們之後,也的確具備了安定發展的實力。三顧茅廬之後,劉備便開始轉運了。他先是與孫權平分荊州,而後又謀得益州。就這樣,劉備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和曹操,孫權陣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從這個角度來說,得臥龍鳳雛可安天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當然,從用人角度來看,劉備無法取得天下,還有兩方面的原因。
  • 你覺得諸葛亮是忠於漢室還是忠於劉備,為什麼?
    三顧茅廬後,諸葛亮跟隨劉備開始了實現自己抱負的實踐。至於劉備,也就成了諸葛亮實現自己抱負和載體。如果諸葛亮僅僅忠於劉備,那麼在劉備病亡白帝城後,諸葛亮就該收場了,而他偏偏又開始了出祁山、攻曹操,還給後主劉禪上書著名的《出師表》。如果諸葛亮忠於蜀漢,那麼在劉備死後,蜀中又無大將作先鋒,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以守為主,保存實力,即便是曹魏統一了東吳,想要滅亡蜀漢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 三國時期,蜀國和吳國是如何建立自己的國家防禦戰略體系的?
    而另外的蜀國和吳國,根據當時的地理條件各自立於一方,那麼,這兩個國家究竟通過了什麼方法建立起本國自身的防禦體系,以抵禦住強大的魏國的攻勢呢? 而即便是長江,也存在有一些需要重點防禦的地方,因此吳國在西陵、江陵、武昌、濡須、石頭等地派專人防守,並建立起防禦工事,用以達到要點防守的目的。
  • 蜀漢與曹魏的正統之爭 劉備、諸葛亮都感覺心虛!
    然而,同樣為偏安一隅的政權--蜀漢,雖也宣稱是對大漢的繼承,卻長期被排斥在正統王朝之外。關於王朝更迭,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禪讓傳承(如漢魏晉宋齊梁陳,北魏-東魏-北周-隋唐-梁唐晉漢周-宋);另一是通過革命取代(如漢、明等)。所以,從中就可以看出「禪讓」是王朝更迭的最為主體的形式。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眾所周知,三國時代,曹魏、蜀漢、東吳之中當屬當曹操的勢力是最大的。時曹操佔據了北方大部分地區,是最大的一個諸侯,然曹操卻也是三人當中最先死的一個。而劉備則是在關羽被殺之後,執意率軍攻打吳國,最終卻遭遇了慘敗,最後鬱悶而死。